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落水汽車司乘人員自救氣囊,屬于汽車用品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我國國家最新標準《汽車和掛車類型的術語和定義》(gb/t3730.1-2001)中對汽車有如下定義:由動力驅動,具有4個或4個以上車輪的非軌道承載的車輛,主要用于:載運人員和或貨物;牽引載運人員和(或)貨物的車輛;特殊用途。1680年,英國著名科學家牛頓設想了噴氣式汽車的方案,利用噴管噴射蒸汽來推動汽車,但未能制成實物。1769年,法國人n·j·居紐制造了用煤氣燃燒產生蒸汽驅動的三輪汽車。但是這種車的時速僅4公里,而且每15分鐘就要停車向鍋爐加煤,非常麻煩。后來車在一次行進中撞到磚墻上,碰得支離破碎。1879年,德國工程師卡爾·本茨(karlbenz),首次試驗成功一臺二沖程試驗性發動機。1883年10月,他創立了“本茨公司和萊茵煤氣發動機廠”,1885年,他在曼海姆制成了第一輛本茨專利機動車,該車為三輪汽車,采用一臺二沖程單缸0.9馬力的汽油機,此車具備了現代汽車的一些基本特點,如火花點火、水冷循環、鋼管車架、鋼板彈簧懸架、后輪驅動前輪轉向和制動手把等。1886年的1月29日,德國工程師卡爾·本茨為其機動車申請了專利。同年11月,卡爾·本茨的三輪機動車獲得了德意志專利權專利號:37435a。這就是公認的世界上第一輛現代汽車。由于上述原因,人們一般都把1886年作為汽車元年,也有些學者把卡爾·本茨制成第一輛三輪汽車之年(1885年),視為汽車誕生年。1886年1月29日,卡爾·奔馳取得世界第一項汽車引擎專利。同年7月,世界第一部四輪汽車正式販售。1888年,法國自行車商人埃米爾·羅杰斯獲得奔馳的許可,開始生產商用汽車。汽車基本結構包括發動機、底盤、車身、電氣設備和輪胎五部分,其中,發動機是汽車的動力裝置,由2大機構5大系組成:曲柄連桿機構、配氣機構、冷卻系、燃料供給系、潤滑系、點火系、起動系組成,但是柴油機比汽油機少一個點火系統。底盤由傳動系、行駛系、轉向系和制動系組成。底盤作用是支撐、安裝汽車發動機及其各部件的總成,形成汽車的整體造型,并接受發動機的動力,使汽車產生運動,保證正常行駛。底盤由傳動系、行駛系、轉向系、懸掛系和制動系五部分組成。車身安裝在底盤的車架上,用以駕駛員、旅客乘坐或裝載貨物。乘用車、客車的車身一般是整體結構,貨車車身一般是由駕駛室和貨箱兩部分組成。汽車車身結構主要包括:車身殼體(白車身)、車門、車窗、車前鈑制件、車身內外裝飾件和車身附件、座椅以及通風、暖氣、冷氣、空氣調節裝置等等。在貨車和專用汽車上還包括車箱和其它裝備。電氣設備由電源和用電設備兩大部分組成。電源包括蓄電池和發電機;用電設備包括發動機的起動系、汽油機的點火系和其它用電裝置。輪胎是汽車的重要部件之一,它直接與路面接觸,和汽車懸架共同來緩和汽車行駛時所受到的沖擊,保證汽車有良好的乘座舒適性和行駛平順性;保證車輪和路面有良好的附著性,提高汽車的牽引性、制動性和通過性;承受著汽車的重量,輪胎在汽車上所起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汽車特別是用于消費的私人轎車保有量的多少,與經濟發展、經濟活躍程度、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以及道路建設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以及人民群眾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將有越來越多的家庭具備購買私人轎車的能力。汽車保有量(carparc)指得就是一個地區擁有車輛的數量,一般是指在當地登記的車輛。但汽車保有量不同于機動車保有量,機動車保有量包括摩托車、農用車保有量等在內。截至2016年末,我國民用汽車保有量19440萬輛包括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881萬輛,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16559萬輛,民用轎車保有量10876萬輛。由于汽車數量越來越多,汽車的速度非常快,汽車活動的環境千差萬別,汽車駕駛人員的技術也各有不同,汽車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具有潛在的危險,每年都有數萬記的事故發生,有些事故人們根本沒有辦法避免,比如高速公路上直接碰撞,事故是瞬間發生的,一旦發生事故,其結果就是車毀人亡。但是有些事故是可以避免的,比如落水事故,一旦落水,司乘人員被限制在車身狹小的空間中,靜等救援則等于等待死亡,但是如果能夠沉著冷靜,有設備能夠自救,則基本可以消除落水事故帶來的人員傷亡。因此如何設計車內設置的自救設備讓落水汽車司乘人員在危急時刻能夠自救成為急需解決的一大難題,所以落水汽車司乘人員自救氣囊利用氧氣罐儲存氧氣,在汽車落水后,司乘人員迅速戴上供氣面罩,將安全帶從腋下穿過,使安全帶掛鉤鉤住安全帶掛鉤環,司乘人員身體即可與浮力儲氣囊固定在一起,然后拔開管囊活接,讓氧氣罐儲存的氧氣迅速充滿浮力儲氣囊,然后搖動車窗或敲碎車窗玻璃,人從車窗或車門出去,借助浮力浮出水面,從而達到讓司乘人員處于危險境地時由于知道有自救的設備不慌張,保持鎮定,車內灌滿水人也不會憋悶,即使不會游泳,借助浮力儲氣囊也可以迅速脫離危險的目的,發明一種落水汽車司乘人員自救氣囊是必要的。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落水汽車司乘人員在危急時刻能夠自救的難題,本發明提供了落水汽車司乘人員自救氣囊,該種落水汽車司乘人員自救氣囊利用氧氣罐儲存氧氣,在汽車落水后,司乘人員迅速戴上供氣面罩,將安全帶從腋下穿過,使安全帶掛鉤鉤住安全帶掛鉤環,司乘人員身體即可與浮力儲氣囊固定在一起,然后拔開管囊活接,讓氧氣罐儲存的氧氣迅速充滿浮力儲氣囊,然后搖動車窗或敲碎車窗玻璃,人從車窗或車門出去,借助浮力浮出水面,從而達到讓司乘人員處于危險境地時由于知道有自救的設備不慌張,保持鎮定,車內灌滿水人也不會憋悶,即使不會游泳,借助浮力儲氣囊也可以迅速脫離危險的目的。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本發明落水汽車司乘人員自救氣囊,由浮力儲氣囊1、供氣面罩2、固定帶3、氧氣罐4、安全帶掛鉤5、安全帶6、安全帶掛鉤環7、導氣管10、管囊活接11、彈力環18、下膜19、上膜20和膜間縫21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力儲氣囊1塑料質或橡膠質,長方體形,長度為1-1.5米,寬度為0.3-0.5米,高度為0.1-0.2米,浮力儲氣囊1周圍的壁為浮力儲氣囊壁8,浮力儲氣囊壁8塑料質或橡膠質,厚度為0.1-1毫米,浮力儲氣囊壁8所圍成的空間為浮力儲氣囊腔9,在側面的浮力儲氣囊壁8中央部位固定有固定帶3,一端通過導氣管10與氧氣罐4相連通,另一端通過兩根吸氣管16連通供氣面罩2,同時吸氣管16連接浮力儲氣囊1側面的外側各設置一個安全帶掛鉤環7,平時浮力儲氣囊1折疊,與氧氣罐4和供氣面罩2作為一個整體放置在車座下等司乘人員方便拿取的位置。
所述的供氣面罩2硅膠質,人面形狀,由供氣面罩帶12、眼區13、鼻區14、供氣面罩體15、吸氣管16和吸氣管嘴17構成,是保護面部、供應落難人員順利獲得氧氣的部件;供氣面罩帶12硅膠質,長度10-30厘米,寬度為0.5-1厘米,厚度為0.5-1毫米,兩端各分出三個分支,分別連接在供氣面罩2上中下三個部位;眼區13位于人眼部位的區域,內表面有半球形透明塑料質的支架支撐;鼻區14位于人鼻子部位的區域,內表面有鼻形透明塑料質的支架支撐;供氣面罩體15是供氣面罩2的主要部分,硅膠質,厚度為0.5-1毫米,在眼部由于加設支架而形成眼區13、在鼻子部位由于加設支架而形成鼻區14,其余在罩住面部、額部、頜部和腮部;吸氣管16是內壁嵌有鋼絲質螺旋絲的橡膠管,直徑為0.5-1厘米,壁厚1-2毫米,一端連通浮力儲氣囊1,另一端穿過嘴部的供氣面罩體15后連通吸氣管嘴17;吸氣管嘴17扁平煙嘴狀,基部設置有控制氣體的結構,該控制氣體的結構包括彈力環18、下膜19、上膜20和膜間縫21四部分;彈力環18是橫截面為3-5毫米的硅膠質圓環,具彈性;下膜19和上膜20硅膠質,薄膜狀,厚度為0.1-0.3毫米,固定在彈力環18上,下膜19和上膜20緊貼著設置,在環中央處有部分重疊,重疊的寬度為1-1.5毫米,重疊部分中央的縫隙為膜間縫21。
所述的固定帶3是用棉纖維編織而成的帶子,寬度為1-5厘米,厚度為1-2毫米,位于浮力儲氣囊1側壁中央,圍成一圈,由鉚釘固定在浮力儲氣囊壁8上,相鄰兩個鉚釘相距3-10厘米;安全帶6是棉纖維編造而成的帶子,長度為30-100厘米,寬度為1-5厘米,厚度為1-2毫米,一端固定在固定帶3接近供氣面罩2的一端外表面,另一端固定有安全帶掛鉤5;安全帶掛鉤5不銹鋼質,基部為長方形環,供安全帶6固定于此,端部彎鉤狀,鉤腔較大,圓形,直徑為安全帶掛鉤環7直徑的3-5倍,鉤口狹小,小于安全帶掛鉤環7的直徑,是安全帶掛鉤環7直徑的1/3-1/5倍,在相接處為u形;安全帶掛鉤環7端部圓環形,環腔圓形,直徑為3-5厘米,環體橫截面圓形,直徑為0.5-1厘米;基部為長方形環,環腔長度為3-5厘米,寬度為1-3厘米,環體橫截面圓形,直徑為0.5-1厘米。
所述的管囊活接11是控制氧氣罐4內氧氣排出的結構,由導氣管腔22、導氣管壁23、封帽箍腔24、囊嘴壁25、封帽頂26、封帽箍27、管囊活接罩腔28、管囊活接罩29和囊嘴腔30組成;管囊活接11內的空間由于所處位置不同又分為導氣管腔22、封帽箍腔24、管囊活接罩腔28和囊嘴腔30,所述導氣管腔22、封帽箍腔24、管囊活接罩腔28和囊嘴腔30彼此相連通;導氣管壁23連接在管囊活接罩29頂部中央,并成為一體;管囊活接罩29圓筒狀,塑料質或橡膠質,頂部中央連接有導氣管10,內腔直徑為3-5厘米,內腔高度為3-5厘米,壁厚度為1-2毫米,壁內嵌有鋼絲質螺旋絲;囊嘴壁25是氧氣罐4出氣口周圍的壁,不銹鋼質,圓筒狀,外直徑為1-2厘米,內直徑為0.8-1.6厘米,高度為1-2厘米,一端連通氧氣罐4,另一端游離,游離端外側表面有一個直徑為1-2毫米的半圓形凹槽,用于放置一個與其相嚙合的直徑為1-2毫米的橡膠環;封帽頂26圓片形,不銹鋼質,直徑為2-4厘米,厚度為5-10毫米,設置在封帽箍27的頂部與封帽箍27連成一體;封帽箍27不銹鋼質,圓筒狀,外直徑為1.1-2.5厘米,內直徑為1-2厘米,高度為1-2厘米。
所述的氧氣罐4同公知的儲氣罐,鋼質,圓柱狀,直徑為5-10厘米,高度為10-30厘米,通過導氣管10與浮力儲氣囊1連通;導氣管10外壁稱為導氣管壁23,導氣管壁23圍成的空腔為導氣管腔22,導氣管10是導氣管壁23內嵌有鋼絲質螺旋絲的塑料管或橡膠管,導氣管腔22的直徑為1-2厘米,導氣管壁23的厚度為1-2毫米,導氣管10一端連通浮力儲氣囊1,另一端穿過管囊活接11后連通氧氣罐4,拔開管囊活接11能夠讓氧氣快速充填進入浮力儲氣囊1。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落水汽車司乘人員自救氣囊利用氧氣罐儲存氧氣,在汽車落水后,司乘人員迅速戴上供氣面罩,將安全帶從腋下穿過,使安全帶掛鉤鉤住安全帶掛鉤環,司乘人員身體即可與浮力儲氣囊固定在一起,然后拔開管囊活接,讓氧氣罐儲存的氧氣迅速充滿浮力儲氣囊,然后搖動車窗或敲碎車窗玻璃,人從車窗或車門出去,借助浮力浮出水面,從而達到讓司乘人員處于危險境地時由于知道有自救的設備不慌張,保持鎮定,車內灌滿水人也不會憋悶,即使不會游泳,借助浮力儲氣囊也可以迅速脫離危險的目的。落水汽車司乘人員自救氣囊所用裝置制作簡單,可操作性強,成本低廉,效果明顯。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發明落水汽車司乘人員自救氣囊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落水汽車司乘人員自救氣囊的供氣面罩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落水汽車司乘人員自救氣囊的吸氣管嘴基部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落水汽車司乘人員自救氣囊的管囊活接結構示意圖。
圖中1.浮力儲氣囊,2.供氣面罩,3.固定帶,4.氧氣罐,5.安全帶掛鉤,6.安全帶,7.安全帶掛鉤環,8.浮力儲氣囊壁,9.浮力儲氣囊腔,10.導氣管,11.管囊活接,12.供氣面罩帶,13.眼區,14.鼻區,15.供氣面罩體,16.吸氣管,17.吸氣管嘴,18.彈力環,19.下膜,20.上膜,21.膜間縫,22.導氣管腔,23.導氣管壁,24.封帽箍腔,25.囊嘴壁,26.封帽頂,27.封帽箍,28.管囊活接罩腔,29.管囊活接罩,30.囊嘴腔。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
如圖所示,本發明落水汽車司乘人員自救氣囊由浮力儲氣囊1、供氣面罩2、固定帶3、氧氣罐4、安全帶掛鉤5、安全帶6、安全帶掛鉤環7、浮力儲氣囊壁8、浮力儲氣囊腔9、導氣管10、管囊活接11、供氣面罩帶12、眼區13、鼻區14、供氣面罩體15、吸氣管16、吸氣管嘴17、彈力環18、下膜19、上膜20、膜間縫21、導氣管腔22、導氣管壁23、封帽箍腔24、囊嘴壁25、封帽頂26、封帽箍27、管囊活接罩腔28、管囊活接罩29、囊嘴腔30組成。浮力儲氣囊1塑料質或橡膠質,長方體形,長度為1-1.5米,寬度為0.3-0.5米,高度為0.1-0.2米,浮力儲氣囊1周圍的壁為浮力儲氣囊壁8,浮力儲氣囊壁8塑料質或橡膠質,厚度為0.1-1毫米,浮力儲氣囊壁8所圍成的空間為浮力儲氣囊腔9,在側面的浮力儲氣囊壁8中央部位固定有固定帶3,一端通過導氣管10與氧氣罐4相連通,另一端通過兩根吸氣管16連通供氣面罩2,同時吸氣管16連接浮力儲氣囊1側面的外側各設置一個安全帶掛鉤環7,用于同固定在兩側壁一端的安全帶掛鉤5鉤連在一起。平時浮力儲氣囊1折疊,與氧氣罐4和供氣面罩2作為一個整體放置在車座下等司乘人員方便拿取的位置。這樣,當汽車落水后,司乘人員拿出放置在自己座位下方等司乘人員方便拿取位置的落水汽車司乘人員自救氣囊,戴上供氣面罩2,將安全帶6從腋下穿過后,使安全帶掛鉤5鉤連在安全帶掛鉤環7上,保證該人員與浮力儲氣囊1連接在一起,如果身邊有小孩的話,同時設置的另一個供氣面罩2可以用于給小孩供氣;接著,用手捏住管囊活接11的封帽頂26,將封帽箍27從囊嘴壁25上拔掉,氧氣罐4內儲存的氧氣即可快速充滿整個浮力儲氣囊1,此時,司乘人員因有工具保命而不會慌張,即可沉著冷靜等待著水將車內灌滿,以便車門能夠被輕松打開或者車窗能夠被搖下或敲碎而制造出逃生通道,落難的人員即可在浮力作用下被帶出水面而逃生。供氣面罩2硅膠質,人面形狀,由供氣面罩帶12、眼區13、鼻區14、供氣面罩體15、吸氣管16和吸氣管嘴17構成,是保護面部、供應落難人員順利獲得氧氣的部件。供氣面罩帶12硅膠質,長度10-30厘米,同公知的書包帶一樣靠公知的帶子扣能夠調節長度,寬度為0.5-1厘米,厚度為0.5-1毫米,兩端各分出三個分支,分別連接在供氣面罩2上中下三個部位,從而能夠同時拉住整個柔軟的供氣面罩2緊貼在落難人員的面部。眼區13位于人眼部位的區域,內表面有半球形透明塑料質的支架支撐,如同在該區域設置一個游泳鏡。鼻區14位于人鼻子部位的區域,內表面有鼻形透明塑料質的支架支撐,如同在該區域為鼻子設置一個沒有壓迫感的保護罩。供氣面罩體15是供氣面罩2的主要部分,硅膠質,厚度為0.5-1毫米,在眼部由于加設支架而形成眼區13、在鼻子部位由于加設支架而形成鼻區14,其余在罩住面部、額部、頜部和腮部。吸氣管16是內壁嵌有鋼絲質螺旋絲的橡膠管,能夠保證暢通以利氣體通過,直徑為0.5-1厘米,壁厚1-2毫米,一端連通浮力儲氣囊1,另一端穿過嘴部的供氣面罩體15后連通吸氣管嘴17。吸氣管嘴17扁平煙嘴狀,基部設置有控制氣體的結構,該結構包括彈力環18、下膜19、上膜20和膜間縫21四部分。彈力環18是橫截面為3-5毫米的硅膠質圓環,具彈性,用牙咬住時能夠發生變形。下膜19和上膜20硅膠質,薄膜狀,厚度為0.1-0.3毫米,固定在彈力環18上,下膜19和上膜20緊貼著設置,在環中央處有部分重疊,重疊的寬度為1-1.5毫米,重疊部分中央的縫隙為膜間縫21。當落難人員用嘴含住吸氣管嘴17后,用牙咬彈力環18,彈力環發生變形,在浮力儲氣囊1內釋放出氣體的沖擊下,氧氣進入人口中,達到獲取氧氣而不會嗆水的目的。固定帶3是用棉纖維編織而成的帶子,寬度為1-5厘米,厚度為1-2毫米,位于浮力儲氣囊1側壁中央,圍成一圈,由鉚釘固定在浮力儲氣囊壁8上,相鄰兩個鉚釘相距3-10厘米,一方面為浮力儲氣囊1充氣后提供支撐,讓落水人員有手握的部件,另一方面,為安全帶6提供牢固地固定支點,以便更好地將落水人員的身體與浮力儲氣囊1在水中連接成一個整體。氧氣罐4同公知的儲氣罐,鋼質,圓柱狀,直徑為5-10厘米,高度為10-30厘米,能夠儲存壓縮氧氣,使氧氣有一定的壓力,通過導氣管10與浮力儲氣囊1連通,在管囊活接11被拔開后,能夠迅速將儲存的氧氣填充到浮力儲氣囊1中。安全帶6是棉纖維編造而成的帶子,長度為30-100厘米,寬度為1-5厘米,厚度為1-2毫米,一端固定在固定帶3接近供氣面罩2的一端外表面,另一端固定有安全帶掛鉤5,當安全帶6從人的兩腋下穿過后,安全帶掛鉤5鉤住安全帶掛鉤環7,即可將人與浮力儲氣囊1固定在一起,從而當人在水中打開車門等逃生通道后,借助浮力,浮力儲氣囊1即可將落水人員安全帶到水面逃生。安全帶掛鉤5不銹鋼質,基部為長方形環,供安全帶6固定于此,端部彎鉤狀,鉤腔較大,圓形,直徑為安全帶掛鉤環7直徑的3-5倍,鉤口狹小,小于安全帶掛鉤環7的直徑,是安全帶掛鉤環7直徑的1/3-1/5倍,在相接處為u形,這樣安全帶掛鉤5鉤安全帶掛鉤環7時,稍一用力即可將安全帶掛鉤5拉入安全帶掛鉤環7中,需要取下時,稍一用力,也可從安全帶掛鉤環7中取出。安全帶掛鉤環7端部圓環形,環腔圓形,直徑為3-5厘米,環體橫截面圓形,直徑為0.5-1厘米;基部為長方形環,環腔長度為3-5厘米,寬度為1-3厘米,環體橫截面圓形,直徑為0.5-1厘米,用于將安全帶掛鉤環7固定在固定帶3上。導氣管10外壁稱為導氣管壁23,導氣管壁23圍成的空腔為導氣管腔22,導氣管10是導氣管壁23內嵌有鋼絲質螺旋絲的塑料管或橡膠管,能夠保證導氣管腔22暢通以利氣體通過,導氣管腔22的直徑為1-2厘米,導氣管壁23的厚度為1-2毫米,導氣管10一端連通浮力儲氣囊1,另一端穿過管囊活接11后連通氧氣罐4,拔開管囊活接11能夠讓氧氣快速充填進入浮力儲氣囊1。管囊活接11是控制氧氣罐4內氧氣排出的結構,由導氣管腔22、導氣管壁23、封帽箍腔24、囊嘴壁25、封帽頂26、封帽箍27、管囊活接罩腔28、管囊活接罩29和囊嘴腔30組成。管囊活接11內的空間由于所處位置不同又分為導氣管腔22、封帽箍腔24、管囊活接罩腔28和囊嘴腔30,所述導氣管腔22、封帽箍腔24、管囊活接罩腔28和囊嘴腔30彼此相連通,以便氧氣通過。導氣管壁23連接在管囊活接罩29頂部中央,并成為一體。管囊活接罩29圓筒狀,塑料質或橡膠質,頂部中央連接有導氣管10,內腔直徑為3-5厘米,內腔高度為3-5厘米,壁厚度為1-2毫米,壁內嵌有鋼絲質螺旋絲。囊嘴壁25是氧氣罐4出氣口周圍的壁,不銹鋼質,圓筒狀,外直徑為1-2厘米,內直徑為0.8-1.6厘米,高度為1-2厘米,一端連通氧氣罐4,另一端游離,游離端外側表面有一個直徑為1-2毫米的半圓形凹槽,用于放置一個與其相嚙合的直徑為1-2毫米的橡膠環。封帽頂26圓片形,不銹鋼質,直徑為2-4厘米,厚度為5-10毫米,設置在封帽箍27的頂部與封帽箍27連成一體。封帽箍27不銹鋼質,圓筒狀,外直徑為1.1-2.5厘米,內直徑為1-2厘米,高度為1-2厘米,當封帽頂26連同封帽箍27按壓在囊嘴壁25上后,封帽箍27正好套在囊嘴壁25的外面,同時借助囊嘴壁25游離端外側表面橡膠環的密封作用,使得氧氣被密封在氧氣罐4中不會釋放出來;當汽車落水后,司乘人員拿出落水汽車司乘人員自救氣囊,用手捏住封帽頂26,用力上拔,將封帽箍27從囊嘴壁25上拔掉,氧氣罐4內的高壓氧氣就可通過導氣管腔22、封帽箍腔24、管囊活接罩腔28和囊嘴腔30充填進浮力儲氣囊腔9,讓浮力儲氣囊1充盈,從而發揮救生圈的作用,達到落水人員自救的目的。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發明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了解,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明范圍內,本發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