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聯合收割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具備搭載有駕駛部的行進機體以及收割部的聯合收割機。
背景技術:
在上述結構的聯合收割機中已知有下述聯合收割機為了對應于作物的高度改變耙攏作用高度,而以液壓缸對耙攏卷筒進行升降調節,通過用手指操作設置在主變速桿的握持部上的開關旋鈕,來使與耙攏卷筒升降用液壓缸連接的電磁式控制閥進行切換動作(例如,參照日本特開平11-28944號公報)。
根據上述現有技術方案,雖能夠通過手指操作輕快地進行耙攏卷筒的高度調節,但是由于該開關旋鈕設置在主變速桿的握持部上,所以存在這樣的危險,即,在進行主變速操作時,由于手無意接觸開關旋鈕而導致耙攏卷筒升降。尤其是對于缺乏駕駛經驗的作業者來講,容易進行這樣的無意操作。
另外,在上述現有技術方案中,由于利用高價的電磁控制閥作為耙攏卷筒升降用的液壓閥,所以,會導致液壓系統的成本增加,并且,為了使電磁控制閥適當地動作而希望供給特別潔凈的動作油,從而需要在油過濾器檢修和過濾器更換等液壓系統維護管理方面花費工夫。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鑒于上述那樣的問題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能夠準確且可靠地進行機體的操縱和耙攏卷筒的高度調節。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特征方案在于,在所述駕駛部的前部豎立設置有操縱塔,在該操縱塔上左右并排設置有操縱桿和卷筒操作桿,所述操縱桿用于使所述行進機體轉向,所述卷筒操作桿用于使設置于所述收割部的耙攏卷筒升降。
根據上述方案,在邊收割邊行進時,駕駛作業者能夠通過操作操縱桿來設定機體行進方向,并能通過操作卷筒操作桿而對應于作物的高度對耙攏卷筒的作用高度進行調節,通過換握左右并排配備的操縱桿和卷筒操作桿,能快速選擇機體操縱和耙攏卷筒的高度調節。另外,若使用兩只手的話,還能夠同時進行機體操縱和耙攏卷筒的高度調節。
此時,耙攏卷筒升降用的卷筒操作桿作為獨立的桿而豎立設置,故需要有意進行握持操作,不像開關旋鈕那樣會發生錯誤操作或是因不小心的接觸即能被簡單操作。
因此,能容易地實現準確可靠的機體轉向和耙攏卷筒高度調節。
在一個優選實施方式中,在所述行進機體的左右方向上,所述卷筒操作桿配備在所述操縱桿的外側。該方案具有下述優點。
例如,在停止機體而進行收割部的檢修維護等時,有時想要升降耙攏卷筒。此時卷筒操作桿容易被從機體下來的作業者的手接觸到。因此,即使不再上到駕駛部,也能夠從地面對耙攏卷筒進行升降操作。
另外,優選地,所述卷筒操作桿比所述操縱桿低地豎立設置。
根據上述方案,在收割作業中大體上是操縱桿的使用頻率比卷筒操作桿的使用頻率高,另外,由于移動行進中僅操作操縱桿,所以,卷筒操作桿不易影響操縱桿的操作,在操作方便性方面出色。另外,通過使桿高度形成得不同,即便快速操作也不易發生握持錯誤。
在一個優選實施方式中,所述卷筒操作桿設置成能夠沿前后方向擺動,通過向中立位置的前方操作該卷筒操作桿,使所述耙攏卷筒進行下降動作,通過向中立位置的后方操作所述卷筒操作桿,使所述耙攏卷筒進行上升動作。
根據上述方案,卷筒操作桿的操作感覺和耙攏卷筒的升降動作方向對應,所以,不易出現操作方向的錯誤,能夠快速將作用高度調節到所期望的高度。
在一個優選實施方式中,所述操縱桿設置成能夠沿左右以及前后方向擺動,通過向左右方向操作該操縱桿,朝桿操作方向進行機體轉向,并且,通過所述操縱桿的向前操作而使所述收割部下降,通過所述操縱桿的向后操作而使所述收割部上升。
根據上述方案,可借助左右并列的操縱桿和卷筒操作桿來進行沿著作物列的機體操縱操作、與由田地的凹凸等引起的收割高度變化對應的收割部升降操作、以及與作物高度或倒伏情況對應的耙攏卷筒升降操作,桿的換握和同時操作容易進行。
另外,所述收割部和使該收割部升降的液壓缸的第一液壓閥連桿連結,并且,所述耙攏卷筒和使該耙攏卷筒升降的液壓缸的第二液壓閥連桿連結,而且,所述第一液壓閥以及第二液壓閥并列設置在所述操縱塔的內部。這樣,具有下述優點。
根據該方案,兩液壓閥能夠利用人為操作方式的廉價的滑閥式切換閥。人為操作式的切換閥,即使因動作油中雜質的影響等多少對滑閥的移動產生阻力,只要作用稍大的操作力而進行切換操作,則也能夠消除雜質的影響,所以,不必如利用電磁控制閥時那樣注意動作油的潔凈。
另外,通過并排配備兩個液壓閥,容易將這些液壓閥的壓油供給系統以及從液壓閥排油的排油系統的配管集中起來。
另外,在所述操縱塔的內部橫架有通過所述操縱桿向前后方向的擺動而轉動的轉動支軸,該轉動支軸與所述第一液壓閥連桿連結,而且,通過將所述卷筒操作桿松動嵌合在所述轉動支軸上,該卷筒操作桿和所述第二液壓閥連桿連結。這樣,具有下述優點。
根據該方案,能夠將操縱桿的轉動支軸兼用作卷筒操作桿的支點軸,對桿支承結構的簡化有效。
在一個優選實施方式中,在所述駕駛部設有用于主變速桿以及副變速桿的操作面板,在所述副變速桿的操作路徑中設有用于使停車制動器動作的停車位置。該方案具有以下優點。
在聯合收割機中,多采用的是這樣的方案,即,通過齒輪式的副變速機構對由靜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構成的主變速裝置變速后的正反動力進行多檔變速來調節行進速度,在副變速機構的傳動下游設有制動器。該制動器通過專用踏板的踩下操作進行制動動作,通過將踏板卡止保持在踩下位置上而設成停車狀態(例如參照日本特開2002-295719號公報)。
在上述現有技術方案中,解除被踏入并卡止的踏板來解除制動器便能夠行進,但是如果在忘記解除制動器的情況下進行機體的起動操作,則發動機會停止而需要再次起動。
相對于此,根據本發明的上述方案,在行進時,必定要將副變速桿操作到某一變速位置,所以,肯定會離開使停車制動器進行制動動作的停車位置。
因此,能夠在不忘解除停車制動器的情況下使機體起動。
另外,如果將所述停車位置鄰接于低速位置設置,則在機體起動時,將副變速桿從停車位置移開后首先移動到低速位置,要移動到高速位置則需要進一步有意對副變速桿進行移動操作。因此,不經意中將副變速桿操作到高速位置而使機體急起動的可能性變小。
另外,如果在上述副變速桿的高速位置與所述低速位置之間設置容許行進傳動系統空轉的中立位置,并且,在低速位置與所述停車位置之間阻止行進傳動系統的空轉,則例如在傾斜地面停車的情況下,將副變速桿操作操作到低速位置與停車位置之間時機體不會因自重而滑落移動,能夠可靠地停在所期望的位置。
另外,如果將所述停車制動器構成為,將副變速機構的換檔齒輪卡合固定在傳動箱上而阻止行進傳動系統的轉動,則能夠將無滑移發生的停車制動器制作成結構簡單、部件少且廉價的制動器。
在一個優選實施方式中,所述行進機體由履帶行進裝置支承,并且,該履帶行進裝置的履帶張緊裝置具備對履帶施加張力的履帶張緊輪、支承該履帶張緊輪的張緊構架、使該張緊構架滑動而對所述張力進行調節的調節螺紋軸、旋合在該調節螺紋軸上的螺紋體、以及卡止該螺紋體的支承部,并且,在所述支承部和螺紋體之間設有游隙,所述游隙用于容許該螺紋體相對于所述張緊構架傾動。根據該方案,具有以下優點。
在履帶張緊裝置中,調節螺紋軸旋轉自如地支承在履帶架上并旋合在張緊構架上,通過轉動操作調節螺紋軸,而借助調節螺紋軸進行移動操作,使張緊構架沿著履帶架的導軌部滑動,由此,履帶張緊輪相對于履帶架移動,對履帶的張緊度進行增減調節。
作為這種履帶張緊裝置,有例如日本實開平2-126984號公報所公開的裝置。在該現有技術方案中,以張緊輪支承部軸支承履帶張緊輪的構架部分(相當于張緊構架)滑動自如地嵌合在履帶架主體(相當于履帶架)的后端部(相當于導軌部)上。跨構架部分的張緊輪支承部和履帶架主體的螺紋支承部安裝有調節螺紋桿(相當于調節螺紋軸)。并且,調節螺紋桿與構架部分的張緊輪支承部上固定設置的螺紋部件旋合。
在上述的現有技術中,若履帶架的導軌部和與該導軌部嵌合的張緊構架之間的嵌合游隙變大,則在轉動操作調節螺紋軸時,張緊構架會相對于履帶架產生松動,由此在調節螺紋軸與張緊構架的螺紋部之間產生扭斜,容易發生調節螺紋軸的轉動操作變沉重或是無法進行的情況。因而,為了能夠輕松且高效地進行履帶的張緊度調節,需要能夠輕快且順暢地轉動操作調節螺紋軸,從而需要提高履帶架和張緊構架的制作精度,以便使履帶架的導軌部和張緊構架以松動極小的狀態嵌合。
相對于此,在本發明的上述方案中,當轉動操作調節螺紋軸時,由張緊構架的卡止支承部卡止支承螺紋體,從而螺紋體相對于調節螺紋軸旋轉,接受借助調節螺紋軸進行的移動操作,而與張緊構架一起相對于導軌部移動,張緊構架沿著履帶架的導軌部移動。此時,即使張緊構架與導軌部之間產生稍許松動,由于卡止支承部容許螺紋體相對于張緊構架傾動而使得螺紋體相對于張緊構架傾動,從而也不會因張緊構架的松動而引起調節螺紋軸與螺紋體的扭斜,張緊構架能順暢地滑動而使履帶張緊輪向履帶張緊度的增加側或減少側移動,并且,可輕松且順暢地轉動操作調節螺紋軸而對履帶張緊輪進行移動調節。
因此,在進行履帶的張緊調節時,能夠輕松且高效地進行輕巧而順暢的調節螺紋軸的轉動操作,而且能夠以允許在履帶架的導軌部與張緊構架之間產生稍許松動的比較粗的制作精度,廉價地制作獲得履帶架和張緊構架。
在一個優選實施方式中,在所述駕駛部的后方設有谷粒回收部,在所述谷粒回收部的前部豎立設置有支承框,在該支承框的上部安裝有燃料箱。該方案具有以下優點。
在駕駛部的后方設有谷粒回收部的聯合收割機中,例如如日本特開2002-95331號公報所公開的那樣,燃料箱是設置在機體后部下方的。或是如日本特開2000-262133號公報所公開的那樣,配備在駕駛部的踏板下方。
在這樣的現有技術方案中,雖可通過將燃料箱設置在機體的較低位置上而使得燃料補給容易進行,但由于燃料箱相對于發動機來說處于較低的位置,故需要在從燃料箱到發動機的燃料供給系統中裝備電動式供給泵,成本因此而相應提高。
另外,為了獲知燃料的殘余量,而在燃料箱中設置液面傳感器,在駕駛部的操作面板等上設置以機械方式或是電氣方式與該傳感器相連的燃料計,這也會增加成本。
相對于此,根據本發明的上述方案,燃料箱設置在比發動機高的位置上,從而能夠借助自重下流而將燃料供給到發動機。
因此,能夠省去用于從燃料箱向發動機供給燃料的供給泵,能夠相應地降低成本。
另外,如果將具備裝袋用排出口的谷粒貯倉連結支承在所述支承框上而構成谷粒回收部,則能夠將支承谷粒貯倉的堅固的支承框兼用于燃料箱的支承,從而通過部件的共用而實現成本的降低。
另外,如果將所述燃料箱的上表面和所述谷粒貯倉的上表面設定成為大致相同的高度,則在對燃料箱進行燃料補給時,能夠將補給用容器放置到燃料箱或谷粒貯倉之上而輕松地進行補給作業。
另外,如果在所述燃料箱的外側面上設置液面透視式燃料表,則無需液面傳感器和燃料計,可有效地降低成本。
另外,如果在所述支承框上突出設置向上方彎曲的鉤形支承臂,將所述燃料箱從上方卡入支承在該支承臂上,并借助跨支承框和支承臂掛設的支承帶從上方將燃料箱壓入并固定,則能夠以支承臂保持燃料箱,因而即使是重量大的大容量燃料箱也能夠進行可靠牢固的支承。
而且,如果將覆蓋所述發動機的機罩構成為能夠向機體橫向外側轉動敞開,在該機罩的轉動軌跡的上方設置所述燃料箱,則能夠通過擺動敞開機罩而大幅地敞開發動機室,發動機周圍的維護性優異。
下面,通過參照附圖進行如下說明,本發明的其它特征方案以及由該特征方案起到的有利作用及效果將變得明了。
在下面的說明中,只要沒有不同的明確說明,“右”以及“左”所指的是從正面觀看聯合收割機時的“右”以及“左”。
圖1是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聯合收割機的左側視圖。
圖2是聯合收割機的俯視圖。
圖3是聯合收割機的右側視圖。
圖4是傳動系統圖。
圖5是收割部的側視圖。
圖6是表示耙攏卷筒的一部分的主視圖。
圖7是旋轉轉換機構的縱剖后視圖。
圖8是收割刀驅動結構的主視圖。
圖9是耙攏卷筒變速結構的俯視圖。
圖10是耙攏卷筒變速結構的側視圖。
圖11是桿操作結構的后視圖。
圖12是桿操作機構的側視圖。
圖13是駕駛部的縱剖主視圖。
圖14是表示防塵管道上部的立體圖。
圖15是傳動箱的縱剖主視圖。
圖16是表示副變速機構以及停車制動器的縱剖主視圖。
圖17是側部離合器的縱剖主視圖。
圖18是變速操作結構的側視圖。
圖19是變速桿基部的縱剖主視圖。
圖20是變速桿操作部的俯視圖。
圖21是傳動箱的俯視圖。
圖22是控制閥安裝部的分解側視圖。
圖23是履帶行進裝置整體的側視圖。
圖24是圖23后部的放大側視圖。
圖25是履帶張緊裝置的側視圖。
圖26是履帶張緊裝置的縱剖視圖。
圖27是履帶張緊裝置的俯視圖。
圖28是上部履帶架的剖視圖。
圖29是履帶張緊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30是表示其它結構的履帶張緊裝置的、與圖29對應的分解立體圖。
圖31是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聯合收割機的左側視圖。
圖32是聯合收割機的俯視圖。
圖33是聯合收割機的右側視圖。
圖34是駕駛部的側視圖。
圖35是駕駛部的主視圖。
圖36是駕駛部周邊的側視圖。
圖37是駕駛部的縱剖主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聯合收割機的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說明。任一個實施方式都是基于作為聯合收割機的一例的普通型聯合收割機進行說明的。
所說的“普通型聯合收割機”是指投入收割禾稈的整個桿而進行脫粒處理的類型的聯合收割機,也稱之為整稈投入型聯合收割機。相對于此,將一邊通過喂入鏈對收割禾稈的株根側進行夾持/輸送一邊對收割禾稈的穗尖側進行脫粒處理的類型的聯合收割機稱為“半喂入型聯合收割機”,但以下所說明的結構的一部分對于半喂入型聯合收割機來說也是通用的。
首先,參照圖1至圖30對第一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圖1是普通型聯合收割機整體的左側視圖,圖2是俯視圖,圖3是右側視圖。
該聯合收割機,在具備左右一對履帶行進裝置1的行進機體2上,左右并排地配備有軸流型的脫粒裝置3和裝袋式的谷粒回收部4,并且,在谷粒回收部4的前方配備有駕駛部5。在脫粒裝置3的前部,以繞支點P上下擺動自如的方式連結有收割禾稈輸送用的進料器6,在該進料器6的前端連結著具有與機體橫向寬度大致相當的收割寬度的收割部7,并且,在駕駛部5的下方橫向配備有水冷式的發動機8。
在行進機體2的前部和進料器6的下部之間架設有液壓缸9,借助該液壓缸9的伸縮動作,收割部7與進料器6一體地繞所述支點P擺動升降。在收割部7的前部上方裝備有耙攏卷筒10,該耙攏卷筒10向后方耙攏并拉起所種植的禾稈。
收割部7具備構成為縱壁狀的左右一對分禾構架11、推子型的收割裝置12、將所收割的禾稈橫向送給到收割寬度中間的螺旋輸送器13、以及連接左右分禾構架11的下部彼此的輸送臺面14。進料器6通過在前后貫通的筒形輸送箱15內部收納上攏輸送機16而構成。該上攏輸送機16通過跨縱向卷繞的左右鏈條16a橫架連結輸送桿16b而構成,由螺旋輸送器13橫向送給過來的禾稈沿著輸送箱15的底面被上攏輸送,并被投入到脫粒裝置3的前端。
上述螺旋輸送器13在螺旋輸送器滾筒17的外周上設置有左右的螺旋翼片18,該螺旋輸送器滾筒17沿從前方朝向下方的一定方向被旋轉驅動,該左右的螺旋翼片18朝向進料器6的前端入口橫向送給收割禾稈,并且,上述螺旋輸送器13在與所述前端入口對置的滾筒外周部分的周向四個部位上,裝備有隨著滾筒旋轉而進行突出退避動作的左右各一對耙攏指19,將在較寬范圍內收割的禾稈沿著輸送臺面14橫向送給并合流到收割寬度中間,并用耙攏指19強制耙攏供給到進料器6的前端入口。
在螺旋輸送器滾筒17的外周靠右部位,另外裝備有在右側螺旋翼片18的橫向送給作用區域中動作的輔助耙攏指20,在從進料器6的前端入口沿橫向離開的部位于螺旋輸送器13的前方倒在輸送臺面14上的禾稈被輔助耙攏指20耙攏至螺旋翼片18的橫向送給作用區域,并借助螺旋翼片18的橫向送給作用而被輸送到耙攏指19的作用區域。
所述耙攏卷筒10經由支承托架22軸支承在繞基端支點a上下擺動自如的左右一對支承臂21的前部,能夠通過借助液壓缸23使支承臂21上下擺動,而改變把攏卷筒10的耙攏作用高度,并且,能夠通過沿著支承臂21滑動調節支承托架22而前后調節耙攏作用位置。如圖9、10所示那樣,支承托架22被手動滑動調節,并且,通過將連結銷26插通到支承托架22上具備的連結孔24、和支承臂21的前后多個部位上具備的連結孔25中,而對支承托架22進行固定。
如圖5及圖6所示,耙攏卷筒10具備經由支承托架22被水平支架在左右的支承臂21上的卷筒驅動軸76、連結固定在該卷筒驅動軸76左右的正五邊形卷筒構架77、以能夠轉動的方式水平支架在左右卷筒構架77的五處頂部之間的叉齒安裝軸78、并列安裝在叉齒安裝軸78上的多根耙攏用叉齒79、和以相對于卷筒構架77的驅動軸心b向后方偏離的偏心軸心c為中心轉動自如地得到支承的正五邊形輔助卷筒構架80等,從各叉齒安裝軸78的端部朝向后方固定延伸的轉動限制臂33a的末端部樞軸支承連結在所述輔助卷筒構架80的各頂部,當卷筒構架77以驅動軸心b為中心轉動(公轉)時,與之聯動地,輔助卷筒構架80以偏心軸心c為中心同步地隨動轉動,由此,各叉齒安裝軸78相對于卷筒構架77朝向與卷筒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同步地自轉轉動,因而,各叉齒安裝軸78的叉齒79始終維持朝下的姿勢而進行公轉移動,發揮耙攏作用。
下面,對操作收割部升降用的所述液壓缸9以及耙攏卷筒升降用的所述液壓缸23的結構進行說明。
如圖2以及圖13所示那樣,在駕駛部5設有覆蓋所述發動機8的箱形發動機機罩28,在該發動機機罩28之上裝備有駕駛座席27,并且,在駕駛座席27的前方豎立設置有盒狀的操縱塔30。如圖11、圖12所示那樣,在該操縱塔30內部,經由支承板39并排設置有收割部升降用的滑閥式液壓閥(相當于第一液壓閥)V1、和耙攏卷筒升降用的滑閥式液壓閥(相當于第二液壓閥)V2,并且,左右并排豎立設置有從操縱塔30的上面進行機體轉向以及收割部升降的操縱桿31、和進行耙攏卷筒升降的卷筒操作桿32,各操作桿31、32分別與液壓閥V1、V2以機械方式連結(這里是連桿連結)。耙攏卷筒升降用的卷筒操作桿32配備在較操縱桿31靠機體橫向外側處,從而手容易從地面觸及卷筒操作桿32。而且,卷筒操作桿32設定成比操縱桿31低。
在操縱塔30的內部,以可繞橫向軸心d轉動的方式橫架有轉動支軸33,在連結固定于該轉動支軸33上的托架34上支承有操縱桿31,并且,從轉動支軸33以能夠一體轉動的方式突出設置的操作臂35、和液壓閥V1的滑閥s1經由連桿36聯動連結。通過繞橫向軸心d擺動操作操縱桿31而將其操作到中立位置N的前方,液壓閥V1的滑閥s1被壓下,液壓缸9縮短,收割部7進行下降動作,通過將操縱桿31操作到中立位置N的后方,液壓閥V1的滑閥s1被拉起而使液壓缸9伸長,收割部7進行上升動作。當將操縱桿31返回到中立位置N時,液壓缸9停止伸縮動作,收割部7的升降停止。操縱桿31能以前后朝向的支點e為中心左右擺動地支承于托架34,通過其左右操作如后所述進行機體轉向。
耙攏卷筒升降用的卷筒操作桿32以能夠繞橫向軸心d轉動的方式松動嵌合支承于橫架的所述轉動支軸33,從其桿基端軸轂32a以能夠一體轉動的方式突出設置的操作臂37和液壓閥V2的滑閥s2經由連桿38聯動連結。通過繞橫向軸心d擺動操作卷筒操作桿32而將其操作到中立位置N的前方,液壓閥V2的滑閥32a被壓下,液壓缸23縮短,耙攏卷筒10下降。反之,通過將卷筒操作桿32操作到中立位置N的后方,液壓閥32的滑閥32a被拉起而使液壓缸23伸長,耙攏卷筒10上升,當將卷筒操作桿32返回到中立位置N時,液壓缸23停止伸縮動作,耙攏卷筒10的升降停止。
如圖13、圖14所示那樣,在所述發動機機罩28的上方,以位于駕駛座席27后側的方式配備有燃料箱90,并且,在發動機機罩28的橫向外側,比機罩上表面更高地豎立設置有吸氣管道91。在吸氣管道91上,朝內以及朝外地設有除塵結構的吸氣口92,經過吸氣管道91而被凈化了的外部空氣被吸引導入到機罩內的散熱器93。吸氣管道91能夠繞下部的支點h朝橫向外側擺動而敞開,通過敞開吸氣管道91使散熱器93露出,能夠進行冷卻水的補給和清掃等維護。對從燃料箱90上表面突出設置的供油口90a進行覆蓋的朝下コ字形的罩94突出設置在吸氣管道91的上部內側,通過擺動敞開吸氣管道91而使供油口90a露出。
接著,對發動機動力的傳動結構進行說明。
如圖4所示那樣,來自發動機8的動力分到行進系統和作業系統,行進系統的動力經由帶張緊式的主離合器40而帶傳遞到主變速機構41。主變速機構41由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HST)構成,從該主變速機構41輸出的正轉(前進)或者反轉(后退)的變速動力被輸入到傳動箱42。被輸入到傳動箱42的動力通過齒輪式的副變速機構43進行高低兩檔變速,之后,經由左右一對側部離合器44分支到左右的車軸45上,從而傳遞給左右的履帶行進裝置1。
側部離合器44構成為液壓操作式,并且,操作左右側部離合器44的液壓操作閥V3(參照圖11)借助所述操縱桿31繞前后朝向的支點e進行的左右擺動而被操作。當操縱桿31位于左右中立位置時,左右的側部離合器44均“接合”,從而直線行進,通過向左方或右方操作操縱桿31,被操作側的側部離合器44“斷開”,僅單側的履帶行進裝置1進行驅動,從而行進機體2向操縱桿31的操作方向轉彎。側部制動器45與側部離合器44連結,當在斷開側部離合器44之后繼續更進一步地放倒操縱桿31時,側部離合器44被斷開的一側的側部制動器45進行制動動作,從而對驅動被斷開了的履帶行進裝置1施加制動,通過原地轉彎(原地轉向)進行機體轉向。
從發動機動力分支出的作業系統的動力,經由帶張緊式的脫粒離合器50而帶傳遞到脫粒裝置3的輸入軸、即風車軸(winnowing-fanshaft)51上。傳遞到風車軸51上的動力,在機體左側進一步分支到兩個系統,一部分分支動力經由傳動帶55、56傳遞到脫粒裝置3所具備的一次物橫向送給用的一次螺旋軸52、二次物橫向送給用的二次螺旋軸53以及擺動分選箱驅動軸54等,并且,另一部分的分支動力經由傳動帶59傳遞到配備在脫粒裝置3前部的錐齒輪箱57的輸入軸58,借助被錐齒輪箱57轉換了方向的動力,來驅動處理滾筒60。
錐齒輪箱57的輸入軸58和橫架在所述進料器6基端的進料器驅動軸61經由帶張緊式的收割離合器62所作用的傳動帶63聯動連結,借助傳遞到進料器驅動軸61上的動力,如下述那樣驅動上攏輸送機16、螺旋輸送器13、收割裝置12以及耙攏卷筒10。
在收割部7的背部右側橫架支承有中間軸65,該中間軸65的左端部和進料器驅動軸61的右端部經由鏈條66聯動連結,并且,中間軸65的右端部和突出到收割部7右側的螺旋輸送器驅動軸67經由鏈條68聯動連結。
在中間軸65的右端附近裝備有旋轉轉換機構70,該旋轉轉換機構70將中間軸65的繞橫向軸心的旋轉轉換為繞前后朝向軸心的往復轉動。如圖7所示,旋轉轉換機構70,通過以能夠繞傾斜軸心f轉動的方式將傾斜軸轂72空轉自如地外嵌安裝在與中間軸65連結的傾斜頭71上,并且經由軛架73將傳動軸74連結在一對支點銷72a上而構成,該一對支點銷72a設置在該傾斜軸轂72的外周對角位置上。通過中間軸65繞橫向軸心的旋轉,使所述傾斜軸轂72的傾斜軸心f正反擺頭動作,從而,使經由支點銷72a以及軛架73而與該傾斜軸轂72聯動連結的傳動軸74以規定角度往復轉動。
如圖8所示,所述傳動軸74沿著右側分禾構架11的外側面向前下方延伸,連結在傳動軸74前端的擺動臂75和所述收割裝置12經由連結連桿75a聯動連結,通過傳動軸74的往復轉動,收割裝置12的收割刀12a被以一定行程左右往復驅動。
在裝備有耙攏卷筒10的支承臂21的基部右側,與支承臂21的基端支點a同心地設有中繼軸81,該中繼軸81和螺旋輸送器驅動軸67經由鏈條82聯動連結,并且,中繼軸81和卷筒驅動軸76經由傳動帶83聯動連結。在中繼軸81上并列裝備有大直徑的傳動帶輪84a和小直徑的傳動帶輪84b,與此相對,在卷筒驅動軸76上具備有單一的從動帶輪85,通過將傳動帶83改掛在傳動帶輪84a、84b中的任一個上,能夠對耙攏卷筒10進行高低兩檔變速。
從動帶輪85在軸心方向上的設置位置設定成與并列配備的傳動帶輪84a、84b的左右中間位置相當,無論選擇哪一個傳動帶輪84a、84b,傳動帶83都能以稍稍扭掛的狀態卷繞。
一對張緊輥87作用在傳動帶83的松弛側路徑上,所述一對張緊輥87安裝在通過被擺動施力而能夠繞支點g天平式擺動的張緊臂86上,通過這些張緊輥87對傳動帶83的彎曲卷繞,可與耙攏卷筒10的前后位置改變無關地適當張緊皮帶。
下面,參照圖15至圖17對上述主變速機構41以及傳動箱42的內部結構詳細地進行說明。
主變速機構41采用的是公知結構的液壓式無級變速機構,即,在接合在一起的變速箱151和厚板狀端口塊(ポ一トブロツク)152之間,收納軸向柱塞型的可變容量型泵41P和軸向柱塞型的定容量型馬達41M,借助形成于端口塊152的內部油路(未圖示)使泵41P和馬達41M連通。作為輸入軸的泵軸153上被傳遞以發動機動力,并且,將從作為輸出軸的馬達軸154輸出的變速動力傳遞到傳動箱42。
在變速箱151的橫向外側連結有泵殼155。在該泵殼155中,組裝有由泵軸153的延長部同心驅動的次擺線型的供給泵CP。來自供給泵CP的排出油,在被安裝在變速箱151上表面的油過濾器156凈化之后,經由箱壁內的內部油路157而供給到形成于端口塊152的供給油路(未圖示)。
泵41P的排出油量以及排出方向是通過斜盤158的角度改變而改變的,進行該斜盤158的角度調節的變速操作軸159(參照圖18)和裝配在駕駛部5的主變速桿160(參照圖18)如后述那樣連桿連結。
在上述傳動箱42中橫架支承有第一軸161、中間軸162、第二軸163以及左右一對上述車軸45,跨第一軸161和中間軸162裝備有上述副變速機構43。在第一軸161上固定有與安裝在馬達軸154的箱內端部上的輸出齒輪G1嚙合的輸入齒輪G2,并且,花鍵安裝有一體裝備著小徑齒輪G3以及大徑齒輪G4的副變速用換檔齒輪SG。在中間軸162的左右中央部松動嵌合支承有變速齒輪CG,該變速齒輪CG是通過將能夠與上述小徑齒輪G3嚙合的大徑變速齒輪G5和能夠與上述大徑齒輪G4嚙合的小徑變速齒輪G6一體化而成的。通過使換檔齒輪SG向圖中右方移動而選擇小徑齒輪G3嚙合至大徑變速齒輪G5,呈現圖16(a)所示的“低速”位置L,通過使換檔齒輪SG向圖中左方移動而選擇大徑齒輪G4嚙合至小徑變速齒輪G6,呈現“高速”位置,通過將換檔齒輪SG移動到不與變速齒輪CG嚙合的中間位置,而呈現“中立”位置。
在裝備有換檔齒輪SG的第一軸161的一個軸支承部位,裝備有停車制動器PB。該停車制動器PB,通過阻止換檔齒輪SG的轉動而將與該換檔齒輪SG嚙合聯動的傳動下游側固定,結構如下。
在換檔齒輪SG中的大徑齒輪G4的外側面上,突出設置有卡合爪165,并且,換檔齒輪SG能夠比上述“低速”位置更向卡合爪突出方向移動。另一方面,在第一軸161的軸支承部位上,從軸心方向與換檔齒輪SG對置地配備有嵌合固定在箱側壁上的制動板166。當換檔齒輪SG比“低速”位置更向卡合爪突出方向移動時,呈現圖16(b)所示的“停車”位置P,上述卡合爪165與形成于制動板166的鎖定孔167卡合,換檔齒輪SG的轉動受到阻止。在此,即使在換檔齒輪SG的卡合爪165與制動板166卡合的狀態下,也可維持小徑齒輪G3與大徑變速齒輪G5的嚙合狀態,將與變速齒輪CG嚙合聯動的傳動下游側的傳動系統固定,從而將履帶行進裝置1固定。
在中間軸162的左右,以能夠沿軸心方向滑動的方式松動嵌合支承有構成側部離合器44的離合器齒輪G7。在第二軸163上,松動嵌合支承有與各離合器齒輪G7嚙合的一對輸出齒輪G8。通過使離合器齒輪G7向內側滑動,與形成于上述變速齒輪CG中心的內齒齒輪G9嚙合而成為“離合器接合”狀態。通過使離合器齒輪G7向外側滑動,得到從上述內齒齒輪G9脫離的“離合器斷開”狀態。通常情況下,借助外嵌安裝在中間軸162上的彈簧168,朝向“離合器接合”方向對各離合器齒輪G7滑動施力。離合器齒輪G7寬度較寬,無論在“離合器接合”還是在“離合器斷開”時,都能夠始終與輸出齒輪G8嚙合。
各輸出齒輪G8一體連結在松動嵌合支承于第二軸163的中間小徑齒輪G10上,并且,各中間小徑齒輪G10分別與固定在各車軸45內側端部上的大徑減速齒輪G11嚙合,從各輸出齒輪G8輸出的動力被減速傳遞到左右車軸45上。
因此,當左右側部離合器44均處于“離合器接合”狀態時,從左右的輸出齒輪G8輸出等速的動力,左右履帶行進裝置1被以等速驅動,從而直線行進。當單側的側部離合器44處于“離合器斷開”狀態時,朝向單側履帶行進裝置1的動力傳遞被切斷,僅驅動另一側履帶行進裝置1,從而進行機體轉向。
如圖17所示那樣,軸轂部169從各離合器齒輪G7朝外側延長,在該軸轂部169上花鍵外嵌固定有操作板171,所述操作板171的朝向外側的滑動移動被止動環170阻止。隔著推力軸承172而與該操作板171對置的環狀活塞173裝備在傳動箱42的壁面上。環狀活塞173借助壓油的供給而向外側進出移動,從而推壓操作板171,克服彈簧168的作用力使離合器齒輪G7向外側、也就是向離合器斷開方向滑動。
在中間軸162的左右端部附近設有作用于上述離合器齒輪G7的側部制動器SB。該側部制動器SB由多板摩擦制動器構成,該多板摩擦制動器在軸心方向上交替重合有卡合在軸轂部169外周的摩擦板175和卡合在固定軸承箱176內周的摩擦板177,離合器齒輪G7越過“離合器斷開”位置而進一步向外側滑動時,操作板171壓接重合的摩擦板175、177而對離合器齒輪G7施加摩擦制動。
因此,當一側的離合器齒輪G7向外側滑動而到達“離合器斷開”位置時,驅動被斷開了的一側的履帶行進裝置1空轉,進行緩慢的機體轉彎(慢轉彎)。當該離合器齒輪G7繼續向外側滑動時,通過側部制動器SB對驅動被斷開了的一側的履帶行進裝置1進行制動,進行原地轉彎(原地轉向)。
下面,參照圖18至圖22對上述主變速機構41、副變速機構43以及側部離合器44的操作結構進行說明。
在駕駛部5的駕駛座席27前方豎立設置有操縱塔30,并且,在駕駛座席27的左側配備有側部操作面板(操作面板的一例)182,該側部操作面板182用于操作上述主變速機構41的主變速桿160以及副變速機構43的副變速桿197。如圖18所示,在支承側部操作面板182的支承構架183上設有托架184,在該托架184上以能夠繞橫向支點B轉動的方式安裝有桿基端部件185。在該桿基端部件185的上端部以能夠繞前后朝向的支點C左右傾動的方式連結有上述主變速桿160。如圖20所示,主變速桿160能夠沿著開口形成在側部操作面板182上的高低錯位狀操作孔(主變速桿的操作路徑的一例)186向前后擺動操作。
上述桿基端部件185的另一端和連結在上述變速操作軸159的突出端的變速操作臂187,通過推拉桿188聯動連結,當主變速桿160處于設定在操作孔186中的階梯部的“停止”位置時,上述斜盤158成為與泵軸153正交的角度,泵41P不進行排出,馬達41M停止。當主變速桿160從“停止位置”被操作到前方的前進操作路徑時,斜盤158向正方向傾動與桿操作量對應的角度,壓油被向正方向排出,馬達軸154正轉,進行前進變速。當主變速桿160從“停止”位置被操作到后方的后退操作路徑時,斜盤158向反方向傾動與桿操作量對應的角度,壓油被向反方向排出,馬達軸154反轉,進行后退變速。
如圖19所示,在上述橫向支點B上裝備有對桿基端部件185的轉動施加摩擦阻力的蝶形彈簧189。該摩擦阻力設定成比從變速操作軸159經由推拉桿188傳遞來的變速操作反力大,由此,能夠將主變速桿160摩擦保持在任意的操作位置上。
上述變速操作軸159通過液壓的脈動等而作用旋轉振動,為了抑制該振動向主變速桿160的傳遞,在推拉桿188的中途設有橡膠式或彈簧式的減振器190。
如圖16以及圖18所示,操作副變速機構43的上述換檔齒輪SG的撥叉191,以能夠沿橫架固定在傳動箱42上的支軸192滑動的方式得到支承,與該撥叉191卡合的操作臂193經由操作軸194而繞前后方向的支點d擺動自如地得到支承。在支軸192上的軸心方向四個部位形成有定位槽195,撥叉191可穩定地保持在“高速”、“中立”、“低速”以及“停車”位置上。
如圖20所示那樣,在上述側部操作面板182上設有上述主變速桿160的操作孔186,并且,在較該操作孔186靠駕駛座席27的位置上設有直線狀的操作孔(副變速桿的操作路徑的一例)196,比主變速桿160短的副變速桿197從操作孔196突出設置以便能夠前后操作。該副變速桿197以能夠繞橫向支點e擺動的方式被支承在上述托架184上,從桿基端延伸出的操作臂197a和與連結在上述操作軸194外端的操作桿198經由操作桿199聯動連結。
副變速桿197的操作路徑中,在其最后方設定有適于非作業時的移動行進的“高速”位置H,在H前方設定有“中立”位置N,在更前方設有適于作業行進的“低速”位置L,在最前方設有“停車”位置P。在將副變速桿197從“低速”位置L移動到“停車”位置P時,如上述那樣,換檔齒輪SG維持與變速齒輪CG嚙合的嚙合狀態,而不會出現空轉狀態。因此,例如在坡道等斜面上停止行進而掛上停車制動器PB時,機體不會因自重而滑落。
如圖21以及圖22所示,在傳動箱42上連結有控制閥V,該控制閥V對壓油向操作左右側部離合器44的環狀活塞173的給排進行控制。傳動箱42構成為左右分割結構,控制閥V經由襯墊201以及中間板102螺栓緊固連結在跨傳動箱42的接合面形成的座面42a上。形成在控制閥V的安裝面上的壓油供排用端103和形成在座面42a上的端104連通連接,并且,在其連接部位通過O形環105進行油封。
控制閥V的操作臂106經由連結機構(未圖示)與從上述操縱塔30豎立設置的操縱桿107聯動連結。當操縱桿107位于左右中立位置時,左右側部離合器44均成為“離合器接合”狀態,從而進行直線行進。當向左右任一側操作操縱桿107時,被操作側的側部離合器44成為“離合器斷開”狀態,僅通過單側履帶行進裝置1的驅動使行進機體2向操縱桿107的操作方向轉向。當在斷開操作側部離合器44后進一步放倒操縱桿107時,側部離合器44被斷開的一側的側部制動器SB動作,對驅動被斷開的履帶行進裝置1施加制動,如上述那樣進行原地轉彎(原地轉向)的機體轉向。上述操縱桿107構成為能夠前后左右進行十字操作,并且,操縱桿107和液壓缸9的控制閥(未圖示)連結,使得上述液壓缸9通過操縱桿107的向前操作而進行縮短動作,使收割部下降,液壓缸9通過其向后操作而進行伸長動作,使收割部上升。
下面,對履帶行進裝置1的詳細結構進行說明。
如圖23所示,履帶行進裝置1包括履帶架213,經由前后一對連結構架212被支承在行進機體2的機體構架2A上;接地滾輪214,空轉自如地支承在該履帶架213的前后方向上的多個部位;履帶驅動輪216,支承在設于上述機體構架2A的傳動箱42上;履帶張緊裝置220,具備位于上述履帶架213后端附近的履帶張緊輪221;上部滾輪218,空轉自如地支承在從上述履帶架213的中間部延伸出來的支承構架217上;以及環狀履帶219,卷繞在上述各輪體214、216、218、211上,橡膠制成。
當來自發動機8的動力傳遞到傳動箱42時,借助該驅動力驅動履帶驅動輪216向前進側或是后退側旋轉,由此,環狀履帶219在由履帶張緊輪221維持規定張緊狀態的同時被履帶驅動輪216驅動,沿著各接地滾輪214、上部滾輪218、履帶張緊輪221向前進側或后退側轉動。
如圖23所示,上述履帶架213具備對上述各接地滾輪214進行支承的下部履帶架213a、以及連結在該下部履帶架213a上側的角管狀上部履帶架213b。如圖28所示,上述上部履帶架213b是通過將兩張彎折鈑金213c組合成一根角管狀并進行熔接而構成的。
如圖24、圖25等所示,履帶張緊裝置220包括由上述上部履帶架213b構成且設置在上述履帶架213后端部的導軌部222、前端側內嵌在該導軌部222中而滑動自如地得到支承的張緊構架223、經由支軸連結體224以及支軸225而空轉自如地支承在該張緊構架223的后端部的上述履帶張緊輪221、以及跨設置在上部履帶架213b上的螺紋支承體226和設置在張緊構架223上的螺紋體227安裝的調節螺紋軸228。
如圖25、圖27、圖29所示,上述螺紋支承體226具備旋轉自如地插通有位于調節螺紋軸228前端部的六角軸形操作部228a的螺紋軸孔226a、和在該螺紋軸孔226a周圍與調節螺紋軸228的凸緣228b抵接而起到承擋作用的止動面226b,克服由于履帶219的張力而施加在調節螺紋軸228后端側的載荷,承擋并支承調節螺紋軸228。
如圖25至圖27所示,上述螺紋體227通過陰螺紋孔旋合在調節螺紋軸228的后端側。該螺紋體227由設置在張緊構架223后端部上的卡止支承部(卡止螺紋體的支承部的一例)230支承,與張緊構架223一同相對于履帶架213的導軌部222移動,并且,不相對于張緊構架223旋轉,進而,相對于張緊構架223稍微傾動。
也就是說,履帶張緊裝置220中,調節螺紋軸228將履帶架213的螺紋支承體226作為反作用部件,克服履帶219的張力而經由螺紋體227將張緊構架223保持在調節位置上,由此,履帶張緊輪221被保持在規定的安裝位置上,將履帶219張緊操作成為規定的張緊狀態并維持該狀態。此時,將裝拆自如的止轉體231安裝在調節螺紋軸228的操作部228a上,止轉體231的六邊形止轉孔231a(參照圖29)與操作部228a卡合,止轉體231的彎折片231b(參照圖29)與螺紋支承體226抵接而被止轉,從而進行調節螺紋軸228的止轉。另外,如圖25、圖27所示那樣,通過將裝拆自如的防脫銷232安裝在調節螺紋軸228的操作部228a上,而防止支轉體231的脫落。
為了對履帶219的張力進行調節,從調節螺紋軸228的操作部228a拆下止轉體231以及防脫銷232,轉動該操作部228a。于是,調節螺紋軸228轉動,將履帶架213的螺紋支承體226作為反作用部件而使螺紋體227向前方或向后方移動,由此,張緊構架223隨同螺紋體227一起沿著導軌部222向前方或是后方移動。此時,即使在張緊構架223和導軌部222之間稍微產生松動,由于隨之螺紋體227相對于張緊構架223傾動,所以也不會在調節螺紋軸228與螺紋體227之間產生扭斜,從而能夠輕松順暢地轉動調節螺紋軸228,對張緊構架223進行移動操作。通過張緊構架223的移動,當履帶張緊輪221相對于履帶架213向前方移動時,履帶219的張緊度減小,相反,當履帶張緊輪221相對于履帶架213向后方移動時,履帶219的張緊度增加。
如圖25至圖27、圖29所示那樣,張緊構架223的卡止支承部230包括固定設置在張緊構架223后端部上并能夠將上述螺紋體227收納在收納孔233a中的保持件233、在該保持件233后方固定設置在張緊構架223的上述支軸225以及上述支軸連結體224上的后卡止體234、以及從上述保持件233的外側裝拆自如地嵌入安裝的前卡止體235。在后卡止體234以及前卡止體235上設有供上述調節螺紋軸228插通的螺紋軸孔234a、235a。
即,卡止支承部230中,后卡止體234對收納在保持件233中的螺紋體227后表面起承擋作用,前卡止體235對收納在保持件233中的螺紋體227前表面起承擋作用,由此對螺紋體227進行卡止支承,使其能夠與張緊構架223一同相對于導軌部222向前后方向移動。另外,卡止支承部230中,保持件233在螺紋體收納孔233a周圍對螺紋體227的周圍起承擋作用,這樣來阻止螺紋體227相對于張緊構架223旋轉。而且,卡止支承部230通過在前卡止體235、后卡止體234以及保持件233與螺紋體227之間分別設置稍許游隙(融通),而允許螺紋體227相對于張緊構架223進行稍許傾動,來吸收張緊構架223相對于導軌部222的松動。
上述履帶張緊裝置220也可采用如圖30所示那樣的結構。
在圖30所示履帶張緊裝置220的情況下,履帶張緊輪221的支軸225直接連結在張緊構架223的后端部。另外,卡止支承部230的后卡止體234連結在支軸225以及張緊構架223上。另外,卡止支承部230的保持件233與張緊構架223的橫側面以及上表面連結。
下面,參照圖31至圖37對本發明的聯合收割機的第二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如圖31至圖35所示,駕駛座席27安裝在箱狀的機罩326之上,該機罩326將搭載于行進機體2的機體構架2A的發動機8包圍起來。
側部操作面板182與駕駛踏板327之間由側板328堵塞。該側板328僅在其上端邊緣與側部操作面板182螺紋連結,側板328的折出下端邊緣328a被壓入并卡止在駕駛踏板327上,側板328的后端邊緣328b由機罩326壓入卡止。
上述谷粒回收部4構成為裝袋回收谷粒的方式,具備將由脫粒裝置3分選后的谷粒貯存起來的谷粒貯倉332、卡止并保持回收袋333的袋承接棒334、以及作業臺面335等。
谷粒貯倉332被連結支承在從機體構架2A豎立設置的前后一對支承框336的上部,在其底部設有前后一對具備滑動活門337的排出口338。袋承接棒334對應各排出口338分別前后一對地橫向懸臂狀配置,多個回收袋333被插入到袋承接棒334上而被懸掛支承。
在作業臺面335的外側端裝備有輔助臺面339,該輔助臺面339能夠擺動切換成與作業臺面335相連的作業姿勢和大致鉛直立起的收起姿勢。搭乘于作業臺面335以及輔助臺面339的裝袋作業者,將安裝在袋承接棒334上的回收袋333從近前的回收袋起依次裝填到排出口338下方,封閉滿袋了的回收袋333上端開口的緊固件(未圖示)并將其從袋承接棒334摘下,將滿袋的回收袋333臨時放置在輔助臺面339上或是放置在農場中。從前側的支承框336延伸設置有供站立在臺面上的裝袋作業者倚靠身體的擋腰臂340。
參照圖36以及圖37,支承有谷粒貯倉332的前側支承框336通過用上下橫框336b、336c將左右一對支柱框336a連結起來而構成,下側的橫框336c向機體內側延長而與脫粒裝置3的右側面連結。在各支柱框336a的上部朝向前方突出設置有向上方彎曲的鉤型支承臂341,在該支承臂341上從上方卡入支承有燃料箱342。卡入支承的燃料箱342,被跨支承框336和支承臂341末端部掛設的支承帶343從上方壓入固定。
從燃料箱342經由供給管344而借助自重流出的燃料,經過被安裝支承在支承框336上的水分離器345而流入到燃料過濾器346中,被除去了水分以及雜質后的清潔燃料流下供給至發動機8的燃料噴射泵330。從燃料噴射泵330排出的燃料的剩余部分經由返回管347而返回到燃料箱342的上部。
作為被機罩326包圍的發動機8,采用的是在橫向外側豎立設置有散熱器348的水冷橫置型柴油發動機,經由連續設置在機罩326橫向外側的吸氣管道部349而被導入的外部空氣供給至散熱器348。上述吸氣管道部349構成為比機罩326上表面高的縱長箱狀,并且,在其橫向外側面形成有帶防塵網的吸氣口350,經過吸氣口350而被除塵了的外部空氣被散熱器風扇348a吸引而導入至散熱器348,經過散熱器348后的冷卻排風流出至機體內側,由此對發動機室內部進行換氣。
機罩326構成為,通過以其外側下端的前后方向支點h為中心而朝橫向外側擺動敞開,能夠將發動機室大幅地敞開,燃料箱342配置在該機罩326轉動軌跡的上方。
燃料箱342以鈑金結構構成為箱形,在其上表面的靠橫向外側部位突出設置有帶有帽蓋的補給口342a,并且,在燃料箱342的橫向外側面上裝備有上下端與箱內部連通的燃料表351,該燃料表351由透明管構成,能夠從外部透視觀察燃料液面。燃料箱342的上表面配置成與谷粒回收部4的谷粒貯倉332上表面大致相同的高度,在進行燃料補給時,能夠提起燃料補給容器而將其放置在燃料箱342或谷粒貯倉332上。
在前側的支承框336上安裝并支承有與發動機8的吸氣系統以配管連接的空氣濾清器352。吸氣管353從空氣濾清器352向上方延伸,在其末端安裝有預清機354,將由預清機354及空氣濾清器352除塵后的清潔空氣作為燃料用空氣供給至發動機8。具備預清機354的吸氣管353插通并豎立設置在脫粒裝置3與谷粒貯倉332之間形成的空隙中,連結并支承在谷粒貯倉332的側面上。
關于其它結構,由于與第一實施方式大致相同,故省略其說明。
上面對本發明的聯合收割機的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并不限定于上述方案。例如,也可以是以下這樣的方案。
(1)也可以是這樣的實施方式,即,對上述液壓缸23進行位置控制,使得耙攏卷筒10升降到與上述卷筒操作桿32的操作位置對應的高度。也就是說,在卷筒操作桿32的操作范圍內,下降側的端部與耙攏卷筒10的下降最低位置對應,上升側的端部與耙攏卷筒10的上升最高位置對應,當在兩端部之間操作卷筒操作桿32時,使耙攏卷筒10升降并停止在與卷筒操作桿32的操作位置對應的高度。
(2)作為停車制動器PB,也可利用多板式的摩擦制動器或是內擴式的蹄式制動器。
(3)作為主變速機構41,還可利用齒輪式的多檔變速機構或其它類型的變速機構。
(4)在第二實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下述這樣的方案。
例如,也可將燃料箱342以能夠滑動式上下運動的方式支承在支承框336上,由此,能夠將燃料箱342降到較低位置來進行燃料補給。另外,也可不使用谷粒貯倉332,而是將更高的谷粒箱(未圖示)支承在上述支承框336上,構成谷粒回收部4。另外,還可在鈑金結構的燃料箱342的側面上設置由透明的樹脂板或是玻璃板封蓋的縱長透視窗,從而構成液面透視型的燃料表351。另外,為了使結構更加簡化,還可以用能夠從外部透視燃料液面的半透明樹脂材料形成燃料箱342,將整個箱側面作為液面透視型的燃料表。
最后,為了容易進行與附圖的參照而在權利要求書的括號中加入了對應的附圖標記,但是,這些附圖標記的加入并不能解釋為將本發明限定于圖示的方案。
權利要求
1.一種聯合收割機,具備搭載有駕駛部(5)的行進機體(2)和收割部(7),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駕駛部的前部豎立設置有操縱塔(30),在該操縱塔上左右并排設置有操縱桿(31)和卷筒操作桿(32),所述操縱桿(31)用于使所述行進機體轉向,所述卷筒操作桿(32)用于使設置于所述收割部的耙攏卷筒(10)升降。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行進機體(2)左右方向上,所述卷筒操作桿(32)配備在所述操縱桿(31)的外側。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筒操作桿(32)比所述操縱桿(31)低地豎立設置。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筒操作桿(32)設置成能夠沿前后方向擺動,通過向中立位置的前方操作該卷筒操作桿,使所述耙攏卷筒(10)進行下降動作,通過向中立位置的后方操作所述卷筒操作桿,使所述耙攏卷筒(10)進行上升動作。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操縱桿(31)設置成能夠沿左右以及前后方向擺動,通過向左右方向操作該操縱桿,朝桿操作方向進行機體轉向,并且,通過所述操縱桿的向前操作而使所述收割部(7)下降,通過所述操縱桿的向后操作而使所述收割部上升。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割部(7)和使該收割部升降的液壓缸(9)的第一液壓閥(V1)連桿連結,并且,所述耙攏卷筒(10)和使該耙攏卷筒升降的液壓缸(23)的第二液壓閥(V2)連桿連結,而且,所述第一液壓閥(V1)以及第二液壓閥(V2)并列設置在所述操縱塔(30)的內部。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操縱塔(30)的內部橫架有通過所述操縱桿(31)向前后方向的擺動而轉動的轉動支軸(33),該轉動支軸與所述第一液壓閥(V1)連桿連結,而且,通過將所述卷筒操作桿(32)松動嵌合在所述轉動支軸上,該卷筒操作桿(32)和所述第二液壓閥(V2)連桿連結。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駕駛部(5)設有用于主變速桿(160)以及副變速桿(197)的操作面板(182),在所述副變速桿的操作路徑(196)中設有用于使停車制動器(PB)動作的停車位置。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行進機體(2)由履帶行進裝置(1)支承,并且,該履帶行進裝置的履帶張緊裝置(220)具備對履帶(219)施加張力的履帶張緊輪(221)、支承該履帶張緊輪的張緊構架(223)、使該張緊構架滑動而對所述張力進行調節的調節螺紋軸(228)、旋合在該調節螺紋軸上的螺紋體(227)、以及卡止該螺紋體的支承部(230),并且,在所述支承部(230)和螺紋體(227)之間設有游隙,所述游隙用于容許該螺紋體(227)相對于所述張緊構架(223)傾動。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駕駛部(5)的后方設有谷粒回收部(4),在所述谷粒回收部的前部豎立設置有支承框(336),在該支承框的上部安裝有燃料箱(342)。
全文摘要
本發明的聯合收割機,為了能夠準確且可靠地進行行進機體(2)的操縱以及耙攏卷筒(10)的高度調節,在設置于駕駛部(5)前部的操縱塔(30)上,左右并排設置有機體轉向用的操縱桿(31)、和對收割部(7)的耙攏卷筒(10)進行升降操作的卷筒操作桿(32)。
文檔編號B62D55/08GK1973597SQ200610151520
公開日2007年6月6日 申請日期2006年9月11日 優先權日2005年12月1日
發明者文野裕一, 北橋敏幸, 福岡義剛, 林茂幸, 南龍一, 詹志平 申請人:株式會社久保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