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電纜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船舶用耐高溫耐腐蝕電纜。
背景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電纜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在礦井、海上航行和工廠里都必須用到電纜,但是在不同環境對電纜的要求都是不同的,傳統意義上的電纜僅僅起到承載電流的作用,本身并不具有防潮、防水等能力,所以人們就必須解決這些問題以便適應各種各樣的環境。目前海上船舶用電纜對耐腐蝕性能要求很高,現有許多電纜使用了劣質護套,長期使用不僅就會對銅絲造成損害,且嚴重影響電纜的安全使用,如何抑制這種現象的發生,對于船舶在海上正常行駛極為重要。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背景技術存在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提出了一種船舶用耐高溫耐腐蝕電纜,抗腐蝕性極好,同時廢棄后易降解。
本發明提出的一種船舶用耐高溫耐腐蝕電纜,包括導體和包覆在導體外側的護套層;護套層的原料按重量份包括:氟硅橡膠25-35份,氯化橡膠70-90份,202樹脂1.4-2份,過氧化二叔丁基1.4-2.2份,貝殼粉25-35份,改性石棉纖維25-45份,聚苯硫醚1.5-2.5份,苯基三乙氧基硅烷4-6份,煤焦油0.6-1份,環氧大豆油0.4-0.8份,環氧糠油酸丁酯0.4-0.8份,歧化松香1-2份,木屑4-10份,γ-(乙二胺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1.5-2.5份,鈦酸丁酯1-1.6份,馬來酸酐1.5-3.5份。
優選地,護套層的原料中,氟硅橡膠、氯化橡膠、202樹脂、過氧化二叔丁基、改性石棉纖維的重量比為28-32:75-85:1.6-1.8:1.6-2:30-40。
優選地,護套層的原料中,貝殼粉、改性石棉纖維、聚苯硫醚、苯基三乙氧基硅烷、煤焦油、環氧大豆油、環氧糠油酸丁酯、歧化松香的重量比為28-32:30-40:1.7-2.3:4.5-5.5:0.7-0.9:0.5-0.7:0.5-0.7:1.5-1.7。
優選地,護套層的原料按重量份包括:氟硅橡膠28-32份,氯化橡膠75-85份,202樹脂1.6-1.8份,過氧化二叔丁基1.6-2份,貝殼粉28-32份,改性石棉纖維30-40份,聚苯硫醚1.7-2.3份,苯基三乙氧基硅烷4.5-5.5份,煤焦油0.7-0.9份,環氧大豆油0.5-0.7份,環氧糠油酸丁酯0.5-0.7份,歧化松香1.5-1.7份,木屑6-8份,γ-(乙二胺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1.8-2.2份,鈦酸丁酯1.2-1.4份,馬來酸酐2-3份。
優選地,護套層原料中的改性石棉纖維采用如下工藝制備:氮氣保護下將雙-N,N-(羥丙基磺基甜菜堿基丙基)仲胺、氯仿混合攪拌均勻,攪拌狀態下加入十二酸酰氯中,降溫攪拌,送入N,N-二甲基甲酰胺中重結晶,去除溶劑,干燥得到預制料;將石棉纖維束、縮合硅酸鈉、水混合攪拌,加入石墨粉、琥珀酸酯磺酸鈉混合攪拌,加入油酸鈉升溫攪拌,加入預制料、硫酸鋁混合均勻,干燥,粉碎得到改性石棉纖維。
優選地,護套層原料中的改性石棉纖維采用如下工藝制備:氮氣保護下按重量份將1-2份雙-N,N-(羥丙基磺基甜菜堿基丙基)仲胺、25-35份氯仿混合攪拌均勻,攪拌狀態下加入1.5-2.5份十二酸酰氯中,降溫攪拌,送入N,N-二甲基甲酰胺中重結晶,去除溶劑,干燥得到預制料;按重量份將15-23份石棉纖維束、2-4份縮合硅酸鈉、100-130份水混合攪拌,加入2-4份石墨粉、1-2份琥珀酸酯磺酸鈉混合攪拌,加入2-5份油酸鈉升溫攪拌,加入2-6份預制料、1-2份硫酸鋁混合均勻,干燥,粉碎得到改性石棉纖維。
優選地,護套層原料中的改性石棉纖維采用如下工藝制備:氮氣保護下按重量份將1-2份雙-N,N-(羥丙基磺基甜菜堿基丙基)仲胺、25-35份氯仿混合攪拌均勻,攪拌狀態下加入1.5-2.5份十二酸酰氯中,降溫至2-6℃攪拌2-4h,送入N,N-二甲基甲酰胺中重結晶,去除溶劑,干燥得到預制料;按重量份將15-23份石棉纖維束、2-4份縮合硅酸鈉、100-130份水混合攪拌2-6h,加入2-4份石墨粉、1-2份琥珀酸酯磺酸鈉混合攪拌80-120min,加入2-5份油酸鈉升溫至60-70℃攪拌80-120min,加入2-6份預制料、1-2份硫酸鋁混合均勻,干燥,粉碎得到改性石棉纖維。
本發明采用常規制備工藝制得。
本發明的改性石棉纖維的預制料中,通過引入酰胺官能團使預制料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溫和性和化學穩定性,而含有豐富雙親基可以使預制料具有良好的增溶效果,石棉纖維束與縮合硅酸鈉進行作用,其內部結構可有效松散,進一步與加入的石墨粉進行作用,在琥珀酸酯磺酸鈉作用,不僅相互間滲透性好,而且石墨粉與石棉纖維形成交鏈,在預制料、硫酸鋁作用下凝固,干燥粉碎后耐高溫、抗腐蝕性能優異,而且穩定性好;本發明采用改性石棉纖維、貝殼粉與馬來酸酐、γ-(乙二胺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鈦酸丁酯作用,并與氯化橡膠、氟硅橡膠配合經過硫化后,不僅可形成耐高溫化學鍵,抗腐蝕性極好,同時廢棄后易降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說明。
實施例1
本發明提出的一種船舶用耐高溫耐腐蝕電纜,包括導體和包覆在導體外側的護套層;護套層的原料按重量份包括:氟硅橡膠25份,氯化橡膠90份,202樹脂1.4份,過氧化二叔丁基2.2份,貝殼粉25份,改性石棉纖維45份,聚苯硫醚1.5份,苯基三乙氧基硅烷6份,煤焦油0.6份,環氧大豆油0.8份,環氧糠油酸丁酯0.4份,歧化松香2份,木屑4份,γ-(乙二胺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2.5份,鈦酸丁酯1份,馬來酸酐3.5份。
實施例2
本發明提出的一種船舶用耐高溫耐腐蝕電纜,包括導體和包覆在導體外側的護套層;護套層的原料按重量份包括:氟硅橡膠35份,氯化橡膠70份,202樹脂2份,過氧化二叔丁基1.4份,貝殼粉35份,改性石棉纖維25份,聚苯硫醚2.5份,苯基三乙氧基硅烷4份,煤焦油1份,環氧大豆油0.4份,環氧糠油酸丁酯0.8份,歧化松香1份,木屑10份,γ-(乙二胺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1.5份,鈦酸丁酯1.6份,馬來酸酐1.5份。
護套層原料中的改性石棉纖維采用如下工藝制備:氮氣保護下將雙-N,N-(羥丙基磺基甜菜堿基丙基)仲胺、氯仿混合攪拌均勻,攪拌狀態下加入十二酸酰氯中,降溫攪拌,送入N,N-二甲基甲酰胺中重結晶,去除溶劑,干燥得到預制料;將石棉纖維束、縮合硅酸鈉、水混合攪拌,加入石墨粉、琥珀酸酯磺酸鈉混合攪拌,加入油酸鈉升溫攪拌,加入預制料、硫酸鋁混合均勻,干燥,粉碎得到改性石棉纖維。
實施例3
本發明提出的一種船舶用耐高溫耐腐蝕電纜,包括導體和包覆在導體外側的護套層;護套層的原料按重量份包括:氟硅橡膠28份,氯化橡膠85份,202樹脂1.6份,過氧化二叔丁基2份,貝殼粉28份,改性石棉纖維40份,聚苯硫醚1.7份,苯基三乙氧基硅烷5.5份,煤焦油0.7份,環氧大豆油0.7份,環氧糠油酸丁酯0.5份,歧化松香1.7份,木屑6份,γ-(乙二胺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2.2份,鈦酸丁酯1.2份,馬來酸酐3份。
護套層原料中的改性石棉纖維采用如下工藝制備:氮氣保護下按重量份將1份雙-N,N-(羥丙基磺基甜菜堿基丙基)仲胺、35份氯仿混合攪拌均勻,攪拌狀態下加入1.5份十二酸酰氯中,降溫至6℃攪拌2h,送入N,N-二甲基甲酰胺中重結晶,去除溶劑,干燥得到預制料;按重量份將23份石棉纖維束、2份縮合硅酸鈉、130份水混合攪拌2h,加入4份石墨粉、1份琥珀酸酯磺酸鈉混合攪拌120min,加入2份油酸鈉升溫至70℃攪拌80min,加入6份預制料、1份硫酸鋁混合均勻,干燥,粉碎得到改性石棉纖維。
實施例4
本發明提出的一種船舶用耐高溫耐腐蝕電纜,包括導體和包覆在導體外側的護套層;護套層的原料按重量份包括:氟硅橡膠32份,氯化橡膠75份,202樹脂1.8份,過氧化二叔丁基1.6份,貝殼粉32份,改性石棉纖維30份,聚苯硫醚2.3份,苯基三乙氧基硅烷4.5份,煤焦油0.9份,環氧大豆油0.5份,環氧糠油酸丁酯0.7份,歧化松香1.5份,木屑8份,γ-(乙二胺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1.8份,鈦酸丁酯1.4份,馬來酸酐2份。
護套層原料中的改性石棉纖維采用如下工藝制備:氮氣保護下按重量份將2份雙-N,N-(羥丙基磺基甜菜堿基丙基)仲胺、25份氯仿混合攪拌均勻,攪拌狀態下加入2.5份十二酸酰氯中,降溫至2℃攪拌4h,送入N,N-二甲基甲酰胺中重結晶,去除溶劑,干燥得到預制料;按重量份將15份石棉纖維束、4份縮合硅酸鈉、100份水混合攪拌6h,加入2份石墨粉、2份琥珀酸酯磺酸鈉混合攪拌80min,加入5份油酸鈉升溫至60℃攪拌120min,加入2份預制料、2份硫酸鋁混合均勻,干燥,粉碎得到改性石棉纖維。
實施例5
本發明提出的一種船舶用耐高溫耐腐蝕電纜,包括導體和包覆在導體外側的護套層;護套層的原料按重量份包括:氟硅橡膠30份,氯化橡膠80份,202樹脂1.7份,過氧化二叔丁基1.8份,貝殼粉30份,改性石棉纖維35份,聚苯硫醚2份,苯基三乙氧基硅烷5份,煤焦油0.8份,環氧大豆油0.6份,環氧糠油酸丁酯0.6份,歧化松香1.6份,木屑7份,γ-(乙二胺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2份,鈦酸丁酯1.3份,馬來酸酐2.5份。
護套層原料中的改性石棉纖維采用如下工藝制備:氮氣保護下按重量份將1.5份雙-N,N-(羥丙基磺基甜菜堿基丙基)仲胺、30份氯仿混合攪拌均勻,攪拌狀態下加入2份十二酸酰氯中,降溫攪拌,送入N,N-二甲基甲酰胺中重結晶,去除溶劑,干燥得到預制料;按重量份將20份石棉纖維束、3份縮合硅酸鈉、120份水混合攪拌,加入3份石墨粉、1.5份琥珀酸酯磺酸鈉混合攪拌,加入3.5份油酸鈉升溫攪拌,加入4份預制料、1.5份硫酸鋁混合均勻,干燥,粉碎得到改性石棉纖維。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及其發明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