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與圓鋸機有關,特別是指一種用于圓鋸機的擋板裝置。
背景技術:
當想要使用圓鋸機對工件進行鋸切時,使用者會先將工件置放于工作臺,接著再將工件抵靠于擋板,使工件能通過擋板獲得定位效果,以避免工件在鋸切過程中發生位移的情形。
由于已知擋板在結構上是固定于圓鋸機的底座上而無法根據實際需求來調整位置,所以鋸臂勢必會被擋板所影響而只能在一定行程內作動,如此將會造成鋸切行程受到限制的狀況。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圓鋸機的擋板裝置,其能根據實際需要來調整位置,以解決鋸切行程受限的問題。
為了達成前述目的,本發明的擋板裝置包含有一擋板固定座與一擋板。該擋板固定座設于一底座且具有一第一抵靠平面,該第一抵靠平面垂直于該底座的一第一工作平面;該擋板設于該擋板固定座且能于一第一位置、一第二位置及一第三位置之間相對該擋板固定座翻轉,該擋板具有一第二抵靠平面、一垂直于該第二抵靠平面的第三抵靠平面,以及一背對該第二抵靠平面的第四抵靠平面。當該擋板位于該第一位置時,當該擋板位于該第一位置時,該擋板的第二抵靠平面垂直于該底座的第一工作平面且與該擋板固定座的第一抵靠平面之間為共平面,此時可以同時通過該擋板固定座的第一抵靠平面與該擋板的第二抵靠平面對一待鋸切工件提供定位效果。當該擋板位于該第二位置時,該擋板的第三抵靠平面垂直于該底 座的第一工作平面且與該擋板固定座的第一抵靠平面之間為非共平面,此時僅能通過該擋板的第三抵靠平面對該待鋸切工件提供定位效果。當該擋板位于該第三位置時,該擋板的第四抵靠平面與該擋板固定座的第一抵靠平面之間以非共平面的方式面對同一方向,此時僅能通過該擋板的第四抵靠平面對該待鋸切工件提供定位效果。
由上述可知,本發明的擋板裝置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調整該擋板的位置,當該擋板位于該第一位置時,該圓鋸機的一鋸臂可以維持原本的鋸切行程,當該擋板位于該第二位置時,該圓鋸機的鋸臂可以通過該擋板的第三抵靠平面與該擋板固定座的第一抵靠平面之間所產生的距離而增加鋸切行程,特別適用于厚度較薄的工件,當該擋板位于該第三位置時,該圓鋸機的鋸臂可以通過該擋板的第四抵靠平面與該擋板固定座的第一抵靠平面之間所產生的距離而增加鋸切行程,特別適用于厚度較厚的工件。
附圖說明
為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內容,以下結合實施例及附圖詳細說明如后,其中:
圖1為本發明安裝于工作臺的立體圖。
圖2為本發明的立體分解圖。
圖3為本發明的局部立體分解圖,主要顯示擋板位于第二位置。
圖4類同于圖3,主要顯示擋板位于第三位置。
圖5為本發明安裝于工作臺的側視圖,主要顯示擋板位于第一位置。
圖6類同于圖5,主要顯示擋板位于第二位置。
圖7類同于圖5,主要顯示擋板位于第三位置。
具體實施方式
請先參閱圖1,圖中所示的圓鋸機主要包含有一底座16及一可相對底座16旋轉的工作臺12,底座16具有一第一工作平面18,工作臺12具有一與第一工作平面16共平面的第二工作平面14,第一、第二工作平面18、14是用以承載一工件(圖中未示)。由于圓鋸機為已知的加工機具且非本案的重點,為了節省篇幅,在此容不再贅述圓鋸機的細部結構及作動原理。
請再參閱圖2到圖6,本發明的擋板裝置10包含有一擋板固定座20與二擋板30。
擋板固定座20固定于底座16并跨設于工作臺12的第二工作平面14,擋板固定座20具有二固定部21與一連接該二固定部21的弧形連接部22,其中:各固定部21具有一底壁23、一第一立壁24及一第二立壁26,第一立壁24及第二立壁26分別連接于底壁23的頂面,使得底壁23、第一立壁24與第二立壁26之間形成一卡合槽27。此外,第一立壁24具有一第一抵靠平面29,第一抵靠平面29垂直于底座16的第一工作平面18,第二立壁26具有一定位孔261,定位孔261連通卡合槽27。
擋板30具有一擋止部31,擋止部31的正面形成一第二抵靠平面32,擋止部31的底面形成一第三抵靠平面33,擋止部31的背面形成一第四抵靠平面34,因此,第三抵靠平面33會垂直于第二抵靠平面32,第四抵靠平面34會背對于第二抵靠平面32。此外,擋板30具有一第一卡合部35與一第二卡合部36,第一卡合部35連接于擋止部31的底面,而且,第一卡合部35的正面形成一第一承接面37,第一承接面37垂直連接于擋止部31的第三抵靠平面33,第二卡合部36連接于擋止部31的背面且垂直于第一卡合部35,而且,第二卡合部36的頂面形成一第二承接面38,第二承接面38垂直連接于擋止部31的第四抵靠平面34。
由此,當擋板30位于一第一位置P1時,如圖5所示,擋板30的第一卡合部35卡接于固定部21的卡合槽27內,此時擋板30的第二抵靠平面32垂直于底座16的第一工作平面18且與擋板固定座20的第一抵靠平面29之間為共平面,當擋板30位于一第二位置P2時,如圖3及圖6所示,擋板30的第二卡合部36卡接于固定部21的卡合槽27內,此時擋板30的第三抵靠平面33垂直于底座16的第一工作平面18且與擋板固定座20的第一抵靠平面29之間為非共平面,當擋板30位于一第三位置P3時,如圖4及圖7所示,擋板30的第一卡合部35卡接于固定部21的卡合槽27內,此時擋板30的第四抵靠平面34與擋板固定座20的第一抵靠平面29之間為非共平面且與擋板固定座20的第一抵靠平面29面對同一方向,因此,當擋板30位于第三位置P3時,第四抵靠平面34與第一抵靠平面29大致為平行。
另一方面,如圖2至圖4所示,當擋板30位于第一位置P1時通過一定位件40(如圖所示的旋鈕螺栓)完成定位,定位件40螺設于定位孔261且定位件40的末端頂抵于擋板30的第一卡合部35的背面,使擋板30的第一卡合部35緊靠于擋板固定座20的第一立壁24。當擋板30位于第二位置P2時,定位件40螺設于定位孔261且定位件40的末端頂抵于擋板30的第二卡合部36的第二承接面38,使擋板30的第二卡合部36緊靠于擋板固定座20的第一立壁24。當擋板30位于第三位置P3時,定位件40螺設于定位孔261且定位件40的末端頂抵于擋板30的第一卡合部35的第一承接面37,使擋板30的第一卡合部35緊靠于擋板固定座20的第一立壁24。
由上述可知,當使用者將擋板30安裝于如圖5所示的第一位置P1時,擋板固定座20的第一抵靠平面29與擋板30的第二抵靠平面32會同時對一待鋸切工件提供定位效果,此時的鋸臂可以維持原本的鋸切行程S1。
當用戶將擋板30從第一位置P1翻轉90度而安裝于第二位置P2時,如圖6所示,擋板30的第三抵靠平面33與擋板固定座20的第一抵靠平面29之間會因為擋板30翻轉90度的關系而產生一小段距離,此一距離會讓鋸臂的鋸切行程變成S2(如圖6所示),此外,在擋板30翻轉90度之后,因為擋板30的第一卡合部35的關系,擋板30的第三抵靠平面33與擋板固定座20的第一抵靠平面29之間會產生一高度落差,為了維持待鋸切工件的穩定性,使用者可以在底座16的第一工作平面18放置一墊高塊50,墊高塊50的頂面齊平于擋板30的第一卡合部35的第一承接面37,將墊高塊50抵靠于擋板30的第一卡合部35之后,即可把待鋸切工件放置于墊高塊50的頂面及擋板30的第一卡合部35的第一承接面37上,并通過擋板30的第三抵靠平面33作為待鋸切工件的主要定位,此時特別適用在鋸切厚度較薄的工件。
當用戶將擋板30從第一位置翻轉180度而安裝于第三位置P3時,如圖4及圖7所示,擋板30的第四抵靠平面34與擋板固定座20的第一抵靠平面29之間會因為非共平面的關系而產生一小段距離,此一距離會讓鋸臂的鋸切行程變成S3,此外,在擋板30翻轉180度之后,因為擋板30的第二卡合部36的關系,擋板30的第四抵靠平面34與擋板固定座20的 第一抵靠平面29之間會產生一高度落差,為了維持待鋸切工件的穩定性,使用者可以在底座16的第一工作平面18放置另一墊高塊52,墊高塊52的頂面齊平于擋板30的第二卡合部36的第二承接面38,將墊高塊52抵靠于擋板30的第二卡合部36之后,即可把待鋸切工件放置于墊高塊42的頂面及擋板30的第二卡合部36的第二承接面38上,讓擋板30的第四抵靠平面34作為待鋸切工件的主要定位,此時特別適用在鋸切厚度較厚的工件。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擋板裝置10能根據實際需要來調整擋板30的位置,使鋸臂的鋸切行程能夠同時獲得調整,如此即可解決已知技術當中有關鋸切范圍受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