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高分子材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具有高度結合力、易電鍍的PC/ABS材料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辦公用品的外殼材質多為PC樹脂、ABS樹脂或者PC/ABS復合樹脂。但是,PC樹脂熔體粘度大、加工成型困難,特別是大型制品容易產生應力開裂,耐化學藥品性差,而且價格較高,這些不足使PC的應用受到了一定限制;ABS樹脂的性能介于工程塑料和通用塑料之間,具有良好的耐沖擊性能和加工性能,價格也比較便宜,而得到了廣泛應用。但其耐熱性、耐候性差,力學性能不夠理想。以PC和ABS為主要原料的PC/ABS合金是一種重要的工程塑料合金,具有良好的加工成型性和耐腐蝕性和韌性的特點,但其耐熱性、耐候性差,力學性能不夠理想。而且PC/ABS合金材料中PC為主要組成部分,這造成PC/ABS材料電鍍點數(shù)量大幅減少,降低了其可電鍍性、鍍層結合力等性能,無法滿足越來越高的電鍍制品的性能要求。因此,開發(fā)一款強度高,易電鍍的PC/ABS材料就很有必要。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高度結合力、易電鍍的PC/ABS材料及其制備方法。
本發(fā)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上述目的:
一種具有高度結合力、易電鍍的PC/ABS材料,包括以下按重量百分比計的原料:
PC 33.4-61.3%
ABS 20-30%
增韌相容劑 3-5%
改性碳纖維 15-30%
分散劑 0.2-1%
潤滑劑 0.2-0.5%
抗氧劑 0.3-1%
優(yōu)選地,所述增韌相容劑為苯乙烯-丁二烯-馬來酸酐共聚物。苯乙烯-馬來酸酐共聚物(S—MA)是通過苯乙烯單體與少量的馬來酸酐單體反應制得的。馬來酸酐單體無規(guī)地接到PS主鏈上,增加了玻璃化轉變和熱變形溫度。一般苯乙烯-馬來酸酐共聚物產品的熱變形溫度都超過260°F。在注塑成型時,即使溫度超過550°F時,這種聚合物的性能仍然相當穩(wěn)定。
碳纖維是一種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強度、高模量纖維的新型纖維材料。它是由片狀石墨微晶等有機纖維沿纖維軸向方向堆砌而成,經碳化及石墨化處理而得到的微晶石墨材料。碳纖維“外柔內剛”,質量比金屬鋁輕,但強度卻高于鋼鐵,并且具有耐腐蝕、高模量的特性,在國防軍工和民用方面都是重要材料。它不僅具有碳材料的固有本征特性,又兼?zhèn)浼徔椑w維的柔軟可加工性,是新一代增強纖維。
本發(fā)明所述的改性碳纖維是將95-98%重量的PAN基碳纖維與2%-5%重量的鋁酸偶聯(lián)劑投入到高速混合機中,在100℃下,轉速為750-800RPM,混合均勻。
進一步優(yōu)選地,所述的鋁酸酯偶聯(lián)劑為防沉降性鋁酸酯ASA。
優(yōu)選地,所述潤滑劑為醇酸酯類潤滑劑,如PETS潤滑劑,內外潤滑性均好,能提高產品的熱穩(wěn)定性,無毒。
優(yōu)選地,所述抗氧劑優(yōu)選受阻酚類抗氧劑1010作為主抗氧劑,亞磷酸酯類抗氧劑168作為協(xié)效抗氧劑,其中受阻酚類抗氧劑1010和亞磷酸脂類抗氧劑168按1:2配比。其中受阻酚類抗氧劑1010作為主抗氧劑,亞磷酸酯類抗氧劑168作為協(xié)效抗氧劑。
優(yōu)選地,所述分散劑為乙烯丙烯酸共聚物,如美國霍尼韋爾公司的540A。
上述具有高度結合力、易電鍍的PC/ABS材料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按重量比稱取原料,將各原料投入高混機中混合均勻,混合溫度為55-65℃,混合速度為550-600RPM,混合時間3-5分鐘,得到混合料;
(2)將混合料經雙螺桿擠出機造料,擠出機溫度控制在230-260℃,螺桿轉速為450-500RPM,將制得的粒料注塑成條,即得。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的PC/ABS材料具有強度高、易電鍍、高韌性的特點,而且成本適中,尺寸穩(wěn)定性好,是一種綜合性能優(yōu)良,性價比高的合金。而且本發(fā)明的方法簡單易行,相容劑的引入促進了改性碳纖維在PC/ABS基體中的分散,使得極少量的碳纖維即可賦予PC/ABS合金組合物優(yōu)異的導電性能,降低了組合物的線性膨脹系數(shù),并可直接進行電鍍工序,省去了粗化、活化、化學鍍工序,簡化了電鍍工藝。提高材料的整體物理性能和材料表面的粘合性能,降低材料的綜合成本,拓寬了材料的使用領域。而且本發(fā)明在PC/ABS材料在強度增強的情況下,不影響整體材料的光透,散色效果,其整體的耐溫效果佳,特別適用于燈飾行業(y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基體實施例方案來進一步解釋本發(fā)明,但實施例并不用于對本發(fā)明構成任何形式的限制。
實施例1
本發(fā)明的改性碳纖維有以下方法制備得到:
所述改性碳纖維是將97%重量的PAN基碳纖維與3%重量的防沉降性鋁酸酯ASA投入到高速混合機中,在100℃下,轉速為750RPM,混合均勻。
實施例2
稱取15%重量的實施例1的改性碳纖維進行預干燥處理,在130℃下干燥4小時;然后將61%重量的PC、20%重量的ABS、3.3%重量的增韌相容劑、0.2%重量的分散劑、0.2%重量的潤滑劑及0.3%重量的抗氧劑加入到高速混合機中,在55-65℃下,混合均勻;將混勻之后的物料在雙螺桿擠出機中進行擠出造粒,擠出機分為10個區(qū):一區(qū)(230℃)、二區(qū)(240℃)、三區(qū)(240℃)、四區(qū)(245℃)、五區(qū)(250℃)、六區(qū)(250℃)、七區(qū)(245℃)、八區(qū)(250℃)、九區(qū)(245℃)、十區(qū)(260℃);擠出造粒之后的粒子進行重新干燥之后,進行注塑,制備出測試性能所需的標準樣條。測試標準及測試結果如表2所示。
實施例3
稱取27%重量的實施例1的改性碳纖維進行預干燥處理,在130℃下干燥4小時;然后將41%重量的PC、28%重量的ABS、3.3%重量的增韌相容劑、0.2%重量的分散劑、0.2%重量的潤滑劑及0.3%重量的抗氧劑加入到高速混合機中,在55-65℃下,混合均勻;將混勻之后的物料在雙螺桿擠出機中進行擠出造粒,擠出機分為10個區(qū):一區(qū)(230℃)、二區(qū)(240℃)、三區(qū)(240℃)、四區(qū)(245℃)、五區(qū)(250℃)、六區(qū)(250℃)、七區(qū)(245℃)、八區(qū)(250℃)、九區(qū)(245℃)、十區(qū)(260℃);擠出造粒之后的粒子進行重新干燥之后,進行注塑,制備出測試性能所需的標準樣條。測試標準及測試結果如表2所示。
實施例4
稱取25%重量的實施例1的改性碳纖維進行預干燥處理,在130℃下干燥4小時;然后將44.5%重量的PC、25%重量的ABS、4.2%重量的增韌相容劑、0.3%重量的分散劑、0.5%重量的潤滑劑及0.5%重量的抗氧劑加入到高速混合機中,在55-65℃下,混合均勻;將混勻之后的物料在雙螺桿擠出機中進行擠出造粒,擠出機分為10個區(qū):一區(qū)(230℃)、二區(qū)(240℃)、三區(qū)(240℃)、四區(qū)(245℃)、五區(qū)(250℃)、六區(qū)(250℃)、七區(qū)(245℃)、八區(qū)(250℃)、九區(qū)(245℃)、十區(qū)(260℃);擠出造粒之后的粒子進行重新干燥之后,進行注塑,制備出測試性能所需的標準樣條。測試標準及測試結果如表2所示。
實施例5
稱取30%重量的實施例1的改性碳纖維進行預干燥處理,在130℃下干燥4小時;然后將33.5%重量的PC、30%重量的ABS、5%重量的增韌相容劑、0.5%重量的分散劑、0.5%重量的潤滑劑及0.5%重量的抗氧劑加入到高速混合機中,在55-65℃下,混合均勻;將混勻之后的物料在雙螺桿擠出機中進行擠出造粒,擠出機分為10個區(qū):一區(qū)(230℃)、二區(qū)(240℃)、三區(qū)(240℃)、四區(qū)(245℃)、五區(qū)(250℃)、六區(qū)(250℃)、七區(qū)(245℃)、八區(qū)(250℃)、九區(qū)(245℃)、十區(qū)(260℃);擠出造粒之后的粒子進行重新干燥之后,進行注塑,制備出測試性能所需的標準樣條。測試標準及測試結果如表2所示。
表1實施例2-5所用原料及比例
表2實施例2-5所得產品性能測試結果
綜合表2可以看出,本發(fā)明的PC/ABS材料具有強度高、易電鍍、高韌性的特點,而且成本適中,是一種綜合性能優(yōu)良,性價比高的合金。
以上實施例為本發(fā)明較佳的實施方案,凡依本發(fā)明技術方案所作出的改變,所產生的功能作用未能超出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范圍時,均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