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軌道交通高架站軌道與站臺梁組合支撐體系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一種軌道交通的輕軌站臺,具體軌道交通高架站軌道與站臺梁組合支撐體系。
背景技術:
目前,輕軌軌道的區間墩柱和站內車站墩柱有兩種結構。第一種是站內區間梁與車站主體結構跨度布置一致,共用同一墩柱,優點是站內跨度統一,墩柱布置有一定的規律,但是缺點很明顯首先,輕軌軌道區間結構與車站結構設計規范不統一,采用統一的鐵路設計規范,則會造成車站結構(橫梁、墩)所需尺寸增大, 對內部布置造成一定的困難;其次,由于采用同一結構,列車過站產生的振動由區間梁直接傳至車站結構,對車站使用的舒適性影響較大。第二種是站內區間梁與車站結構均獨立考慮,結構互不相干。優點一是結構分離使結構設計所采用設計規范單獨考慮,無需統一;二是列車過站對車站影響小。缺點是區間梁與車站主體結構單獨布墩,不僅對車站內部布置造成一定困難,而且會使車站內墩位布置雜亂,景觀效果受到一定影響。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軌道交通高架站軌道與站臺梁組合支撐體系,區間墩柱和車站墩柱的位置統一,同時又能最大程度減少列車過站對車站的影響。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表述一種軌道交通高架站軌道與站臺梁組合支撐體系,包括區間墩柱,該區間墩柱上支撐有輕軌軌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區間墩柱呈“門”形,在所述門型區間墩柱的下部的孔洞內設置有車站墩柱,該車站墩柱左右兩側的支撐臂從所述孔洞內伸出,所述支撐臂上支撐有人行通道。所述區間墩柱和車站墩柱之間有5cm 20cm的變形縫。本實用新型是一種“墩位合一、結構分離”的構造,區間墩柱和車站墩柱共位,但相互獨立,車站墩柱在區間墩柱中間穿過,二者共用承臺及樁基。此構造對于結構設計、工程實施、高架站運營期間的舒適性均有較大的改善。首先,能夠避免高架車站出現“柱林”現象,使區間墩柱形成的韻律在車站延續及過渡,避免全線韻律在站位處被打斷;其次,區間墩柱和車站墩柱的分離,使兩者可以按照各自的設計規范進行設計計算,無需統一規范設計,結構總體尺寸也可以相應減少;同時, 結構分離的設計,列車產生的振動直接由區間墩柱傳至基礎,避免了共用墩柱振動由墩柱傳至整個車站的缺陷,使高架車站由列車傳來的振動大大降低。本實用新型的顯著效果是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的軌道交通高架站軌道與站臺梁組合支撐體系,不僅能夠降低列車過站帶來的振動感,而且也減少了結構總體尺寸,也不會出現“柱林”現象。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圖;圖2為圖1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如圖1、2所示,一種軌道交通高架站軌道與站臺梁組合支撐體系,包括區間墩柱 1,該區間墩柱1上支撐有輕軌軌道3,所述區間墩柱1呈“門”形,在所述門型區間墩柱1的下部的孔洞內設置有車站墩柱2,該車站墩柱2的兩支撐臂2a從所述孔洞內伸出,所述支撐臂2a上支撐有人行通道4。所述區間墩柱1和車站墩柱2之間有IOcm的變形縫。盡管以上結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了描述,但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具體實施方式
,上述具體實施方式
僅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啟示下,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宗旨及權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作出多種類似的表示,墩柱可以是方柱,也可以是圓柱等方式,或更改墩柱的材料為金屬墩柱或水泥墩柱這樣的變換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軌道交通高架站軌道與站臺梁組合支撐體系,包括區間墩柱(1),該區間墩柱 (1)上支撐有輕軌軌道(3),其特征在于所述區間墩柱(1)呈“門”形,在所述門型區間墩柱(1)的下部的孔洞內設置有車站墩柱(2),該車站墩柱(2)的兩支撐臂從所述孔洞內伸出,所述支撐臂上支撐有人行通道(4)。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軌道交通高架站軌道與站臺梁組合支撐體系,其特征在于 所述區間墩柱⑴和車站墩柱⑵之間有5cm 20cm的變形縫。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軌道交通高架站軌道與站臺梁組合支撐體系,包括區間墩柱(1),該區間墩柱(1)上支撐有輕軌軌道(3),其特征在于所述區間墩柱(1)呈“門”形,在所述門型區間墩柱(1)的下部的孔洞內設置有車站墩柱(2),該車站墩柱(2)的兩支撐臂從所述孔洞內伸出,所述支撐臂上支撐有人行通道(4)。本實用新型不僅能夠降低列車過站帶來的振動感,而且也減少了結構總體尺寸,也不會出現“柱林”現象。
文檔編號B61B1/00GK201989791SQ201120003288
公開日2011年9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1月7日 優先權日2011年1月7日
發明者代彤, 鄭輝, 黃華華, 龍浩 申請人:重慶中設工程設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