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肥料,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茶葉用肥料。
背景技術:
茶葉是一種著名的保健飲品,茶葉中含有兒茶素、膽甾烯酮、咖啡堿、肌醇、葉酸、 泛酸等成分,可以增進人體健康。茶葉飲品 - 茶被譽為 " 世界三大飲料之一 ",其已成為國 人最為放心的飲品幾千年中華文明,茶及茶文化貫穿始終。茶葉源于中國并一直延續至今, 已經廣泛被人們接受和推廣,因此茶葉的種植面積也逐漸增大,茶葉的產量也是逐年增加。
目前,在茶葉在種植過程中,人民往往關注的都是殺蟲、種植等方面的因素,比如 常常會因病蟲害而導致完整茶芽產率不高 ;茶樹之間的間距太密,容易導致二氧化碳量不 足而影響光合作用,因此產量較低等等,而未對茶葉所選的肥料予以關注,現階段施肥通常 是直接購買市面是的化學肥料作為主肥料,配之以動物的糞便等,而沒有使用過純天然的 綠色肥料,因此茶葉的品質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中國發明專利申請(申請號:201510593830.4 )披露了一種茶葉肥料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原料收集:(b)原料加工;(c)肥料制作加工;(d)肥料保存。以上肥料雖然可以有效利用資源,有利于環保,但是肥力往往不夠支持茶葉的快速生長,因而往往需要再額外施加無機肥料。
就目前而言,化學肥料與農藥被長期而大量的使用,致使土壤有機質分解較快,故土壤有機質含量逐漸降低,而土壤質量亦隨之下降。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一種茶葉用肥料,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現有單一肥料無法同時兼顧肥力與環境保護的缺陷。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茶葉用肥料,包括肥料本體,該肥料本體的比例N:P2O5:K2O為1:0.25:0.4、有機質≥15%,該肥料本體采用下列步驟制備而成:
a、測試菌種功能,挑選已鑒定的微生物 Bacillus 及 Streptomyces 菌株進行功能測試;
b、依據菌種功能,挑選適合菌株進行孢子優化,菌液依稀釋涂抹法檢測活菌數;
c、二合一復混肥料調制:將孢子化后的菌液混合麩皮后置于 25℃的控溫控濕發酵系統中七天,再與黃豆粉混合制成復合微生物及有機質材的二合一復混肥料,并依稀釋涂抹法檢測活菌數;
d、將二合一復混肥料,依茶葉用肥料的比例N:P2O5:K2O為1:0.25:0.4、有機質≥15%,混合化學肥料,制成復合微生物、有機質及化學肥料的三合一復混肥料,并依稀釋涂抹法檢測活菌數。
進一步的,在所述肥料本體的外部還包覆有環保肥料袋,該環保肥料袋采用以下工藝制備而成:將聚乳酸、淀粉、丙烯酸使用混煉技術,混煉而成后,使用熱壓成型機將其制成0.1mm的薄膜,之后再裁切成3×3cm大小即可獲得環保肥料袋。
進一步的,在環保肥料袋制備中,聚乳酸、淀粉、丙烯酸的重量比例為2:3:2。
一種茶葉用肥料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測試菌種功能,挑選已鑒定的微生物 Bacillus及 Streptomyces 菌株進行功能測試;
b、依據菌種功能,挑選適合菌株進行孢子優化,菌液依稀釋涂抹法檢測活菌數;
c、二合一復混肥料調制:將孢子化后的菌液混合麩皮后置于 25℃的控溫控濕發酵系統中七天,再與黃豆粉混合制成復合微生物及有機質材的二合一復混肥料,并依稀釋涂抹法檢測活菌數;
d、將二合一復混肥料,依茶葉用肥料的比例N:P2O5:K2O為1:0.25:0.4、有機質≥15%,混合化學肥料,制成復合微生物、有機質及化學肥料的三合一復混肥料,并依稀釋涂抹法檢測活菌數。
進一步的,還包括步驟e、將三合一復混肥料裝入一環保肥料袋內。
進一步的,在所述肥料本體的外部還包覆有環保肥料袋,該環保肥料袋采用以下工藝制備而成:將聚乳酸、淀粉、丙烯酸使用混煉技術,混煉而成后,使用熱壓成型機將其制成0.1mm的薄膜,之后再裁切成3×3cm大小即可獲得環保肥料袋。
進一步的,在環保肥料袋制備中,聚乳酸、淀粉、丙烯酸的重量比例為2:3:2。
和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產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發明目前檢測出具功能的菌株,以 Bacillus 菌屬居多,功能也較強,應再加強對于 Streptomyces 菌屬菌株的功能篩選。孢子化菌劑活菌數雖已達九次方,但混合有機質材制成二合一復混肥料后活菌數降到七次方,需再調整混合酦酵的條件,但將二合一復混肥料與化學肥料進行混合,菌數并無下降,顯示化學肥料并無對菌體造成傷害,已成功制成微生物與化學肥料的三合一復混肥料產品,兩種產品經檢測皆具溶磷能力,三合一產品礦化作用低,檢測產品貯存后菌種的存活能力后,產品在室溫儲存六個月后,菌數只有些微下降, 顯示產品功能性強、穩定性高,具市場競爭力。
本發明通過采用聚乳酸、淀粉及丙烯酸復合材對肥料進行袋化,應用于包覆三合一復混肥料并且能夠控制微生物肥料釋放時程,由此可知環保肥料袋的制造技術是具有可行性的。本發明利用生物可降解性的聚乳酸、淀粉及丙烯酸復合材制備成肥料袋后,還可以將溶磷菌注入,結果發現菌袋分解速率與菌體生長量隨接觸時間的增加而提升,且其裂解變化較大的時間約在14到35天,由此可知,溶磷菌可以分解聚乳酸、淀粉及丙烯酸復合材。因此,本發明利用全降解速率材料制成的環保型肥料袋可以改善在土壤中的吸收,并促進肥料在土壤里面的利用率,進而達成節省肥料的目的,并且能夠避免過剩肥料中磷鈣殘留,有利于改善土壤貧瘠問題。另外,本發明還可以通過肥料袋的分解速率來起到控制施肥量大小的功效,能夠控制農作物的生長周期。最重要的是,在肥料達到完全釋放且完全土壤改良及促進植物生長成效后,以上環保型全降解肥料袋可以被微生物所分解,而不留下任何塑料制品,因而不會造成白色污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一種茶葉用肥料,包括肥料本體,該肥料本體的比例N:P2O5:K2O為1:0.25:0.4、有機質≥15%,該肥料本體采用下列步驟制備而成:
a、測試菌種功能,挑選已鑒定的微生物 Bacillus及 Streptomyces 菌株進行功能測試;
b、依據菌種功能,挑選適合菌株進行孢子優化,菌液依稀釋涂抹法檢測活菌數;
c、二合一復混肥料調制:將孢子化后的菌液混合麩皮后置于 25℃的控溫控濕發酵系統中七天,再與黃豆粉混合制成復合微生物及有機質材的二合一復混肥料,并依稀釋涂抹法檢測活菌數;
d、將二合一復混肥料,依茶葉用肥料的比例N:P2O5:K2O為1:0.25:0.4、有機質≥15%,混合化學肥料,制成復合微生物、有機質及化學肥料的三合一復混肥料,并依稀釋涂抹法檢測活菌數。
進一步的,在所述肥料本體的外部還包覆有環保肥料袋,該環保肥料袋采用以下工藝制備而成:將聚乳酸、淀粉、丙烯酸使用混煉技術,混煉而成后,使用熱壓成型機將其制成0.1mm的薄膜,之后再裁切成3×3cm大小即可獲得環保肥料袋。
進一步的,在環保肥料袋制備中,聚乳酸、淀粉、丙烯酸的重量比例為2:3:2。
一種茶葉用肥料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測試菌種功能,挑選已鑒定的微生物 Bacillus及Streptomyces 菌株進行功能測試;
b、依據菌種功能,挑選適合菌株進行孢子優化,菌液依稀釋涂抹法檢測活菌數;
c、二合一復混肥料調制:將孢子化后的菌液混合麩皮后置于 25℃的控溫控濕發酵系統中七天,再與黃豆粉混合制成復合微生物及有機質材的二合一復混肥料,并依稀釋涂抹法檢測活菌數;
d、將二合一復混肥料,依茶葉用肥料的比例N:P2O5:K2O為1:0.25:0.4、有機質≥15%,混合化學肥料,制成復合微生物、有機質及化學肥料的三合一復混肥料,并依稀釋涂抹法檢測活菌數。
進一步的,還包括步驟e、將三合一復混肥料裝入一環保肥料袋內。
進一步的,在所述肥料本體的外部還包覆有環保肥料袋,該環保肥料袋采用以下工藝制備而成:將聚乳酸、淀粉、丙烯酸使用混煉技術,混煉而成后,使用熱壓成型機將其制成0.1mm的薄膜,之后再裁切成3×3cm大小即可獲得環保肥料袋。
進一步的,在環保肥料袋制備中,聚乳酸、淀粉、丙烯酸的重量比例為2:3:2。
和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產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發明目前檢測出具功能的菌株,以 Bacillus 菌屬居多,功能也較強,應再加強對于 Streptomyces 菌屬菌株的功能篩選。孢子化菌劑活菌數雖已達九次方,但混合有機質材制成二合一復混肥料后活菌數降到七次方,需再調整混合酦酵的條件,但將二合一復混肥料與化學肥料進行混合,菌數并無下降,顯示化學肥料并無對菌體造成傷害,已成功制成微生物與化學肥料的三合一復混肥料產品,兩種產品經檢測皆具溶磷能力,三合一產品礦化作用低,檢測產品貯存后菌種的存活能力后,產品在室溫儲存六個月后,菌數只有些微下降, 顯示產品功能性強、穩定性高,具市場競爭力。
本發明通過采用聚乳酸、淀粉及丙烯酸復合材對肥料進行袋化,應用于包覆三合一復混肥料并且能夠控制微生物肥料釋放時程,由此可知環保肥料袋的制造技術是具有可行性的。本發明利用生物可降解性的聚乳酸、淀粉及丙烯酸復合材制備成肥料袋后,還可以將溶磷菌注入,結果發現菌袋分解速率與菌體生長量隨接觸時間的增加而提升,且其裂解變化較大的時間約在14到35天,由此可知,溶磷菌可以分解聚乳酸、淀粉及丙烯酸復合材。因此,本發明利用全降解速率材料制成的環保型肥料袋可以改善在土壤中的吸收,并促進肥料在土壤里面的利用率,進而達成節省肥料的目的,并且能夠避免過剩肥料中磷鈣殘留,有利于改善土壤貧瘠問題。另外,本發明還可以通過肥料袋的分解速率來起到控制施肥量大小的功效,能夠控制農作物的生長周期。最重要的是,在肥料達到完全釋放且完全土壤改良及促進植物生長成效后,以上環保型全降解肥料袋可以被微生物所分解,而不留下任何塑料制品,因而不會造成白色污染。
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發明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發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發明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發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