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氨濃度提升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973523閱讀:280來源:國知局
氨濃度提升裝置的制作方法
本實用新型有關一種氨濃度提升裝置,可有效率的將氨水轉換為高濃度的氨氣,并可降低在轉換的過程中所消耗的能量。
背景技術
:蒸餾塔是傳統(tǒng)上用來提升氨濃度的裝置,蒸餾塔中通常包括復數(shù)個蒸餾板,蒸餾板可將氨水加熱,以產(chǎn)生氨氣及氨濃度較低的氨水。然而蒸餾氨水以產(chǎn)生氨氣的速率與蒸餾板的面積成正比,為此往往需要提高蒸餾塔的溫度或增加蒸餾板的數(shù)量,才能提升氨水轉換為氨氣的效率,如此一來不僅會增加蒸餾塔的體積,亦會消耗較高的能量。除此之外,利用蒸餾塔加熱氨水會同時產(chǎn)生霧滴以及氨氣,其中霧滴無疑會增加氨氣中的含水率。與理論值相比,霧滴效應會使蒸餾塔每一蒸餾板的含水率增加約1.8%,例如氨水經(jīng)過10個蒸餾板串連加熱之后,所產(chǎn)生的氨氣的含水率,將會比理論值高約20%。技術實現(xiàn)要素:本實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氨濃度提升裝置,包括至少一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一終端殼管式熱交換器以及一熱能供應器。終端殼管式熱交換器連接熱能供應器及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其中熱能供應器加熱終端殼管式熱交換器內的氨水,以形成氨氣及熱氨水。終端殼管式熱交換器將產(chǎn)生的氨氣及熱氨水傳送至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并加熱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內的氨水。透過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氨濃度提升裝置,不僅可以提升氨水轉換為氨氣的效率,還可有效降低轉換的過程中所消耗的能量。本實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氨濃度提升裝置,主要包括復數(shù)個殼管式熱交換器的串接,藉此以蒸餾氨水并產(chǎn)生高濃度的氨氣。每一殼管式熱交換器中皆包括至少一細長導管,氨水會在導管的管壁形成液膜,并且被加熱形成為氨氣。由于導管具有較大的表面積,不僅可以提高氨水轉換成氨氣的效率,還可以使轉換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霧滴被管壁的液膜吸收。透過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氨濃度提升裝置,不僅可將氨水轉換為氨氣,更可有效降低氨氣中的含水率。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一種氨濃度提升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包括:一第一水槽,連接一輸入管;一第一氣槽,連接一氨氣輸出管;至少一第一導管,連接第一水槽與第一氣槽;一第一殼體,包覆第一導管,并連接一輸出管;一第一傳輸管,連接第一水槽及第一氣槽;一終端殼管式熱交換器,包括:一終端水槽,連接第一水槽以及第一殼體;一終端氣槽,連接第一水槽;至少一終端導管,連接終端水槽與終端氣槽;一終端殼體,包覆終端導管;一終端傳輸管,連接終端水槽以及終端氣槽;及一熱能供應器,連接終端殼體。本實用新型還提供另一種氨濃度提升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包括:一第一水槽,連接一輸入管;一第一氣槽,連接一氨氣輸出管;至少一第一導管,連接第一水槽與第一氣槽;一第一殼體,包覆第一導管,并連接一輸出管;一第一傳輸管,連接第一水槽及第一氣槽;至少一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包括:一第二水槽,連接第一水槽;一第二氣槽,連接第一水槽;至少一第二導管,連接第二水槽與第二氣槽;一第二殼體,包覆第二導管,并連接第一殼體;一第二傳輸管,連接第二水槽以及第二氣槽;及一終端殼管式熱交換器,包括:一終端水槽,連接第二水槽以及第二殼體;一終端氣槽,連接第二水槽;至少一終端導管,連接終端水槽與終端氣槽;一終端殼體,包覆終端導管;一終端傳輸管,連接終端水槽以及終端氣槽;及一熱能供應器,連接終端殼體。在本實用新型氨濃度提升裝置一實施例中,其特征在于,包括復數(shù)個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以串接方式連接并且形成一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串,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串包括一起始端以及一終端,連接終端的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與終端殼管式熱交換器連接。在本實用新型氨濃度提升裝置一實施例中,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的數(shù)目為五個或五個以上。在本實用新型氨濃度提升裝置一實施例中,其特征在于,其中連接終端的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的第一水槽與終端水槽以及終端氣槽連接,連接終端的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的第一殼體與終端水槽連接。在本實用新型氨濃度提升裝置一實施例中,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串中未與起始端以及終端連接的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的輸入管連接另一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的第一水槽,未與起始端以及終端連接的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的氨氣輸出管連接另一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的第一水槽,未與起始端以及終端連接的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的輸出管連接另一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的第一殼體。在本實用新型氨濃度提升裝置一實施例中,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水槽設置于第一氣槽的下方,終端水槽設置于終端氣槽的下方。在本實用新型氨濃度提升裝置一實施例中,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傳輸管、及終端傳輸管分別設置在第一殼體及終端殼體的外部。在本實用新型氨濃度提升裝置一實施例中,其特征在于,包括復數(shù)個加壓馬達,分別連接第一傳輸管及終端傳輸管。在本實用新型氨濃度提升裝置一實施例中,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的數(shù)量為復數(shù)個,并以串接方式連接形成一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串,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串包括一起始端以及一終端,連接起始端的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與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連接,連接終端的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則與終端殼管式熱交換器連接。在本實用新型氨濃度提升裝置一實施例中,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串中未與起始端以及終端連接的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的第二水槽連接另一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的第二水槽,未與起始端以及終端連接的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的第二氣槽連接另一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的第二水槽,未與起始端以及終端連接的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的第二殼體連接另一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的第二殼體。【附圖說明】圖1為本實用新型氨濃度提升裝置第一實施例的方塊連接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氨濃度提升裝置第二實施例的方塊連接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氨濃度提升裝置第三實施例的方塊連接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氨濃度提升裝置第四實施例的方塊連接示意圖。圖5A至圖5D為本實用新型氨濃度提升方法的一實施例的傳輸路徑流程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氨濃度提升方法一實施例的步驟流程圖。雖然已透過舉例方式在圖式中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并在本文中對其作了詳細的說明,但是本實用新型還允許有各種修改和替換形式。本實用新型的圖式內容可為不等比例,圖式及其詳細的描述僅為特定型式的揭露,并不為本實用新型的限制,相反的,依據(jù)專利范圍的精神和范圍內進行修改、均等構件及其置換皆為本實用新型所涵蓋的范圍。【主要組件符號說明】101氨濃度提升裝置102氨濃度提升裝置11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0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串1101起始端1102終端111第一水槽1111輸入管112第一氣槽1121氨氣輸出管113第一導管114第一殼體1141輸出管115第一傳輸管13終端殼管式熱交換器131終端水槽132終端氣槽133終端導管134終端殼體135終端傳輸管14熱能供應器15加壓馬達22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220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串2201起始端2202終端221第二水槽222第二氣槽223第二導管224第二殼體225第二傳輸管【具體實施方式】請參閱圖1,為本實用新型氨濃度提升裝置第一實施例的構造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氨濃度提升裝置101包括一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一終端殼管式熱交換器13以及一熱能供應器14。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包括一第一水槽111、一第一氣槽112、至少一第一導管113、一第一殼體114以及一第一傳輸管115。第一水槽111連接一輸入管1111,當氨濃度提升裝置101運作時,氨水可經(jīng)由輸入管1111,進入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第一氣槽112連接一氨氣輸出管1121,當氨濃度提升裝置101運作時,氨氣可經(jīng)由氨氣輸出管1121排出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第一導管113連接第一水槽111以及第一氣槽112,使得第一水槽111以及第一氣槽112可以透過第一導管113相連通。第一殼體114包覆第一導管113,其中第一殼體114連接一輸出管1141,而不與第一水槽111、第一氣槽113及第一導管113相連通。第一傳輸管115連接第一水槽111以及第一氣槽112,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第一傳輸管115設置在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第一殼體114外部,使第一水槽111以及第一氣槽112透過設置在第一殼體114外部的第一傳輸管115相連通。在不同實施例中,第一傳輸管115也可以設置在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第一殼體114內部,亦可達到相同的效果,因此將第一傳輸管115設置在第一殼體114外部并不為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范圍的限制。終端殼管式熱交換器13包括一終端水槽131、一終端氣槽132、至少一終端導管133、一終端殼體134以及一終端傳輸管135。終端水槽131連接第一水槽113以及第一殼體114,而終端氣槽132則連接第一水槽111。終端導管133連接終端水槽131以及終端氣槽132,使得終端水槽131以及終端氣槽132可以透過終端導管133相連通。終端殼體134包覆終端導管133,且不與終端水槽131、終端氣槽132以及終端導管133相連通。終端傳輸管135連接終端水槽131以及終端氣槽132,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終端傳輸管135設置在終端殼管式熱交換器13的終端殼體134外部,使終端水槽131以及終端氣槽132透過設置在終端殼體134外部的終端傳輸管135相連通。在不同實施例中,終端傳輸管135也可以設置在終端殼管式熱交換器13的終端殼體134內部,亦可達到相同的效果,因此將終端傳輸管135設置在終端殼體134外部并不為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范圍的限制。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第一水槽111設置在第一氣槽112的下方,例如第一水槽111及第一氣槽112分別設置在第一殼體114的下方及上方,而終端殼管式熱交換器13的終端水槽131則設置在終端氣槽132的下方,例如終端水槽131及終端氣槽132分別設置在終端殼體134的下方及上方。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當?shù)谝凰?11設置在第一氣槽112的下方,且終端水槽131設置在終端氣槽132的下方時,氨濃度提升裝置101可以進一步包括復數(shù)個加壓馬達15,分別連接第一傳輸管115以及終端傳輸管135。透過加壓馬達15的設置,可將第一水槽111內的氨水經(jīng)由第一傳輸管115輸送至第一氣槽112,并可將終端水槽131內的氨水經(jīng)由終端傳輸管135輸送至終端氣槽132。熱能供應器14與終端殼體134相連接,當氨濃度提升裝置101運作時,熱能供應器14提供熱能給終端殼體134,以加熱位于終端殼體134內部的終端導管133以及流經(jīng)終端導管133中的氨水。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熱能供應器14可以是一蒸氣鍋爐,并且透過提供蒸氣的方式將熱能提供給終端殼體134。請參閱圖2,為本實用新型氨濃度提升裝置第二實施例的構造示意圖。如圖所示,氨濃度提升裝置102包括復數(shù)個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一終端殼管式熱交換器13以及一熱能供應器14。復數(shù)個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以串接的方式連接,并且形成一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串110,其中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串110包括一起始端1101以及一終端1102。連接終端1102的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與終端殼管式熱交換器13連接,舉例來說,連接終端1102的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第一水槽111與終端殼管式熱交換器13的終端水槽131以及終端氣槽132連接,而連接終端1102的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第一殼體114與終端殼管式熱交換器13的終端水槽131連接。為方便后續(xù)的說明,本說明書中提到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及其構件時,所述的「前一」是指串接順序較接近起始端1101的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或其構件,所述的「下一」是指串接順序較接近終端1102的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或其構件。當?shù)谝粴す苁綗峤粨Q器11的數(shù)目為三個或三個以上時,會有至少一個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未與起始端1101以及終端1102連接。未與起始端1101以及終端1102連接的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第一水槽111與前一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第一水槽111、下一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第一水槽111以及第一氣槽112連接。未與起始端1101以及終端1102連接的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第一氣槽112與前一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第一水槽111連接。未與起始端1101以及終端1102連接的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第一殼體114與前一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第一殼體114以及下一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第一殼體114連接。具體來說,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第一水槽111、第一氣槽112及第一殼體114分別透過輸入管1111、氨氣輸出管1121及輸出管1141與另一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的第一水槽111、第一氣槽或第一殼體連接。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數(shù)目為五個或五個以上。本實用新型氨濃度提升裝置102中的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終端殼管式熱交換器13以及熱能供應器14,其詳細構造及實施方式已于第一實施例中說明,在此便不再贅述。請參閱圖3,為本實用新型氨濃度提升裝置第三實施例的構造示意圖。如圖所示,氨濃度提升裝置201包括一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一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22、一終端殼管式熱交換器13以及一熱能供應器14,其中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透過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22連接終端殼管式熱交換器13。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氨濃度提升裝置201的構造與第一實施例中的氨水同度提升裝置101類似,主要差異在于氨濃度提升裝置201還包括一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22。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22包括一第二水槽221、一第二氣槽222、至少一第二導管223、一第二殼體224以及一第二傳輸管225,其中第二水槽221連接第一水槽211,第二氣槽222亦連接第一水槽211。第二導管223連接第二水槽221以及第二氣槽222,使得第二水槽221以及第二氣槽222可以透過第二導管223相連通。第二殼體224包覆第二導管223,其中第二殼體224連接第一殼體214,而不與第二水槽221、第二氣槽222及第二導管223相連通。第二傳輸管225連接第二水槽221以及第二氣槽222,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第二傳輸管225設置在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22的第二殼體224外部,使第二水槽221以及第二氣槽222透過設置在第一殼體224外部的第二傳輸管225相連通。在不同實施例中,第二傳輸管225也可以設置在第二殼管式熱交換氣22的第二殼體224內部,亦可達到相同的效果,因此將第二傳輸管225設置在第二殼體224外部并不為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范圍的限制。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第一水槽111與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22的第二水槽221以及第二氣槽222連接,且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第一殼體114與第二殼體224連接。終端殼管式熱交換器13的終端水槽131與第二水槽221以及第二殼體224連接,且終端殼管式熱交換器23的終端氣槽132與第二水槽221連接。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22的第二水槽221設置在第二氣槽222的下方,例如第二水槽221及第二氣槽222分別設置在第二殼體224的下方及上方。當?shù)诙?21設置在第二氣槽222的下方時,可使得第二傳輸管225連接加壓馬達15,其中加壓馬達15可將第二水槽221內的氨水經(jīng)由第二傳輸管225輸送至第二氣槽222。請參閱圖4,為本實用新型氨濃度提升裝置第四實施例的構造示意圖。如圖所示,氨濃度提升裝置202包括一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復數(shù)個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22、一終端殼管式熱交換器13以及一熱能供應器14。復數(shù)個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22以串接的方式連接,并且形成一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串220,其中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串220包括一起始端2201以及一終端2202。具體來說起始端2201及終端2202可以是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串220中,未連接其他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22的端點。連接起始端2201的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22與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連接,具體來說,連接起始端2201的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22的第二水槽221與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第一水槽111連接,而連接起始端2201的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22的第二氣槽222與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第一水槽111連接,連接起始端2201的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22的第二殼體224與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第一殼體114連接。連接終端2202的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22與終端殼管式熱交換器13連接,具體來說,連接終端2202的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22的第二水槽221與終端殼管式熱交換器13的終端水槽131以及終端氣槽132連接,而連接終端2202的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22的第二殼體224與終端殼管式熱交換器13的終端水槽131連接。為方便后續(xù)的說明,本說明書中提到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22及其構件時,所述的「前一」是指串接順序較接近起始端2201的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22或其構件,所述的「下一」是指串接順序較接近終端2202的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22或其構件。當?shù)诙す苁綗峤粨Q器22的數(shù)目為三個或三個以上時,會有至少一個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22未與起始端2201以及終端2202連接。未與起始端2201以及終端2202連接的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22的第二水槽221與前一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22的第二水槽221、下一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22的第二水槽221以及第二氣槽224連接。未與起始端2201以及終端2202連接的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22的第二氣槽222與前一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22的第二水槽221連接。未與起始端2201以及終端2202連接的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22的第二殼體224與前一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22的第二殼體224以及下一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22的第二殼體224連接。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數(shù)目可為四個或四個以上。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氨濃度提升裝置202中的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第二殼管式熱交換器22、終端殼管式熱交換器13以及熱能供應器14,其詳細構造及實施方式已于第一實施例中說明,在此便不再贅述。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氨濃度提升裝置101/102/201/202的第一導管113、第二導管223及終端導管133的直徑介于0.75至2.0英吋之間,管壁厚度介于1.2至2.2厘米之間,長度介于200至400公分之間。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導管113、第二導管223及終端導管133的尺寸僅為一較佳實施例,當然在本實用新型其他實施例中,亦可以使用其他尺寸的第一導管113、第二導管223及終端導管133。此外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氨濃度提升裝置101/102/201/202的第一導管113、第二導管223及終端導管133的數(shù)目介于80至200個之間。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導管113、第二導管223及終端導管133的數(shù)目僅為一較佳實施例,當然在本實用新型其他實施例中,亦可以使用其他數(shù)目的第一導管113、第二導管223及終端導管133。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氨濃度提升裝置101/102/201/202的操作壓力介于3至6bar之間。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述操作壓力僅為一較佳實施例,當然在本實用新型其他實施例中,亦可以使用其他的操作壓力進行操作。請參閱圖5A至圖5D,為本實用新型氨濃度提升方法的一實施例的傳輸路徑流程示意圖。雖然圖5A至圖5D是以第二實施例中的氨濃度提升裝置102來作說明,但這并不為本實用新型權利范圍的限制,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氨濃度提升方法亦可應用在氨濃度提升裝置101/201/202中。當氨濃度提升裝置102開始運作時,氨水由與起始端1101連接的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輸入管1111進入氨濃度提升裝置102,并經(jīng)由依序串接的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第一水槽111傳送至終端殼管式熱交換器13的終端水槽131,如圖5A所示。輸送至終端水槽131的氨水,經(jīng)由終端傳輸管135輸送至終端氣槽132,再經(jīng)由終端導管133傳輸至終端水槽131。由于終端殼體134與熱能供應器14連接,并且接收來自熱能供應器14的熱能,因此當氨水流經(jīng)終端導管133時,終端導管133以及終端導管133中的氨水會被終端殼體134加熱,使得氨水受熱形成氨氣及熱氨水。具體來說氨水流經(jīng)終端導管133時,會受熱形成氨氣及氨水,其中氨氣會沿著終端導管133向上傳輸至終端氣槽133,而熱氨水則沿著終端導管133向下流至終端水槽131。經(jīng)由終端導管113輸送至終端水槽131的熱氨水,會被傳送至連接終端水槽113的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第一殼體114,并依序傳送至串接的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第一殼體114,最后由與起始端1101連接的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輸出管1141排出氨濃度提升裝置102,如圖5B所示。被輸送至終端氣槽132的氨氣,會被傳送至連接終端氣槽132的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第一水槽111,并經(jīng)由連接第一水槽111的第一導管113傳送至該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第一氣槽112。而后再依序傳送至串接的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第一水槽111、第一導管113及第一氣槽112,最后由與起始端1101連接的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氨氣輸出管1121排出氨濃度提升裝置102,如圖5C所示。熱能供應器14提供熱能給終端殼管式熱交換器13的終端殼體134,以提高終端殼管式熱交換器13的整體溫度。終端導管133中的氨水受熱產(chǎn)生氨氣及/或水蒸氣(或稱為霧滴),使得終端殼管式熱交換器13內的氣體總量增加,而終端殼管式熱交換器13內的壓力亦隨著上升,例如終端殼管式熱交換器13的終端水槽131、終端導管133及終端氣槽132內的壓力上生。隨著終端殼管式熱交換器13內的壓力上升,將會使得終端水槽131內的熱氨水流動至相連接的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第一殼體114。上述熱氨水的傳輸步驟主要藉由終端水槽131與連接的第一殼體114之間的壓力差完成,然而若是加熱所造成的壓差不足以使熱氨水由終端水槽131流動至相連接的第一殼體114,則可藉由裝設加壓馬達來輔助熱氨水的流動。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氨氣的輸送亦是利用壓力差來完成,例如將氨氣由終端殼管式熱交換器13的終端氣槽132輸送至相連接的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第一水槽111。各個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第一水槽111內的氨水,除了依序傳送至相連接的第一水槽111或終端水槽131之外,各個第一水槽111中的氨水還會分別經(jīng)由相連接的第一傳輸管115傳輸至相對應的第一氣槽112,而后再由第一氣槽112經(jīng)由第一導管113輸送回相對應的第一水槽111,如圖5D所示。具體來說,各個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第一水槽111,除了會接收本身的第一導管113傳送的氨水外,亦會接收連接第一水槽111的輸入管1111或前一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傳送的氨水,并且將氨水輸送至下一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第一水槽111或終端殼管式熱交換器13的終端水槽131,如圖5D所示。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當氨濃度提升裝置102開始運作時,可以如圖5A所示,先將氨水傳送至各個第一水槽111及終端水槽131之后,再將終端水槽131及各個第一水槽111內的氨水分別經(jīng)由連接的終端傳輸管135及第一傳輸管115,輸送至相連接的終端氣槽132及第一氣槽112。在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中,亦可以如圖5D所述,在將氨水傳送至各個第一水槽111及終端水槽131時,亦同時將各個第一水槽111及終端水槽131內的氨水分別經(jīng)由連接的終端傳輸管135及第一傳輸管115,輸送至相連接的終端氣槽132及第一氣槽112。各個第一殼體114內的熱氨水會加熱各個第一導管113內的氨水,使得部分氨水受熱后成為氨氣,而殘余的氨水則會被輸送至各個第一水槽111,并且透過如圖5D的路徑在氨濃度提升裝置102中傳輸。氨水被傳輸?shù)浇K端導管133后將會受熱成為熱氨水,熱氨水將會透過如圖5B的路徑在氨濃度提升裝置102中傳輸,最后將熱氨水由與起始端1101連接的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輸出管1141排出。透過氨濃度提升裝置102的使用,例如圖5D以及圖5B的路徑傳輸,可以有效利用各個第一殼體114內的熱氨水加熱第一導管113中的氨水,使部分氨水受熱產(chǎn)生氨氣。藉此不僅可提升氨濃度提升裝置102的效率以及降低所排放的熱氨水的溫度,亦可降低氨濃度提升裝置102在使用過程中所消耗的能量,此外經(jīng)由終端水槽131及第一殼體114排放的熱氨水中的氨濃度亦可符合排放標準。具體來說,由于終端殼管式熱交換器13的終端殼體134是直接接收熱能供應器14提供的熱能,而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第一殼體114則是接收熱氨水提供的熱能,且熱氨水的流動方向是由連接終端1102的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第一殼體114,依次流向連接起始端1101的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第一殼體114。因此在氨濃度提升裝置102中,終端殼管式熱交換器13的溫度是最高的,而各個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溫度則由終端1102朝起始端1101依序遞減,換言之連接起始端101的終端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溫度是最低的。如前所述,終端導管113中的氨氣會先被傳輸至終端氣槽132,再依序被傳送至串接第一水槽111、第一導管113、第一氣槽112,最后由與起始端1101連接的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氨氣輸出管1121排出氨濃度提升裝置102,如圖5C所示。而第一導管113中的氨氣則會依序傳輸至第一氣槽112、氨氣輸出管1121及/或前一第一水槽111與前一第一導管113,直到氨氣被傳送至與起始端1101連接的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氨氣輸出管1121,最后經(jīng)由與起始端1101連接的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氨氣輸出管1121排出,如圖5C所示。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第一水槽111設置在第一氣槽112的下方,且終端殼管式熱交換器13的終端水槽131設置在終端氣槽132的下方。當氨水流經(jīng)第一導管113以及終端導管133時,會在第一導管113以及終端導管133的管壁形成液膜,由于重力的關系,越接近下方,也就是越接近第一水槽111及終端水槽131的液膜厚度越厚。第一導管113以及終端導管133中的氨水受熱成為氨氣時,亦會產(chǎn)生水蒸氣(或稱為霧滴),水蒸氣混合在氨氣中會稀釋氨氣中的氨濃度。氨氣及水蒸氣在第一導管113及終端導管113內上移的過程中,氨氣及水蒸氣會接觸到管壁的液膜,使得管壁上的氨水被加熱。例如氨氣接觸到氨水后,釋放部分熱能加熱氨水,或是水蒸氣接觸到氨水后,釋放部分熱能加熱氨水,換言之第一導管113及終端導管113中的氨水除了分別接收熱氨水及熱能供應器14提供的熱能之外,還可以由氨氣及/或水蒸氣接收熱能。此外水蒸氣接觸到液膜后,更會被液膜吸附而成為液膜的一部份。換句話說,液膜可以消除混合在氨氣中大部分的水蒸氣,藉此將可提高連接起始端1101的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氨氣輸出管1121所排出的氨氣的濃度。請參閱第6圖,為本實用新型氨濃度提升方法一實施例的步驟流程圖。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氨濃度提升方法可以應用在氨濃度提升裝置101/102中,包括步驟S301、S303、S305及S307。步驟S301為將氨水導入終端水槽131中,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氨水可以透過如圖5A的方式導入終端水槽131,首先將氨水依序導入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輸入管1111及第一水槽111,再將氨水經(jīng)由第一水槽111輸送至終端水槽131。在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中,將氨水由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的輸入管1111導入第一水槽111時,亦可使得第一水槽111內的部分氨水依序經(jīng)由第一傳輸管115、第一氣槽112及第一導管傳113傳輸回第一水槽111。因此第一水槽111可以同時接收由輸入管1111及第一導管113傳送的氨水,換言之由第一水槽111輸送至終端水槽131的氨水,可以同時來自輸入管1111及第一導管113。步驟S303為將終端水槽131內的氨水依序由終端傳輸管135以及終端氣槽132傳送至終端導管133,如圖5A或圖5D所示。步驟S305為透過終端殼體134加熱終端導管133,使得通過終端導管133的氨水受熱產(chǎn)生氨氣及熱氨水。例如使用氨濃度提升裝置101/102中的熱能供應器14提供熱能給終端殼體134,使終端殼體134可以加熱終端導管133以及終端導管133中的氨水。步驟S307為將氨氣由終端氣槽132輸送至第一水槽111,并將熱氨水由終端水槽131輸送至第一殼體114。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熱氨水由終端導管133依序輸送至終端水槽131及第一殼體114,并加熱第一殼體114內的第一導管113,使第一導管113中的部分氨水受熱成為氨氣。最后第一殼體114中的熱氨水由輸出管1141排出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而第一導管113中的氨氣則依序經(jīng)由第一氣槽112以及氨氣輸出管1121排出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另一方面,由終端導管113依序輸送至終端氣槽132及第一水槽111的氨氣,則可依序經(jīng)由第一導管111、第一氣槽112及氨氣輸出管1121排出第一殼管式熱交換器11。說明書中所描述的也許、必須及變化等字眼并非本實用新型的限制。說明書所使用的專業(yè)術語主要用以進行特定實施例的描述,并不為本實用新型的限制。說明書所使用的單數(shù)量值(如一個及該個)亦可為復數(shù)個,除非在說明書的內容有明確的說明。例如說明書所提及的一個裝置可包括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裝置的結合,而說明書所提的一物質則可包括有多種物質的混合。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用來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的范圍,即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述的形狀、構造、特征及精神所為的均等變化與修飾,均應包括于本實用新型的申請專利范圍內。當前第1頁1 2 3 
當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溪县| 沧源| 咸丰县| 安达市| 东乡| 洪江市| 惠东县| 安庆市| 威信县| 青龙| 师宗县| 嵩明县| 金阳县| 赣州市| 磐石市| 招远市| 衡山县| 田林县| 永仁县| 微山县| 汕尾市| 饶河县| 黑水县| 扎赉特旗| 东台市| 龙陵县| 时尚| 繁昌县| 洪洞县| 林芝县| 铜山县| 张北县| 宣化县| 德惠市| 商城县| 石林| 洛南县| 雷山县| 耒阳市| 沙雅县| 双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