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充電樁,具體涉及一種防撞自動伸縮升降充電樁,尤其涉及一種能夠在地下實現自動升降,并且能夠在撞擊后自動收縮的防撞自動伸縮升降充電樁。
背景技術: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也進一步促進了人們交通工具的不斷變新,其中在現在的交通工具中,汽車已經是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出行工具之一,從而能夠利用汽車到城市的各個地方,由于汽車需求量的不斷增加同時也進一步促進了汽車行業的不斷發展,其中在現在的汽車行業中大多都是燃油汽車,由于汽車尾氣污染的不斷嚴重,給大氣造成了嚴重的污染,隨著汽車行業的不斷發展同時進一步促進了新能源汽車的不斷發展,其中在現在的新能源汽車中充電汽車是發展的主流,其中在充電汽車的駕駛過程中都是電能轉化為機械能,從而能夠達到驅動汽車前進的目的,其中在現在的充電汽車使用過程中充電樁是必不可少的設備之一,從而能夠利用充電樁對汽車進行充電,由于充電汽車的不斷增加所以公共場所大多都會配備充電樁使充電汽車能夠完成正常的充電,從而進一步的促進新能源汽車的不斷發展,雖然能夠利用充電樁完成汽車的正常充電,但是還存在以下問題:1、由于充電樁是安裝在車位的端部,并且將充電樁固定在地面上,當在汽車進行充電的過程中就需要把車輛倒入到車位內以后來完成正常的充電,其中在汽車倒入到車位的過程中很容易造成車輛與充電樁發生碰撞,當車輛撞擊在充電樁上以后就會導致充電樁的漏電,當充電樁漏電的過程中就會進一步傳輸到車輛上,當車輛發生觸電后就會給車輛的電器設備造成損傷,并且在觸電的過程中很容易導致車輛電池的爆炸,從而給駕駛人員造成嚴重的人身傷害,2、當在下雨的天氣下由于天氣的潮濕,充電樁上的連接插頭由于潮濕的空氣很容易造成雨水的聚集,當人體在對車輛充電的過程中很容易導致人體導電,從而給人體造成很大的人身傷害。
所以有必要設計一種防撞自動伸縮升降充電樁,以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防撞自動伸縮升降充電樁,本發明結構簡單,能在所述機體內設置一機體腔,在所述第一端口內設置一擺動的連接板,當汽車在撞擊到充電樁的過程中能夠首先的撞擊到防撞葉片和第一端蓋,由于第一端蓋與所述防撞葉片都是連接在所述第二支撐管上,從而能夠利用防撞葉片和所述第一端蓋對汽車的撞擊起到緩沖的作用,并且能夠在撞擊的瞬間能夠利用電機驅動所述第一轉輪的轉動,從而能夠能夠利用第一轉輪與所述第二轉輪夾緊所述第一支撐管,從而能夠進一步帶動所述第一支撐管的升降,從而能夠進一步的拉動所述第一端蓋和所述第二端蓋以及防撞葉片的動作,從而能夠進一步的防止汽車更加激烈的撞擊,進一步減小對充電樁造成的損毀,從而能夠避免因充電樁漏電導致的事故發生。
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防撞自動伸縮升降充電樁,包括有一機體,所述機體內設有一機體腔,所述機體上還設有一與所述機體腔相對應連通的第一端口,所述第一端口內包括有一連接板,所述連接板在所述第一端口內擺動,所述連接板上設有一與所述機體腔相對應連通的第二端口,所述第二端口內包括有一支撐內筒,所述支撐內筒上連接有一在所述第二端口內滑動的第一端蓋和第二端蓋,所述第一端蓋與所述第二端蓋之間包括有一排對應連接在所述支撐內筒上的防撞葉片,所述機體腔包括有一驅動所述支撐內筒升降的第一轉輪和第二轉輪,所述支撐內筒內設有一第二支撐管,所述第二端蓋上還設有一與所述第二支撐管相對應連通的第一支撐管,所述第一支撐管與所述第一端蓋相對應連接,所述防撞葉片分別對應連接在所述第一支撐管上,所述機體腔內還設有一與所述第二支撐管相對應連通的空氣壓縮機,所述第一端蓋和所述第二端蓋以及與所述防撞葉片在所述第二端口內滑動,所述第一端蓋上還設有一連接插頭,所述第一端蓋連接有一與所述機體相對應的密封壓板,所述密封壓板上設有一與所述連接插頭相對應的密封蓋,所述機體內還設有一壓緊所述密封蓋的氣壓桿,所述機體內還設有一控制所述氣壓桿供氣的密封蓋控制裝置。
能夠利用空氣壓縮機產生壓縮空氣后將所述第一支撐管進行充氣,從而能夠在所述第一支撐管和所述第二支撐管充氣后膨脹,從而能夠將所述第一端蓋與所述第二端蓋進行支撐,并且也能夠進一步的將所述防撞葉片進行支撐,當在充電的過程中車輛與第一端蓋發生碰撞后能夠利用所述連接板在所述第一端口內擺動,能夠對所述第一端蓋和所述防撞葉片發生傾斜擺動,從而能夠減小撞擊的沖擊力,并且能夠利用防撞葉片進一步的減小沖擊力,從而防止撞擊對充電樁造成的損壞,能夠利用第一轉輪與所述第二轉輪的轉動,從而進一步帶動所述第一支撐管的快速收縮,從而能夠進一步的帶動所述第一端蓋和所述第二端蓋以及防撞葉片收縮到所述機體腔內,從而進一步的避免了車輛繼續動作后對第一端蓋和所述防撞葉片造成的撞擊,從而進一步防止對連接插頭造成的損毀,進一步避免了因充電插頭損毀后發生漏電事故,并且也能夠在所述密封壓板上設置一密封蓋,從而能夠利用密封蓋對充電插頭進行保護,從而進一步避免了因空氣潮濕導致雨水聚集到充電插頭上,從而進一步防止漏電問題的發生,從而保證到人體的安全。
進一步的,所述連接板上所設四個端面分別連接有一第一彈簧,所述第一彈簧分別對應連接在所述機體上,能夠利用第一彈簧將所述連接板連接在所述機體上,從而能夠在發生撞擊的瞬間利用第一彈簧的彈壓力從而能夠實現連接板在所述第一端口內擺動,從而減輕撞擊的力度。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支撐管內設有一第二氣腔,所述第一支撐管設有四個,且所述第二支撐管分別對應連接在所述第一端蓋和所述第二端蓋所設的四個端面上,所述第一支撐管內分別設有一第一氣腔,所述第二端蓋內還設有一與所述第二氣腔相對應連通的第二連接管,所述第二端蓋內還設有一與所述第一氣腔相對應連通的第一連接管,所述第一連接管分別與所述第二連接管相對應連通,所述第一支撐管內設有一與所述連接插頭相對應連接的連接導線。能夠對所述第二氣腔進行充氣,從而能夠進一步的使所述第二支撐管膨脹,并且能夠對所述第二氣腔進行充氣的過程中同時對所述第一氣腔進行充氣,從而能夠使所述第一支撐管發生膨脹,從而能夠利用所述第二支撐管和所述第一支撐管同時對所述第一端蓋和所述第二端蓋以及防撞葉片進行支撐,從而能夠起到防撞緩沖的目的,從而進一步的對所述連接插頭進行保護。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端口內還包括有設在所述連接板上的連接板凹槽,所述第一支撐管分別在所述連接板凹槽內滑動,所述連接板凹槽內分別設有兩排與所述第一支撐管相對應的連接板內腔,所述連接板內腔內分別設有一滑動的彈壓軸,所述彈壓軸上分別設有一凹槽,所述凹槽內分別連接有一第一轉軸,所述第一轉軸上分別設有一轉動的連接轉輪,所述連接板內腔內還分別設有一彈壓所述彈壓軸的第二彈簧,兩側所述連接轉輪夾緊所述所述第一支撐管,能夠在所述連接板上設置連接板凹槽,并且所述第一支撐管分別在所述連接板凹槽內滑動,從而能夠利用所述第二彈簧的彈壓力對所述連接轉輪進行彈壓,從而能夠將所述連接轉輪壓緊在所述第一連接管上,能夠在所述第一連接管上下滑動的過程中能夠利用連接轉輪對所述第一連接管夾緊后進行支撐,從而防止所述第一連接管的脫離出連接板凹槽。
進一步的,所述支撐內筒與所述第二支撐管以及與所述第一支撐管為軟橡膠材質構成,所述第二支撐管上連接有一排連接外筒,所述連接外筒呈圓環狀設置,且所述連接外筒的兩側分別設有相對應的外筒凹槽和外筒凸頭,所述連接外筒與所述支撐內筒相對應連接,所述第一轉輪與所述第二轉輪分別與所述連接外筒相對應嚙合連接,能夠將所述支撐內筒套裝在所述連接外筒上,從而能在所述第一轉輪和所述第二轉輪夾緊所述連接外筒,從而能夠在驅動所述支撐內筒升降的過程中進一步帶動所述連接外筒升降,并且能夠通過所述支撐內筒上所設的外筒凹槽和外筒凸頭進行相對應的連接,從而能夠利用支撐內筒對連接外筒進行支撐。
進一步的,所述密封壓板上設有一與所述連接插頭相對應的插頭凹槽,所述密封壓板上還設有一與所述插頭凹槽相對應連通的密封蓋凹槽,所述密封蓋設在所述密封蓋凹槽內,所述密封蓋與所述密封壓板通過一鉸鏈相對應轉動連接,且所述密封壓板上設有一與所述密封蓋凹槽相對應連通的第三內腔,所述密封蓋所設四個端面上分別設有一與所述第三內腔相對應連通的卡接槽,所述第三內腔內分別設有一與所述卡接槽相對應卡接的卡接板,所述第三內腔內還分別包括有一連接在所述密封壓板上的第三轉軸,所述卡接板分別在所述第三轉軸上轉動,所述氣壓桿分別設在所述第三內腔內,且所述氣壓桿分別與所述卡接板相對應連接,所述密封壓板內還設有一與所述密封控制裝置相對應連通的第四連接管,所述第一端蓋與所述密封壓板內還設有一與所述第二氣腔相對應連通的第五連接管,所述第五連接管對應連接在所述密封控制裝置,所述密封控制裝置控制所述第五連接管和所述第四連接管通氣,能夠通過氣壓桿通氣后從而能夠對所述卡接板進行頂壓,從而能夠進一步的使所述卡接板壓緊在所述卡接槽內,從而能夠使所述密封蓋壓緊在所述密封蓋凹槽內,從而能夠進一步的防止因天氣潮濕導致雨水聚集在所述連接插頭上,從而進一步防止雨水聚集后導致觸電事故的發生。
進一步的,所述密封控制裝置包括有一設在所述密封壓板內的第四內腔,所述密封控制裝置還包括有一在所述第四內腔內滑動的連接滑軸以及連接在所述連接滑軸端部的第一磁性板,所述第一磁性板上設有一呈凹形的彈壓槽,所述密封控制裝置還包括有一設在所述第四內腔內的第二彈簧,所述第二彈簧設置所述彈壓槽內且彈壓所述所述第一磁性板,所述密封控制裝置還包括有一設在所述連接滑軸內的連接氣腔,所述連接滑軸上設有兩個與所述連接氣腔相對應連通的氣孔,所述密封壓板上分別設有一與兩個所述氣孔相對應連通的第一氣管和第二氣管,所述第四連接管與所述第五連接管分別對應連接在所述第一氣管和所述第二氣管上,所述連接板上還設有一與所述第一磁性板相對應的第二磁性板,所述第二磁性板與所述第一磁性板磁向相反,能夠在所述密封壓板下降的過程中能夠使所述密封壓板與所述連接板進行相對應的連接,從而能夠通過所述第二磁性板與所述第一磁性板相對應的磁吸后,從而能夠進一步的拉動所述連接滑軸的滑動,從而能夠在所述連接滑軸滑動后能夠通過連接氣腔進一步的將所述第四連接管和所述第五連接管相對應的連通,從而能夠進一步的控制所述氣壓桿的動作,從而能夠進一步的使所述密封蓋壓緊在所述密封蓋凹槽內。
進一步的,所述支撐板上還設有一與所述第二支撐管相對應的支撐板滑孔,所述第二支撐管在所述支撐板滑孔內滑動,所述支撐板滑孔兩側分別設有一與所述支撐板滑孔相對應連通的支撐板凹槽,兩側所述支撐板凹槽內分別設有兩個相對應的滾動軸承,兩個所述滾動軸承內分別設有一轉動的第二轉軸,所述第一轉輪與所述第二轉輪分別對應連接在所述第二轉軸上,所述支撐板上還連接有一電機,所述電機驅動所述第一轉輪所設第二轉軸轉動,所述第一轉輪與所述第二轉輪與所述連接外筒相對應夾緊連接,能夠利用所述電機驅動所述第二轉軸的轉動,從而進一步的驅動所述第一轉輪的轉動,從而能夠達到帶動所述支撐內筒升降的目的。
進一步的,所述防撞葉片呈片狀對應連接在所述支撐內筒上,且所述防撞葉片為橡膠材質構成,且所述密封壓板上還設有一控制所述電機轉動的震動感應器,所述機體腔內還設有一與所述空氣壓縮機相對應連通的儲氣罐。能夠在汽車撞擊達到所述密封壓板的后能夠利用震動傳感器進一步驅動所述電機的轉動,從而能夠進一步的帶動所述支撐內筒的收縮,從而能夠進一步避免車輛繼續撞擊后對所述連接插頭造成的損壞,并且能夠利用橡膠材質構成的防撞葉片,從而進一步的提高緩沖能力,避免汽車對連接插頭造成的損壞。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能在所述機體內設置一機體腔,在所述第一端口內設置一擺動的連接板,當汽車在撞擊到充電樁的過程中能夠首先的撞擊到防撞葉片和第一端蓋,由于第一端蓋與所述防撞葉片都是連接在所述第二支撐管上,從而能夠利用防撞葉片和所述第一端蓋對汽車的撞擊起到緩沖的作用,從而能夠進一步的避免了因車輛的硬性撞擊對連接插頭造成的損壞,并且能夠在撞擊的瞬間能夠利用電機驅動所述第一轉輪的轉動,從而能夠能夠利用第一轉輪與所述第二轉輪夾緊所述第一支撐管,從而能夠進一步帶動所述第一支撐管的升降,從而能夠進一步的拉動所述第一端蓋和所述第二端蓋以及防撞葉片收縮到所述機體腔內,從而能夠進一步的防止汽車更加激烈的撞擊對連接插頭造成的硬性損壞,從而進一步的避免了因連接插頭在發生損壞后導致漏電事故的發生,從而能夠進一步的保證到駕駛人員和車輛的安全,并且能夠利用密封蓋將所述連接插頭進行密封,從而防止因潮濕空氣對連接插頭造成的雨水聚集,從而進一步避免因雨水聚集后發生漏電事故,從而進一步保證到駕駛人員的安全。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防撞自動伸縮升降充電樁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防撞自動伸縮升降充電樁整體結構俯視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連接板凹槽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第一轉輪和所述第二轉輪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連接外筒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密封壓板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密封蓋控制裝置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中:1機體、2機體腔、3第一端口、4連接板、5震動感應器、6第二端口、7第一端蓋、8連接插頭、9防撞葉片、10支撐內筒、11第二端蓋、12第一支撐管、13第一連接管、14第二連接管、15連接外筒、16第二支撐管、17支撐板、18支撐板滑孔、19支撐板凹槽、20第二內腔、21空氣壓縮機、22連接板凹槽、23第一內腔、24第一彈簧、25連接導線、26連接板內腔、27第二彈簧、28彈壓軸、29連接轉輪、30第一轉軸、31外筒凹槽、32外筒凸頭、33電機、34第二轉軸、35滾動軸承、36第一轉輪、37第二轉輪、38密封壓板、39插頭凹槽、40密封蓋、41鉸鏈、42第三內腔、43卡接槽、44卡接板、45第三轉軸、46氣壓桿、47第三連接管、48第四連接管、49密封蓋控制裝置、50第五連接管、51第四內腔、52連接滑軸、53第一磁性板、54第二彈簧、55連接氣腔、56氣孔、57第一氣管、58第二氣管、59第二磁性板、60密封蓋凹槽、61彈壓槽。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圖7所示,一種防撞自動伸縮升降充電樁,包括有一機體1,所述機體1內設有一機體腔2,所述機體1上還設有一與所述機體腔2相對應連通的第一端口3,所述第一端口3內包括有一連接板4,所述連接板4在所述第一端口3內擺動,所述連接板4上設有一與所述機體腔2相對應連通的第二端口6,所述第二端口6內包括有一支撐內筒10,所述支撐內筒10上連接有一在所述第二端口6內滑動的第一端蓋7和第二端蓋11,所述第一端蓋7與所述第二端蓋11之間包括有一排對應連接在所述支撐內筒10上的防撞葉片9,所述機體腔2包括有一驅動所述支撐內筒10升降的第一轉輪36和第二轉輪37,所述支撐內筒10內設有一第二支撐管16,所述第二端蓋11上還設有一與所述第二支撐管16相對應連通的第一支撐管12,所述第一支撐管12與所述第一端蓋7相對應連接,所述防撞葉片9分別對應連接在所述第一支撐管12上,所述機體腔2內還設有一與所述第二支撐管16相對應連通的空氣壓縮機21,所述第一端蓋7和所述第二端蓋11以及與所述防撞葉片9在所述第二端口6內滑動,所述第一端蓋7上還設有一連接插頭8,所述第一端蓋7連接有一與所述機體1相對應的密封壓板38,所述密封壓板38上設有一與所述連接插頭8相對應的密封蓋40,所述機體1內還設有一壓緊所述密封蓋40的氣壓桿46,所述機體1內還設有一控制所述氣壓桿46供氣的密封蓋控制裝置49。
在所述機體1內設有一機體腔2,在所述機體1上還設有一第一端口3,所述第一端口3與所述機體腔2相對應連通,所述第一端口3內包括有一連接板4,所述連接板4能夠在所述第一端口3內擺動,在所述連接板4上設有一第二端口6,所述第二端口6與所述機體腔2相對應連通,所述第二端口6內包括有一支撐內筒10,所述支撐內筒10在所述第二端口6內上下滑動,所述支撐內筒10上還連接有一第一端蓋7和一第二端蓋11,所述第一端蓋7與所述第二端蓋11之間包括有一排防撞葉片9,所述防撞葉片9分別對應連接在所述支撐內筒10上,所述第一端蓋7與所述第二端蓋11以及與所述防撞葉片9分別能夠在所述第二端口6內滑動,在所述機腔腔2內包括有一驅動所述支撐內筒10升降的第一轉輪36和第二轉輪37,能夠在所述第一轉輪36和所述第二轉輪37轉動的過程中能夠進一步的帶動所述支撐內筒10的升降,從而能夠進一步的帶動所述第一端蓋7和所述第二端蓋11以及防撞葉片9在所述第二端口6內上下滑動,在所述支撐內筒10內還設有一第二支撐管16,在所述第二端蓋11上還設有一與所述第二支撐管16相對應連通的第一支撐管12,所述第一支撐管12的端部對應連接在所述第一端蓋7上,并且所述防撞葉片9分別對應連接在所述第一支撐管12上,所述機體腔2內還設有一空氣壓縮機21,從而能夠利用空氣壓縮機21產生壓縮空氣,從而能夠進一步的使所述第二支撐管16充氣后膨脹,并且能夠同時的使所述第一支撐管12膨脹,能夠在所述第二支撐管16膨脹后對所述支撐內筒10進行支撐,從而能夠進一步的對所述第一端蓋7和所述第二端蓋12進行支撐,并且也能夠同時的對所述防撞葉片9進行支撐并且能夠同時的利用所述第一支撐管12對所述第一端蓋7和所述第二端蓋11以及防撞葉片9進行支撐,從而能夠在所述第一轉輪36和所述第二轉輪37帶動所述支撐內筒10升降的過程中能夠進一步的帶動所述第一端蓋7和所述第二端蓋11以及所述防撞葉片9在所述第二端口6內升降,在所述第一端蓋7上設有一連接插頭8,從而能夠在所述第一端蓋7上升后從而能夠利用連接插頭8對汽車進行充電,當汽車在倒車的過程能撞擊到第一端蓋7或者防撞葉片9后,能夠利用防撞葉片9進一步的減輕汽車撞擊連接插頭8的撞擊力度,從而起到緩沖的作用,并且能夠通過所述連接板5在所述第一端口3內的擺動,從而能夠進一步的減輕汽車對連接插頭8的撞擊力度,并且能夠通過第一轉輪36和所述第二轉輪37的轉動進一步帶動所述支撐內筒10的收縮,從而能夠進一步的使所述第一端蓋7和所述防撞葉片9收縮到機體腔2內,從而能夠進一步防止汽車繼續動作撞擊后對連接插頭8造成損傷,從而進一步避免了因連接插頭8損傷后漏斷導致對車輛造成的損毀和對駕駛人員造成的觸電傷害,進一步保證到車輛和駕駛人員的人身安全,同時在所述第一端蓋7上還設有一密封壓板38,從而能在所述第一端蓋7下降的過程中能夠利用所述密封壓板38將所述機體1進行覆蓋,并且在所述密封壓板38上設有一密封蓋40,從而能夠利用密封蓋40對所述連接插頭8進行密封,并且在所述機體1內還設有一氣壓桿46,從而能夠利用氣壓桿46對所述密封蓋40進行進一步的壓緊,從而能夠進一步的增加密封蓋40對所述連接插頭8的密封力度,從而能夠進一步的防止因天氣潮濕導致的雨水聚集在連接插頭8上,從而進一步的避免了因雨水聚集后導致連接插頭8發生漏電,從而能夠進一步保證到操作人員的人生安全,并且在所述機體1內還設有一密封蓋控制裝置49,從而能夠利用密封蓋控制裝置49控制所述氣壓桿46的供氣,從而能夠在所述密封壓板38與所述機體1進行相對應連接后從而能夠實現所述密封蓋控制裝置49的工作,從而能夠實現所述氣壓桿46的自動工作,從而能夠進一步的對所述密封蓋40進行壓緊密封。
如圖2所示,所述連接板4上所設四個端面分別連接有一第一彈簧24,所述第一彈簧24分別對應連接在所述機體1上,能夠在所述連接板4所設的四個端面上分別連接一第一彈簧24,并且所述第一彈簧24的另一端分別對應連接在所述機體1上,從而能在所述第一端蓋7與所述第二端蓋11以及與所述防撞葉片9發生碰撞后能夠進一步的帶動所述連接板4的晃動,從而能利用第一彈簧24將所述連接板4對應連接在所述機體1上,從而能夠利用所述第一彈簧24的彈壓力從而進一步帶動所述連接板4的擺動。
如圖1和圖2所示,所述第二支撐管16內設有一第二氣腔20,所述第一支撐管12設有四個,且所述第二支撐管16分別對應連接在所述第一端蓋7和所述第二端蓋11所設的四個端面上,所述第一支撐管12內分別設有一第一氣腔23,所述第二端蓋11內還設有一與所述第二氣腔20相對應連通的第二連接管14,所述第二端蓋11內還設有一與所述第一氣腔23相對應連通的第一連接管13,所述第一連接管13分別與所述第二連接管14相對應連通,所述第一支撐管12內設有一與所述連接插頭8相對應連接的連接導線25,在所述第二支撐管16內設有一第二氣腔20,所述第一支撐管12設有四個并且分別連接在所述第一端蓋7和所述第二端蓋11所設的四個端面上,從而能夠利用所述第一支撐管12將所述第一端蓋7和所述第二端蓋11進行相對應的連接,在所述第一支撐管12內分別設有一第一氣腔23,在所述第二端蓋11內設有一與所述第二氣腔20相對應連通的第二連接管14,在所述第二端蓋11內還設有分別與所述第一氣腔23相對應連通的第一連接管13,所述第一連接管13分別與所述第二連接管14進行相對因的連通,從而能夠在所述第二氣腔20充氣后能夠同時的對所述第一氣腔23進行充氣,從而能夠利用所述第一支撐管12和所述第二支撐管16對所述第一端蓋7和所述第二端蓋11以及防撞葉片9進行支撐,并且能夠通過所述第一支撐管12內所設的連接導線25對所述連接插頭8進行過供電。
如圖3所示,所述第二端口6內還包括有設在所述連接板4上的連接板凹槽22,所述第一支撐管12分別在所述連接板凹槽22內滑動,所述連接板凹槽22內分別設有兩排與所述第一支撐管12相對應的連接板內腔26,所述連接板內腔26內分別設有一滑動的彈壓軸28,所述彈壓軸28上分別設有一凹槽,所述凹槽內分別連接有一第一轉軸30,所述第一轉軸30上分別設有一轉動的連接轉輪29,所述連接板內腔26內還分別設有一彈壓所述彈壓軸28的第二彈簧27,兩側所述連接轉輪29夾緊所述所述第一支撐管12,在所述第二端口6內包括有一設在所述連接板4上的連接板凹槽22,所連接板凹槽22設有四個,在所述連接板凹槽22內分別設有一兩排與所述第一支撐管12相對應的連接板內腔26,在所述連接板內腔26內分別設有一滑動的彈壓軸28,在所述彈壓軸28上分別設有一凹槽,在所述凹槽內分別設有一連接在所述彈壓軸28上的第一轉軸30,在所述第一轉軸30上分別設有一轉動的連接轉輪29,從而能夠利用所述第二彈簧27對所述彈壓軸28進行彈壓,從而能夠進一步的對所述連接轉輪29進行彈壓,從而能夠將兩側所述連接轉輪29壓緊在所述第一支撐管12上,能夠在所述第一端蓋7和所述第二端蓋11以及所述防撞葉片9在所述第二端口6內滑動的過程中能夠使所述第一支撐管12分別在兩側所述連接轉輪29上滑動,從而能夠進一步保證到所述第一端蓋7和所述第二端蓋11以及所述防撞葉片9能夠在所述第二端口6內順暢的滑動,同時能夠在所述第一端蓋7和所述第二端蓋11以及所述防撞葉片9在發生碰撞后使所述連接板4在所述第一端口3內擺動,從而能夠利用所述連接轉輪29對所述第一支撐管12進行支撐,從而保證到所述第一端蓋7和所述第二端蓋11以及所述防撞葉片9的正?;瑒?。
如圖4和圖5所示,所述支撐內筒10與所述第二支撐管16以及與所述第一支撐管12為軟橡膠材質構成,所述第二支撐管16上連接有一排連接外筒15,所述連接外筒15呈圓環狀設置,且所述連接外筒15的兩側分別設有相對應的外筒凹槽31和外筒凸頭32,所述連接外筒15與所述支撐內筒10相對應連接,所述第一轉輪36與所述第二轉輪37分別與所述連接外筒15相對應嚙合連接,所述支撐內筒10與所述第二支撐管16為橡膠材質構成,從而能利用橡膠材質構成所述第二支撐管16和所述第一支撐管12,從而能夠在充氣后發生膨脹,并且能夠將所述支撐內筒10為橡膠材質,從而能夠在車輛撞擊的過程中能夠利用橡膠材質構成的支撐內筒10從而發生彎曲變形,從而進一步的避免了因支撐內筒10為硬質材料構成在發生撞擊的過程中導致的硬性撞擊發生變形,并且在所述支撐內筒10上設有一排連接外筒15,在所述連接外筒15的兩端分別設有一外筒凹槽31和外筒凸頭32,從而能夠兩個相鄰的連接外筒15利用外筒凸頭32與所述外筒凹槽31進行相對應的連接,從而能夠在所述支撐內筒10發生變形后,所述連接外筒15隨之發生變形,并且能夠利用第一轉輪36與所述第二轉輪37與所述連接外筒15進行相對應的嚙合連接,從而進一步的帶動所述支撐內筒10的升降。
如圖6所示,所述密封壓板38上設有一與所述連接插頭8相對應的插頭凹槽39,所述密封壓板38上還設有一與所述插頭凹槽39相對應連通的密封蓋凹槽60,所述密封蓋40設在所述密封蓋凹槽60內,所述密封蓋40與所述密封壓板38通過一鉸鏈41相對應轉動連接,且所述密封壓板38上設有一與所述密封蓋凹槽60相對應連通的第三內腔42,所述密封蓋40所設四個端面上分別設有一與所述第三內腔42相對應連通的卡接槽43,所述第三內腔42內分別設有一與所述卡接槽43相對應卡接的卡接板44,所述第三內腔42內還分別包括有一連接在所述密封壓板38上的第三轉軸45,所述卡接板44分別在所述第三轉軸45上轉動,所述氣壓桿46分別設在所述第三內腔42內,且所述氣壓桿46分別與所述卡接板44相對應連接,所述密封壓板38內還設有一與所述密封控制裝置49相對應連通的第四連接管48,所述第一端蓋7與所述密封壓板38內還設有一與所述第二氣腔20相對應連通的第五連接管50,所述第五連接管50對應連接在所述密封控制裝置49,所述密封控制裝置49控制所述第五連接管50和所述第四連接管48通氣,在所述密封壓板38上設有一與所述連接插頭8相對應的插頭凹槽39,在所述密封壓板38上還設有一密封蓋凹槽60,所述密封蓋凹槽60與所述插頭凹槽39相連通,所述密封蓋40設在所述密封蓋凹槽60內,并且所述密封蓋40與所述密封壓板38通過一鉸鏈41進行相對應的連接,從而能夠使所述密封蓋40在所述鉸鏈41上轉動,從而能夠使所述密封蓋40密封在所述密封蓋凹槽60內,并且在所述密封壓板38上設有一與所述密封蓋凹槽60相對應連通的第三內腔42,所述第三內腔42設有四個,并且在所述密封蓋40四個端面上分別設有一與所述第三內腔42相對應連通的卡接槽43,在所述第三內腔42內分別設有一卡接板44,所述卡接板44上設有卡接頭,從而能夠利用所述卡接板44所設的卡接頭卡接在所述卡接槽43內,在所述第三內腔42內還分別設有一第三轉軸45,從而能夠使所述卡接板44在所述第三轉軸45上轉動,所述氣壓桿46設在所述第三內腔42內,并且所述氣壓桿46分別與所述卡接板44相對應連接,從而能利用所述氣壓桿46頂壓所述卡接板44的過程中能夠進一步的推動所述卡接板44的動作,從而能夠進一步的利用所述卡接板44卡接在所述卡接槽43內,從而能夠利用所述卡接板44對所述密封蓋40進行壓緊,從而進一步防止了因天氣潮濕后使雨水灌入到連接插頭8內,從而進一步防止了漏電問題的發生,并且通過所述密封控制裝置49進一步控制所述第五連接管50和所述第四連接管48的通氣,從而進一步的能夠通過密封控制裝置49控制所述氣壓桿46的動作。
如圖7所示,所述密封控制裝置49包括有一設在所述密封壓板38內的第四內腔51,所述密封控制裝置49還包括有一在所述第四內腔51內滑動的連接滑軸52以及連接在所述連接滑軸52端部的第一磁性板53,所述第一磁性板53上設有一呈凹形的彈壓槽61,所述密封控制裝置49還包括有一設在所述第四內腔51內的第二彈簧54,所述第二彈簧54設置所述彈壓槽61內且彈壓所述所述第一磁性板53,所述密封控制裝置49還包括有一設在所述連接滑軸52內的連接氣腔55,所述連接滑軸52上設有兩個與所述連接氣腔55相對應連通的氣孔56,所述密封壓板38上分別設有一與兩個所述氣孔56相對應連通的第一氣管57和第二氣管58,所述第四連接管48與所述第五連接管50分別對應連接在所述第一氣管57和所述第二氣管58上,所述連接板4上還設有一與所述第一磁性板53相對應的第二磁性板59,所述第二磁性板59與所述第一磁性板53磁向相反, 所述密封控制裝置49包括有一設在所述密封壓板38內的第四內腔51,在所述第四內腔51內設有一滑動的連接滑軸52,在所述連接滑軸52的端部連接有一第一磁性板53,在所述第一磁性板53上設有一呈凹形的彈壓槽61,在所述彈壓槽61內設有一第二彈簧54,從而能夠利用所述第二彈簧54對所述第一磁性板53進行彈壓,在所述連接滑軸52內設有一連接氣腔55,在所述連接滑軸52的兩端分別設有一與所述連接氣腔55相對應連通的氣孔56,在所述密封壓板38上分別設有一與所述氣孔56相對應連通的第一氣管57和第二氣管58,在所述連接板4上還設有一與所述第一磁性板53相對應的第二磁性板59,從而能夠在所述密封壓板38與所述連接板4相對應連接后從而能夠利用所述第二磁性板59與所述第一磁性板53進行相對應的磁吸連接,從而能夠進一步的拉動所述連接滑軸52的滑動,從而能夠進一步的使所述第一氣管57和所述第二氣管58進行相對應的連接,從而能夠通過所述連接氣腔55將所述第一氣管57和所述第二氣管58進行相對應的連通,從而進一步的使所述第五連接管50內的壓縮空氣輸送到第四連接管48內,從而進一步的流通到所述第三連接管47內,從而能夠同時的控制四個所述氣壓桿46的同步動作,從而能夠達到壓緊所述密封蓋40的目的,并且能夠在所述密封壓板38升起后能夠利用所述第二彈簧54對所述第一磁性板53進行彈壓,從而能夠使所述連接滑軸52上所述的氣孔56與所述第一氣管57和所述第二氣管58錯位,從而防止所述第一氣管57和所述第二氣管58的通氣。
如圖4所示,所述支撐板17上還設有一與所述第二支撐管16相對應的支撐板滑孔18,所述第二支撐管16在所述支撐板滑孔18內滑動,所述支撐板滑孔18兩側分別設有一與所述支撐板滑孔18相對應連通的支撐板凹槽19,兩側所述支撐板凹槽19內分別設有兩個相對應的滾動軸承35,兩個所述滾動軸承35內分別設有一轉動的第二轉軸34,所述第一轉輪36與所述第二轉輪37分別對應連接在所述第二轉軸34上,所述支撐板17上還連接有一電機33,所述電機33驅動所述第一轉輪36所設第二連接軸34轉動,所述第一轉輪36與所述第二轉輪37與所述連接外筒15相對應夾緊連接,在所述支撐板17上設有一支撐板滑孔18,所述第二支撐管16能夠在所述支撐板滑孔18內滑動,在所述支撐板滑孔18的兩側分別設有一支撐板凹槽19,所述支撐板凹槽19與所述支撐板滑孔18相對應連通,在所述支撐板凹槽19內分別設有兩個相對應的滾動軸承35,在兩個所述滾動軸承35內設有一第二轉軸34,所述第一轉輪36與所述第二轉輪37分別對應連接在所述第二轉軸34上,并且能夠利用所述電機33驅動管所述第二轉軸34的轉動,從而進一步的驅動所述第二轉軸34的轉動,能夠利用所述第一轉輪36與所述第二轉輪37與所述連接外筒15夾緊連接,從而進一步的驅動所述連接外筒15的滑動,從而進一步的驅動所述支撐內筒10的升降,能夠利用連接外筒15對所述支撐內筒10進行支撐。
如圖1所示,所述防撞葉片9呈片狀對應連接在所述支撐內筒10上,且所述防撞葉片9為橡膠材質構成,且所述密封壓板38上還設有一控制所述電機33轉動的震動感應器5,所述機體腔2內還設有一與所述空氣壓縮機21相對應連通的儲氣罐,能夠將所述防撞葉片9設置呈片狀,從而能夠在撞擊的過程中能夠進一步的增加緩沖力度,并且能夠通過震動傳感器5控制所述電機33的轉動,從而能夠在發生撞擊的過程中進一步驅動所述電機33的轉動,從而進一步帶動所述第一端蓋7和所述第二端蓋11以及防撞葉片9收縮到機體腔2內,從而對所述連接插頭8進行防護。
以上所舉實施例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方式,僅用來方便說明本發明,并非對本發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若在不脫離本發明所提技術特征的范圍內,利用本發明所揭示技術內容所作出局部更動或修飾的等效實施例,并且未脫離本發明的技術特征內容,均仍屬于本發明技術特征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