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種微藻異養培養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初始培養中使用以銨鹽作為氮源的基礎培養基,且在培養過程中采用氨水調節pH值。
2.權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培養過程中使用以銨鹽為氮源或不含氮源的補料培養基進行補料。
3.權利要求2的方法,其中所述以銨鹽為氮源的補料培養基的碳氮比大于所述基礎培養基的碳氮比。
4.權利要求3的方法,其中所述基礎培養基的碳氮比為10:1至30:1。
5.權利要求3的方法,其中所述以銨鹽為氮源的補料培養基的碳氮比是所述基礎培養基的碳氮比的5-40倍。
6.權利要求1-5中任一項的方法,其中所述銨鹽選自氯化銨和硫酸銨。
7.權利要求1-6中任一項的方法,其中所述基礎培養基中的碳源濃度為大約5-40g/L,例如大約5g/L、大約10g/L、大約15g/L、大約20g/L、大約25g/L、大約30g/L、大約35g/L或大約40g/L。
8.權利要求1-7中任一項的方法,其中在培養過程中使培養體系中碳源濃度的變化幅度小于或等于大約5g/L。
9.權利要求8的方法,在所述培養過程中培養體系中碳源濃度被控制在以下范圍:大約0-5g/L、大約5-10g/L、大約10-15g/L、大約15-20g/L、大約20-25g/L、大約25-30g/L或大約35-40g/L。
10.權利要求8-9中任一項的方法,其中在培養過程中通過階段式恒速流加方式向培養體系中添加所述補料培養基。
11.權利要求10的方法,其中在培養過程中大約每0.5-3小時測量培養體系中的碳源濃度,并根據測得的碳源濃度調整補料速度,從而使碳源濃度的變化幅度小于或等于大約5g/L。
12.權利要求11的方法,所述補料速度為大約0.5g/L/h-大約25g/L/h。
13.權利要求1-12中任一項的方法,其中所述基礎培養基和補料培養基中的碳源是葡萄糖。
14.權利要求1-13中任一項的方法,所述微藻選自小球藻(Chlorella)、眼蟲藻(Euglena gracilis)、柵藻(Scenedesmus)、扁藻(Tetraselmisgracilis)、菱形藻(Nitzschia)、富油新綠藻(Neochloris oleoabundans)、微擬球藻(Nannochloropsis)、杜氏藻(Dunaliella)。
15.權利要求1-14中任一項的方法,所述微藻是尖狀柵藻(Scenedesmus acuminatus)。
16.權利要求1-15中任一項的方法,所述微藻的初始接種量為大約5-20%(v/v),例如大約5%(v/v)、大約10%(v/v)、大約15%(v/v)或大約20%(v/v)。
17.權利要求1-16中任一項的方法,所述微藻接種后的初始細胞干重為大約0.5g/L-大約5g/L。
18.權利要求1-17中任一項的方法,所述培養在大約25-40℃下進行。
19.權利要求1-18中任一項的方法,所述培養在大約10-60%,例如10%、20%、30%、40%、50%或60%的溶氧濃度下進行。
20.權利要求1-19中任一項的方法,所述培養在大約5-100000L的生物反應器中進行,所述培養體系的初始體積為大約2-40000L。
21.一種異養培養柵藻,例如尖狀柵藻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將柵藻接種于固體活化培養基上,在光強30~50μmol m-2s-1,25℃±2℃下培養15-20天;
b)挑取步驟a)中獲得的柵藻至液體一級種子培養基中,在30℃±2℃下以大約150-220rpm的轉速培養120-144小時或培養至OD750=8-12;
c)將步驟b)中獲得的柵藻以大約5-20%(v/v)的接種量接種于液體二級種子培養基中,在30℃±2℃下以大約150-220rpm的轉速培養72-84小時或培養至OD750=16-20;
d)將步驟c)中獲得的柵藻以大約5-20%(v/v)的接種量接種于液體三級種子培養基中,在30℃±2℃下以大約150-220rpm的轉速培養72-84小時或培養至OD750=20-22;
e)將步驟c)中獲得的柵藻以大約5-20%(v/v)的接種量接種于發酵罐中的以銨鹽例如氯化銨為氮源的異養基礎培養基中,在30℃±2℃下以大約10-60%的溶氧濃度進行培養,其中所述異養基礎培養基包含5-20g/L的初始葡萄糖濃度和10:1至30:1的碳氮比,所述發酵罐的攪拌速度設置為與溶氧濃度偶聯控制;
f)在步驟e)培養期間通過加入氨水控制培養體系的pH為大約6.0±0.2,且通過階段式恒速流加方式添加補料培養基,其中所述補料培養基的碳氮比是異養基礎培養基的5-40倍,其中大約每0.5-3小時測量培養體系中的葡萄糖濃度并根據測得的葡萄糖濃度調整補料速度,從而使葡萄糖濃度的變化幅度小于或等于大約5g/L;和
g)任選地,收獲所培養的柵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