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客車正碰潰縮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客車部件,特別是涉及一種客車正碰潰縮機構。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外對乘用車的被動安全研究的比較多,主要包括前碰、側碰、偏置碰撞、 追尾碰撞及行人碰撞保護,并且制定了各種法規,但對客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客車抗側翻能力和頂部強度方面,而對客車的正面碰撞研究相對較少。客車在發生正面碰撞時不像乘用車可以通過保險杠及發動機艙的變形吸收碰撞能量,減少乘員受到傷害,客車主要依靠前圍變形吸收碰撞能量,由于前圍離司機椅及導游椅很近發生正面碰撞時容易造成對駕駛區域嚴重的擠壓變形,侵占駕駛空間,對駕駛員及導游生命安全構成重大的威脅。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安全性高的客車正碰潰縮機構。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
本發明是一種客車正碰潰縮機構,它包括防撞梁、吸能盒、吸能盒導向板、連接座、車架縱梁和防撞支撐梁;在防撞梁的兩個端部內側設置有一防撞支撐梁,同時在其內側的左右對稱點上分別連接一吸能盒導向板,該吸能盒導向板的另一端固接在連接座上;所述的連接座分別固接在兩根車架縱梁上,在吸能盒導向板的下方設置有一吸能盒,該吸能盒的一端固接在吸能盒導向板與防撞梁的連接部,其另一端固接在連接座上。本發明還包括一縱梁加強盒,該縱梁加強盒安裝在車架縱梁的前方且位于防撞梁的上方。所述的吸能盒導向板呈“倒7型”構件,其尾端與防撞梁相固接,頂端與連接座相固接。所述的吸能盒為矩形或方形的中空構件,其外壁至少設有2條以上橫向相互平行的誘導槽,該吸能盒的中心線與水平線之間的夾角范圍為-15° 27.5°。所述的縱梁加強盒為一矩形的中空構件,其外側至少設有一條以上的環狀凹槽, 在環狀凹槽上開設有4個與縱梁加強盒四個端點相對的誘導孔。所述的吸能盒導向板與防撞梁通過第一連接支座相互固接,吸能盒導向板的另一端通過第二連接支座固接在吸能盒連接板上。所述的第一連接支座左、右端沿防撞梁方向設有折邊,所述的折邊與防撞梁相互固接。所述的連接座為一斜面開口的中空三菱柱構件,其一直角面與吸能盒、第二支座相互固接,其另一直角面通過第三連接支座與車架縱梁相互固接,所述的中空棱柱內部設有若干的加強筋,在其各個的連接端面上開設有若干的減重孔。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發明主要由防撞梁、吸能盒、吸能盒導向板、連接座、車架縱梁和防撞支撐梁組成,在防撞梁與連接座之間設置了吸能盒和吸能盒導向板,同時在防撞梁的上方設有縱梁加強盒,通過這種合理的結構布局及材料厚度的優化在發生客車正碰時實現潰縮機構漸進式變形吸收碰撞能量,減少駕駛區域的侵入量,使車身骨架結構受力更加合理,減少司機與導游的損傷風險,提高該車型的被動安全性。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正軸測圖; 圖2是本發明的后軸測圖3是本發明的側視圖; 圖4是本發明的俯視圖; 圖5是本發明的正視圖; 圖6是本發明吸能盒傾斜角范圍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1-圖5所示,本發明是一種客車正碰潰縮機構,它包括防撞梁1、吸能盒2、吸能盒導向板3、連接座6、車架縱梁7、縱梁加強盒8及防撞支撐梁9。所述的吸能盒2為矩形或方形的中空構件,其外壁至少設有2條以上橫向相互平行的誘導槽21。所述的吸能盒導向板3呈“倒7型”構件,其尾端通過第一連接支座31與防撞梁1 相固接,頂端通過第二連接支座32與連接座6相固接;所述的第一連接支座31左、右端沿防撞梁方向設有折邊311,該折邊311與防撞梁1相互焊接。所述的縱梁加強盒8為一矩形的中空構件,其外側至少設有一條以上的環狀凹槽 81,在環狀凹槽上開設有4個與縱梁加強盒四個端點相對的誘導孔82。所述的連接座6為一端斜面開口的中空三菱柱構件,其一直角面61與吸能盒2、第二支座32相互固接,其另一直角面62通過第三連接支座33與車架縱梁7相互固接,所述的中空棱柱內部設有若干的加強筋63,在其各個的連接端面上開設有若干的減重孔64,采用上述設計,可在滿足連接座6整體剛性的前提下,使構件盡量輕量化。具體的裝配關系如下
防撞梁1的兩個端部內側通過螺栓將防撞支撐梁9與兩側車門立柱(圖未示)相互螺接,同時在其內側左、右對稱點上分別通過第一連接支座31與吸能盒導向板3的尾端相互固接,其吸能盒導向板3的頂端通過第二連接支座32固接在連接座6的一直角面61上;兩吸能盒2設置在吸能盒導向板3的下部,其一端固接在吸能盒導向板3上,且位于吸能盒導向板3與第一連接支座3 1的連接面上,其另一端固接在連接座6的一直角面6 1上, 同時該吸能盒2中心線與水平線之間的夾角范圍為-15° 27.5° (參看圖6,根據防撞梁安裝的高度進行設置);連接座6通過第三連接支座3 3與車架縱梁7相互螺接。所述的縱梁加強盒8通過螺栓連接安裝在車架縱梁7的前方且位于防撞梁1的內側上方。采用上述設計,當客車前部發生碰撞時,如果碰撞物體高度較低,如小轎車等,往往防撞梁首先發生碰撞接觸,繼而將其向后的沖擊力通過第一連接支座傳遞至吸能盒導向板,由于吸能盒導向板為“倒7型”構件,可確保沖擊力大部分沿吸能盒潰縮方向進行傳遞, 同時由于防撞梁內端連接有防撞支撐梁,該防撞支撐梁與兩側的車門立柱相互螺接,與車門立柱形成一封閉力環,這樣使得在碰撞過程中,防撞梁、第一連接支座、吸能盒導向板及吸能盒產生了破壞變形,吸收了大部分的碰撞能量,而車門立柱及車架縱梁變形量都較小, 提高了客車的行車安全性能。當客車碰撞的物體高度較高時,如客車與客車之間發生追尾,除了上文所述防撞梁及其它部件的緩沖、吸能作用,其在防撞梁上部內側設置的縱梁加強盒也可產生緩沖、吸能作用,這樣可大大降低對車架縱梁所造成的沖擊,減少其變形,可大大提高了客車的行車安全性能。同時上述正碰潰縮機構大部分采用螺接方式進行裝配,方便便于當客車對該機構進行維修或更換。本發明的重點就在于在防撞梁與連接座之間設置了吸能盒和吸能盒導向板、同時在防撞梁的上部內側,可增設一與縱梁支架相互固接的縱梁加強盒。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而已,故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的范圍,即依本發明申請專利范圍及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客車正碰潰縮機構,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防撞梁、吸能盒、吸能盒導向板、連接座、車架縱梁和防撞支撐梁;在防撞梁的兩個端部內側設置有一防撞支撐梁,同時在其內側的左右對稱點上分別連接一吸能盒導向板,該吸能盒導向板的另一端固接在連接座上;所述的連接座分別固接在兩根車架縱梁上,在吸能盒導向板的下方設置有一吸能盒,該吸能盒的一端固接在吸能盒導向板與防撞梁的連接部,其另一端固接在連接座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客車正碰潰縮機構,其特征在于它還包括一縱梁加強盒,該縱梁加強盒安裝在車架縱梁的前方且位于防撞梁的上方。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客車正碰潰縮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能盒導向板呈“倒 7型”構件,其尾端與防撞梁相固接,頂端與連接座相固接。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客車正碰潰縮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能盒為中空構件, 其外壁至少設有2條以上橫向相互平行的誘導槽,該吸能盒的中心線與水平線之間的夾角范圍為-15° 27. 5°。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客車正碰潰縮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能盒為矩形或方形構件。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客車正碰潰縮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縱梁加強盒為一矩形的中空構件,其外側至少設有一條以上的環狀凹槽。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客車正碰潰縮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環狀凹槽上開設有4 個與縱梁加強盒四個端點相對的誘導孔。
8.根據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客車正碰潰縮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能盒導向板與防撞梁通過第一連接支座相互固接,吸能盒導向板的另一端通過第二連接支座固接在吸能盒連接板上。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客車正碰潰縮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連接支座左、右端沿防撞梁方向設有折邊,所述的折邊與防撞梁相互固接。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客車正碰潰縮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連接座為一斜面開口的中空三菱柱構件,其一直角面與吸能盒、第二支座相互固接,其另一直角面通過第三連接支座與車架縱梁相互固接,所述的中空棱柱內部設有若干的加強筋,在其各個的連接端面上開設有若干的減重孔。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客車正碰潰縮機構,它包括防撞梁、吸能盒、吸能盒導向板、連接座和車架縱梁;在防撞梁內側、兩對稱點上分別連接在一吸能盒的外端,兩吸能盒的內端分別通過連接座固接在兩根車架縱梁的外端;所述的吸能盒導向板跨接在防撞梁與連接座之間,且位于吸能盒的上方。由于本發明在防撞梁與連接座之間設置了吸能盒和吸能盒導向板,該結構設計在發生客車正碰時實現潰縮機構漸進式變形吸收碰撞能量,減少駕駛區域的侵入量,使車身骨架結構受力更加合理,減少司機與導游的損傷風險,提高該車型的被動安全性。
文檔編號B62D21/02GK102398559SQ20111036759
公開日2012年4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18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18日
發明者冉清華, 吳長風, 唐友名, 蘇亮 申請人:廈門金龍聯合汽車工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