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紅態鋼坯運輸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運輸車輛,具體涉及一種用于鋼廠中運輸高溫紅態鋼坯的運輸車。
背景技術:
鋼鐵企業是我國工業企業中的能源消耗大戶。鋼水經澆注,連鑄成為鋼坯后,需要運送到 各個軋制車間進行軋制。目前國內大型鋼廠紅態鋼坯的運輸方式主要為鐵路運輸。但鐵路運
輸的機動性較差,并且每年對鐵路保養和機車保養的費用很高。并且采用火車運輸的間隔時 間長,缺乏保溫裝置,紅坯很快成了熱坯,這樣不但會影響生產效率,而且會增加軋鋼工序的 能源消耗,提高生產成本。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機動性更好的紅態鋼坯運輸車,以提高效率、降 低能耗。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紅態鋼坯運輸車,包括車頭、 底盤和車廂,所述車廂的內壁上設有耐火隔熱層,所述車廂由左半廂體和右半廂體拼合而成, 所述左半廂體和右半廂體的底部可轉動地安裝在底盤上,左半廂體和右半廂體各與一驅動裝 置相連接,在驅動裝置的作用下,左半廂體和右半廂體可繞其底部翻轉。
所述耐火隔熱層由陶瓷纖維組塊和輕質隔熱磚構成。
所述驅動裝置為液壓油缸,左半廂體、右半廂體的側壁分別與液壓油缸的一端相鉸接,液 壓油缸的另一端鉸接在底盤上。
本實用新型的紅態鋼坯運輸車的車廂內設有耐火隔熱層,可以直接運輸高溫的紅態鋼坯, 并且具有很好的保溫效果,從而可以降低后序軋制過程的能耗。車廂由左半廂體和右半廂體 拼合而成,在驅動裝置的帶動下,車廂可以方便地開合,便于鋼坯的裝卸作業。本實用新型 的紅態鋼坯運輸車可以將鋼廠的煉鋼、連鑄、軋鋼融為一體,減少了中間環節,推動鋼鐵生 產向連續化、低成本方向發展。在國家降低能耗,節約成本政策的大環境下,各大鋼廠會逐 步減少對廠區內鐵路的依賴,紅態鋼坯運輸車將會逐漸成為運輸紅態鋼坯的主要工具,其市 場前景非常看好,生產制造這種車輛的經濟效益將非常突出。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紅態鋼坯運輸車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紅態鋼坯運輸車的車廂開合狀態示意圖。 圖3是一種與液壓油缸相連接的液壓回路。
具體實施方式
如
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紅態鋼坯運輸車由車頭l、底盤4和車廂2三部分組成,車頭是 外購件,選用上海匯眾車頭;底盤的大梁為制作件,設計承載能力是60t (不包括自重);其 它為外購件,包括后橋,懸掛,鋼圈,車輪,剎車氣路系統等。車廂2的內壁上設有耐火隔 熱層,耐火隔熱層由陶瓷纖維組塊和輕質隔熱磚構成。車廂2由左半廂體21和右半廂體22 拼合而成,左半廂體21和右半廂體22的底部可轉動地安裝在底盤4上,左半廂體21的側壁 與兩個液壓油缸3的上端相鉸接、右半廂體22的側壁也與另外兩個液壓油缸3的上端相鉸接, 上述四個液壓油缸3兩兩對稱地布置在車廂的左右兩側,四個液壓油缸3的下端鉸接在底盤 上。當四個液壓油缸3同步地進行伸縮運動時,可以帶動左半廂體21和右半廂體22繞其底 部翻轉,如圖2所示,從而實現車廂的開合,便于進行裝卸作業。
與液壓油缸3相連接的液壓回路如圖3所示,齒輪泵31通過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32和雙 向平衡閥33為液壓油缸3供油,在電磁換向閥32的控制下,可以使四個液壓油缸3同步地 產生伸縮運動。采用這種驅動方式,便于實現自動控制。而齒輪泵31可以通過取力器與整車 的動力系統相連接,當打開取力器時,整車的動力系統可以帶動齒輪泵31工作。
權利要求1.一種紅態鋼坯運輸車,包括車頭、底盤和車廂,其特征是所述車廂的內壁上設有耐火隔熱層,所述車廂由左半廂體和右半廂體拼合而成,所述左半廂體和右半廂體的底部可轉動地安裝在底盤上,左半廂體和右半廂體各與一驅動裝置相連接,在驅動裝置的作用下,左半廂體和右半廂體可繞其底部翻轉。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紅態鋼坯運輸車,其特征是所述耐火隔熱層由陶瓷纖維組塊和輕 質隔熱磚構成。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紅態鋼坯運輸車,其特征是所述驅動裝置為液壓油缸,左半廂體、 右半廂體的側壁分別與液壓油缸的一端相鉸接,液壓油缸的另一端鉸接在底盤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紅態鋼坯運輸車,包括車頭、底盤和車廂,車廂的內壁上設有耐火隔熱層,車廂由左半廂體和右半廂體拼合而成,左半廂體和右半廂體的底部可轉動地安裝在底盤上,左半廂體和右半廂體各與一驅動裝置相連接,在驅動裝置的作用下,左半廂體和右半廂體可繞其底部翻轉,從而帶動車廂開合,便于鋼坯的裝卸作業。本實用新型可以直接運輸高溫的紅態鋼坯,機動性強,并且具有很好的保溫效果,從而可以降低后序軋制過程的能耗。本實用新型的紅態鋼坯運輸車可以將鋼廠的煉鋼、連鑄、軋鋼融為一體,減少了中間環節,推動鋼鐵生產向連續化、低成本方向發展。
文檔編號B62D33/03GK201158411SQ200720199259
公開日2008年12月3日 申請日期2007年12月14日 優先權日2007年12月14日
發明者朱明輝, 李苗苗 申請人:中冶寶鋼技術服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