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動力汽車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電池包結構及汽車。
背景技術:
純電動汽車采用動力電池作為整車的動力源,整車動力電池系統包括電池包和高壓配電箱、車載充電機、DCDC變換器、高壓線束等高壓附件。電池包是大體積、大重量的零部件,在整車布置上要求嚴格,需整車提供一個較大的布置空間,能滿足防塵防水的要求。
目前,市場上的電動汽車電池包布置在汽車底盤,高壓配電箱、車載充電機等高壓附件布置在前艙內。電動汽車不僅有制動管、空調管,還有真空管、慢充高壓線、快充高壓線等,在地板下布置電池包后剩余空間很小,難以滿足整車管線的走向布置要求,因電機控制器通常位于汽車的后座椅位置,在與電池包連接時,通常要從車前的分線盒引高壓線束到車身后方,這樣會造成車內高壓線走向混亂,增加了高壓線束的長度,存在不利于節約成本及高壓電磁干擾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電池包結構及汽車,用以解決現有的車內高壓線走向混亂,增加了高壓線束的長度,存在不利于節約成本及高壓電磁干擾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電池包結構,包括:
電池包本體,所述電池包本體包括殼體和設置于所述殼體內部的電池組;
所述殼體的第一側設置有第一開孔,所述電池組的第一引線通過所述第一開孔與分線盒連接,所述殼體的第二側設置有第二開孔,所述電池組的第二引線通過所述第二開孔與電機控制器連接;
其中,所述第一側與所述第二側為所述殼體上相鄰或相對的兩側。
上述電池包結構,通過在電池包本體上設置兩個出線孔,一個用來實現與分線盒的連接,另一個用來實現與電機控制器的連接,避免了現有的需從分線盒引高壓線束到車身后方的電機控制器,造成車內高壓線走向混亂的問題,此種方式,減小了高壓線束的長度,節約了成本、降低了車內的高壓電磁干擾。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開孔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引線連接的第一出線接插器公頭,所述第一出線接插器公頭與第一出線接插器母頭連接,將所述第一引線與所述分線盒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出線接插器公頭通過螺栓與形成所述第一開孔的殼體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開孔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二引線連接的第二出線接插器公頭,且所述第二出線接插器公頭與第二出線接插器母頭連接,將所述第二引線與所述電機控制器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出線接插器公頭通過螺栓與形成所述第二開孔的殼體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出線接插器母頭上連接有高壓線,所述高壓線與所述電機控制器連接。
一種汽車,包括上述的電池包結構。
需要說明的是,設置有上述電池包結構的汽車,減小了車內高壓線束的長度,節約了整車成本,同時降低了車內的高壓電磁干擾。
附圖說明
圖1表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電池包本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2表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電池包本體的線束連接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0-電池包本體;110-殼體;120-第一側;130-第二側;140-第一出線接插器公頭;150-第二出線接插器公頭;210-高壓線束;220-高壓線。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的車內高壓線走向混亂,增加了高壓線束的長度,存在不利于節約成本及高壓電磁干擾的問題,提供一種電池包結構及汽車。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電池包結構,包括:
電池包本體100,所述電池包本體100包括殼體110和設置于所述殼體110內部的電池組(圖中未示出);
所述殼體110的第一側120設置有第一開孔(圖中未示出),所述電池組的第一引線通過所述第一開孔與分線盒連接,所述殼體110的第二側130設置有第二開孔(圖中未示出),所述電池組的第二引線通過所述第二開孔與電機控制器連接;
其中,所述第一側120與所述第二側130為所述殼體上相鄰或相對的兩側。
需要說明的是,所述殼體110的第一側120為靠近汽車前座椅框的一側,因分線盒(即高壓配電箱)設置在汽車的前艙中,因此在電池包本體100靠近汽車前座椅框的一側設置出線開孔,可以方便分線盒與電池包的連接。
需要說明的是,為了實現分線盒與電池包本體100的連接,所述第一開孔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引線連接的第一出線接插器公頭140,所述第一出線接插器公頭140與第一出線接插器母頭連接,將所述第一引線與所述分線盒連接。
同時為了方便第一出線接插器公頭140的安裝與拆卸,所述第一出線接插器公頭140通過螺栓與形成所述第一開孔的殼體110連接。
還需要說明的是,所述第一出線接插器母頭上連接有高壓線束210,所述高壓線束210與所述分線盒連接。
因現有的電機控制器是在分線盒中引出高壓線實現與電池包的連接,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在電池包本體100上設置單獨的引線出口(即上述的第二開孔),該引線出口可以設置在電池包本體100沿車輛行進方向的兩側,也可以設置在電池包本體100靠近汽車后座椅框的一側,該引線出口的設置位置只要保證不會造成車內高壓線束走向混亂即可。優選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將引線出口設置在電池包本體100靠近汽車后座椅框的一側。
需要說明的是,為了實現電機控制器與電池包本體100的連接,所述第二開孔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二引線連接的第二出線接插器公頭150,且所述第二出線接插器公頭150與第二出線接插器母頭連接,將所述第二引線與所述電機控制器連接。
同時為了方便第二出線接插器公頭150的安裝與拆卸,所述第二出線接插器公頭150通過螺栓與形成所述第二開孔的殼體110連接。
還需要說明的是,所述第二出線接插器母頭上連接有高壓線220,所述高壓線220與所述電機控制器連接。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通過在電池包本體上設置兩個出線孔,一個用來實現與分線盒的連接,另一個用來實現與電機控制器的連接,進而避免了現有的需從分線盒引高壓線束到車身后方的電機控制器,造成車內高壓線走向混亂的問題,此種方式,減小了高壓線束的長度,節約了成本、降低了車內的高壓電磁干擾。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還提供一種汽車,包括上述的電池包結構。
需要說明的是,設置有該電池包結構的汽車,減小了車內高壓線束的長度,節約了整車成本,同時降低了車內的高壓電磁干擾。
以上所述的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原理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