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交充氣輪胎胎體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斜交充氣輪胎胎體結構,該胎體包括內面膠、胎體簾紗層及緩沖層,內面膠貼合在簾紗層的內里,緩沖層覆蓋在胎體簾紗層上;胎體外表面形成胎面與胎肩;其特征在于:緩沖層是以輪胎斷面法向中心線為左右分離對稱設置如此,本實用新型充氣輪胎胎體的胎肩部被緩沖層束縛,輪胎充氣后其胎面弧度半徑可以有效變小,而胎肩部的剛性及束縛力不會降低,可抑制胎肩的偏磨耗,且上胎邊得到補強,增強胎體的耐切割性能。
【專利說明】斜交充氣輪胎胎體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充氣輪胎結構,特別是指一種斜交充氣輪胎胎體結構。
【背景技術】
[0002]斜交載重輪胎胎體內會設置有增強胎面剛性的緩沖層,現行斜交輪胎的緩沖層設計均為覆蓋整個胎面,其主要作用有緩和路面的沖擊,增強胎面剛性,增強溝底的耐撕裂及耐刺扎性能。若胎體緩沖層寬度超過整個胎面寬度,能夠保護整個胎肩部位,如此,緩沖層能夠束縛住胎體的徑向成長,胎面整體弧度相對較大,若輪胎外輪廓本身過于方形,容易使胎面弧度過大,胎面的通過性能受影響,甚至于整個胎面內凹,導致輪胎出現早期的異常磨損。
[0003]另外,輪胎設計時常先設計外輪廓,有時候會發現輪胎制成成品后其胎面弧度并不適用,此時若去除緩沖層,則輪胎的徑向成長變大,胎面的弧度可變小,但是胎肩部位保護降低,胎肩部位剛性下降,進而影響輪胎胎肩部位的耐久性。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斜交充氣輪胎胎體結構,其能解決胎面弧度過大造成肩部偏磨耗的問題,還可以增強上胎邊的強度,保護胎體。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解決方案是:
[0006]一種斜交充氣輪胎胎體結構,該胎體包括內面膠、胎體簾紗層及緩沖層,內面膠貼合在胎體簾紗的內里,緩沖層覆蓋在胎體簾紗層上;胎體外表面形成胎面與胎肩;其中:緩沖層是以輪胎斷面法向中心線為左右分離對稱設置。
[0007]所述緩沖層為單層或多層設置。
[0008]所述相鄰緩沖層端點應錯開距離為5mm以上。
[0009]所述緩沖層起始點至輪胎斷面中心點的連線與輪胎斷面法向中心線所構成的角度設置在10°?30°范圍內。
[0010]所述胎面與胎肩之間形成的胎肩轉折點到輪胎斷面中心點的直線與緩沖層起始點與輪胎斷面中心點的直線所構成的角度為8° ^28°。
[0011]所述緩沖層終點至輪胎斷面中心點的連線與輪胎斷面法向中心線所構成的角度大于胎肩轉折點到輪胎斷面中心點的直線與緩沖層起始點與輪胎斷面中心點的直線所構成的角度和緩沖層起始點至輪胎斷面中心點的連線與輪胎斷面法向中心線所構成的角度之和。
[0012]所述緩沖層終點至輪胎斷面中心點的連線與輪胎斷面法向中心線所構成的角度設置為45°?85。。
[0013]所述胎面與胎肩之間形成的胎肩轉折點到輪胎斷面中心點的直線與緩沖層終點與輪胎斷面中心點的直線所構成的角度設置為15°飛0°。
[0014]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實用新型充氣輪胎胎體的胎肩部被緩沖層束縛,輪胎充氣后其胎面弧度半徑可以有效變小,而胎肩部的剛性及束縛力不會降低,可抑制胎肩的偏磨耗,且上胎邊得到補強,增強胎體的耐切割性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為本實用新型輪胎胎體截面示意圖;
[0016]圖2為圖1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以下結合附圖解釋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
[0018]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揭示了一種斜交充氣輪胎胎體結構,該胎體包括內面膠1、胎體簾紗層2及緩沖層3。內面膠I貼合在胎體簾紗層2的內里,緩沖層3覆蓋在胎體簾紗層2上;胎體外表面形成胎面與胎肩;本實用新型的關鍵在于:緩沖層3是以輪胎斷面法向中心線8為左右分離對稱設置,且緩沖層3可為單層或多層設置。
[0019]配合圖2所示,以多層設置時,相鄰緩沖層3、3’的端點呈錯開設置,且錯開距離A、B為5mm以上。端點錯開距尚太小,各易造成端點集中,導致應力集中,易分尚。
[0020]所述緩沖層3起始點31 (以靠近胎面中心為起始點定義)至輪胎斷面中心點4的連線6與輪胎斷面法向中心線8所構成的角度Θ設置在10°?30°范圍內,可以保證胎肩部的剛性,若其角度Θ小于10°時緩沖層3離胎面中心過近,不能起到減小胎面弧度半徑的作用,難以抑制偏磨耗;若角度Θ大于30°時,緩沖層3離胎肩較近,起始點31處易受力產生分離,從而導致鼓包。配合圖1所示,胎面與胎肩之間形成的胎肩轉折點51到輪胎斷面中心點4的直線5與緩沖層3起始點31與輪胎斷面中心點4的直線6所構成的角度β為8°?28°,在Θ和β的角度限制下,使緩沖層起始點31的分布位置更合理,從而使輪胎不易產生鼓包的同時,抑制胎肩的偏磨耗。
[0021]所述緩沖層終點32至輪胎斷面中心點4的連線7與輪胎斷面法向中心線8所構成的角度α大于上述角度β和角度Θ之和,且角度α設置為45°?85°,上述角度α小于45°,緩沖層3離胎肩較近,終點32處易受力產生分離,從而導致鼓包;若大于85°,緩沖層終點32靠近胎邊最大斷寬處,在走行過程中,胎邊變形易造成緩沖層終點32分離。胎肩轉折點51到輪胎斷面中心點4的直線5與緩沖層終點32與輪胎斷面中心點4的直線7所構成的角度Y設置為15°飛0°,有利于更好地增強上胎邊9的耐切割性能,從而達到保護胎體的效果。
[0022]綜上,本實用新型的輪胎充氣后其胎面弧度半徑可以有效變小,而胎肩部的剛性及束縛力不會降低,可抑制胎肩的偏磨耗,且上胎邊9得到補強,增強胎體的切割性能。
【權利要求】
1.一種斜交充氣輪胎胎體結構,該胎體包括內面膠、胎體簾紗層及緩沖層,內面膠貼合在簾紗層的內里,緩沖層覆蓋在胎體簾紗層上;胎體外表面形成胎面與胎肩;其特征在于:緩沖層是以輪胎斷面法向中心線為左右分離對稱設置。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斜交充氣輪胎胎體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緩沖層為單層設置。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斜交充氣輪胎胎體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緩沖層為多層設置。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斜交充氣輪胎胎體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鄰緩沖層端點錯開距離為5_以上。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斜交充氣輪胎胎體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緩沖層起始點至輪胎斷面中心點的連線與輪胎斷面法向中心線所構成的角度設置在10°?30°范圍內。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斜交充氣輪胎胎體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胎面與胎肩之間形成的胎肩轉折點到輪胎斷面中心點的直線與緩沖層起始點與輪胎斷面中心點的直線所構成的角度為8° ^28°。
7.如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斜交充氣輪胎胎體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緩沖層終點至輪胎斷面中心點的連線與輪胎斷面法向中心線所構成的角度大于胎肩轉折點到輪胎斷面中心點的直線與緩沖層起始點與輪胎斷面中心點的直線所構成的角度和緩沖層起始點至輪胎斷面中心點的連線與胎面中心線所構成的角度之和。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斜交充氣輪胎胎體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緩沖層終點至輪胎斷面中心點的連線與輪胎斷面法向中心線所構成的角度設置為45° 15°。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斜交充氣輪胎胎體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胎面與胎肩之間形成的胎肩轉折點到輪胎斷面中心點的直線與緩沖層終點與輪胎斷面中心點的直線所構成的角度設置為15°?50°。
【文檔編號】B60C9/18GK203995486SQ201420233614
【公開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8日 優先權日:2014年5月8日
【發明者】陳秀雄 申請人:廈門正新橡膠工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