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于燒結工藝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混合料加水裝置。
背景技術:
首鋼京唐燒結原料結構為典型的全進口富礦粉燒結模式,進口鐵礦石資源在粒度方面表現為整體細粒度減少,粗化嚴重,造成混合料的整體粒度變大,在混合料水分要求一定的情況下,所需的加水量降低,影響到混勻效果。且隨著原料粒度粗化的影響,混合料混勻制粒效果下降,現有加水裝置已經不能滿足生產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混合料加水裝置,解決了或部分解決了現有技術中隨著原料粒度粗化的影響,混合料混勻制粒效果下降,現有加水裝置已經不能滿足生產需求的技術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混合料加水裝置包括:支撐機構;輸送機構,設置在所述支撐機構內;若干第一噴水機構,設置在所述支撐機構上,所述第一噴水機構與所述輸送機構連通;若干第二噴水機構,設置在所述支撐機構上,所述第二噴水機構與所述輸送機構連通;其中,所述若干第一噴水機構及若干第二噴水機構間隔設置在所述支撐機構上,所述若干第一噴水機構及若干第二噴水機構之間的交叉角度為
0-45°。
進一步地,所述支撐機構包括:筒體,內設置所述輸送機構。
進一步地,所述輸送機構包括:加水主管,設置在所述支撐機構內。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噴水機構包括:第一噴頭,設置在所述支撐機構上,所述第一噴頭與所述輸送機構連通;第二噴頭,設置在所述支撐機構上,所述第二噴頭與所述輸送機構連通。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噴頭與所述第二噴頭之間的交叉角度小于或等于45°。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噴水機構包括:第三噴頭,設置在所述支撐機構上,所述第三噴頭與所述輸送機構連通。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混合料加水裝置的輸送機構設置在支撐機構內,若干第一噴水機構設置在支撐機構上,第一噴水機構與輸送機構連通,若干第二噴水機構設置在支撐機構上,第二噴水機構與輸送機構連通,輸送機構向第一噴水機構及第二噴水機構輸送水對物料進行噴灑,若干第一噴水機構及若干第二噴水機構間隔設置在支撐機構上,若干第一噴水機構及若干第二噴水機構之間的交叉角度為0-45°,第一噴水機構加水提高了加水混勻的效果,第二噴水機構對水量進行補充并提前進行織制粒,能夠提高混合料混勻與制粒效果,改善混合料料層的透氣性,從而改善燒結過程,達到改善燒結礦質量和降低能耗的目的。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混合料加水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混合料加水裝置的輸送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中的混合料加水裝置的原理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2,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混合料加水裝置包括:支撐機構1、輸送機構2、若干第一噴水機構3及若干第二噴水機構4。
所述輸送機構2設置在所述支撐機構1內。
所述若干第一噴水機構3設置在所述支撐機構1上,所述第一噴水機構與所述輸送機構2連通。
所述若干第二噴水機構4設置在所述支撐機構1上,所述第二噴水機構與所述輸送機構2連通。
其中,所述若干第一噴水機構3及若干第二噴水機構4間隔設置在所述支撐機構上,所述若干第一噴水機構3及若干第二噴水機構4之間的交叉角度為0-45°。
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輸送機構設置在支撐機構內,若干第一噴水機構設置在支撐機構上,第一噴水機構與輸送機構連通,若干第二噴水機構設置在支撐機構上,第二噴水機構與輸送機構連通,輸送機構向第一噴水機構及第二噴水機構輸送水對物料進行噴灑,若干第一噴水機構及若干第二噴水機構間隔設置在支撐機構上,若干第一噴水機構及若干第二噴水機構之間的交叉角度為0-45°,第一噴水機構加水提高了加水混勻的效果,第二噴水機構對水量進行補充并提前進行織制粒,能夠提高混合料混勻與制粒效果,改善混合料料層的透氣性,從而改善燒結過程,達到改善燒結礦質量和降低能耗的目的。
詳細介紹支撐機構的結構。
所述支撐機構包括:筒體1-1。
所述筒體1-1內設置所述輸送機構2,用于支撐所述輸送機構2。
詳細介紹輸送機構的結構。
所述輸送機構包括:加水主管2-1。
所述加水主管2-1設置在所述支撐機構1內,為所述第一噴水機構3及第二噴水機構4輸送水。
詳細介紹第一噴水機構的結構。
所述第一噴水機構包括:第一噴頭3-1及第二噴頭3-2。
所述第一噴頭3-1固定設置在所述支撐機構1上。具體地,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噴頭3-1通過焊接固定設置在所述支撐機構1上,在其它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噴頭3-1可通過其它方式如螺栓等固定設置在所述支撐機構1上。所述第一噴頭3-1與所述輸送機構2連通,所述輸送機構2為所述第一噴頭3-1輸送水。
所述第二噴頭3-2固定設置在所述支撐機構1上。具體地,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噴頭3-2通過焊接固定設置在所述支撐機構1上,在其它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噴頭3-2可通過其它方式如螺栓等固定設置在所述支撐機構1上。所述第二噴頭3-2與所述輸送機構2連通,所述輸送機構2為所述第二噴頭3-2輸送水。
所述第一噴頭3-1與所述第二噴頭3-2之間的交叉角度小于或等于45°,便于提高加水混勻的效果。
詳細介紹第二噴水機構的結構。
所述第二噴水機構包括:第三噴頭4-1。
所述第三噴頭4-1固定設置在所述支撐機構1上。具體地,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噴頭4-1通過螺栓固定設置在所述支撐機構1上,在其它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噴頭4-1可通過其它方式如螺栓等固定設置在所述支撐機構1上。所述第三噴頭4-1與所述輸送機構2連通,所述輸送機構2為所述第三噴頭4-1輸送水,可以對水量進行補充并提前進行織制粒。
為了更清楚介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下面從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使用方法上予以介紹。
參見圖3,混合機內物料5受力作用情況,N為筒體1-1對物料5的支撐力,F為物料5所受的摩擦力,G為物料5所受的重力,其中物料5位置和筒體1-1中心連線與豎直方向存在夾角β,并且已知混合機的半徑為R和滾筒轉速n,對混合機物料5混合時,運動方式以物料5做拋落運動為適宜,則要求β要大于90°,因此當物料5拋落時,此時的N應為0,則存在關系m(πn/30)2R+mgcosβ=0,可得到β=arccos(π2n2R/900g),根據參數計算可以得到β約為95°,則第三噴頭4-1角度為35°,只能作用于運動物料5的中部,而不能在物料5下拋時進行潤濕混合,而通過第一噴頭3-1及第二噴頭3-2,(根據現場管路計算約為45°)的噴頭對物料下拋時底層細粒度礦粉進行潤濕混合質粒,提高質粒的效果,達到最大物料潤濕和混合,第一噴頭3-1及第二噴頭3-2加水提高了加水混勻的效果,而第三噴頭4-1則對水量進行補充并進行提前制粒。
當進行工作時,將加水主管2-1設置在筒體1內,第一噴頭3-1、第二噴頭3-2及第三噴頭4-1固定設置在筒體1上,加水主管2-1與第一噴頭3-1、第二噴頭3-2及第三噴頭4-1連通。加水主管2-1對第一噴頭3-1、第二噴頭3-2及第三噴頭4-1輸送水,第一噴頭3-1與第二噴頭3-2之間的交叉角度小于或等于45°,便于提高加水混勻的效果,第一噴頭3-1及第二噴頭3-2對物料5進行噴灑,提高了加水混勻的效果,第三噴頭4-1與第一噴頭3-1及第二噴頭3-2的交叉角度為0-45°,提高了噴灑效果,第三噴頭4-1對物料5進行噴灑,對水量進行補充并提前進行織制粒,能夠提高混合料混勻與制粒效果,改善混合料料層的透氣性,從而改善燒結過程,達到改善燒結礦質量和降低能耗的目的。
通過使用本實用新型混合料加水裝置,首鋼京唐燒結一混后的混合料中大于3mm粒度增加3個百分點左右,相應的混合料中小于1mm粒度降低5%左右,燒結過程負壓比原來同上料量條件下降低約2kpa左右,改善了混合料料層透氣性和燒結過程,為改善燒結礦質量創(chuàng)造條件。同時,結構簡單有效,布局靈活,可根據現場加水管路布置情況進行靈活調整,加工成本較低,便于在工業(yè)上大量實施。
最后所應說明的是,以上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實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