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3D打印機的進出風結構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氣流平穩的金屬3D打印機進出風結構。
背景技術:
金屬3D打印是制造業領域正在迅速發展的一項新興技術,特別是在歐美發達國家已有不少類型的金屬3D打印機。金屬3D打印是一種增材制造技術,它是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通過激光將金屬粉末燒結,一層層地將三維物體打印出來。因此需要設置導風散熱裝置進行降溫冷卻。但現有的打印機的進出風口結構通常存在結構復雜、不易拆卸、且氣體在循環流動中損耗大等缺點。
中國專利申請號為201610333061.9,提供了一種高度集成化的智能金屬3D疊加成形設備,在整體框架的頂部設有進風口,工作平臺與整體框架的角落設有出風口用于除塵,在整體框架的另半部分設有電器元器件放置區,并將所有除塵的管道放置于此空間,另安放除塵設備在整體框架后側,實現整體結構的緊湊化。此文獻中僅簡單的提及了設置進、出風口結構,未能解決關于進出風口結構復雜、流體循環損耗大等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一種氣流平穩的金屬3D打印機進出風結構。
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現有的金屬3D打印機進出風結構的管道內氣流不穩定問題,以及進出風結構太過復雜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術措施:
一種氣流平穩的金屬3D打印機進出風結構,用于設在金屬3D打印機設備上,包括進風件和出風件,氣流從所述進風件進入,再從所述出風件排出,所述出風件包括出風口、出風通道和出風連接口,所述出風口通過所述出風通道與所述出風連接口連通;所述進風件包括上進風口、下進風口、進風通道和進風連接口,所述上、下進風口通過進風通道與所述連接口連通;所述出風口、所述上、下進風口均呈方形,所述上進風口的流量小于所述下進風口的流量,所述上、下進風口的總流量小于所述出風口的流量。
本實用新型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措施進一步完善:
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進風通道具有主通道,所述主通道分出兩股,分別為上通道和下通道,所述上通道連接至上進風口,所述下通道連接至下進風口。
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上通道與所述主通道平滑連接,所述下通道與所述主通道連接處形成擴口,所述下通道的上側設有朝向所述上進風口彎曲的上弧形,其下側設有與所述上弧形彎曲方向相反的下弧形,定義上弧形的弧度為R0,定義下弧形的弧度為R1,其中,R1大于R0。
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出風通道通過出風弧形段連接至出風口。
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進、出風通道設有過渡段,所述過渡段從方形過渡至圓形,所述過渡段為平滑過渡的結構。
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出風口的截面積大于所述上、下進風口的截面積之和。
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上、下進風口處設有法蘭連接結構,所述出風口設有法蘭連接結構。
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進、出風連接口處設有圓形鎖緊結構。
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進風件采用不銹鋼制成,所述出風件采用不銹鋼制成。
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進風件的壁厚為1.2mm-2mm,所述出風件的壁厚為1.2mm-2mm。
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
1、在進風件上設置上、下進風口,由一路進氣改為兩路進氣,且所述出風口的流量大于所述上、下進風口的總流量,使得金屬3D打印機的進出風結構的氣流穩定。
2、通過將下通道的兩側采用不同的弧度設置,即R1大于R0,使得下通道的流量大于上通道。因此,使得下進氣口成為主進氣通道,上進氣口為輔進氣通道;將上進氣口作為輔進氣通道,能夠防止殘余的煙氣在工件上方聚集,有效的保護金屬3D打印機中光學元件的整潔、干凈,同時延長光學元件的使用壽命。下進氣口作為主進氣通道,能夠及時的將激光在燒結過程中產生的煙塵吹走,保證工件的成型質量。
3、所述進、出風件都由圓管變方形口,即天方地圓結構,使氣體在流動中更加平滑順暢,同時減少氣流在流動中損耗。
4、所述進、出風口件與其它結構的腔體相連采用法蘭形式,以及管道快速鎖緊方式,使部件結構在安裝中更加緊湊,且方便安裝拆卸。
附圖說明
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氣流平穩的金屬3D打印機進出風結構中出風件的主視圖;
附圖2是附圖1所示出風件的左視圖;
附圖3是沿附圖2中A-A方向的全剖視圖;
附圖4是本實用新型氣流平穩的金屬3D打印機進出風結構中進風件的主視圖;
附圖5是附圖4所示進風件的左視圖;
附圖6是沿附圖5中B-B方向的全剖視圖;
附圖7是本實用新型氣流平穩的金屬3D打印機進出風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請參考圖1,一種氣流平穩的金屬3D打印機進出風結構,用于設在金屬3D打印機設備30上,解決金屬3D打印機設備30的散熱問題,以及外接過濾裝置。包括進風件20和出風件10,氣流從所述進風件20進入,再從所述出風件10排出。所述進風件20和出風件10可拆卸的安裝在金屬3D打印機設備上。
請參考圖1和圖2,所述出風件10包括出風口11、出風通道12和出風連接口13,所述出風口11通過所述出風通道12與所述出風連接口13連通,所述出風通道12通過出風弧形段121連接至出風口11。所述出風口11呈方形,所述出風口11設有法蘭連接結構14,可以與其他結構的腔體靈活安裝,其中其他結構可以是過濾裝置等。所述出風連接口13處設有圓形鎖緊結構15,所述出風連接口13用管箍鎖緊對接,具有快裝、快拆的優點。
請參考圖2和圖3,所述出風通道12設有過渡段122,所述過渡段122從方形過渡至圓形,所述過渡段122為平滑過渡的結構。能有效將出風通道12內的氣體平滑的過渡,減少氣流在出風通道12的損耗,使得氣體在流動中更加順暢。其中氣體的流動方向如圖3中所述出風通道12內的箭頭所示。
請參考圖3,所述出風件10采用不銹鋼制成,采用板材拼接與氬弧焊接而成,并將所有焊縫打磨拋光,使得出風件10整體整潔美觀。所述出風件10的壁厚為1.2mm-2mm,優選的,所述出風件10的壁厚為1.5mm。
請參考圖4和圖5,所述進風件20具有進風通道24,所述進風通道24的一端設有進風連接口23。所述進風通道的另一端分流形成上、下進風口21、22。所述上、下進風口21、22均呈方形,所述上、下進風口21、22處設有法蘭連接結構25,可以與其他結構的腔體靈活安裝,其中其他結構可以是過濾裝置等。所述進風連接口23處設有圓形鎖緊結構26,所述進風連接口23用管箍鎖緊對接,簡化出風件10的結構,具有易拆裝的優點。
請參考圖4和圖5,所述進風通道24具有主通道244,所述主通道24分出兩股,分別為上通道241和下通道242,所述上通道241連接至上進風口21,所述下通道242連接至下進 風口22。請參考圖4和圖6,優選的,所述上通道241與所述主通道244平滑連接,所述下通道242與所述主通道244連接處形成擴口,所述下通道242的上側設有朝向所述上進風口21彎曲的上弧形2421,其下側設有與所述上弧形彎曲方向相反的下弧形2422,定義上弧形2421的弧度為R0,定義下弧形2422的弧度為R1,其中,R1大于R0。
通過將下通道242的兩側采用不同的弧度設置,使得下通道242的流量大于上通道241。因此,使得下進風口22成為主進氣通道,上進風口21為輔進氣通道,讓下進風口22的流量大于上進風口21的流量,保證了進出風結構的氣流更佳穩定。同時,下進氣口22的流量大于上進風口21的流量,將上進氣口21作為輔進氣通道,能夠防止殘余的煙氣在工作區域上方聚集,有效的保護金屬3D打印機中光學元件的整潔、干凈,同時延長光學元件的使用壽命。下進氣口作為主進氣通道,能夠及時的將激光在燒結過程中產生的煙塵吹走,保證工件的成型質量。
請參考圖5和圖6,所述進風通道24設有過渡段243,所述過渡段243從方形過渡至圓形,所述過渡段243為平滑過渡的結構。能有效將進通道內的氣體平滑的過渡,減少氣流在進風通道24的損耗,使得氣體在流動中更加順暢。優選的,所述過渡段243靠近所述進風連接口23。其中氣體的流動方向如圖6中所述進風通道24內的箭頭所示。
請參考圖2和圖5,所述上進風口的流量小于所述下進風口的流量,所述上、下進風口21、22的總流量小于所述出風11的流量,使得金屬3D打印機的進出風結構的氣流穩定。優選的,所述出風口11的截面積大于所述上、下進風口21、22的截面積的總和。保證出風口11的流量大于進風口的總流量,使得氣體的流動更平穩。
請參考圖6,所述進風件20采用不銹鋼制成,采用板材拼接與氬弧焊接而成,并將所有焊縫打磨拋光,使得進風件20整體整潔美觀。所述進風件20的壁厚為1.2mm-2mm,優選的,所述進風件20的壁厚為1.5mm。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