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輛裝配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門護板裝配連接機構。本實用新型還涉及一種裝設有門護板裝配連接機構的車輛。
背景技術:
現有車輛中門護板一般包括上板體、中襯板、下板體、裝飾條、地圖袋等分塊。上述各分塊在搭接時需要對面差、間隙進行限制。現有技術為保證分塊部位配合一般設計卡接為結構,由于其卡接在邊角處容易產生松動,在分塊產品的配合部位容易出現三角喇叭口、面差等影響外觀的問題,對產品的整體精致性造成影響。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種門護板裝配連接機構,以便于上板體和下板體的配合安裝。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車門護板裝配連接機構,連接于車門護板的上板體和下板體之間,該車門護板裝配連接機構具有:
支撐部,形成于所述下板體上,且所述支撐部具有由所述下板體向所述上板體延伸設置的焊接柱,以及形成于所述支撐部上的凹陷部;
連接配合部,形成于所述上板體上,于所述連接配合部上設有貫通設置的通孔;所述焊接柱由所述連接配合部的底部穿過所述通孔,以形成所述連接配合部嵌入所述凹陷部內的嵌裝配合。
進一步的,所述支撐部包括環所述焊接柱設置的支撐圈,因所述連接配合部和所述凹陷部嵌裝配合時,所述支撐圈頂置于所述連接配合部的底面上。
進一步的,所述通孔為長圓孔。
進一步的,所述焊接柱的中心線與所述下板體之間形成有至少20mm的間距。
進一步的,所述連接配合部與所述下板體之間形成有至少2mm的間距。
進一步的,所述支撐部包括與所述下板體形成固連的底邊板,固連于所述底邊板上并形成間距設置的兩個加強板,于兩個所述加強板上形成有向下凹陷的、以形成所述凹陷部的凹槽。
進一步的,兩個所述加強板平行設置。
進一步的,于兩個所述加強板之間連接有邊部加強板。
相對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勢:
(1)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車門護板裝配連接機構,通過在支撐部上設置凹陷部,可使得連接配合部沿焊接柱而與凹陷部嵌裝配合,即利用連接配合部與支撐部的嵌裝以實現上板體和下板體之間的配合安裝,可減少上板體和下板體直接配合安裝而產生松動的問題,其結構簡單可靠,有很好的實用性。
(2)支撐部通過設置支撐圈可增加與連接配合部的接觸面積,以增加支撐部和連接配合部之間的配合穩定性。
(3)將通孔設置成長圓孔可使得連接配合部與凹陷部具有更好的抵接配合。
(4)將焊接柱與下板體間隔設置可防止焊接時對下板體造成影響。
(5)將連接配合部與下板體間隔設置可防止連接配合部在安裝或使用過程中下板體造成影響。
(6)凹陷部設置成凹槽,結構簡單可靠,易于加工。
(7)將兩個加強板平行設置可使得連接配合部與支撐部配合更加穩定。
(8)通過設置邊部加強板進一步增加兩個加強板之間的結構強度。
本實用新型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種車輛,所述車輛裝配有如上所述的門護板裝配連接機構。
本實用新型的車輛和車門護板裝配連接機構相對于現有技術所具有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附圖說明
構成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所述的車門護板裝配連接機構的安裝結構示意圖;
圖2為為圖1中B-B面的剖視圖;
圖3為為圖1中A-A面的剖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1-下板體,101-配合安裝面,2-上板體,3-底邊板,4-側邊板,5-第二底邊板,501-穿出孔,6-第二側邊板,7-支撐部,701-加強板,702-邊部加強板,703-焊接柱,704-支撐圈,8-連接配合部,801-配合板,802-連接板,8021-通孔,803-第二加強板。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一
本實施例涉及一種車門護板裝配連接機構,連接于車門護板的上板體和下板體之間,如圖1結合圖2和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下板體1和上板體2為相適配的隨形結構,在下板體1的一端固連有配合安裝部,該配合安裝部包括底邊板3和與該底邊板3固連而形成L形的側邊板4。在上板體2的一端固連有第二配合安裝部,第二配合安裝部包括第二底邊板5和與第二底邊板5固連而形成L形的第二側邊板6,且配合安裝部外包于第二配合安裝部設置。
該車門護板裝配連接機構包括分別形成于配合安裝部和第二配合安裝部上的支撐部7和連接配合部8,由圖1結合圖2和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支撐部7 包括固連于底邊板3和側邊板4之間的兩個加強板701,在兩個加強板701上形成有圖中未示出的向下凹陷的凹槽,兩個凹槽即形成了供連接配合部8嵌裝的凹陷部。為了使得連接配合部8與支撐部7的配合更加穩定,本實施例中將兩個加強板701平行設置。而為了增加兩個加強板701之間的連接強度,在兩個加強板701之間還連接有邊部加強板702。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中連接配合部8形成于如上所述的第二側邊板6內側,并與第二側邊板6形成固連,該連接配合部8包括與第二側邊板6間隔設置的配合板801,以及連接設于第二側邊板7和配合板801之間的連接板802。在連接配合部8與支撐部7嵌裝時,將第二側邊板6與配合板801嵌入到兩個加強板701的凹槽內即可實現上板體2和下板體1的連接。此外,本實施例中在連接配合部8的下方、在第二底邊板5上還形成有供支撐部7穿出的穿出孔501,以防止支撐部7無法由第二底邊板5穿出而造成連接配合部8無法與凹陷部嵌裝的情況出現。
為了進一步便于連接配合部8與支撐部7的嵌裝,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在底邊板3上形成有由下板體1向上板體2延伸設置的焊接柱703,在連接板802上開設貫通設置的、以供焊接柱703穿出的通孔8021,在具體安裝時,可使焊接柱703由連接板802的底部穿過通孔8021,以形成對連接配合部8移動進行導向。為了便于連接配合部8在與支撐部7嵌裝時可更好的與凹槽的內壁進行抵接配合,本實施例中通孔8021為長圓孔,即在支撐部7與連接配合部8插裝時通過焊接柱703沿長圓孔滑動,以實現配合板801和第二側邊板6與凹槽內壁更好的抵接配合。
本實施例中凹槽的橫截面呈上寬下窄狀,以使得連接配合部8更容易進入到凹槽內,該凹槽的橫截面可為梯形、V形等,最優為梯形。同時保證第二側邊板6、配合板801及連接板802圍構成的截面形狀與凹槽的形狀相適配。為了使得連接配合部8的結構更加穩定,本實施例中在配合板801和第二側邊板6之間連接設有兩個第二加強板803,此時第二加強板803與配合板801及第二側邊板6圍構成內部中空的棱臺結構。
為了增加支撐部7和連接配合部8配合的穩定性,如圖2和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支撐部7還包括環焊接柱703設置于底邊板3上的支撐圈704,在連接配合部8和凹陷部嵌裝配合時,該支撐圈704即頂置于連接板802的底面上,通過采用圓周結構對連接板802形成支撐并可增加與連接板802的接觸面積,以實現更好的穩定性。
為了防止焊接柱703與底邊板802焊接時對下板體1造成影響,本實施例中焊接柱703與下板體1間隔設置,如圖2所示,即下板體1與底邊板3的配合安裝面101與焊接柱703中心線之間形成間隔,且間隔距離d為至少20mm。而為了防止連接配合部8在嵌裝或使用過程中對下板體1造成影響,本實施例中連接配合部8與下板體1之間形成有至少2mm的間距,如圖3所示,由于下板體1的內表面與第二側邊板6的內表面共面設置,因此連接配合部8與下板體1之間的間距即為第二側邊板6的外表面與側邊板4內表面之間的距離h。
實施例二
本實施例涉及一種車輛,所述車輛裝實施例一所述的門護板裝配連接機構。本實施例的車輛通過采用如實施例一中的門護板裝配連接機構,即利用連接配合部與支撐部的嵌裝以實現上板體和下板體之間的配合安裝,可避免在邊角處形成三角喇叭口,面差等外觀不良的問題,增加了產品的整體美觀性。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