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一種軌道貨運站臺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222583閱讀:422來源:國知局
一種軌道貨運站臺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站臺,特別涉及一種軌道貨運站臺。



背景技術:

軌道交通的發展迅猛,已逐漸成為陸地交通系統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當前的城市規劃中站臺的設置亦由諸多考究,城市中建筑密度大,往往可供站臺使用的面積存在很多限制,如何解決站臺占地面積與實際設計要求之間的沖突已成為技術人員重要的研究課題。

現有的軌道交通站臺,候車室與軌道列車距離較遠,在候車室與列車之間通常設置有樓梯、扶梯、天橋等設施,供旅客往返于候車室與列車。因此旅客從檢票口檢票后需要步行較長的距離才能登上列車,給旅客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并且當人員較多時,極易造成候車室以及軌道兩側的擁堵,存在較大安全隱患。

而對于貨運列車而言,需要建造一獨立的貨運站臺來提供貨物裝卸,其建造和維護成本較高,不利于貨物運輸。并且現有的貨運站臺存在自動化程度低,貨物裝卸效率差等缺點。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為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軌道貨運站臺。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軌道貨運站臺,包括用于貨物裝卸的貨運層,在軌道兩側分別設置一所述貨運層,所述貨運層延伸至軌道旁與列車臨近;

在所述貨運層上設置有用于貨物上下列車的貨運通道,所述貨運通道延伸至貨運層邊緣與列車臨近。

進一步,所述軌道貨運站臺包括用于人員、貨物分別上下列車的雙層站臺,所述雙層站臺中的一層站臺為貨運層,另一層站臺為客運層。

進一步,所述客運層延伸至軌道旁,在客運層與列車之間設置有用于人員上下車的連通道。

進一步,所述連通道包括設置在客運層的固定通道、與所述固定通道伸縮連接的連接通道,所述連接通道伸出固定通道后與列車車門密封固定。

進一步,所述貨運通道包括設置在列車一側的上貨通道、設置在列車另一側的卸貨通道、用于將貨物從列車一側推入和/或從列車另一側推出的裝卸設備。

進一步,所述上貨通道包括與列車地板平齊、貫通列車長度方向設置的上貨傳送帶,所述上貨傳送帶包括多段沿著列車長度方向傳送的橫向上貨傳送帶和多段設置在列車艙門處、自由方向傳送的自由上貨傳送帶。

進一步,所述上貨通道還包括用于防止貨物跌落站臺的升降擋板,所述升降擋板設置在所述上貨傳送帶與列車之間。

進一步,所述卸貨通道包括多段傾斜設置、沿著列車寬度方向傳送的縱向卸貨傳送帶,在所述縱向卸貨傳送帶遠離列車的一端設置有一貫通列車長度方向設置的橫向卸貨傳送帶。

進一步,所述縱向卸貨傳送帶為多個并排設置的滾柱。

進一步,所述裝卸設備包括用于將貨物從列車一側推入和/或從列車另一側推出的機器人、用于所述機器人滑動位移的滑軌。

綜上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軌道貨運站臺,具有如下優點:

1、本實用新型設置雙層的站臺,人員與貨物可分開并同時上下列車,將貨運站臺與客運站臺統一,無需再單獨修建貨運站臺,既節省了站臺修建、維護等費用,又減少了站臺占地面積,提高人員、貨物運輸效率。并且通過人貨分離,可保證乘客具有更加舒適的上下車環境。

2、客運層延伸至軌道或列車旁,乘客可直接在客運層候車廳上下列車,無需再步行較長距離,極大的方便了乘客,也可減少或避免當人員較多時所造成的擁堵,減少安全隱患。

3、貨運層以及貨運通道延伸至軌道或列車旁,貨物由傳輸系統直接傳送至列車旁裝卸,極大的提高了裝卸效率和自動化程度。

4、通過設置采用推入推出方式的自動裝卸設備,貨物從列車一側推入車廂,從列車另一側被推出車廂,實現了自動化裝卸,進一步提高裝卸效率,并且推入推出的裝卸方式效率高、占用空間小。

5、列車兩側設置貨運通道,使得裝貨、卸貨可同時進行,提高貨物進出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客運層和列車連接處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客運層、貨運層截面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客運層平面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貨運層平面示意圖。

如圖1至圖4所示,客運層1、貨運層2、連通道3、固定通道3-1、連接通道3-2、上貨通道4、橫向上貨傳送帶4-1、自由上貨傳送帶4-2、卸貨通道5、縱向卸貨傳送帶5-1、橫向卸貨傳送帶5-2、卸貨升降臺5-3、防跌落擋板5-4、裝卸設備6、機器人6-1、底座6-2、機械臂6-3、叉手6-4、滑軌6-5、軌道7、AGV小車8、升降擋板9、輔助滾柱10,集裝箱11、檢票口12、倉庫13。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為方便說明和讀者理解,本說明書所述的“列車長度方向”是指圖1中的左右方向,“列車寬度方向”是指圖2中的左右方向。

實施例一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軌道貨運站臺,主要用于人員以及貨物的鐵路運輸。

如圖2至4所示,一種軌道客運站臺,包括兩層站臺,包括底部的第一層站臺和頂部的第二層站臺,其中第一層站臺為貨運層2,第二層站臺為客運層1,或者所述第一層站臺為客運層1,第二層站臺為貨運層2。

客運層1用于乘客上下車,貨運層2用于裝卸貨物,兩者分開并且可同時進行。貨運層2設置倉庫13,用以貨物集散??瓦\層1可設置候車室,乘客可由候車室直接上下車。

本實用新型設置雙層的站臺,人員與貨物可分開并同時上下列車,將貨運站臺與客運站臺統一,無需再單獨修建貨運站臺,既節省了站臺修建、維護等費用,又減少了站臺占地面積,提高人員、貨物運輸效率。通過人貨分離,可保證乘客具有更加舒適的上下車環境。

為進一步提高站臺運力以及貨物裝卸效率,在列車軌道7的兩側均設置有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軌道交通站臺。乘客或貨物可由軌道7兩側的站臺分別上下車、裝卸貨。為便于乘客通行,在軌道7兩側站臺之間設置通道,乘客可從列車一側的站臺通往另一側站臺。

實施例二

在本實施例中,一種軌道貨運站臺,包括兩層站臺,包括底部的第一層站臺和頂部的第二層站臺,該兩層站臺均為客運層1或者均為貨運層2。

實施例三

如圖3、4所示,在本實施例中,一種軌道貨運站臺的客運層1、貨運層2設置在列車軌道7的兩側,并且客運層1、貨運層2延伸至軌道7旁與列車臨近。

客運層1設置候車室,候車室內設置檢票口12,在客運層1與列車之間設置連通道3,乘客可由檢票口12進入連通道3至列車內,列車內乘客也可通過連通道3進入站臺。

客運層1延伸至軌道7或列車旁,乘客可直接在客運層1候車廳上下列車,無需再步行較長距離,極大的方便了乘客,也可減少或避免當人員較多時所造成的擁堵,減少安全隱患。

貨運層2設置倉庫13、貨運通道,貨運通道鋪設至貨運層2邊緣與列車臨靠,貨運通道連接倉庫13,倉庫13的貨物可直接由貨運通道傳送至列車旁進行裝卸,從列車卸下的貨物也可由貨運通道傳送至倉庫13,再由倉庫13向站外運輸。

倉庫13內貨物集中裝入帶有識別裝置的集裝箱11,各集裝箱11被裝上貨運通道后可自動傳送。

貨運層2以及貨運通道延伸至軌道7或列車旁,貨物由傳輸系統直接傳送至列車旁裝卸,極大的提高了裝卸效率和自動化程度。

實施例四

如圖2、4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列車是雙層列車,即一層為客艙、一層為貨艙,客艙層對應客運層1,貨艙層對應貨運層2。

連通道3設置在客運層1連通客運層1與列車的客艙,連通道3包括固定通道3-1、連接通道3-2。

固定通道3-1設置在客運層1內,其截面形狀為門形,一端臨近客運層1邊緣,另一端靠近客運層1內的檢票口12。

連接通道3-2與固定通道3-1可伸縮連接,在連接通道3-2與固定通道3-1之間設置伸縮驅動機構,伸縮驅動機構帶動連接通道3-2滑出固定通道3-1,連接通道3-2在伸出后與列車客艙的車體接觸密封。連接通道3-2與車體接觸的位置對應列車的車門,在連接通道3-2伸出固定后,列車車門打開,供乘客上下車。

在連接通道3-2與車體接觸的一端設置有橡膠折頁,橡膠折頁與車體緊貼密封。

通過連通道3的設置,可有效連接列車與客運層1,使得乘客能夠直接從客運層1上下列車。

實施例五

如圖2、4所示,在本實施例中,貨運層2設置倉庫13、貨運通道,貨運通道鋪設至貨運層2邊緣與列車臨靠,貨運通道連接倉庫13,倉庫13的貨物可直接由貨運通道傳送至列車旁進行裝卸,從列車卸下的貨物也可由貨運通道傳送至倉庫13,再由倉庫13向站外運輸。

貨運通道包括上貨通道4、卸貨通道5、裝卸設備6。

上貨通道4、卸貨通道5分別設置于兩個站臺,即上貨通道4設置與列車一側的站臺內,卸貨通道5設置與列車另一側的站臺內,上貨通道4、卸貨通道5位于列車兩側。列車兩側設置貨運通道,使得裝貨、卸貨可同時進行,提高了貨物進出效率。

裝卸設備6設置于列車一側的站臺內,裝卸設備6將上貨通道4上的貨物沿著列車寬度方向推入列車貨艙,完成貨物裝載。

裝卸設備6將列車貨艙內的貨物沿著列車寬度方向推出列車,貨物被推入卸貨通道5,貨物由卸貨通道5傳送出站臺,完成貨物卸載?;蛘哐b卸設備6在推入貨物的同時,通過貨物進入列車貨艙將原來貨艙內的貨物擠出貨艙至卸貨通道5,貨物由卸貨通道5傳送出站臺,完成貨物卸載。

通過設置采用推入推出方式的自動裝卸設備6,貨物從列車一側推入車廂,從列車另一側被推出車廂,實現了自動化裝卸,進一步提高裝卸效率,并且推入推出的裝卸方式效率高、占用空間小。

實施例六

如圖2、4所示,在本實施例中,上貨通道4包括上貨傳送帶、連接傳送帶。

連接傳送帶設置于貨運層2倉庫13與上貨傳送帶之間,用于倉庫13與上貨傳送帶之間的貨物傳送。

上貨傳送帶設置在貨運層1邊緣,臨近列車軌道7一側設置。上貨傳送帶沿著列車長度方向貫通列車全長設置,在上貨傳送帶底部設置有地基,上貨傳送帶在地基上修建后,其表面與列車貨艙的地板平齊,便于裝卸貨物。

上貨傳送帶包括多段橫向上貨傳送帶4-1和多段自由上貨傳送帶4-2。

其中,橫向上貨傳送帶4-1的傳送方向為沿著列車長度的方向。自由上貨傳送帶4-2設置在列車貨艙的艙門處,其傳送方向可沿列車寬度方向或列車長度方向。列車貨艙的艙門處設置自由上貨傳送帶4-2,在兩個臨近的自由上貨傳送帶4-2之間設置有橫向上貨傳送帶4-1。

在本實施例中,橫向上貨傳送帶4-1采用帶有動力源的滾柱或者履帶,貨物可通過滾柱或履帶的轉動帶動其位移。自由上貨傳送帶4-2采用帶有動力源的多個滾珠,貨物可由滾珠的轉動帶動其實現沿列車長度或寬度方向上的位移,從而即實現沿列車長度方向位移的傳送,又實現沿著列車寬度方向位移的裝車。

多個滾柱組成一組傳送板,傳送板并排設置,組成自由上貨傳送帶4-2。

貨物在倉庫13內裝入集裝箱11,集裝箱11放置于連接傳送帶后被傳送至上貨傳送帶,在橫向上貨傳送帶4-1的帶動下沿著列車長度方向傳送,通過識別集裝箱11上的識別裝置確定其需放入的車廂編號,在指定車廂的艙門處停下并裝載入列車貨艙。

通過上述上貨通道4的具體結構,使得貨物從倉庫13出來后能夠自動傳輸至列車,提高了裝卸自動化。

實施例七

在本實施例中,自由上貨傳送帶4-2由多個滾珠和滾柱下方的滾珠傳送帶組成,其中滾珠傳送帶具備動力,在滾珠傳送帶的帶動下,滾珠自身可實現位移,從而帶動滾柱上方的貨物沿著列車長度方向的位移。貨物在列車貨艙艙門處停放后,由裝卸設備6推動,實現沿列車寬度方向位移的裝車。

實施例八

如圖2、4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卸貨通道5包括多段縱向卸貨傳送帶5-1、多段橫向卸貨傳送帶5-2。

縱向卸貨傳送帶5-1設置在列車貨艙的艙門處,其傾斜設置,靠近艙門處高度較高,縱向卸貨傳送帶5-1的傳送方向為沿列車寬度方向。在縱向卸貨傳送帶5-1遠離列車的一端連接橫向卸貨傳送帶5-2,橫向卸貨傳送帶5-2沿著列車長度方向貫通列車全長設置,其傳送方向為沿列車長度方向。

貨物從列車被推出后,通過縱向卸貨傳送帶5-1沿列車寬度方向傳送至橫向卸貨傳送帶5-2,在橫向卸貨傳送帶5-2的傳送下,實現貨物的出站。在本實施例中,在橫向卸貨傳送帶5-2的盡頭設置有集散區,通過AGV小車8將貨物自動運輸出站。

縱向卸貨傳送帶5-1為多個并排設置的滾柱。多個滾柱沿列車寬度方向并排設置組成一滾柱板,多組滾柱板沿列車長度方向并排設置,滾柱的長度與集裝箱11尺寸相配合,使集裝箱11被推出列車貨艙后,能夠在傾斜縱向卸貨傳送帶5-1自由下落。滾柱可不加動力,貨物或集裝箱11在重力作用下實現位移。

橫向卸貨傳送帶5-2包括多段連成一行并帶有動力源的履帶,通過履帶的帶動實現貨物或集裝箱11的位移。

若貨物或集裝箱11直接從縱向卸貨傳送帶5-1滑入橫向卸貨傳送帶5-2,貨物或集裝箱11在橫向卸貨傳送帶5-2上會遇到較大阻力,不易挺落在橫向卸貨傳送帶5-2上,因此在橫向卸貨傳送帶上5-2設置有卸貨升降臺5-3。

在本實施例中,卸貨升降臺5-3設置與兩段相鄰的履帶之間的縫隙,在貨物或集裝箱11在縱向卸貨傳送帶5-1下落時,卸貨升降臺5-3升起,貨物劃至卸貨升降臺5-3后,控制卸貨升降臺5-3下落,貨物或集裝箱11完全落到履帶上后由履帶帶動實現沿列車長度方向的位移。

為了防止貨物或集裝箱11從縱向卸貨傳送帶5-1滑至卸貨升降臺5-3時跌落站臺,在橫向卸貨傳送帶5-2上設置有防跌落擋板5-4。防跌落擋板5-4設置在橫向卸貨傳送帶5-2遠離縱向卸貨傳送帶5-1的一側,其向上延伸,高度比卸貨升降臺5-3升起時高,以便抵住貨物或集裝箱11,防止其跌落,造成事故。

貨物或集裝箱11從列車內被推出,通過重力作用在縱向卸貨傳送帶5-1下滑至橫向卸貨傳送帶5-2,在橫向卸貨傳送帶5-2的帶動下傳送至集散區,通過AGV小車8將貨物自動運輸出站。

通過上述卸貨通道5的具體結構設計,使得貨物或集裝箱11能夠實現從列車至站外的自動化傳送,完全無需人工操作。

實施例九

在本實施例中,橫向卸貨傳送帶5-2包括多個帶有動力源的滾柱,多個滾柱沿列車長度方向并排設置,在滾柱上周全包裹橡膠圈,一使滾柱直徑增大,二使得滾柱具有更大摩擦力和彈性,便于傳送貨物。

在合適位置的兩根滾柱之間設置縫隙,在該縫隙內設置卸貨升降臺5-3。

實施例十

為了防止貨物或集裝箱11在沿列車長度方向傳送時跌落至軌道7造成事故,在橫向上貨傳送帶4-1、縱向卸貨傳送帶5-1上均設置有升降擋板9。

升降擋板9設置在列車與橫向上貨傳送帶4-1之間,以及設置在列車與縱向卸貨傳送帶5-1之間,在列車左右兩側的地基內設置凹槽,用于升降擋板9下降隱藏,防止其阻礙貨物或集裝箱11正常裝卸。

在列車未進站或貨物在傳送帶上傳送時,升降擋板9處于升起狀態,當貨物或集裝箱11準備推入列車時,升降擋板9下降。

實施例十一

為輔助貨物或集裝箱11推入、推出列車,在橫向上貨傳送帶4-1、縱向卸貨傳送帶5-1上均設置有輔助滾柱10。

輔助滾柱10設置在列車與橫向上貨傳送帶4-1之間,以及設置在列車與縱向卸貨傳送帶5-1之間。輔助滾柱10的傳送方向沿著列車寬度方向,當貨物或集裝箱11推入、推出列車時,起到輔助傳送作用。

實施例十二

裝卸設備6用于將貨物推入、推出列車,在本實施例中,裝卸設備6包括機器人6-1、滑軌6-5,設置在上貨通道4上的站臺內。

滑軌6-5設置在上貨通道4地基的外側,供機器人6-1滑動,以便機器人6-1工作區域能夠覆蓋整個列車貨艙艙門區域。

機器人6-1包括底座6-2、機械臂6-3。底座6-2下方設置滑輪,滑輪與滑軌6-5配合。機械臂6-3與底座6-2旋轉固定,機械臂6-3可在底座6-2自由旋轉,機械臂6-3包括了兩段臂,進一步提高其靈活性。

在機械臂6-3前端設置有叉手6-4,叉手6-4用于與集裝箱11配合,使機械臂6-3在推動集裝箱11時,具有足夠的穩定性。

機器人6-1采用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頻識別)技術,當集裝箱11進入該機器人6-1工作區域內時,機器人6-1通過RFID技術識別集裝箱11,判別該集裝箱11是否是其所在車廂的貨物,若是則判斷該集裝箱11應放于該節車廂貨艙的具體位置,通過叉手6-4固定集裝箱11后移動集裝箱11的位置,或者與上貨通道4聯動配合,通過上貨通道4傳送至相對應位置后,將集裝箱11推入列車貨艙。

通過設置機器人6-1,實現自動貨運系統,可自行識別貨物所需擺放的位置,無需人工操作。

實施例十三

一種軌道貨運自動識別裝卸系統,主要應用于軌道貨運站臺。

裝卸系統主要包括一主控制端、貨運通道、倉庫13、集裝箱11、第一識別探頭、多個第二識別探頭、裝卸設備6。

第一識別探頭、多個第二識別探頭分別與主控制端電路連接,貨運通道動力源控制端與主控制端電路連接,裝卸設備6的控制端與主控制端電路連接。

貨運通道鋪設至軌道貨運站臺的邊緣與列車臨近,在貨運站臺上設置有倉庫13,倉庫13內存放有待運集裝箱11,集裝箱11上貼有識別碼,在本實施例中,識別碼為二維碼。

在倉庫13出口設置第一識別探頭,第一識別探頭基于RFID技術識別集裝箱11上的識別碼,第一識別探頭將所識別的集裝箱11信息傳送至主控制端。

集裝箱11裝入貨運通道運輸至列車旁,在貨運通道列車段的一側設置有裝卸設備6,裝卸設備6用于將集裝箱11裝載入車。在裝卸設備6上設置有第二識別探頭,第二識別探頭基于RFID技術識別位于貨運通道上的集裝箱11的識別碼,將信息傳輸至主控制端。

主控制端內存儲有貨運清單,貨運清單內容包括每個集裝箱11的信息以及所需裝載的車廂等信息。

主控制器根據第一識別探頭傳送的信息,確定集裝箱11信息,傳送信息至貨運通道動力源控制端,控制貨運通道的運行和停止,將集裝箱11傳送至貨運清單的指定車廂。在該車廂處的裝卸設備6的第二識別探頭識別集裝箱11信息,將信息傳送至主控制端,主控制端確認后控制裝卸設備6對該集裝箱11進行裝車。

本軌道貨運自動識別裝卸系統,基于RFID技術對每個集裝箱11進行自動裝卸貨,有利的提高了貨運系統的自動化程度,提高貨運效率。

如上所述,結合附圖所給出的方案內容,可以衍生出類似的技術方案。但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进贤县| 边坝县| 信阳市| 云林县| 苏尼特右旗| 温泉县| 天峻县| 内黄县| 大悟县| 新乐市| 许昌县| 宽甸| 富川| 米脂县| 亳州市| 佛坪县| 鄂伦春自治旗| 莱西市| 昌平区| 中牟县| 吴江市| 什邡市| 宣化县| 龙胜| 泽州县| 宜春市| 扬州市| 麻城市| 临武县| 祥云县| 沧源| 喀喇沁旗| 油尖旺区| 海口市| 京山县| 饶平县| 西充县| 九龙坡区| 长寿区| 临颍县| 甘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