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飾條,具體是一種防縮痕和防變形的汽車飾條。
背景技術:
汽車飾條通常采用注塑工藝生產。傳統注塑工藝不能將注塑件的厚壁部分和薄壁部分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成型,而且制件殘余應力大,易翹曲變形,表面時有縮痕,因此汽車飾條的品質得不到保證。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防縮痕和防變形的汽車飾條。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防縮痕和防變形的汽車飾條,包括飾條本體,所述的飾條本體的一端連接設置有用于將汽車飾條與車身連接的連接板,所述的飾條本體內在其長度方向開設有氣體輔助注塑成型用氣道,所述的連接板內設置有與所述的氣道相連通的出氣口,所述的出氣口處連接有溢流槽,所述的飾條本體的另一端連接設置有注塑過渡件,所述的注塑過渡件內設置有注塑流道,所述的注塑流道與所述的氣道相連通,所述的注塑過渡件的頂部設置有與所述的注塑流道相連通的注塑澆口,所述的注塑過渡件的底部連接設置有與所述的注塑流道相連通的進氣口和若干冷料存儲套,所述的若干冷料存儲套用于裝納最先進入注塑流道內的熔融料。
在注塑生產時,經注塑澆口向注塑流道內注入熔融料,同時經進氣口向氣道內充入高壓氣體,實現對氣道的完全充填,并且充填時由氣體保壓,可有效消除汽車飾條制品的縮痕和殘余應力,防止變形,最終多余的熔融料由出氣口流出,再經溢流槽溢出并冷卻形成溢流塊,注塑結束后將溢流塊和注塑過渡件一并剪掉即可。本實用新型汽車飾條總體壁厚較厚,殘余應力小,無翹曲變形,表面無縮痕,重量輕,強度高,同時可簡化飾條模具的結構設計。
作為優選,所述的注塑過渡件包括相連接的第一橫桿和第二橫桿,所述的第一橫桿與所述的飾條本體的另一端連接,所述的注塑澆口設置在所述的第二橫桿的頂部,所述的進氣口設置在所述的第一橫桿的底部,所述的若干冷料存儲套分列在所述的第一橫桿和第二橫桿的底部。第一橫桿和第二橫桿的設計,可簡化模具結構,便于成型。
作為優選,所述的冷料存儲套的數量為3個,即第一冷料存儲套、第二冷料存儲套和第三冷料存儲套,所述的第一冷料存儲套設置在所述的第二橫桿的底部并位于所述的注塑澆口的正下方,所述的第二冷料存儲套設置在所述的第一橫桿與所述的第二橫桿連接處的底部,所述的第三冷料存儲套設置在所述的第一橫桿的底部,所述的進氣口位于所述的第二冷料存儲套和所述的第三冷料存儲套之間。3個冷料存儲套即可滿足一般汽車飾條的氣體輔助注塑成型需要,將最先進入注塑流道內的降溫較快的熔融料首先裝納,便于正常高溫熔融料進入注塑流道和氣道,確保汽車飾條的質量。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本實用新型公開的防縮痕和防變形的汽車飾條,總體壁厚較厚,殘余應力小,無翹曲變形,表面無縮痕,重量輕,強度高,同時可簡化飾條模具的結構設計。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的汽車飾條的正面外觀圖;
圖2為圖1中A處放大圖;
圖3為圖1中B處放大圖;
圖4為實施例的汽車飾條的背面縱向剖切示意圖;
圖5為注塑結束后,將溢流塊和注塑過渡件一并剪掉后的汽車飾條的背面外觀圖;
圖6為放大后的圖5中C-C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實施例的防縮痕和防變形的汽車飾條,如圖所示,包括飾條本體1,飾條本體1的一端連接設置有用于將汽車飾條與車身連接的連接板2,飾條本體1內在其長度方向開設有氣體輔助注塑成型用氣道3,連接板2內設置有與氣道3相連通的出氣口21,出氣口21處連接有溢流槽22,飾條本體1的另一端連接設置有注塑過渡件4,注塑過渡件4內設置有注塑流道(圖中未示出),注塑流道與氣道3相連通,注塑過渡件4的頂部設置有與注塑流道相連通的注塑澆口51,注塑過渡件4的底部連接設置有與注塑流道相連通的進氣口52和3個用于裝納最先進入注塑流道內的熔融料的冷料存儲套,即第一冷料存儲套53、第二冷料存儲套54和第三冷料存儲套55,注塑過渡件4包括相連接的第一橫桿41和第二橫桿42,第一橫桿41與飾條本體1的另一端連接,注塑澆口51設置在第二橫桿42的頂部,進氣口52設置在第一橫桿41的底部,第一冷料存儲套53設置在第二橫桿42的底部并位于注塑澆口51的正下方,第二冷料存儲套54設置在第一橫桿41與第二橫桿42連接處的底部,第三冷料存儲套55設置在第一橫桿41的底部,進氣口52位于第二冷料存儲套54和第三冷料存儲套55之間。
以上汽車飾條在注塑生產時,經注塑澆口51向注塑流道內注入熔融料,同時經進氣口52向氣道3內充入高壓氣體,實現對氣道3的完全充填,并且充填時由氣體保壓,可有效消除汽車飾條制品的縮痕和殘余應力,防止變形,最終多余的熔融料由出氣口21流出,再經溢流槽22溢出并冷卻形成溢流塊23,注塑結束后將溢流塊23和注塑過渡件4一并剪掉即可,其外觀圖見圖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