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茶樹種植肥料制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茶樹種植高效專用肥料。
背景技術:
目前,應用在茶樹種植方面的肥料種類很多,其中茶葉專用肥大多采用市場上可購買的氮磷鉀復合肥。這種氮磷鉀復合肥主要由N、P、K三大無機元素組成,可在短時間內滿足茶樹的生長需要。
但是,這種氮磷鉀復合肥存在一定的弊端,如長期使用會破壞土壤的結構,造成土壤板結、土質變硬,從而影響茶樹生長,進而導致茶葉品質的下降,本發明的茶樹專用肥,既能滿足茶樹生長對幾種主要營養元素的需求,又能服從于茶樹“低氯與嫌鈣”兩大特性,施用后不僅能增加鮮葉產量,而且能改善茶葉品質,改良培肥土壤。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旨在提供了一種茶樹種植高效專用肥料。
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茶樹種植高效專用肥料,其是由如下重量份數的原料組成:腐熟雞糞85-92份、瓜蔞皮22-32份、草木灰30-50份、豆渣22-28份、尿素15-25份、硝基腐殖酸14-16份、蔗糖絡合鋅5-8份、硫酸鉀12-15份、黃豆粉20-25份、硅藻土5-14份、腐植酸硼6-8份。
所述腐熟雞糞是將雞糞投入轉速300-400r/min的粉碎機混合粉碎,過80-120目篩,接入EM菌劑充分攪拌后,密封,常溫下進行無氧發酵20-25天,期間每隔4-5天翻堆一次。
所述蔗糖絡合鋅是先將蔗糖溶液置于反應釜中加氫氧化鈉堿化,保持反應釜內溫度在85-105℃之間;再加入鋅元素,反應1-2小時,反應過程不斷攪拌,得到反應溶液;再在反應溶液里加入檸檬酸,調節pH為6.0-7.0之間。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制得的肥料營養元素配比合理、養分全面,能有效改善土壤板結、平衡土壤酸堿度、促進茶樹根系的生長,施用此肥料能增加茶樹鮮葉產量,而且能改善茶葉品質。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1一種茶樹種植高效專用肥料,其是由如下重量份數的原料組成:腐熟雞糞85份、瓜蔞皮22份、草木灰30份、豆渣22份、尿素15份、硝基腐殖酸14份、蔗糖絡合鋅5份、硫酸鉀12份、黃豆粉20份、硅藻土5份、腐植酸硼6份。
所述腐熟雞糞是將雞糞投入轉速300-400r/min的粉碎機混合粉碎,過80-120目篩,接入EM菌劑充分攪拌后,密封,常溫下進行無氧發酵20-25天,期間每隔4-5天翻堆一次。
所述蔗糖絡合鋅是先將蔗糖溶液置于反應釜中加氫氧化鈉堿化,保持反應釜內溫度在85-105℃之間;再加入鋅元素,反應1-2小時,反應過程不斷攪拌,得到反應溶液;再在反應溶液里加入檸檬酸,調節pH為6.0-7.0之間。
實施例2一種茶樹種植高效專用肥料,其是由如下重量份數的原料組成:腐熟雞糞92份、瓜蔞皮32份、草木灰50份、豆渣28份、尿素25份、硝基腐殖酸16份、蔗糖絡合鋅8份、硫酸鉀15份、黃豆粉25份、硅藻土14份、腐植酸硼8份。
所述腐熟雞糞是將雞糞投入轉速300-400r/min的粉碎機混合粉碎,過80-120目篩,接入EM菌劑充分攪拌后,密封,常溫下進行無氧發酵20-25天,期間每隔4-5天翻堆一次。
所述蔗糖絡合鋅是先將蔗糖溶液置于反應釜中加氫氧化鈉堿化,保持反應釜內溫度在85-105℃之間;再加入鋅元素,反應1-2小時,反應過程不斷攪拌,得到反應溶液;再在反應溶液里加入檸檬酸,調節pH為6.0-7.0之間。
實施例3一種茶樹種植高效專用肥料,其是由如下重量份數的原料組成:腐熟雞糞88份、瓜蔞皮27份、草木灰40份、豆渣25份、尿素20份、硝基腐殖酸15份、蔗糖絡合鋅7份、硫酸鉀14份、黃豆粉23份、硅藻土9份、腐植酸硼7份。
所述腐熟雞糞是將雞糞投入轉速300-400r/min的粉碎機混合粉碎,過80-120目篩,接入EM菌劑充分攪拌后,密封,常溫下進行無氧發酵20-25天,期間每隔4-5天翻堆一次。
所述蔗糖絡合鋅是先將蔗糖溶液置于反應釜中加氫氧化鈉堿化,保持反應釜內溫度在85-105℃之間;再加入鋅元素,反應1-2小時,反應過程不斷攪拌,得到反應溶液;再在反應溶液里加入檸檬酸,調節pH為6.0-7.0之間。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發明不限于所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發明。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所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發明內。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