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高速兩棲登陸車,尤其是戰(zhàn)士無須下車的、火力強大的、能快速登陸的高速兩棲登陸車。
背景技術:
在登陸作戰(zhàn)過程中,岸邊不是松軟沙地,就是隱藏大小石塊的泥濘地,坦克和裝甲車行動緩慢,加之目標大,容易遭到導彈和火箭彈的攻擊;戰(zhàn)士離開船只或裝甲車,涉水上岸,行動更緩慢,又沒有裝甲保護,敵人居高臨下,除非攻其不備,現有登陸方式可能造成嚴重傷亡。
臺獨分子日益猖獗,我國必須做好讓寶島臺灣回歸祖國懷抱的戰(zhàn)爭準備;數十個南海島嶼被侵占,我國必須做好收復祖國神圣領土的戰(zhàn)爭準備。這些戰(zhàn)爭都離不開登陸作戰(zhàn)。為減少傷亡和損失,登陸作戰(zhàn)須迅雷不及掩耳,登陸戰(zhàn)士須有充分保護,登陸火力須集中和強大。
努力的方向擺在面前,希望能夠早日實現,這是解放軍的殷切企盼,國人義不容辭責無旁貸。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戰(zhàn)士無須下車的、火力強大的、能快速登陸的高速兩棲登陸車。另一個要解決的問題是使用高速兩棲登陸車實施登陸作戰(zhàn)的方法。
為解決上述高速兩棲登陸車的技術問題,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高速兩棲登陸車,含車廂和接地裝置。
車廂由一塊上板、一塊底板、一塊前板、一塊后板、兩塊側板圍成;該前板從上到下逐漸向后傾斜,其下端與該底板的前端圓滑固緊連接,其上有多個射擊孔;該后板上有車門;豎直隔板位于該車廂內腔中的后部,其上端面與該上板的下表面固緊連接,其下端面與該底板的上表面固緊連接,其橫向兩側面分別與相應位置的這兩塊側板之一的內側向面固緊連接,其上有隔板門;該隔板與該后板之間通道兩側的該底板上,存放武器彈藥、工具和發(fā)動機燃油;該上板為矩形,其上表面的縱向中線上有后圓孔和前圓孔,該后圓孔又位于隔板的正上方,該前圓孔位于該后圓孔的前方;該側板上也有多個射擊孔。
車廂上安裝有攝像頭、顯示屏、墊片、座椅、動力和控制系統(tǒng)。
攝像頭位于車廂上板上表面前端的橫向中央,其與相應位置的該上板固定連接。
顯示屏位于車廂上板上的前圓孔的正后方且與之接近,其懸掛在相應位置的該上板的下表面上,該車廂上攝像頭拍攝的前方的景象顯示在該顯示屏上。
圓形墊片的直徑小于車廂上板的橫向寬度,其軸線與該上板上的后圓孔的軸線重合,其下圓面與相應位置該上板的上表面固緊連接;該墊片的中心有豎直墊片圓孔,該墊片圓孔的內徑等于或大于該后圓孔的內徑。
多個座椅固緊安裝在車廂底板的上表面上,位于顯示屏后方的座椅供駕駛員乘坐,其余座椅供其他戰(zhàn)士乘坐。
動力和控制系統(tǒng)由螺旋槳發(fā)動機、撐板、齒盤、齒盤軸、齒輪、齒輪軸、方向盤組成。
兩螺旋槳發(fā)動機之一向前伸出的軸上固緊連接螺旋槳。
齒盤的直徑等于車廂上墊片的直徑,其軸線與該車廂上板上的后圓孔的軸線重合,其下圓面與該墊片的上圓面活動接觸;該齒盤的中心有齒盤圓孔,該齒盤圓孔的軸線與該齒盤的軸線重合。
齒盤軸的豎直軸向高度等于齒盤、墊片、車廂上板的豎直厚度之和,其外徑等于該上板上的后圓孔的內徑,其插在該齒盤上的齒盤圓孔、該墊片上的墊片圓孔、該后圓孔中,其與該上板固緊連接,又與該齒盤固定連接在一起;該墊片圓孔的內圓周表面其相應位置的該齒盤軸的圓周表面活動接觸,或者相互對置。
兩撐板之一為矩形板;這兩撐板對稱分居齒盤軸線的兩側,這兩撐板之一的下端面與相應位置的該齒盤的上表面固緊連接;這兩撐板分別位于兩螺旋槳發(fā)動機之一重心的正下方,這兩撐板之一的上端面與相應位置的正上方的螺旋槳發(fā)動機外殼的下表面固緊連接;這兩螺旋槳發(fā)動機的軸線平行且與這兩螺旋槳發(fā)動機重心的連線垂直;安裝在該螺旋槳發(fā)動機上的螺旋槳旋轉時不會與該齒盤碰撞。
齒輪的直徑小于齒盤的直徑,其位于齒盤的前方且與該齒盤嚙合,其豎直軸線與車廂上板上的前圓孔的軸線重合,其下圓面與相應位置的該上板的上表面活動接觸;該齒輪的中心有豎直齒輪圓孔,該齒輪圓孔的軸線與該齒輪的軸線重合。
方向盤的直徑大于齒輪的直徑,但小于齒盤的直徑,其位于車廂上顯示屏的下方且接近該顯示屏的下端面,其中心有方向盤圓孔;該方向盤圓孔的軸線與該方向盤的軸線重合,其內徑等于齒輪上的齒輪圓孔的內徑。
齒輪軸的外徑等于齒輪上的齒輪圓孔的內徑,其插在該齒輪圓孔、車廂上板上的前圓孔、方向盤上的方向盤圓孔中,其與該上板固定連接,其從該前圓孔向上的伸出端與該齒輪固緊連接在一起,其從該前圓孔向下的伸出端與相應位置該方向盤固緊連接在一起。
接地裝置由地板、散熱片、隔熱柱組成。
地板的平板和翹板為一整體;該平板與車廂的底板形狀相同、面積相等,其位于該底板的正下方;該翹板的橫向寬度等于該平板橫向寬度,其前端上翹,其下端與該平板的前端圓滑相接。
多塊散熱片均勻分散安裝在地板的平板的上表面上;該散熱片為長條形片,其軸線與該平板的軸線平行,其縱向長度等于該平板的縱向長度,其后端面與該平板的后端面齊平,其上表面與相應位置的車廂上的底板的下表面對置但不接觸,其下表面與相應位置的該平板的上表面固緊連接。
多個隔熱柱分散安裝在地板的平板和車廂的底板上;該隔熱柱為短小圓柱或多棱柱,其用絕熱材料制造,其豎直軸向高度大于散熱片的豎直高度,其下端面與相應位置的平板的上表面固緊連接,其上端面與相應位置的底板的下表面固緊連接。
為保護隱伏在車廂上板上的戰(zhàn)士,從下到上逐漸向后傾斜的防彈板的下端面與車廂上板的上表面的前端固緊連接,從下到上逐漸向內傾斜的兩塊防彈板的下端面分別與該上板前部兩側之一的上表面固緊連接,該防彈板上有多個豎直射擊缺口。
為加強高速兩棲登陸車的火力,車廂上除備有步槍外,還備有機槍、火箭筒、火焰噴射器。
為保護螺旋槳發(fā)動機,車廂上板的上表面上固緊安裝發(fā)動機保護罩,兩個螺旋槳發(fā)動機隱藏其內;該發(fā)動機保護罩的前端有進氣孔、后端敞開,其受彈正面從下到上逐漸向后傾斜,其受彈兩側面之一從下到上逐漸向內傾斜。
使用高速兩棲登陸車實施登陸作戰(zhàn)的方法是這樣的:
高速兩棲登陸車由大型艦只輸送到登陸點附近水域后,離開所述大型艦只前出,同時支援艦只和飛機奪取制空權,并炮火覆蓋目標地,削平通道的土坎和塹壕,摧毀通道的障礙物,引爆通道上的地雷,消滅通道兩側敵人;接著高速兩棲登陸車駛向登陸點后高速上岸,對殘存敵方目標傾瀉子彈、發(fā)射火箭彈、噴射火焰,迅速沖向高地消滅殘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搶占陣地。
在行進過程中,駕駛員根據顯示屏顯示的前方情況,選擇行進路徑,調整行車方向;當方向盤順時針方向轉動時,帶動齒盤逆時針方向轉動,相應螺旋槳發(fā)動機的后端偏向右側,使高速兩棲登陸車向右轉向;當方向盤逆時針方向轉動時,帶動齒盤順時針方向轉動,相應螺旋槳發(fā)動機的后端偏向左側,使高速兩棲登陸車向左轉向;當螺旋槳發(fā)動機的軸線與車廂的軸線平行時,高速兩棲登陸車的前進方向不變。
多輛高速兩棲登陸車同時登陸時,成品字形前進或橫向一線推進,最后在需要占領的陣地上匯合;接著大批后續(xù)部隊跟進,鞏固陣地,擴大戰(zhàn)果。
采用這樣的結構后,由于地板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大,壓強小,高速兩棲登陸車不會深陷沙地或泥濘中;由于高速兩棲登陸車的動力來自兩臺螺旋槳發(fā)動機,功率強勁,其速度大于裝甲車或坦克;由于螺旋槳發(fā)動機可轉動,高速兩棲登陸車容易改變方向。總之,高速兩棲登陸車的速度和機動性,超過坦克和裝甲車。有了這樣的登陸裝備,登陸時傷亡大減。
采用這樣的結構后,高速兩棲登陸車從離開攜帶的大型艦只至占領灘頭陣地,登陸戰(zhàn)士全程無須離開高速兩棲登陸車,無須涉水上岸和徒步在沙地或泥濘地面上行進,自始至終在車廂的保護下,傷亡將顯著減少。其優(yōu)越性超過直升飛機。因為直升飛機臨近降落時速度小,容易遭到導彈攻擊;因為戰(zhàn)士終究要從直升飛機上出來,出來時是最危險的時刻。
采用這樣的結構后,由于車廂的下板不與地面直接接觸;由于與地面接觸的地板與下板由隔熱柱連接,而隔熱柱用絕熱材料制造,地板與地面的摩擦產生的熱量很少傳導到車廂,而通過散熱片被流動的空氣帶走。因此車廂內溫度正常,對車廂內戰(zhàn)士沒有影響。
采用這樣的結構后,由于安裝螺旋槳發(fā)動機的齒盤與車廂上板之間隔著墊片,由于齒盤上的齒盤軸位于隔板的正上方,螺旋槳發(fā)動機的振動通過墊片緩沖之后由隔板傳到下板,然后通過隔熱柱傳到地板,再從地板傳到地面,螺旋槳發(fā)動機的振動對車廂內戰(zhàn)士的影響大大降低。
采用這樣的結構后,由于登陸戰(zhàn)士隨車沖鋒,車上可攜帶大量武器和彈藥,單兵帶不動的武器其也能帶,火力集中猛烈,雷霆萬鈞勢不可擋,既能有效保存自己,又能及時消滅敵人,還能迅雷不及掩耳搶占灘頭陣地。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是高速兩棲登陸車的側視示意圖,但車廂上的側板已從車廂上脫離。
圖2是接地裝置的俯視示意圖。
圖3是車廂上板的俯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圖3所示,一種高速兩棲登陸車,含車廂1和接地裝置。
如圖1所示,車廂1由一塊上板1a、一塊底板1b、一塊前板1c、一塊后板1d、兩塊側板圍成。該前板1c從上到下逐漸向后傾斜,其下端與該底板1b的前端圓滑固緊連接,其上有多個射擊孔1h。該后板1d上有車門1e。豎直隔板1f位于該車廂1內腔中的后部,其上端面與該上板1a的下表面固緊連接,其下端面與該底板1b的上表面固緊連接,其橫向兩側面分別與相應位置的這兩塊側板之一的內側向面固緊連接,其上有隔板門1g。該隔板1f與該后板1d之間通道兩側的該底板1b上,存放武器彈藥、工具和發(fā)動機燃油。該上板1a為矩形,其上表面的縱向中線上有后圓孔1i和前圓孔1j,該后圓孔1i又位于隔板1f的正上方,該前圓孔1j位于該后圓孔1i的前方。該側板上也有多個射擊孔1h。
如圖1所示,車廂1上安裝有攝像頭2、顯示屏3、墊片15、座椅4、動力和控制系統(tǒng)。
如圖1、圖3所示,攝像頭2位于車廂1上板1a上表面前端的橫向中央,其與相應位置的該上板1a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顯示屏3位于車廂1上板1a上的前圓孔1j的正后方且與之接近,其懸掛在相應位置的該上板1a的下表面上,該車廂1上攝像頭2拍攝的前方的景象顯示在該顯示屏3上。
如圖1所示,圓形墊片15的直徑小于車廂1上板1a的橫向寬度,其軸線與該上板1a上的后圓孔1i的軸線重合,其下圓面與相應位置該上板1a的上表面固緊連接。該墊片15的中心有豎直墊片圓孔15a,該墊片圓孔15a的內徑等于或大于該后圓孔1i的內徑。
如圖1所示,多個座椅4固緊安裝在車廂1底板1b的上表面上,位于顯示屏3后方的座椅4供駕駛員乘坐,其余座椅4供其他戰(zhàn)士乘坐。
如圖1、圖3所示,動力和控制系統(tǒng)由螺旋槳發(fā)動機8、撐板9、齒盤10、齒盤軸11、齒輪12、齒輪軸13、方向盤14組成。
如圖1、圖3所示,兩螺旋槳發(fā)動機8之一向前伸出的軸上固緊連接螺旋槳。
如圖1、圖3所示,齒盤10的直徑等于車廂1上墊片15的直徑,其軸線與該車廂1上板1a上的后圓孔1i的軸線重合,其下圓面與該墊片15的上圓面活動接觸。該齒盤10的中心有齒盤圓孔10a,該齒盤圓孔10a的軸線與該齒盤10的軸線重合。
如圖1所示,齒盤軸11的豎直軸向高度等于齒盤10、墊片15、車廂1上板1a的豎直厚度之和,其外徑等于該上板1a上的后圓孔1i的內徑,其插在該齒盤10上的齒盤圓孔10a、該墊片15上的墊片圓孔15a、該后圓孔1i中,其與該上板1a固緊連接,又與該齒盤10固定連接在一起。該墊片圓孔15a的內圓周表面其相應位置的該齒盤軸11的圓周表面活動接觸,或者相互對置。
如圖1所示,兩撐板9之一為矩形板;這兩撐板9對稱分居齒盤10軸線的兩側,這兩撐板9之一的下端面與相應位置的該齒盤10的上表面固緊連接;這兩撐板9分別位于兩螺旋槳發(fā)動機8之一重心的正下方,這兩撐板9之一的上端面與相應位置的正上方的螺旋槳發(fā)動機8外殼的下表面固緊連接。這兩螺旋槳發(fā)動機8的軸線平行且與這兩螺旋槳發(fā)動機8重心的連線垂直。安裝在該螺旋槳發(fā)動機8上的螺旋槳旋轉時不會與該齒盤10碰撞。
如圖1、圖3所示,齒輪12的直徑小于齒盤10的直徑,其位于齒盤10的前方且與該齒盤10嚙合,其豎直軸線與車廂1上板1a上的前圓孔1j的軸線重合,其下圓面與相應位置的該上板1a的上表面活動接觸。該齒輪12的中心有豎直齒輪圓孔12a,該齒輪圓孔12a的軸線與該齒輪12的軸線重合。
如圖1所示,方向盤14的直徑大于齒輪12的直徑,但小于齒盤10的直徑,其位于車廂1上顯示屏3的下方且接近該顯示屏3的下端面,其中心有方向盤圓孔14a。該方向盤圓孔14a的軸線與該方向盤14的軸線重合,其內徑等于齒輪12上的齒輪圓孔12a的內徑。
如圖1所示,齒輪軸13的外徑等于齒輪12上的齒輪圓孔12a的內徑,其插在該齒輪圓孔12a、車廂1上板1a上的前圓孔1j、方向盤14上的方向盤圓孔14a中,其與該上板1a固定連接,其從該前圓孔1j向上的伸出端與該齒輪12固緊連接在一起,其從該前圓孔1j向下的伸出端與相應位置該方向盤14固緊連接在一起。
如圖1、圖2所示,接地裝置由地板5、散熱片6、隔熱柱7組成。
如圖1、圖2所示,地板5的平板5a和翹板5b為一整體。該平板5a與車廂1的底板1b形狀相同、面積相等,其位于該底板1b的正下方。該翹板5b的橫向寬度等于該平板5a橫向寬度,其前端上翹,其下端與該平板5a的前端圓滑相接。
如圖1、圖2所示,多塊散熱片6均勻分散安裝在地板5的平板5a的上表面上。該散熱片6為長條形片,其軸線與該平板5a的軸線平行,其縱向長度等于該平板5a的縱向長度,其后端面與該平板5a的后端面齊平,其上表面與相應位置的車廂1上的底板1b的下表面對置但不接觸,其下表面與相應位置的該平板5a的上表面固緊連接。
如圖1、圖2所示,多個隔熱柱7分散安裝在地板5的平板5a和車廂1的底板1b上。該隔熱柱7為短小圓柱或多棱柱,其用絕熱材料制造,其豎直軸向高度大于散熱片6的豎直高度,其下端面與相應位置的平板5a的上表面固緊連接,其上端面與相應位置的底板1b的下表面固緊連接。
為保護隱伏在車廂1上板1a上的戰(zhàn)士,從下到上逐漸向后傾斜的防彈板的下端面與車廂1上板1a的上表面的前端固緊連接,從下到上逐漸向內傾斜的兩塊防彈板的下端面分別與該上板1a前部兩側之一的上表面固緊連接,該防彈板上有多個豎直射擊缺口。
為加強高速兩棲登陸車的火力,車廂1上除備有步槍外,還備有機槍、火箭筒、火焰噴射器。
為保護螺旋槳發(fā)動機8,車廂1上板1a的上表面上固緊安裝發(fā)動機保護罩,兩個螺旋槳發(fā)動機8隱藏其內。該發(fā)動機保護罩的前端有進氣孔、后端敞開,其受彈正面從下到上逐漸向后傾斜,其受彈兩側面之一從下到上逐漸向內傾斜。
使用高速兩棲登陸車實施登陸作戰(zhàn)的方法是這樣的:
高速兩棲登陸車由大型艦只輸送到登陸點附近水域后,離開所述大型艦只前出,同時支援艦只和飛機奪取制空權,并炮火覆蓋目標地,削平通道的土坎和塹壕,摧毀通道的障礙物,引爆通道上的地雷,消滅通道兩側敵人。接著高速兩棲登陸車駛向登陸點后高速上岸,對殘存敵方目標傾瀉子彈、發(fā)射火箭彈、噴射火焰,迅速沖向高地消滅殘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搶占陣地。
如圖1所示,在行進過程中,駕駛員根據顯示屏3顯示的前方情況,選擇行進路徑,調整行車方向。當方向盤14順時針方向轉動時,帶動齒盤10逆時針方向轉動,相應螺旋槳發(fā)動機8的后端偏向右側,使高速兩棲登陸車向右轉向。當方向盤14逆時針方向轉動時,帶動齒盤10順時針方向轉動,相應螺旋槳發(fā)動機8的后端偏向左側,使高速兩棲登陸車向左轉向。當螺旋槳發(fā)動機8的軸線與車廂1的軸線平行時,高速兩棲登陸車的前進方向不變。
多輛高速兩棲登陸車同時登陸時,成品字形前進或橫向一線推進,最后在需要占領的陣地上匯合。接著大批后續(xù)部隊跟進,鞏固陣地,擴大戰(zhàn)果。
上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本發(fā)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所屬技術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種變化。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的各種變化,仍屬于本發(fā)明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