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交通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移車器。
背景技術:
在交通運行或交通事故處理過程中,常常需要移動車輛。目前,市面上有多種結構形式的移車器,中國專利也公開了很多移車器,這些移車器基本都有如下缺點:1、結構復雜、成本高昂;2、移車器本身的離地高度較高,使用時需要將車輛升得比較高才能將移車器塞到輪胎下面,操作復雜、費時費力,并且移車器塞到輪胎后也會導致車輛的離地高度較高,這樣就會導致車輛的重心便高,移車過程中容易發生側翻等安全事故,為此急需解決上述技術難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價格低廉、使用方便、離地高度低的移車器。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移車器,其特征在于:該移車器由3個或2n個相互獨立的移車組件構成,其中n為≥2的整數,這些移車組件的結構完全相同,且使用時每個移車組件墊在車輛對應的輪胎下面;每個所述移車組件包括墊板(1)和限位殼(2),其中墊板(1)為水平設置的平板,該墊板的上板面為車輛輪胎的接觸面,墊板(1)下板面并排固定有至少3個水平設置的所述限位殼(2),該限位殼由一根管件的下部沿軸向水平切口后形成,且切口后在限位殼的下部形成一個開口(2a);每根所述限位殼(2)內同軸設置有一 根支撐管或支撐軸(3),該支撐管或支撐軸可在限位殼(2)內自由轉動,且限位殼(2)可防止支撐管或支撐軸(3)從所述開口(2a)處完全掉到該限位殼外面;所述支撐管或支撐軸(3)外圓面的上部與限位殼(2)的內壁接觸,支撐管或支撐軸(3)外圓面的下部穿過所述開口(2a)后支撐在地面上,且墊板(1)上板面到地面的高度為10-30mm。
本實用新型采用限位殼(2)與支撐管或支撐軸(3)轉動配合,從而實現移車,且由于限位殼(2)與支撐管或支撐軸的尺寸小,但結構強度高,這樣不僅能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而且可以降低墊板(1)的離地高度,并將其做到10-30mm,這樣只需將車輛升得比較低就可以將本實用新型塞入輪胎下面,不僅便于操作、費時費力,而且可有效降低車輛的離地高度,從而有效提升移車過程中的安全性,很好地防止發生側翻等安全事故,且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成本低廉,占用空間少,操作方便省力,很好地克服了現有移車器結構復雜、成本高昂、使用復雜費力、重心高的缺陷。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案不需要不停地將后面一根支撐管或支撐軸(3)移動到最前面,這種結構與上述結構有本質區別,也有著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和操作省力的優點。
作為優選,所述移車組件的數目為3、4、6或8個。采用上述結構后,就使本案可以移動三輪車、四輪車、六輪車或八輪車。
為了加強結構強度,每個所述移車組件中含有6-10個限位殼(2),這些限位殼(2)緊靠在一起,相鄰兩個限位殼(2)的接觸處均分別通過焊接固定,且所有限位殼(2)外圓面的頂部均與所述墊板(1)焊接固定。
采用上述結構,這樣就能有效地增強移車組件的結構強度,防止移車組件受力后解體,同時也能使本實用新型的結構更加緊湊,占用空間更小,一舉兩得,具有很好的實用性。
作為優選,所述開口(2a)所對應的圓心角(α)數值≥60°,但<180°,這樣就能很好地對支撐管或支撐軸3限位,更好地防止支撐管或支撐軸3完全掉到限位殼2外面,從而保證本實用新型的可靠性。
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采用限位殼與支撐管或支撐軸轉動配合,從而實現移車,且由于限位殼與支撐管或支撐軸的尺寸小,但結構強度高,這樣不僅能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而且可以降低墊板的離地高度,這樣只需將車輛升得比較低就可以將本實用新型塞入輪胎下面,不僅便于操作、費時費力,而且可有效降低車輛的離地高度,從而有效提升移車過程中的安全性,很好地防止發生側翻等安全事故,且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成本低廉,占用空間少,操作方便省力,很好地克服了現有移車器結構復雜、成本高昂、使用復雜費力、重心高的缺陷;并且,本案中的支撐管或支撐軸3可從側面抽到限位殼2外,從而可以方便地將本案放入車輛的后備箱中,從而便于運輸本移車器,且占用空間也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移車組件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一種移車器,該移車器由3個或2n個相互獨立的移車組件構成,其中n為≥2的整數,這些移車組件的結構完全相同,且使用時每個移車組件墊在車輛對應的輪胎下面。在本案中,移車組件的數目為3、4、6或8個。對應地,含有3個移車組件的移車器用于移動三輪車,含有4個移車組件的移車器用于移動兩軸車輛,含有6個移車組件的移車器用于移動三軸車輛,含有8個移車組件的移車器用于移動四軸車輛。
每個移車組件包括墊板1和限位殼2,其中墊板1為水平設置的平板,并為鐵板,該墊板1的上板面為車輛輪胎的接觸面。為了防止輪胎在墊板1上板面意外滑動,特在墊板1的頂面并排設有一組防滑條,這些防滑條位于支撐管或支撐軸3正上方,并與支撐管或支撐軸3的軸心線平行。
如圖1所示,墊板1下板面并排固定有至少3個水平設置的限位殼2,在本案中每個移車組件含有6-10個限位殼2,這些限位殼2緊靠在一起,相鄰兩個限位殼2的接觸處均分別通過焊接固定,且所有限位殼2外圓面的頂部均與墊板1焊接固定。限位殼2由一根管件的下部沿軸向水平切口后形成,且切口后在限位殼的下部形成一個開口2a。開口2a所對應的圓心角α,該60°≤α<180°,并可具體優選為90°、120°和150°。
每根限位殼2內同軸設置有一根支撐管或支撐軸3,該支撐管或支撐軸可在限位殼2內自由轉動,且限位殼2可防止支撐管或支撐軸3從開口2a處完全掉到該限位殼外面。支撐管或支撐軸3的長度與限位殼2相等,或略小于限位殼2。支撐管或支撐軸3外圓面的上部與限位殼2的內壁接觸,支撐管或支撐軸3外圓面的下部穿過開口2a后支撐在地面上,且墊板1上板面到地面的高度為10-30mm,并可優選為15、18、20或25mm。
移車時,先利用千斤頂等設備將車輛升高,再將每一個移車組件塞入對應輪胎下面,然后控制千斤頂等設備使車輛降低高度,以使車輛的輪胎支撐在墊板1的上板面,最后由人力或牽引機械牽引車輛,此時所有的移車組件同步向前或后移動,從而實現移車。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以本實用新型為限制,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