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金屬熱處理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熱處理框。
背景技術:
回火是將經過淬火的工件重新加熱到低于下臨界溫度的適當溫度,保溫一段時間后在空氣或水、油等介質中冷卻的金屬熱處理工藝。或將淬火后的合金工件加熱到適當溫度,保溫若干時間,然后緩慢或快速冷卻。一般用于減小或消除淬火鋼件中的內應力,或者降低其硬度和強度,以提高其延性或韌性。
將工件送入回火爐,當前的容器大多只能實現存放功能,進入回火爐中處理時,外部氣流無法均勻的經過所有工件,使得各工件受熱不均,不合格率大大增加。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的熱處理框,能夠使工件在熱處理中受熱均勻,減少因熱量分配不均而產生的不合格品。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熱處理框,用于放置工件,所述熱處理框包括表面鏤空的框體、設于所述框體內的引流腔,所述工件存設于所述引流腔和所述框體之間,所述引流腔包括開設于其一側的用于引導外部氣流進入所述引流腔中的開口、設于其腔體表面的用于引導進入所述引流腔中的外部氣流流經所述工件的多個通孔。
優選地,所述通孔間隔均勻的分布于所述引流腔腔體表面。
優選地,所述開口貼合于所述框體表面。
由于上述技術方案的運用,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本發明的熱處理框,通過在常規容器中設置引流腔,大大提升了熱處理的效果;且鏤空設置的框體使熱處理后冷卻的氣流能夠完全排出,減少了不合格品的產生,同時最大限度提高了回火爐膛的空間利用率。本發明結構簡單,大大減少了成本。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發明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本發明中引流腔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3為本發明的框體表面結構示意圖。
其中:1、框體;2、引流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來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闡述。
參見圖1-3所示,一種熱處理框,用于放置完成淬火處理之后等待進行回火處理的工件。
在本實施例中,該熱處理框為外表面鏤空設置的長方體框,各表面由多根相互平行且間距相等的豎直桿固定而成,固定桿為一根橫向的加強筋。加強筋的設置使得熱處理框更為牢固,大大延長了使用壽命。
同時,該熱處理框還可以為其他表面鏤空的立體形狀。
在熱處理框框體1內設有引流腔2,引流腔2的一側設有開口,該開口貼合于框體1的表面。如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引流腔2為兩塊相互傾斜倚靠的引流板,該兩塊引流板上端緊靠,下端分開形成開口。兩塊引流板的八條邊均抵設于熱處理框框體1的內壁上。
同時,引流腔2還可以是中空的圓錐體,該圓錐體的底面開口且該開口貼合于框體1表面。
在本實施例中,引流腔2表面間隔均勻的分布有多個同等大小的通孔,通孔的作用是讓引流腔2中的氣流均勻通過并流經工件。
鏤空設置的外表面有利于回火處理后冷卻的氣流逸散。
以下具體闡述下本實施例的工作過程:回火開始時,熱氣流通過引流腔2一側的開口進入引流腔2,通過引流腔2表面的通孔均勻進入熱處理框內,對工件進行回火處理,處理結束后從框體1的鏤空表面逸散。
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發明的內容并加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發明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