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關于式(1)的非發射材料以及用于制造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包含式(1)的材料的組成物。
背景技術:
由于有機發光裝置(OLED)的特性,例如高亮度、快刷新率及廣彩色色域,并且更適合便攜式電子應用,OLED作為有源式顯示器近年來獲得關注。
通常,OLED包括陽極、空穴傳輸層、發射層、電子傳輸層以及陰極,各層通過真空沉積或涂布技術由下而上依序沉積。當施加電壓至OLED時,陽極注入空穴而陰極注入電子至有機層。注入的空穴通過空穴傳輸層遷移進入發射層,注入的電子通過電子傳輸層遷移進入發射層。于發射層中,空穴及電子重組(recombine)以產生激子。激子通過發光機制釋放能量而發射光。
利用多層薄膜結構制造有機電致發光(EL)顯示器的理由包括穩定化電極與有機層間的介面。此外,于有機材料中,電子及空穴的移動率顯著不同,并且若使用適當的空穴傳輸及電子傳輸層,空穴及電子因此可有效地傳輸至發光的層。若發射層中空穴及電子的密度平衡,亦可增加發光效率。上述有機層的適當組合可提升裝置的效率及壽命。然而,于實際顯示器應用中,難以發現滿足所有使用需求的有機材料。
最初OLED用的發射材料自其單重態發射光,稱為“熒光”。熒光發射通常發生在少于10納秒。利用熒光的數種OLED材料及裝置組態公開于US 4769292、US 5844363、及US 5707745,其全文并入本文參考。
稍早前,具有自三重態(磷光)發射光的發射材料的OLED已證實于文獻Nature(1998,No.395,p.151and Appl.Phys.Lett.,1999,No.3,p.4)以及US 7279704,其全文并入本文參考。
對于高發光及效率的磷光OLED,主體材料必須具有非發射的高三重態能量以及平衡的電荷(空穴/電子)注入/傳輸特性。再者,主體材料亦應具備良好電化學穩定性、高熱阻抗性以及優異薄膜穩定性。然而,自實際考量,能 夠滿足全部性質的化合物至今未見。
專利文件,如WO2003-78451、WO2005-76668、US2006-51616、JP2008-280330、WO2008-123189、JP 2009-21336已顯示具有優異的雙極傳輸特性的材料,然而,由于與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中相鄰層的分子軌域的能階失配,實現高效及良好裝置穩定性的挑戰仍存在。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的一個目的在于提供有機化合物,其用于作為發射層中的磷光主體材料或作為電子傳輸材料、或有機發光裝置中的激子阻擋層,借此改善裝置發光效率及穩定性。更具體地,本發明描述具有多于2.5電子伏特(eV)的三重態能量的各種化合物,其具有優異電子傳輸性質以產生有效率且穩定的有機EL裝置。
本發明提供一種具有下列式(1)的有機材料
其中,X表示氧或硫原子;Z表示含有至少兩個氮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雜芳環或具有C2至C6的烷基。
于本發明的一方面,式(1)表示的材料的三重態能量大于2.5eV。
于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種用于制造式(1)表示的具體化合物的制程。
于本發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種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其使用前述化合物于有機層中,有機層的厚度多于1納米但少于500納米。
對于有機電致發光裝置,通過真空沉積或濕制程的手段,本發明的式(1)表示的化合物能夠被制作進入非晶性薄膜。
附圖說明
圖1是依據本發明的一具體實施例繪示有機發光裝置的一實施例的剖面圖;
圖2是依據本發明的另一具體實施例繪示有機發光裝置的另一實施例的剖面圖;
圖3是依據本發明的另一具體實施例繪示有機發光裝置的又一實施例的剖面圖;
圖4顯示依據本發明的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電致發光光譜;以及
圖5顯示依據本發明的電致發光裝置的發光產率對電流密度的關系圖。
符號說明
100,200,300 裝置
110,210,310 基底
120,220,320 陽極
130,230,330 空穴注入層
140,240,340 空穴傳輸層
150,250,350 發射層
160,260,360 電子傳輸層
170,270,370 電子注入層
180,280,380 陰極
245,355 激子阻擋層。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通過特定的具體實施例配合圖式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該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公開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發明的優點及效果。
于本發明中,用語“發射層”與“發光層”以及用語“有機電致發光裝置”與“有機發光裝置”的涵義相同。
依據本發明,用于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化合物由式(1)表示,
于式(1)中,X表示氧或硫原子;Z表示含有至少兩個氮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雜芳環或具有C2至C6的烷基。
于一具體實施例中,式(1)中的Z表示含有至少兩個氮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4至C11雜芳環,其可為多環稠合。于一具體實施例中,Z表示含有至少兩個氮的雜芳環,且該雜芳環經至少一個C6至C10芳基取代。例如,可經苯基取代。于另一具體實施例中,該雜芳環經兩個苯基取代。
通過前述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優選實施例顯示于表1,但不限于此。
表1
式(1)表示的例示化合物F1至F20可通過但不限于如合成反應式1至4所示的反應順序而制備。
合成反應式1:
合成反應式2:
合成反應式3:
合成反應式4:
本發明的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具有至少一層設置于陽極與陰極間的發光層,而陽極與陰極上下疊置于基底上,發光層包括磷光摻雜劑以及作為主體材料的前述式(1)表示的化合物。優選的是,空穴注入/傳輸層設置于陽極與發光層之間,以及電子注入/傳輸層設置于陰極與發光層之間。優選的是,空穴阻擋層設置于發光層與電子注入/傳輸層之間,或電子阻擋層設置于空穴注入/傳輸層與發光層之間。
再者,任一式(1)表示的化合物可被使用于電子注入/傳輸層或空穴阻擋層及/或電子阻擋層。
使用于發光層中的磷光摻雜劑優選含有至少一種金屬的有機金屬絡合物,該金屬選自釕、銠、鈀、銀、錸、鋨、銥、鉑以及金。此種有機金屬絡合物已見于前述專利文件以及他處,而適合的絡合物可選自上述文件并且使用于本發明。
優選的磷光摻雜劑包括具有貴金屬(例如,典型的絡合物Ir(ppy)3中位于中心的銥)元素的絡合物,例如Ir(bt)2(acac)、FIrpic以及PtOEt3,但不限于此。
前述磷光摻雜劑于發光層中的含量優選3wt%至10wt%的范圍。
本發明的有機EL裝置的結構將參照圖式予以說明,但不限于此。
圖1繪示一具體實施例,其顯示有機發光裝置100的示意圖。裝置100可包括基底110、陽極120、空穴注入層130、空穴傳輸層140、發射層150、電子傳輸層160、電子注入層170以及陰極180。裝置100可通過依序沉積上述各層而予以制造。
圖2繪示一具體實施例,其顯示有機發光裝置200的示意圖。裝置200可包括基底210、陽極220、空穴注入層230、空穴傳輸層240、激子阻擋層245、發射層250、電子傳輸層260、電子注入層270以及陰極280。
圖3繪示一具體實施例,其顯示有機發光裝置300的示意圖。裝置300可包括基底310、陽極、320、空穴注入層330、空穴傳輸層340、發射層350、激子阻擋層355、電子傳輸層360、電子注入層370以及陰極380。
可制造具有相反于圖1至3的所示任一結構的裝置。于相反結構的情形,一層或多層可依需要被添加或省略。
使用于空穴注入層、空穴傳輸層、電子阻擋層、空穴阻擋層、電子傳輸層或電子注入層的材料可選自他處引用的文獻所報導者。
本發明的有機EL裝置適用于單一裝置、其以陣列結構配置的裝置、或其中陽極與陰極配置于X-Y矩陣中的裝置。相較于磷光OLED裝置結構的傳統裝置,本發明的有機EL裝置產生壽命穩定性的顯著改善。
使用于空穴注入層、空穴傳輸層、電子阻擋層、空穴阻擋層、電子傳輸層或電子注入層的材料可選自他處引用的文獻所報導者。
舉例而言,形成電子傳輸層的電子傳輸材料不同于形成發光層的材料,并且具有空穴傳輸性質,以促進電子傳輸層中的空穴移動率,并且防止發光層與電子傳輸層間的游離電位差所致的累積。
此外,US 5844363公開可撓與透明的基底-陽極組合,其全文并入本文參考。如US 20030230980所公開,p-摻雜的空穴傳輸層的實施例是以1:50的摩爾比以F4-TCNQ摻雜m-MTDATA,其全文并入本文參考。如US 20030230980 所公開,n-摻雜的電子傳輸層的實施例是以1:1的摩爾比以Li摻雜BPhen,其全文并入本文參考。US 5703436以及US 5707745公開包括化合物的陰極的實施例,陰極具有金屬薄層,例如上覆透明、導電、濺射沉積的ITO層的Mg:Ag,其全文并入本文參考。阻擋層的理論及使用描述于US 6097147以及US 20030230980,其文并入本文參考。注入層的實施例如US 20040174116所提供者,其全文并入本文參考。保護層的說明可見于US 20040174116,其全文并入本文參考。
未具體說明的結構及材料亦可使用,例如US 5247190所公開包含聚合材料的OLED,其全部通過參照并入本文。再者,可使用具有單一有機層的OLED。OLED可堆疊,如US 5707745所述,其文并入本文參考。
除非另有指出,各種實施例的任意層可通過任何適合方法予以沉積。對于有機層,優選方法包括熱蒸鍍、噴墨(如US6013982以及US 6087196所述,其全文并入本文參考)、有機氣相沉積(OVPD,如US 6337102所述,其全文并入本文參考)、以及通過有機蒸氣噴印的沉積(OVJP,如US 10/233,470所述,其全文并入本文參考)。其他適合的沉積方法包括旋轉涂布以及其他基于溶液的制程?;谌芤旱闹瞥虄炦x在氮氣或惰性環境中進行。對于其他層,優選方法包括熱蒸鍍。優選的圖案化方法包括通過遮罩的沉積、冷焊(如US6294398以及US 6468819所述,其全文并入本文參考)、以及與沉積方法相關聯的圖案化(如噴墨以及OVJD)。當然,亦可使用其他方法。欲沉積的材料可被改性以使其相容于特定的沉積方法。
本發明的有機電致發光裝置適用于單一裝置、其以陣列結構配置的裝置、或其中陽極與陰極配置于X-Y矩陣中的裝置。當于發光層中組合使用磷光摻雜劑時,相較于傳統裝置,本發明顯著改善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發光效率以及驅動穩定性,并且當適用于全彩或多彩面板時,本發明的有機電致發光裝置表現更佳。
通過參照以下實施例更詳細說明本發明,然而本發明不限于此等實施例并且可被減少以實施于各種模式,除非此實施超出本發明的范圍。
本發明所公開使用于合成實施例的全部中間物以下列他處引用的方法所制備。
合成實施例1(化合物F1的合成)
添加38.0克的4-(3-氯苯基)二苯并[b,d]呋喃、35克的11,12-二氫吲哚[2,3-a]咔唑、2.3克的雙(二亞芐基丙酮)鈀(0)、39.3克的叔丁醇鈉、875毫升的二甲苯以及2.21克的三-叔丁基膦的混合物于2升的燒瓶中,并且于氮氣環境下回流。通過薄層色譜監視反應。反應完成后,以500毫升的水淬熄反應混合物,并且使用500毫升的乙酸乙酯萃取。以5次250毫升的水萃取有機層,并且透過無水硫酸鈉干燥。經收集的乙酸乙酯層通過硅藻土柱層析進一步純化。乙酸乙酯層接著于旋轉蒸發儀中真空下被蒸發至干燥。通過添加500毫升的正己烷進一步沉淀余留物,于真空下過濾以及干燥,以產出51克的11-(3-(二苯并[b,d]呋喃-4-基)苯基)-11,12-二氫吲哚[2,3-a]-咔唑。
添加50克的11-(3-(二苯并[b,d]呋喃-4-基)苯基)-11,12-二氫吲哚[2,3-a]-咔唑、69.4克的氫化鈉以及500毫升的四氫呋喃的混合物于1升的燒瓶中,并且于40℃的氮氣環境下攪拌。一小時后,添加32克的2-氯基-4,6-二苯基-1,3,5-三并且持續攪拌過夜。通過薄層色譜監視反應。反應完成后,以200毫升的水淬熄反應混合物,并且使用300毫升的乙酸乙酯萃取。以3次150毫升的水萃取有機層,并且透過無水硫酸鈉干燥。經收集的乙酸乙酯層通過硅藻土柱層析進一步純化。乙酸乙酯層接著于旋轉蒸發儀中真空下被蒸發至干燥。通過添加300毫升的甲醇進一步沉淀余留物,于真空下過濾以及干燥。獲得36.1克具有99%高效液相層析術(HPLC)純度的微黃色固體化合物F1(49%的產率)。
化合物F1顯示251℃的熔點以及144℃的玻璃轉化溫度。
1H NMR(CDCl3,400MHz)δ:8.76-8.70(s,1H);8.32-8.20(m,2H);8.22-8.06(m,4H);7.65-7.59(m,1H);7.58-7.10(m,23H)。
觀察到的F1的三重態能量為2.52eV。
合成實施例2(化合物F2的合成)
添加17.2克的4-(3-氯苯基)二苯并[b,d]噻吩、15克的11,12-二氫吲哚[2,3-a]咔唑、1克的雙(二亞芐基丙酮)鈀(0)、16.68克的叔丁醇鈉以及1.01克的三-叔丁基膦的混合物于500毫升的燒瓶,并且在氮氣環境下于375毫升的二甲苯中回流。通過薄層色譜監視反應。反應完成后,以200毫升的水淬熄反應混合物,并且使用300毫升的乙酸乙酯萃取。以5次50毫升的水 萃取有機層,并且透過無水硫酸鈉干燥。經收集的乙酸乙酯層通過硅藻土柱層析進一步純化。乙酸乙酯層接著于旋轉蒸發儀中真空下被蒸發至干燥。通過添加200毫升的正己烷進一步沉淀余留物,于真空下過濾以及干燥,以產出15.5克的11-(3-(二苯并[b,d]噻吩-4-基)苯基)-11,12-二氫吲哚[2,3-a]-咔唑。
添加15克的11-(3-(二苯并[b,d]噻吩-4-基)苯基)-11,12-二氫吲哚[2,3-a]咔唑、20.16克的氫化鈉以及400毫升的四氫呋喃的混合物于1升的燒瓶中,并且于40℃的氮氣環境下攪拌。一小時后,添加9.36克的2-氯基-4,6-二苯基-1,3,5-三,并且持續攪拌過夜。通過薄層色譜監視反應。反應完成后,以120毫升的水淬熄反應混合物,并且使用200毫升的乙酸乙酯萃取。以3次150毫升的水萃取有機層,并且透過無水硫酸鈉干燥。經收集的乙酸乙酯層通過硅藻土柱層析進一步純化。乙酸乙酯層接著于旋轉蒸發儀中真空下被蒸發至干燥。通過添加200毫升的甲醇進一步沉淀余留物,于真空下過濾以及干燥。獲得16.5克具有99%HPLC純度的黃色固體化合物F2(76%的產率)。
化合物F2顯示295.2℃的熔點以及154℃的玻璃轉化溫度。
1H NMR(CDCl3,400MHz)δ:8.74-8.71(d,1H);8.63-8.45(s,1H);8.39-8.28(t,3H);8.23-8.08(m,4H);7.69-6.95(m,22H)。
觀察到的F2的三重態能量為2.57eV。
合成實施例3(化合物F3的合成)
依循合成化合物F1中的程序,制備36克具有99%HPLC純度的化合物F3(66%的產率)。
化合物F3顯示251℃的熔點以及144℃的玻璃轉化溫度。
1H NMR(CDCl3,400MHz)δ:8.59-8.62(dd,1H);8.36-8.40(m,4H);8.29-8.34(m,2H);8.16-8.19(dd,1H);8.11-8.14(d,1H);7.91-7.94(d,1H);7.73-7.75(m,1H);7.56-7.65(d,4H);7.39-7.52(m,7H);7.34-7.37(m,1H);7.26-7.3(m,3H);7.20-7.24(m,3H);6.99-7.06(m,2H)。
觀察到的F3的三重態能量為2.67eV。
合成實施例4(化合物F4的合成)
依循合成化合物F2中的程序,制備89克具有99%HPLC純度的化合物F4(72%的產率)。
化合物F4顯示286℃的熔點以及162℃的玻璃轉化溫度。
1H NMR(CDCl3,400MHz)δ:8.68-8.69(d,1H);8.49-8.54(d,4H);8.3-8.36(m,2H);8.17-8.21(d,1H);8.12-8.14(d,1H);8.07-8.11(d,1H);7.95-7.97(m,1H);7.68-7.72(m,1H),7.62-7.65(m,1H);7.52-7.57(t,3H);7.39-7.5(m,11H);7.20-7.24(dd,2H);7.07-7.11(t,1H);6.81-6.83(dd,1H)。
觀察到的F4的三重態能量為2.58eV。
合成實施例5(化合物F5的合成)
添加20克的11-(3-(二苯并[b,d]呋喃-4-基)苯基)-11,12-二氫吲哚[2,3-a]-咔唑、4.8克的氫化鈉以及300毫升的甲苯的混合物于1升的燒瓶中,并且于40℃的氮氣環境下攪拌。一小時后,添加12.8克的2-氯基-4,6-二苯基-1,3-嘧啶,并且于80℃持續攪拌。通過薄層色譜監視反應。反應完成后,以200毫升的水淬熄反應混合物,并且使用150毫升的乙酸乙酯萃取。以3次100毫升的水萃取有機層,并且透過無水硫酸鈉干燥。經收集的乙酸乙酯層通過硅藻土柱層析進一步純化。乙酸乙酯層接著于旋轉蒸發儀中真空下被蒸發至干燥。通過添加100毫升的正己烷進一步沉淀余留物,于真空下過濾以及干燥。獲得18克具有多于99%HPLC純度的黃色固體化合物F5(85%的產率)。
化合物F5顯示267℃的熔點以及151℃的玻璃轉化溫度。
1H NMR(CDCl3,400MHz)δ:8.37-8.40(m,1H);8.28-8.31(d,1H);8.27-8.28(t,1H);8.18-8.21(m,1H);8.16-8.18(d,1H);7.96-7.99(dd,1H);7.92-7.96(dd,1H);7.68-7.67(t,1H);7.64-7.68(m,1H);7.45-7.49(m,1H);7.34-7.42(t,6H);7.15-7.34(m,14H);7.06-7.10(m,2H)。
觀察到的F5的三重態能量為2.51eV。
合成實施例6(化合物F6的合成)
依循合成化合物F5中的程序,制備18克具有99%HPLC純度的化合物F6(62%的產率)。
化合物F6顯示267℃的熔點以及151℃的玻璃轉化溫度。
1H NMR(CDCl3,400MHz),δ:8.37-8.4(m,1H);8.27-8.31(m,2H);8.19-8.21(m,1H);8.16-8.17(d,1H);7.93-7.96(d,1H);7.87-7.91(m,3H);7.75-7.78(m,1H);7.65-7.70(m,2H);7.55-7.59(m,2H);7.47-7.52(m,2H),7.35-7.44(m,4H);7.08-7.30(m,12H)。
觀察到的F6的三重態能量為2.50eV。
合成實施例7(化合物F13的合成)
添加20克的11-(3-(二苯并[b,d]呋喃-4-基)苯基)-11,12-二氫吲哚[2,3-a]-咔唑、4.8克的氫化鈉以及300毫升的甲苯的混合物于1升的燒瓶中,并且于40℃的氮氣環境下攪拌。一小時后,添加8.8克的2-溴乙烷,并且于80℃攪拌。通過薄層色譜監視反應。反應完成后,以200毫升的水淬熄反應混合物,并且使用150毫升的乙酸乙酯萃取。以3次100毫升的水萃取有機層,并且透過無水硫酸鈉干燥。經收集的乙酸乙酯層通過硅藻土柱層析進一步純化。乙酸乙酯層接著于旋轉蒸發儀中真空下被蒸發至干燥。通過添加100毫升的正己烷進一步沉淀余留物,于真空下過濾以及干燥。獲得18克具有多于99%HPLC純度的黃色固體化合物F13(85%的產率)。
化合物F13顯示108℃的玻璃轉化溫度。
1H NMR(CDCl3,400MHz)δ:8.21-8.23(m,1H);8.19-8.21(t,2H);8.11-8.13(d,1H);8.05-8.07(d,1H);7.98-8.00(t,1H);7.93-7.97(m,2H);.7.56-7.65(d,4H);7.68-7.74(m,2H);7.62-7.65(m,1H);7.51-7.54(m,1H);7.29-7.46(m,4H);7.12-7.15(m,1H);3.75-3.85(q,2H);0.90-0.96(q,3H)。
觀察到的F13的三重態能量為2.51eV。
合成實施例8(化合物F15的合成)
依循合成化合物F13中的程序,制備36克具有99%HPLC純度的化合物F15(66%的產率)。
化合物F15顯示109℃的玻璃轉化溫度。
1H NMR(CDCl3,400MHz)δ:8.19-8.21(d,1H);8.15-8.19(m,3H);8.11-8.12(s,1H);8.09-8.11(s,1H),8.03-8.04(d,1H);7.99-8.02(m,1H);7.72-7.75(m,1H);7.64-7.68(m,3H);7.69-7.61(d,1H); 7.47-7.53(m,1H);7.34-7.45(m,5H);7.28-7.3(d,1H);7.12-7.15(m,1H);3.74-3.80(q,2H);0.85-0.95(q,3H)。
觀察到的F15的三重態能量為2.52eV。
實施例1(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制造)
于使用前,以溶劑對基底進行脫脂,并且在基底裝載進入蒸鍍系統前于紫外線臭氧中清潔?;椎暮蟊晦D移進入真空沉積室,用以沉積全部其他層于基底的頂部。通過約10-6托(Torr)的真空下自加熱舟蒸發,如圖2所示的下列層依下列順序被沉積:
a)空穴注入層(HATCN);
b)空穴傳輸層(HT1);
c)激子阻擋層(BL,來自臺灣昱鐳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專屬材料);
d)發光層,包括紅色磷光摻雜劑RD與選自本發明的實施例F1至F20的主要主體以及共同主體CH1(來自臺灣昱鐳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專屬材料);
e)電子傳輸層(ET);
f)電子注入層(LiF);以及
g)陰極,厚約150納米,包括鋁。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結構可被標示為:ITO/HATCN(15納米)/HT(140納米)/BL(15納米)/3%RD:化合物F4:CH1(30納米)/ET(30納米)/LiF(1納米)/Al(150納米)。
比較例1
如實施例1制造紅色電致磷光裝置,于發光層中以CBP作為發光主體摻雜RD。裝置結構可被標示為:ITO/HATCN(15納米)/HT(140納米)/BL(15納米)/3%RD:CBP(30納米)/ET(30納米)/LiF(1納米)/Al(150納米)。
沉積此等層后,裝置自沉積室被移轉進入用于封裝的干燥箱,接著通過使用光可固化的環氧樹脂以及含有水氣吸收劑的玻璃蓋予以封裝。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具有3平方毫米的發光區域。借此獲得的有機電致發光裝置連接至外部電源,并且施加直流電壓于其上,發射光經確認的特性顯示于表2。此裝置的電致發光光譜顯示于圖4。
于本發明中,全部經制造的裝置的電致發光特性于室溫使用定電流電源 (KEITHLEY 2400Source Meter,Keithley Instruments公司制造,克里夫蘭,俄亥俄)以及光度計(PHOTO RESEARCH SpectraScan PR 650,Photo Research公司制造,查茲窩斯,加州)測量。
通過驅動定電流通過裝置,于室溫以及10,000cd/m2的初始發光度測試裝置的操作壽命(或穩定性)。色度使用國際照明協會(CIE)座標予以報告。
實施例所制造的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發射光波峰波長、最大發光效率、驅動電壓與外部量子效率顯示于表2。電流密度對發光的關系圖顯示于圖5。
表2
本發明不限于上述具體實施例、方法以及實施例。
產業利用性
如上所述,包含本發明的材料的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具有高發光效率、高 熱穩定性、充分低的驅動電壓以及長壽命。因此,本發明的有機電致發光裝置適用于平板顯示器、行動電話顯示器、利用平面發光器特性的光源、記號板,并且具有高技術價值。
上述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及其效果,而非用于限制本公開。任何該領域技術人員均可在不違背本發明的精神及范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飾與改變。因此,舉凡該領域技術人員,在未脫離本發明所公開的精神與技術原理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飾或改變,仍應由權利要求書所涵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