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拆裝式導向棱及內側復軌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鐵路輔助設備,尤其涉及一種拆裝式導向棱及內側復軌器。
背景技術:
目前,我國鐵路運輸高速發展,鐵路機車脫軌也是偶有發生,一旦發生脫軌就可能造成嚴重的人員財產損失,因此復軌器也是大量的出現。現有的復軌器從結構上可分為人字型復軌器、海參型復軌器、雙向復軌器和單片式復軌器,但它們都存在一些問題,如不通用、導向角度大、安裝太高和材質硬度差。中國專利ZL200920092182.4公開了《一種復軌器》,該復軌器依靠鐵鏈與鐵軌固定,復軌時受力不穩,而且安裝高于鐵軌面容易與機車底部的零部件碰撞,使用逼軌器麻煩,復軌時間長,重量很重,搬運不方便。顯然他不能滿足現在復雜和多發路面的需求。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出一種拆裝式導向棱及內側復軌器,克服了原有復軌器與軌道固定不穩牢、缺少輪緣槽不能夠有效的引導復軌、復軌距離短、鑄造的材質硬度差和安裝后導向棱與鋼軌夾角偏大的缺點。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一種拆裝式導向棱,包括導向棱體和固定凸起,所述的導向棱體下表面為與內側復軌器上滑行面匹配的曲面,導向棱下表面一端設有與內側復軌器上滑行面一端孔匹配的凸起,導向棱下表面中、下部至少設有一條與內側復軌器上表面條形凹槽匹配的條形凸起。所述的導向棱下表面的曲面為下列曲面中的一種,A為平面和圓弧面構成的復合面,平面和圓弧面相切,B為圓弧面。所述的拆裝式導向棱橫截面為拋物面或三角形或矩形或梯形。—種內側復軌器包括內側復軌器體和拆裝式導向棱,所述的復軌器上滑行面為A、B中的一種,A為平面和圓弧面構成的復合面,平面和圓弧面相切,B為圓弧面,上滑行面內設有對稱左導向棱插槽和右導向棱插槽各一組,在上滑行面頂角附近設有一插孔,拆裝式導向棱凸起與復軌器的插孔和條形插槽匹配,拆裝式導向棱的下表面與復軌器的上滑行面匹配;所述的的復軌器兩側面設有輪廓加強框,加強框內設有縱橫交叉格形加強筋;所述的復軌器底面中部設有與枕木位置對應的拱形缺口,底部兩側至少設有一個與軌底配合的卡槽,復軌器底面兩端設有兩個安裝孔槽,鉤形螺栓穿過安裝孔槽將內側復軌器與鋼軌連接固定。所述的內側復軌器底面由沉頭螺栓固定安裝四塊與底面吻合的鋼板。所述的內側復軌器的拆裝式導向棱與鋼軌夾角為15 25°。所述的內側復軌器低于鋼軌上表面,距離為10 30mm。所述的內側復軌器采用薄壁結構鑄造,其內部空腔設有縱橫交叉格形加強筋。本實用新型的有益積極效果[0013]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復軌器的不足,做出了很大的創新①本實用新型采用單片式復軌器結構,使得復軌器體積小,重量輕,且導向棱與鋼軌夾角較小;②本實用新型的拆裝式導向棱設計,使復軌器實現了左右對稱,達到了雙向使用的功能.③采用本實用新型底部兩側設有與軌底配合的卡槽,使復軌器安裝牢固,定位準確;④本實用新型的底面有一個與枕木位置對應的拱形缺口,使復軌器安裝時有效地避開了枕木及扣件;⑤內側復軌器底部用沉頭螺栓安裝有與底面匹配的兩塊鋼板,增大與鐵路面的接觸面積,使其受力均勻,有效的避免了發生側翻。
圖1為內側復軌器之一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拆裝式導向棱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內側復軌器上滑行面結構示意圖;圖4為安裝有鋼板的內側復軌器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鉤形螺栓的剖視圖;圖6為內側復軌器之二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內側復軌器安裝在鋼軌上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 7,1.拆裝式導向棱、2.復軌器上滑行面、3.拱形缺口、4.前端安裝孔槽、5.后端安裝孔槽、6.卡槽、7.工藝孔、8.復軌器左導向棱條形插槽、9.復軌器右導向棱條形插槽、10.復軌器插孔、11.凸起、12.鋼板、13.沉頭螺栓、14.鉤形螺栓、15.螺栓、
16.墊片、91條形凸起、101.拆裝式導向棱、201、復軌器上滑行面。實施例一如圖1 圖5和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拆裝式導向棱及內側復軌器,一種拆裝式導向棱1,包括導向棱體和固定凸起,所述的導向棱I下表面為平面和圓弧面或者拋物面構成的的復合面,平面和圓弧面或拋物面相切,導向棱I 一端部有一凸起11,另一端部至少設一個有與內側復軌器上滑行面左導向棱條形插槽8或右導向棱條形插槽9相匹配的條形凸起91。所述的拆裝式導向棱I橫截面為拋物面或三角形或矩形或梯形。一種內側復軌器包括內側復軌器體和拆裝式導向棱1,所述的復軌器上滑行面2是由平面和圓弧面構成的復合面,平面和圓弧面相切,平面的長度為350 450 mm,圓弧面半徑為1000 1700 mm,這樣設計使得安裝內側復軌器時的拆裝式導向棱I與鋼軌的夾角為15 25°,比以往復軌器的夾角都小,并且有利于導向復軌。內側復軌器的上滑行面低于鋼軌的上表面,上滑行面與鋼軌上表面的距離范圍為10 30mm,這樣復軌更加科學,而且防止了與復軌器剛分離就再次脫軌。上滑行面內設有對稱對稱復軌器左導向棱插槽8和復軌器右導向棱插槽9各一組,在復軌器上滑行面頂角附近設有一插孔10,拆裝導向棱I條形凸起91與復軌器左導向棱的條形插槽8或復軌器右導向棱條形插槽9相匹配,拆裝式導向棱I凸起11內側復軌器插孔10相匹配,拆裝式導向棱I的下表面與復軌器的上表面相匹配,內側復軌器條形插槽兩組8或9設為對稱八字形為了使拆裝式導向棱I可以依據現場情況匹配相應的復軌器導向棱條形插槽8或9,面對不同出軌情況能夠靈活的應對使其一軌多用;為了提高了復軌器的抗壓強度,所述的復軌器兩側面設有輪廓加強框,加強框框內設有縱橫交叉格形加強筋;所述的復軌器底面中部設有與枕木位置對應的的拱形缺口3,拱形缺口的寬為250 350 mm、高位90 130 mm,拱形缺口 3的設計完全避開了各種線路扣件對復軌器安裝的影響,從而使它能完全適用于包括高速鐵路及普通線路在內的多種線路。內側復軌器底部兩側設有與軌底配合的卡槽6,根據鋼軌高度的不同也可能每側增設兩個卡槽6 (圖沒有畫出),安裝內側復軌器時卡槽6卡在軌底對復軌器的豎直自由度限定,使其不能上下移動。內復軌器兩端底部設有前端安裝孔槽4和后端安裝孔5,鉤形螺栓14通過前安裝孔槽4和后安裝孔槽5將內側復軌器與鋼軌連接固定,鉤形螺栓14與墊片16和螺母15的連接固定限制了復軌器的水平自由度和旋轉度,其復軌器完全定位。復軌器與鋼軌路面的石子接觸,使底面受力不均,影響復軌器的水平度,因此底面由沉頭螺栓13固定安裝四塊與底面吻合的鋼板12,使的地面受力均勻,避免了發生側翻。為了保證復軌后的車輪不會從另一側脫軌,也為了保證未脫軌車輪的正常行駛,內側復軌器設計有30 50mm的輪緣槽,輪緣槽為內側復軌器固定在鋼軌上后而形成的槽。所述的內側復軌器采用薄壁結構鑄造,復軌器的上表面壁厚為10 15 mm,其內部空腔設有縱橫交叉格形加強筋,空腔的設計大大降低了復軌器的重量,在復軌器變薄的情況下加強筋保持了復軌器的強度。實施例二 實施例二與實施例一的結構基本相同,不重述。內側復軌器有點不同的是內側復軌器上滑行面201為圓弧面,圓弧半徑為1200 2000 mm,拆裝式導向棱101的下表面為與內側復軌器上滑行面201相匹配的圓弧面。
權利要求1.一種拆裝式導向棱,包括導向棱體和固定凸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導向棱體下表面為與內側復軌器上滑行面匹配的曲面,導向棱下表面一端設有與內側復軌器上滑行面一端孔匹配的凸起,導向棱下表面中、下部至少設有一條與內側復軌器上表面條形凹槽匹配的條形凸起。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拆裝式導向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導向棱下表面的曲面為下列曲面中的一種,A為平面和圓弧面構成的復合面,平面和圓弧面相切,B為圓弧面。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拆裝式導向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拆裝式導向棱橫截面為拋物面或三角形或矩形或梯形。
4.一種內側復軌器包括內側復軌器體和拆裝式導向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復軌器上滑行面為A、B中的一種,A為平面和圓弧面構成的復合面,平面和圓弧面相切,B為圓弧面,上滑行面內設有對稱左導向棱插槽和右導向棱插槽各一組,在上滑行面頂角附近設有一插孔,拆裝式導向棱凸起與復軌器的插孔和條形插槽匹配,拆裝式導向棱的下表面與復軌器的上滑行面匹配;所述的的復軌器兩側面設有輪廓加強框,加強框內設有縱橫交叉格形加強筋;所述的復軌器底面中部設有與枕木位置對應的拱形缺口,底部兩側至少設有一個與軌底配合的卡槽,復軌器底面兩端設有兩個安裝孔槽,鉤形螺栓穿過安裝孔槽將內側復軌器與鋼軌連接固定。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內側復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內側復軌器底面由沉頭螺栓固定安裝四塊與底面吻合的鋼板。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內側復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內側復軌器的拆裝式導向棱與鋼軌夾角為15 25°。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內側復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內側復軌器低于鋼軌上表面,距離為10 30mm。
8.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內側復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內側復軌器采用薄壁結構鑄造,其內部空腔設有縱橫交叉格形加強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鐵路輔助設備。一種拆裝式導向棱及內側復軌器,解決了原有復軌器與軌道固定不穩牢、缺少輪緣槽不能夠有效的引導復軌、復軌距離短、安裝后導向棱與鋼軌夾角偏大的缺點,內側復軌器上滑行面為曲面,側面設有加強框,框內設有縱橫交叉格形加強筋,底面中部設有于枕木位置對應的拱形缺口、側面設有卡槽、底面兩端設有插槽、插孔和與構型螺栓配合的安裝孔槽;導向棱與內側復軌器可拆卸安裝,導向棱橫截面為拋物面或三角形或矩形或梯形,導向棱與鋼軌夾角15~25°。所述的拆裝式導向棱及內側復軌器能夠滿足不同路況的救援,安裝穩牢,容易導向,并且重量輕,安裝和搬運方便。
文檔編號B61K5/06GK202847731SQ20122054090
公開日2013年4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22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22日
發明者崔德志, 楊忠陽, 陳新建, 劉建新, 劉作祥, 唐威 申請人:鄭州力德瑞思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