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汽車配件技術領域,特別涉及客車門的密封結構。
背景技術:
駕駛員門密封件、是有艙體的車輛等必備的裝置。市場上很多車輛車門各種各樣,布置位置各不相同,有分體布置的,有整體布置的。目前,前檔風玻璃、a柱、車身本體及駕駛員門之間形成的空腔,車輛在高速正常行駛過程中與空氣高速摩擦發出刺耳的風噪聲。使用目前常用的密封結構,無法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此,通過對前風檔、a柱、車身本體、駕駛員門的結構分析,進行駕駛員門密封結構設計,有效利用車身本體作為主體結構,設計一種客車駕駛員門密封結構,利于控制車輛在高速行駛過程中與空氣摩擦發出的風噪風,且利于駕乘舒適感。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方案:
一種客車駕駛員門密封結構,客車車體、駕駛員車門、a柱、玻璃及與所述密封結構形成總成,所述密封結構包括粘合于玻璃的頂端與駕駛員車門的門框之間的縫隙中的密封條,所述密封條的截面呈“句號”形,包括置于所述縫隙中的密封環部及粘合于玻璃表面的粘合部,所述密封環部與所述粘合部一體成型,密封環部與粘合部的相連處為l型轉角,玻璃與門框密閉時,所述l型轉角緊靠于玻璃的頂端。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
所述密封環部的環腔的截面呈類三角形;密封環部靠近門框的一側具有向門框一凸出的弧形接觸部,遠離所述粘合部的一側具有向所述環腔凹入的擠壓弧部。
所述類三角形的環腔的截面包括平直的底邊、向環腔中心凸出的第一弧邊及遠離環腔中心凸出的第二弧邊。
本發明的技術效果在于:
本發明針對玻璃與門框之間的縫隙,特定設計的密封結構,通過其密封環部擠壓于玻璃與門框之間的縫隙中,其合理的斷面結構,調整最佳的變形程度填充車身與車門結構產生的空腔,與駕駛員門及車身車本體之間完美接合,使客車在高速正常行駛過程中空氣與車身科學合理的順暢過度,解決了客車正常行駛過程中空氣與車身車門結構的空腔內產生的刺耳風噪聲問題。本發明通過粘合部粘在玻璃上,設置l型轉角,其粘合效果好,穩定性高。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安裝于客車上的結構圖。
圖2為本發明的安裝于客車上的截面圖。
圖3為圖2的a處局部放大圖。
圖中:1、客車車體;2、駕駛員車門;21、門框;3、a柱;4、玻璃;401、第一側;402、第二側;5、密封條;51、密封環部;510、環腔;511、弧形接觸部;512、擠壓弧部;513、底邊;514、第一弧邊;515、第二弧邊;516、第一角;517、第二角;52、粘合部;53、l型轉角。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客車駕駛員門密封結構,客車車體1、駕駛員車門2、a柱3、玻璃4及與密封結構形成總成,密封結構包括粘合于玻璃4的頂端與駕駛員車門2的門框21之間的縫隙中的密封條5,密封條5的截面呈“句號”形。如圖2、圖3所示,包括置于縫隙中的密封環部51及粘合于玻璃4表面的粘合部52,密封環部51與粘合部52一體成型,密封環部51與粘合部52的相連處為l型轉角53,玻璃4與門框21密閉時,l型轉角53緊靠于玻璃4的頂端。
為提高密封效果,合理控制密封條5的變形程度,密封環部51的環腔510的截面設計成類三角形;密封環部51靠近門框21的一側具有向門框21一凸出的弧形接觸部511,遠離粘合部52的一側具有向環腔510凹入的擠壓弧部512。密封時,凸出的弧形接觸部511的外弧面與門框21貼合并向環腔510中心擠壓,擠壓弧部512同樣也向環腔510中擠壓,從而實現緊密密封。作為優選,為進一步引導密封環部51的擠壓變形,類三角形的環腔510的截面包括平直的底邊513、向環腔510中心凸出的第一弧邊514及遠離環腔510中心凸出的第二弧邊515。由于第一弧邊514的這種向環腔510中心凸出的結構,擠壓時,底邊513的外側緊靠玻璃4的頂端面,第一弧邊514的外側靠近底邊513的第一角516處向玻璃4的頂端第一側401靠攏,由于第二弧邊515的這種遠離環腔510中心凸出的結構,擠壓時,第二弧邊515外側靠近底邊513的第二角517處向玻璃4的頂端第二側402靠攏,從而使得底邊513的外側能完美貼合玻璃4的頂端(該頂端的截面為弧形)。各種試驗(高溫暴曬、振動等)表明,密封條5的這種結構,不僅了能提高密封效果,其變形后的穩定性也高,長時間使用后,密封性能下降程度小。
使用時,密封條5的密封環部51擠壓于玻璃4與門框21之間的縫隙中,合理的斷面結構,調整最佳的變形程度(即改變整體的硬度)填充車身與車門結構產生的間隙(空腔),與駕駛員門及車身車本體之間完美接合,使客車在高速正常行駛過程中空氣與車身科學合理的順暢過度,解決了客車正常行駛過程中空氣與車身車門結構的空腔內產生的刺耳風噪聲問題。本發明通過粘合部52粘在玻璃4上,設置l型轉角53,其粘合效果好,穩定性高。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中駕駛員車門2的玻璃4始終與門框21為密閉狀態,平時不打開,只需打開旁側的小門即可。
以上所舉實施例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方式,僅用來方便說明本發明,并非對本發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若在不脫離本發明所提技術特征的范圍內,利用本發明所揭示技術內容所作出局部改動或修飾的等效實施例,并且未脫離本發明的技術特征內容,均仍屬于本發明技術特征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