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納米防水膜,具體的是一種汽車開關用納米防水膜。
背景技術:
目前汽車開關防水都是通過增加防水帽來實現防水功能,繼而保障開關的安全使用,防水開關的安裝程序一般為:將開關元件通過法蘭元件固定于安裝本體上,再將防水帽通過膠水 粘在開關按鈕上或直接套設于開關按鈕上,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止水分進入進入開關按鈕,但是卻不能保證水分不會沿著開關元件與安裝本體之間的縫隙流入安裝本體, 繼而導致安裝本體內的部件腐蝕或電路受損。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一種防水性能好,強度高、綠色無污染的納米防水膜。
本發明解決以上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汽車開關用納米防水膜,所述納米防水膜按質量份數計包括以下組分:硅藻土:20-30份、聚氨酯 :10-15份、聚乙烯:6-10份、石灰石:7-11份、纖維素醚:3-6份、納米二氧化硅:12-17份、納米氧化鋅 :5-10份、聚苯乙烯磺酸鈉:4-8份、十二烷基磺酸鈉:3-6份、四氟乙烯:2-5份、乙酸丁脂:3-8份、納米溶液:4-8份、氫氧化鋁:2-4份、增塑劑:1-3份、成膜助劑:2-5份、黏合劑:1-3份;
所述納米溶液按質量份數計包括以下組分:銻摻雜氧化錫納米晶:10-13份、納米二氧化鈦:9-14份、納米碳化硅:2-4份、甲基丙烯酸甲酯:3-7份、有機氟防水劑:2-4份;
所述黏合劑按其質量份數計包括以下組分:填料:3-5份、分散劑:1-3份、消泡劑:1-3份、納米二氧化鈦:10-13份、聚二甲基硅氧烷:2-5份、熱熔膠粉:5-9 份,所述填料為硫酸鋇、硅微粉或碳酸鈣。
本發明的進一步限定技術方案:
前述的納米防水膜按質量份數計包括以下組分:硅藻土:23-30份、聚氨酯 :12-15份、聚乙烯:8-10份、石灰石:9-11份、纖維素醚:4-6份、納米二氧化硅:14-17份、納米氧化鋅 :7-10份、聚苯乙烯磺酸鈉:4-7份、十二烷基磺酸鈉:3-5份、四氟乙烯:3-5份、乙酸丁脂:3-6份、納米溶液:5-8份、氫氧化鋁:2-3份、增塑劑:1-2份、成膜助劑:2-4份、黏合劑:1-2份;
納米溶液按質量份數計包括以下組分:銻摻雜氧化錫納米晶:11-13份、納米二氧化鈦:9-12份、納米碳化硅:2-3份、甲基丙烯酸甲酯:3-5份、有機氟防水劑:2-3份;
黏合劑按其質量份數計包括以下組分:填料:3-4份、分散劑:1-2份、消泡劑:1-2份、納米二氧化鈦:10-12份、聚二甲基硅氧烷:2-4份、熱熔膠粉:5-7 份,所述填料為硫酸鋇、硅微粉或碳酸鈣。
前述的納米防水膜按質量份數計包括以下組分:硅藻土:23-28份、聚氨酯 :12-13份、聚乙烯:8-9份、石灰石:9-10份、纖維素醚:4-5份、納米二氧化硅:14-15份、納米氧化鋅 :7-9份、聚苯乙烯磺酸鈉:4-5份、十二烷基磺酸鈉:3-4份、四氟乙烯:3-4份、乙酸丁脂:3-5份、納米溶液:5-7份、氫氧化鋁:2份、增塑劑:1份、成膜助劑:2-3份、黏合劑:1份;
納米溶液按質量份數計包括以下組分:銻摻雜氧化錫納米晶:11-12份、納米二氧化鈦:9-10份、納米碳化硅:2份、甲基丙烯酸甲酯:3-4份、有機氟防水劑:2份;
黏合劑按其質量份數計包括以下組分:填料:3-4份、分散劑: 2份、消泡劑:2份、納米二氧化鈦:10-11份、聚二甲基硅氧烷:3-4份、熱熔膠粉:5-6份,所述填料為硫酸鋇、硅微粉或碳酸鈣。
前述的助膜劑為羧甲基纖維素鈉或聚乙烯醇中的一種。
前述的增塑劑為鄰苯二甲酸二異辛酯。
前述的納米防水膜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制備納米溶液,按照上述配比將銻摻雜氧化錫納米晶、納米二氧化鈦、納米碳化硅、甲基丙烯酸甲酯和有機氟防水劑依次加入反應設備中,以300-400r/min進行攪拌,攪拌45-65min,溫度升至85-93℃,保溫1-2h,然后降溫降至室溫,得到納米溶液備用;
步驟二:制備黏合劑,按照上述配比將填料、分散劑、聚二甲基硅氧烷和熱熔膠粉加入至反應釜中,利用攪拌器以400-550r/min攪拌,攪拌30-45分鐘,溫度加熱至60-80℃,然后將消泡劑和納米二氧化鈦加入,繼續攪拌,溫度升至98-103℃,保溫1-2h,然后將溫度冷卻至45-55℃,制得黏合劑備用;
步驟三:按照上述配比將硅藻土、聚氨酯、聚乙烯、石灰石、纖維素醚、納米二氧化硅、納米氧化鋅、聚苯乙烯磺酸鈉、十二烷基磺酸鈉、四氟乙烯、乙酸丁脂氫氧化鋁和增塑劑加入到反應釜中,以700-850r/min攪拌2-3h,溫度升至99-106℃,然后溫度降至55-67℃,保溫35-45min,然后再將溫度升至93-97℃,保溫2-4h,以300-400r/min攪拌2-3h,然后冷卻至室溫;
步驟四:將步驟一制得納米溶液、步驟二制得的黏合劑和步驟三制得的溶液混合在一起,以360-450r/min攪拌3-4h,溫度升至75-87℃,保溫4-5h,冷卻至55-63℃,然后進行拔膜,最后烘干。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采用聚氨酯防水材料,能夠避免水進入開關內,同時制成的薄膜擁有良好的柔韌性和優異的抗老化性能,能耐油、耐磨、耐酸堿侵蝕,而且綠色環保,無毒無味,無污染環境,對人身無傷害;添加納米材料制成薄膜,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和光澤度,而且同時使得結構更加緊湊,提高了強度,添加黏合劑,提高了組分之間的黏合性,能夠更好的覆蓋在開關表面上,本發明還具有良好的散熱性。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汽車開關用納米防水膜,納米防水膜按質量份數計包括以下組分:硅藻土:23份、聚氨酯 :12份、聚乙烯:8份、石灰石:9份、纖維素醚:4份、納米二氧化硅:14份、納米氧化鋅 :7份、聚苯乙烯磺酸鈉:4份、十二烷基磺酸鈉:3份、四氟乙烯:3份、乙酸丁脂:3份、納米溶液:5份、氫氧化鋁:3份、增塑劑:2份、成膜助劑:2份、黏合劑:2份;
納米溶液按質量份數計包括以下組分:銻摻雜氧化錫納米晶:11份、納米二氧化鈦:9份、納米碳化硅:3份、甲基丙烯酸甲酯:3份、有機氟防水劑:3份;
增塑劑為鄰苯二甲酸二異辛酯;
助膜劑為羧甲基纖維素鈉;
黏合劑按其質量份數計包括以下組分:填料:3份、分散劑:1份、消泡劑:1份、納米二氧化鈦:10份、聚二甲基硅氧烷:2份、熱熔膠粉:5份,所述填料為硫酸鋇。
本實施例一種汽車開關用納米防水膜及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制備納米溶液,按照上述配比將銻摻雜氧化錫納米晶、納米二氧化鈦、納米碳化硅、甲基丙烯酸甲酯和有機氟防水劑依次加入反應設備中,以300r/min進行攪拌,攪拌65min,溫度升至90℃,保溫1.5h,然后降溫降至室溫,得到納米溶液備用;
步驟二:制備黏合劑,按照上述配比將填料、分散劑、聚二甲基硅氧烷和熱熔膠粉加入至反應釜中,利用攪拌器以450r/min攪拌,攪拌43分鐘,溫度加熱至65℃,然后將消泡劑和納米二氧化鈦加入,繼續攪拌,溫度升至98℃,保溫2h,然后將溫度冷卻至47℃,制得黏合劑備用;
步驟三:按照上述配比將硅藻土、聚氨酯、聚乙烯、石灰石、纖維素醚、納米二氧化硅、納米氧化鋅、聚苯乙烯磺酸鈉、十二烷基磺酸鈉、四氟乙烯、乙酸丁脂氫氧化鋁和增塑劑加入到反應釜中,以700r/min攪拌3h,溫度升至99℃,然后溫度降至55℃,保溫40min,然后再將溫度升至93℃,保溫3h,以330r/min攪拌3h,然后冷卻至室溫;
步驟四:將步驟一制得納米溶液、步驟二制得的黏合劑和步驟三制得的溶液混合在一起,以400r/min攪拌3.5h,溫度升至83℃,保溫5h,冷卻至55℃,然后進行拔膜,最后烘干。
實施例2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汽車開關用納米防水膜,納米防水膜按質量份數計包括以下組分:硅藻土:28份、聚氨酯 :13份、聚乙烯:9份、石灰石:10份、纖維素醚:5份、納米二氧化硅:15份、納米氧化鋅 :9份、聚苯乙烯磺酸鈉:5份、十二烷基磺酸鈉:4份、四氟乙烯:4份、乙酸丁脂:5份、納米溶液:7份、氫氧化鋁:2份、增塑劑:1份、成膜助劑:3份、黏合劑:1份;
納米溶液按質量份數計包括以下組分:銻摻雜氧化錫納米晶:12份、納米二氧化鈦:10份、納米碳化硅:2份、甲基丙烯酸甲酯:4份、有機氟防水劑:2份;
增塑劑為鄰苯二甲酸二異辛酯;
助膜劑為羧甲基纖維素鈉;
黏合劑按其質量份數計包括以下組分:填料:4份、分散劑:2份、消泡劑:2份、納米二氧化鈦:11份、聚二甲基硅氧烷:4份、熱熔膠粉:6份,所述填料為硫酸鋇。
本實施例一種汽車開關用納米防水膜及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制備納米溶液,按照上述配比將銻摻雜氧化錫納米晶、納米二氧化鈦、納米碳化硅、甲基丙烯酸甲酯和有機氟防水劑依次加入反應設備中,以350r/min進行攪拌,攪拌55min,溫度升至93℃,保溫1h,然后降溫降至室溫,得到納米溶液備用;
步驟二:制備黏合劑,按照上述配比將填料、分散劑、聚二甲基硅氧烷和熱熔膠粉加入至反應釜中,利用攪拌器以500r/min攪拌,攪拌37分鐘,溫度加熱至75℃,然后將消泡劑和納米二氧化鈦加入,繼續攪拌,溫度升至101℃,保溫1h,然后將溫度冷卻至53℃,制得黏合劑備用;
步驟三:按照上述配比將硅藻土、聚氨酯、聚乙烯、石灰石、纖維素醚、納米二氧化硅、納米氧化鋅、聚苯乙烯磺酸鈉、十二烷基磺酸鈉、四氟乙烯、乙酸丁脂氫氧化鋁和增塑劑加入到反應釜中,以760r/min攪拌2.5h,溫度升至103℃,然后溫度降至62℃,保溫35min,然后再將溫度升至95℃,保溫3h,以370r/min攪拌2.5h,然后冷卻至室溫;
步驟四:將步驟一制得納米溶液、步驟二制得的黏合劑和步驟三制得的溶液混合在一起,以450r/min攪拌3h,溫度升至86℃,保溫4h,冷卻至58℃,然后進行拔膜,最后烘干。
除上述實施例外,本發明還可以有其他實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換或等效變換形成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發明要求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