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后變速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ー種自行車使用的后變速器。
背景技術:
隨著騎乘自行車已由傳統的代步變成了運動競賽,一般人也將騎乘自行車視為健身的運動方式,所以衍生了變速器系統,希望在面對不同的騎車環境下,能夠騎的更輕松、更快速。而傳統的變速器系統主要是利用拉動變速纜線而拉緊或放松變速器,藉由懸臂式后變速器的連桿與彈簧,驅使活動連桿位移,使嚙合于扣鏈舵輪上的鏈條在飛輪上位移,來使用不同的飛輪齒盤,當前大齒盤與后飛輪的齒數差距越少時,所需踏踏的力量就越小;反之就需較大的力量。目前市面上后變速器主要是使用懸臂連桿彈簧式,主要可分為正向與反向變速器,所謂正向是指在變速器未動作時(未被變速纜線拉動吋),設有扣鏈舵輪的活動連桿位置是在飛輪最小齒盤(尺數最少)位置,而當變速器動作(卷拉變速纜線)時,隨著變速檔次的進檔,扣鏈舵輪的活動連桿位置依序向飛輪中大的齒盤方向移動,而此時固定在連桿的彈簧也會隨著進檔到越大的飛輪齒盤,而逐漸被拉緊(此時踩踏所需力量隨著變小),因為大齒盤與后飛輪的齒數差距越少了。而若變速器動作退速時(放松變速纜線),此時彈簧逐漸回復到原本狀態(未受力),藉由其復歸的弾力,隨著退檔的檔次,逐漸使扣鏈舵輪的活動連桿位置來到較小的飛輪齒盤(此時踩踏所需力量隨著變大),有鑒于此因此市場上有人發明了反向式后變速器,其動作原理與正向式剛好相反,即當變速器動作(卷拉變速纜線)吋,隨著變速檔次的進檔,扣鏈舵輪的活動連桿位置依序向飛輪中較小的齒盤方向移動,反之若放松變速纜線,借著連桿上彈簧的復歸彈力即可讓扣鏈舵輪的活動連桿位置依序向飛輪中較大的齒盤方向移動,故在需爬坡的時候可以較省力,而不論是正向或反向懸臂連桿彈簧式的后變速器都有ー個共同的缺點,即彈簧與連桿在動作時均外露,在變速的過程中容易沾染泥沙,甚至夾附雜草等,不僅不易清理,且容易造成變速系統失靈,還容易脫鏈,造成使用者的不便。有鑒于此,本發明人針對上述變速器結構設計上未臻完善所導致的諸多缺失及不便,而深入構思,且積極研究改良試做而開發設計出本發明。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后變速器,可達到變速進檔、定檔、變速退檔及扣鏈舵輪角度定位效果,并兼具有減少變速系統失靈及鏈條脫鏈現象。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的解決方案是:
一種后變速器,包括:
一螺旋桿座,其上端側邊設有調整孔及調整片,一勾爪螺絲穿設ー轉動襯套容置于調整孔內,底側邊設有滑桿,滑桿中心處設有容置槽,滑桿外徑處設有多個變速導槽與容置槽相通,調整孔底側設有定位剖槽,調整片中心處設有定位孔,底側邊設有凸出的定位柱,后側鎖設有調整螺絲;
一螺旋桿,其前側設有纜線夾,螺旋桿身上設有螺旋溝槽容置多個軸承;
ー變速連桿,其前側設有滑套連接桿體,滑套中心處設有套孔,套孔內設有多個軸承,套孔外緣左、右兩側設有與控制線槽相通的控制線孔,桿體上側設有控制線槽,桿體末端設有樞接孔,樞接孔內容納回復彈簧及樞設扣鏈連桿;
ー扣鏈連桿,其頂側設有樞接孔及與該樞接孔相通的透孔,樞接孔內設有回復彈簧,扣鏈連桿底側一端設有樞接柱及轉折滾輪,樞接柱中心處設有透孔;
ー連桿控制線,其一腳端穿設滑套的控制線孔及螺旋桿座的控制線孔固定在螺旋桿座的容置槽頂側邊緣,另ー腳端穿設滑套的控制線孔固定在滑套側邊上,中段環繞于桿體的控制線槽內,末端形成一套環套設于扣鏈連桿的轉折滾輪上。進一歩,該容置槽頂側設有控制線穿孔,容置槽內容置螺旋桿。進一歩,該調整螺絲旋松或旋緊吋,轉動襯套可轉動來改變后變速器的角度,調整后變速器整體角度。進ー步,該纜線夾固定變速纜線。進ー步,該扣鏈連桿頂側的樞接孔及透孔利用螺絲及母螺絲對鎖后,固定回復彈簧及扣鏈舵輪。進ー步,該扣鏈連桿底側的樞接柱外徑處套設回復彈簧,螺絲穿設樞接柱的透孔鎖設于變速連桿后側的樞接孔,將扣鏈連桿樞設于變速連桿后端。進一歩,該螺旋桿身的螺旋溝槽驅動多個軸承。進ー步,該變速連桿于滑桿上滑動時,連桿控制線會拉動轉折滾輪,改變扣鏈連桿受回復彈簧動作旋轉時的最末點。進ー步,該扣鏈連桿受連桿控制線拉動旋轉時,帶動扣鏈舵輪拉緊鏈條。采用上述結構后,本發明后變速器鎖固于車架后叉端ー側,當前變速器拉動或放松變速纜線時,可達到其變速進檔、定檔、變速退檔及扣鏈舵輪角度定位效果,且于自行車之大齒盤在做齒比轉換時(即鏈條由大齒盤變速至小齒盤,或小齒盤變速至大齒盤),此時變速連桿及扣鏈舵輪不會旋轉改變位置,可避免造成脫鏈,當飛輪的齒比在做齒比變換時(即鏈條由大的飛輪齒盤變速至小的飛輪齒盤,或小的飛輪齒盤變速至大的飛輪齒盤),其變速連桿會因連桿控制線的拉動,旋轉改變位置來調整扣鏈舵輪角度來拉緊鏈條,避免造成脫鏈。當螺旋桿受到變速纜線拉動或放松而旋轉時,容置于變速連桿螺旋溝內的多個軸承會因其鎖設的導桿受到變速導槽限制,使變速連桿于螺旋桿座上前后滑移,來拉動或放松連桿控制線,連桿控制線一腳端拉動扣鏈連桿轉動后,會改變扣鏈連桿受回復彈簧作動旋轉時的最末點來拉緊鏈條,避免自行車變速時脫鏈,達到本發明后變速器具有變速進檔、定檔、變速退檔,及扣鏈舵輪角度定位效果,并兼具有變速精準及避免鏈條脫鏈等功能。
圖1為本發明后變速器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后變速器的另ー較佳立體分解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后變速器鎖固于車架后叉端的立體組合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后變速器鎖固于車架后叉端的平面組合示意圖。圖5為本發明后變速器鏈條由大齒盤變換小齒盤的示意圖。圖6為本發明后變速器與飛輪齒盤動作的示意圖。圖7為本發明后變速器連桿控制線繞設的示意圖。圖8為本發明后變速器與飛輪齒盤動作的示意圖。圖9為本發明后變速器連桿控制線拉動的示意圖。圖10為本發明后變速器調整角度定位的組合示意圖。標號說明:
后變速器10
螺旋桿座20調整孔21定位剖槽211
迫緊螺絲212調整片22定位孔221
定位柱222調整螺絲223轉動襯套23
勾爪螺絲24滑桿25變速導槽251
容置槽26控制線穿孔27
螺旋桿30纜線夾31變速纜線311
螺旋桿身32螺旋溝槽33
變速連桿40滑套41透孔411
桿體42控制線槽421套孔43
軸承44導桿45控制線孔46
樞接孔47回復彈簧48
扣鏈連桿50樞接孔51透孔52
回復彈簧53螺絲54母螺絲55
樞接柱56透孔561轉折滾輪57
螺絲58 扣鏈舵輪60
連桿控制線70腳端71、72中段73
套環74
車架后叉端11大齒盤12小齒盤13
飛輪齒盤14。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進一歩解釋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來對本發明進行詳細闡述。本發明ー種后變速器10,隨附圖例示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其構件中,所有關于前與后、左與右、頂部與底部、上部與下部、以及水平與垂直的參考,僅用于方便進行描述,并非限制本發明,亦非將其構件限制于任何位置或空間方向。圖式與說明書中所指定的尺寸,當可在不離開本發明的申 請專利范圍內,根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的設計與需求而進行變化。關于本發明后變速器10的詳細構成,請參閱圖1至圖10所示,該后變速器10主要包含有:
一螺旋桿座20利用勾爪螺絲24鎖固于車架后叉端11 ー側,螺旋桿座20上端側邊設有調整孔21及調整片22,勾爪螺絲24穿設轉動襯套23容置于調整孔內21,底側邊設有滑桿25,滑桿25中心處設有容置槽26,容置槽26頂側設有控制線穿孔27,滑桿25外徑處設有多個變速導槽251,變速導槽251與容置槽26相通,容置槽26內可容置螺旋桿30,調整孔21底側設有定位剖槽211,調整片22中心處設有定位孔221,底側邊設有凸出的定位柱222,后側鎖設有調整螺絲223 ;
一螺旋桿30,前側設有纜線夾31可固定變速纜線311,螺旋桿身32上設有螺旋溝槽33可容置多個軸承44 ;
ー變速連桿40,前側設有滑套41連接桿體42,滑套41中心處設有套孔43,套孔43內設有多個軸承44,滑套41外徑處設有多個透孔411至套孔43內,由滑套41外徑處鎖設導桿45固定套孔43內的多個軸承44,套孔43外緣左、右兩側設有與控制線槽421相通的控制線孔46,變速連桿40的桿體42上側設有控制線槽421,桿體42末端設有樞接孔47,樞接孔47內可容納回復彈簧48及樞設扣鏈連桿50 ;
ー扣鏈連桿50,頂側設有樞接孔51及透孔52相通,樞接孔51內設有回復彈簧53,螺絲54穿設透孔52及樞接孔51內回復彈簧53鎖固于母螺絲55上,可固定回復彈簧53及扣鏈舵輪60,扣鏈連桿50底側一端設有樞接柱56及轉折滾輪57,樞接柱56中心出設有透孔561,外徑處套設有回復彈簧48,ー螺絲58穿設透孔561鎖設于變速連桿40后側樞接孔47內,將扣鏈連桿50樞設于變速連桿40后端;
ー連桿控制線70,一腳端71穿設滑套41的控制線孔46及螺旋桿座20的控制線孔27后,固定在螺旋桿座20的容置槽26頂側邊緣,另ー腳端72穿設滑套41的控制線孔46,固定在滑套41側邊上,中段73環繞于桿體42的控制線槽421內,末端形成ー套環74套設于扣鏈連桿50的轉折滾輪57上;
透過前述的結構設計,本發明的調整片22貼附于調整孔21側邊后,定位柱222插設于定位剖槽211內,藉此使調整片22轉動時能帶動螺旋桿座20,并利用勾爪螺絲24穿設轉動襯套23容置于調整孔21內,將螺旋桿座20及調整片22固定于車架后叉端11 ー側,因轉動襯套23介于勾爪螺絲24及調整孔21之間,該調整片22上調整螺絲223旋松或旋緊吋,轉動襯套23仍可轉動來改變后變速器10的角度,后變速器10的角度設定完成后,再利用迫緊螺絲212穿設定位剖槽211后鎖固,使調整孔21外徑縮小將轉動襯套23束紫,讓調整完成的后變速器10角度定位,因此本發明具有調整后變速器10整體角度且定位的功能。又如圖5所示,本發明后變速器10在自行車的大齒盤12在做齒比轉換時,鏈條由大齒盤12變速至小齒盤13,或由小齒盤13變速至大齒盤12,此時變速連桿40及扣鏈舵輪60不會旋轉改變位置,可避免造成脫鏈,當飛輪齒盤14在做齒比變換時,鏈條由大的飛輪齒盤14變速至小的飛輪齒盤14,或小的飛輪齒盤14變速至大的飛輪齒盤14,其變速連桿40會因連桿控制線70的拉動,旋轉改變位置來調整扣鏈舵輪60角度來拉緊鏈條,避免造成脫鏈,可使變速精準及減少鏈條脫鏈現象。又如圖1至圖10所示,當變速纜線311拉動螺旋桿30旋轉時,藉由螺旋桿身32的螺旋溝槽33內的多個軸承44驅動,變速連桿40滑移時使鏈條由小的飛輪齒盤14變速至大的飛輪齒盤14,變速連桿40于滑桿25上動滑時,連桿控制線70會拉動轉折滾輪57,改變扣鏈連桿50受回復彈簧48動作旋轉時的最末點,并使扣鏈連桿50轉動帶動扣鏈舵輪60拉緊鏈條,藉此達到變速進檔、定檔、變速退檔及扣鏈舵輪60角度定位效果。上述實施例和圖式并非限定本發明的產品形態和式樣,任何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對其所做的適當變化或修飾,皆應視為不脫離本發明的專利范疇。
權利要求
1.一種后變速器,其特征在干:包括: 一螺旋桿座,其上端側邊設有調整孔及調整片,一勾爪螺絲穿設ー轉動襯套容置于調整孔內,底側邊設有滑桿,滑桿中心處設有容置槽,滑桿外徑處設有多個變速導槽與容置槽相通,調整孔底側設有定位剖槽,調整片中心處設有定位孔,底側邊設有凸出的定位柱,后側鎖設有調整螺絲; 一螺旋桿,其前側設有纜線夾,螺旋桿身上設有螺旋溝槽容置多個軸承; ー變速連桿,其前側設有滑套連接桿體,滑套中心處設有套孔,套孔內設有多個軸承,套孔外緣左、右兩側設有與控制線槽相通的控制線孔,桿體上側設有控制線槽,桿體末端設有樞接孔,樞接孔內容納回復彈簧及樞設扣鏈連桿; ー扣鏈連桿,其頂側設有樞接孔及與該樞接孔相通的透孔,樞接孔內設有回復彈簧,扣鏈連桿底側一端設有樞接柱及轉折滾輪,樞接柱中心處設有透孔; ー連桿控制線,其一腳端穿設滑套的控制線孔及螺旋桿座的控制線孔固定在螺旋桿座的容置槽頂側邊緣,另ー腳端穿設滑套的控制線孔固定在滑套側邊上,中段環繞于桿體的控制線槽內,末端形成一套環套設于扣鏈連桿的轉折滾輪上。
2.依權利要求1所述的后變速器,其特征在于:該容置槽頂側設有控制線穿孔,容置槽內容置螺旋桿。
3.依權利要求1所述的后變速器,其特征在于:該調整螺絲旋松或旋緊時,轉動襯套可轉動來改變后變速器的角度,調整后變速器整體角度。
4.依權利要求1所述的后變速器,其特征在于:該纜線夾固定變速纜線。
5.依權利要求1所述的后變速器,其特征在于:該扣鏈連桿頂側的樞接孔及透孔利用螺絲及母螺絲對鎖后,固定回復彈簧及扣鏈舵輪。
6.依權利要求1所述的后變速器,其特征在于:該扣鏈連桿底側的樞接柱外徑處套設回復彈簧,螺絲穿設樞接柱的透孔鎖設于變速連桿后側的樞接孔,將扣鏈連桿樞設于變速連桿后端。
7.依權利要求1所述的后變速器,其特征在于:該螺旋桿身的螺旋溝槽驅動多個軸承。
8.依權利要求1所述的后變速器,其特征在于:該變速連桿于滑桿上滑動時,連桿控制線會拉動轉折滾輪,改變扣鏈連桿受回復彈簧動作旋轉時的最末點。
9.依權利要求1所述的后變速器,其特征在于:該扣鏈連桿受連桿控制線拉動旋轉吋,帶動扣鏈舵輪拉緊鏈條。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用于自行車的后變速器,其鎖固于車架后叉端一側,包含有一螺旋桿座、一螺旋桿、一變速連桿、一扣鏈連桿及一連桿控制線,前變速器拉動或放松變速纜線時,可使變速連桿于螺旋桿座上前后滑移,同時連桿控制線一腳端也會拉動扣鏈連桿轉動,改變扣鏈連桿受回復彈簧作動旋轉時的最末點,藉此達到變速進檔、定檔、變速退檔及扣鏈舵輪角度定位效果,并兼具有減少變速系統失靈及鏈條脫鏈現象,且當自行車的大齒盤在做齒比轉換時,變速連桿及扣鏈舵輪不會旋轉改變位置,可避免造成脫鏈,當飛輪的齒比在做齒比變換時,其變速連桿會因連桿控制線的拉動,旋轉改變位置來調整扣鏈舵輪角度來拉緊鏈條,避免造成脫鏈。
文檔編號B62M9/121GK103121493SQ20111036790
公開日2013年5月29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18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18日
發明者林昌慧 申請人:林昌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