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汽車制造及其零部件的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汽車懸架后螺旋彈簧限位機構。
背景技術:
汽車懸架后螺旋彈簧安裝機構是連接懸架螺旋彈簧與車身不可或缺的零部件,其主要包括上壓蓋總成及緩沖墊。目前,常用的螺旋彈簧安裝結構不含螺旋彈簧的防轉結構和緩沖墊的防滑脫結構,經常出現螺旋彈簧上端過度轉動進而導致上安裝在緩沖墊內的部分偏出,螺旋彈簧上端定位不良,影響懸架系統在汽車行駛過程中的安全性和舒適性。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中上述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汽車懸架后螺旋彈簧限位機構,本機構不影響原車布置且能夠防止旋彈簧轉動,且能夠防止緩沖墊脫落。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解決方案是:一種汽車懸架后螺旋彈簧限位機構,包括螺旋彈簧和上壓蓋,以及設置在螺旋彈簧和上壓蓋之間的緩沖墊,緩沖墊下表面設置有用于限定螺旋彈簧上端第一圈的圓周槽,上壓蓋內設置有限位凸臺,限位凸臺與上壓蓋固定連接,緩沖墊上設置有通孔,限位凸臺穿過通孔后抵在緩沖彈簧簧絲的端面。
進一步地,緩沖墊中設置有內孔,上壓蓋上設置有凸緣,內孔與凸緣擠壓連接,緩沖墊底面設置有彈性扣件,彈性扣件與螺旋彈簧卡接連接;上壓蓋邊緣設置有垂直翻邊,緩沖墊設置在垂直翻邊內,緩沖墊與垂直翻邊之間設置有間隙,緩沖墊底部低于垂直翻邊底部。
進一步地,限位凸臺和上壓蓋為一體結構,限位凸臺為上壓蓋的局部向下彎折而成。
進一步地,彈性扣件設置為2件。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機構能夠結合常用車型后懸螺旋彈簧安裝結構,既能防止螺旋彈簧過度轉動,又能避免后緩沖墊受到側向力時從上壓蓋中滑脫,進而提高了懸架系統在汽車行駛過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且,該結構簡單,制造方便,連接可靠,成本低廉,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適合在各類汽車后懸架系統中推廣應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的上壓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的緩沖墊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
10、螺旋彈簧;21、上壓蓋;22、限位凸臺;23、凸緣;24、垂直翻
邊;31、緩沖墊;32、圓周槽;33、通孔;34、內孔;35、彈性扣件。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汽車懸架后螺旋彈簧限位機構,如附圖1所示,包括螺旋彈簧10和上壓蓋21,以及設置在螺旋彈簧10和上壓蓋21之間的緩沖墊31,緩沖墊31下表面設置有用于限定螺旋彈簧10上端第一圈的圓周槽32,圓周槽32的深度為彈簧簧絲直徑的1/2—2/3,保證其有效地包圍彈簧上端的第一圈,防止其滑出。如附圖2所示,上壓蓋21內設置有限位凸臺22,限位凸臺22與上壓蓋21固定連接,限位凸臺22和上壓蓋21為一體結構,限位凸臺22為上壓蓋21的局部向下彎折而成。如附圖3所示,緩沖墊31上設置有通孔33,限位凸臺22穿過通孔33后抵在緩沖彈簧簧絲的端面,限位凸臺22的底部能到達緩沖彈簧簧絲直徑的1/3。
本機構能夠結合常用車型后懸螺旋彈簧10安裝結構,既能防止螺旋彈簧10過度轉動,又能避免后緩沖墊31受到側向力時從上壓蓋21中滑脫,進而提高了懸架系統在汽車行駛過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緩沖墊31上的通孔33與上壓蓋21底部的限位凸臺22配合,與常見的緩沖墊31頂部注塑防滑轉開槽作用一致,能有效增大緩沖墊31與壓蓋之間配合的摩擦力,避免緩沖墊31過度轉動進而偏出滑脫,且該種限位配合結構工作更加可靠,成本上也具有一定優勢。
緩沖墊31中設置有內孔34,上壓蓋21上設置有凸緣23,內孔34與凸緣23擠壓連接,緩沖墊31底面設置有2件彈性扣件35,彈性扣件35與螺旋彈簧10卡接連接;上壓蓋21邊緣設置有垂直翻邊24,緩沖墊31設置在垂直翻邊24內,緩沖墊31與垂直翻邊24之間設置有間隙,緩沖墊31底部低于垂直翻邊24底部。本實用新型中螺旋彈簧10上端與圓周槽32配合,緩沖墊31外緣與上壓蓋21的垂直翻邊24配合,保證了螺旋彈簧10上端準確的安裝定位,有利于后懸架系統性能的持續穩定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