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汽車的后部車身構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汽車的后部車身構造,尤其涉及包含在后部座席的后方將備用輪胎以垂直姿勢進行支承的備用輪胎支承構造的汽車的后部車身構造。
背景技術:
作為包含在后部座席后方的行李室中將備用輪胎、漏氣輪胎以垂直姿勢進行支承的備用輪胎支承構造的汽車的后部車身構造,已知以下構造具有在后部座席后方的底板面板的平坦面上被螺紋卡定的L形托架,將漏氣輪胎以垂直姿勢安裝在L形托架的垂直立起側的車身后方面(例如,專利文獻I)、以及在后部座席后方的底板面板上配置的橫梁的車身后方面安裝備用輪胎(例如,專利文獻2)。
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00-16354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9-132169號公報但是,在安裝于底板面板的平坦面上的L形托架的垂直立起片的車身后方面將漏氣輪胎以垂直姿勢進行安裝的構造,需要使L形托架大型化等來提高L形托架相對于車身的安裝強度,由L形托架構成的備用輪胎(漏氣輪胎)支承構造變得大型化、重量化。在橫梁的車身后方面安裝備用輪胎的構造,為了將備用輪胎的輪轂部安裝到橫梁的車身后方面而需要提高橫梁的高度。因此,導致橫梁大型化,且橫梁向車室內的突出量增力口,減少了車室空間。
發明內容
本發明欲解決的課題為,有效利用現有的(本來的)后部車身構造,不使備用輪胎支承構造大型化、重量化,不需減少車室空間,就能夠在后部座席的后方以垂直姿勢適當地支承備用輪胎。本發明的汽車的后部車身構造,是包含在后部座席17的后方將備用輪胎100以垂直姿勢進行支承的備用輪胎支承構造的汽車的后部車身構造,具有在車身后部側形成有行李收納用凹部12C的底板面板12 ;從所述行李收納用凹部12C的車身前方側傾斜面12F立設的輪胎承載部件40,所述輪胎承載部件40具有設在下部附近且具有用于載置備用輪胎的上表面的輪胎支承凸緣部42E ;設在所述輪胎支承凸緣部42E的上方且能夠裝拆地對載置在所述輪胎支承凸緣部42E上的垂直姿勢的備用輪胎100進行固定的輪胎固定部58。根據該構成,輪胎承載部件40由于從后底板面板12的行李收納用凹部12C的車身前方側傾斜面12F垂直地立設,所以,與輪胎承載部件在水平的平坦面上垂直地立設的結構相比,即使為相同大小的橫截面面積,也能夠該輪胎承載部件40與后底板面板12接合的接合面擴大了傾斜的量。由此,不會導致輪胎承載部件40大型化、重量化,能夠充分得到輪胎承載部件40相對于車身的安裝強度,不會減少車室空間,能夠在后部座席17的后方將備用輪胎100以垂直姿勢適當地支承。本發明的汽車的后部車身構造,優選地,具有第一后底板橫梁18,位于所述行李收納用凹部12C的車身前方,使兩端接合在沿車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后側車架10上并沿車身寬度方向延伸;第二后底板橫梁28,沿所述行李收納用凹部12C設置并使兩端接合在所述左右的后側車架10上且沿車身寬度方向延伸;座椅安全帶固定器加強構件26,重合地設在所述底板面板12上且接合在所述第一后底板橫梁18上,所述輪胎承載部件40由安裝基座部件42和支柱部件44構成,安裝基座部件42具有沿所述行李收納用凹部12C的車身前方側傾斜面12F傾斜的傾斜部分42A及所述輪胎支承凸緣部42E,使位于車身前側的傾斜上位側夾持所述底板面板12地固定在所述座椅安全帶固定器加強構件26上、且使位于車身后側的傾斜下位側夾持所述底板面板12地固定在所述第二后底板橫梁28上,支柱部件44使下端接合在所述安裝基座部件42的所述傾斜 部分42A上并從該安裝基座部件42向上方垂直地延伸,支柱部件44具有所述輪胎固定部58。根據該構成,安裝基座部件42經由座椅安全帶固定器加強構件26與第一后底板橫梁18連結、且還連結在第二后底板橫梁28上,所以,能夠有效地利用現有的本來的后部車身構造提高安裝基座部件42相對于車身的安裝強度。本發明的汽車的后部車身構造,優選地,所述第二后底板橫梁28具有帽形橫截面形狀,該帽形橫截面形狀在車身前側和車身后側具有與所述底板面板12進行接合的接合用凸緣c、d,所述安裝基座部件42相對于所述第二后底板橫梁28的固定部具有將所述安裝基座部件42固定在所述第二后底板橫梁28的車身前側的所述接合用凸緣c上的左右兩個前側固定部48 ;將所述安裝基座部件42固定在所述第二后底板橫梁28的車身后側的所述接合用凸緣d上的左右兩個后側固定部50,所述左右兩個后側固定部50的車寬方向的分離距離E比所述左右兩個前側固定部48的車寬方向的分離距離B短,在所述左右兩個后側固定部50的上方位置且在車寬方向外側的左右兩處形成有所述輪胎支承凸緣部42E。根據該構成,能夠將左右的輪胎支承凸緣部42E的左右方向的分離距離容易地設定為能夠通過左右兩點穩定地支承備用輪胎100的底部的適當的分離距離。本發明的汽車的后部車身構造,優選地,還在所述輪胎固定部58的下方位置且在所述輪胎支承凸緣部42E的上方位置,沿車寬方向延伸的輪胎前部接觸部件60安裝在所述支柱部件44上。根據該構成,通過將載置在輪胎支承凸緣部42E上的備用輪胎100向輪胎前部接觸部件60推壓,從而備用輪胎100以垂直姿勢穩定地被輪胎承載部件40支承。本發明的汽車的后部車身構造,優選地,還在所述支柱部件44的側面部具有能夠裝拆地支承千斤頂的千斤頂支承部62。根據該構成,能夠將支柱部件44的側面部作為千斤頂110的支承部有效地加以利用。發明的效果根據本發明的汽車的后部車身構造,由于輪胎承載部件從后底板面板的行李收納用凹部的車身前方側傾斜面垂直地立設,所以,與輪胎承載部件在水平的平坦面上垂直地立設的結構相比,即使為相同大小的橫截面面積,也能夠使輪胎承載部件與后底板面板12接合的接合面擴大了傾斜的量。由此,不會導致輪胎承載部件大型化、重量化,能夠充分得到輪胎承載部件相對于車身的安裝強度,不會減少車室空間,能夠在后部座席的后方將備用輪胎以垂直姿勢適當地支承。
圖I是本發明的汽車的后部車身構造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備用輪胎安裝狀態下的立體圖。圖2是本實施方式的汽車的后部車身構造的備用輪胎拆下狀態下的立體圖。圖3是本實施方式的汽車的后部車身構造的后底板面板拆下狀態下的俯視圖。圖4是本實施方式的汽車的后部車身構造的仰視圖。圖5是沿圖I的V-V線的剖視圖。圖6是沿圖I的VI-VI線的剖視圖。圖7是本實施方式的汽車的后部車身構造的輪胎支承部分的千斤頂拆下狀態下·的立體圖。圖8是本實施方式的汽車的后部車身構造的輪胎支承部分的千斤頂安裝狀態下的立體圖。附圖標記的說明10后底板框架12后底板面板12B備用輪胎底座部分12C行李收納用凹部12F車身前方側傾斜面14下縱梁16中間橫梁17后部座席18第一后底板橫梁26座椅安全帶固定器加強構件28第二后底板橫梁32后中間框架40輪胎承載部件42安裝基座部件42A傾斜部分42E輪胎支承凸緣部44支柱部件44C輪胎前部接觸面部58輪胎固定托架62千斤頂支承部件100備用輪胎110千斤頂120蓄電池單元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圖I 圖8說明本發明的汽車的后部車身構造的一個實施方式。此外,構成后部車身的部件,如無特殊說明則為鋼材。另外,部件彼此的接合通過點焊等進行。如圖I 圖4所示,作為構成后部車身的一個部件,設有沿車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后底板框架(后側車架)10。后底板框架10呈帽形截面形狀,接合在后底板面板12的左右兩側部分上,與后底板面板12協作而構成閉合截面形狀。左右的后底板框架10的前端部分別接合在沿車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下縱梁14上,并接合沿車身寬度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中間橫梁16的左右端部。中間橫梁16與后底板面板12接合并與該后底板面板12協作而構成閉合截面形狀(參照圖5),將左右的后底板框架10的前端部相互連結。在左右的后底板框架10的后端部經由保險杠伸出部構件(圖示省略)安裝有后保險杠(圖示省略)。后底板面板12在車身前后方向連續地具有載置后部座席17的座椅17A的座椅載置部分12A ;在座椅載置部分12A的車身后方,也就是說在后部座席17的車身后方作為行李室的底板部的備用輪胎底座部分12B。在備用輪胎底座部分12B上形成有向下方較大·地凹陷的行李收納用凹部12C。行李收納用凹部12C本來是為了以水平放置的方式將備用輪胎100收容在行李室內而設置的凹部。在備用輪胎底座部分12B的車身前側,在與座椅載置部分12A之間,在車寬方向的整個區域范圍內存在有平坦的中間平坦部分12D。在中間平坦部分12D的上表面(車內表面)設有第一后底板橫梁18。第一后底板橫梁18,如圖3所示,以沿車寬方向將形成在后底板面板12上的燃料箱維護用開口 12E橫切的方式延伸,所以,為了確保從該開口 12E向車內側的通路性,該第一后底板橫梁18由接合在左右的后底板框架10上且接合在后底板面板12的上表面上的左右的側部件18A、18B、和位于開口 12D的正上位置且通過螺栓20能夠裝拆地連結在左右端部側部件18A、18B上的中間部件18C構成。偵彳部件18A、18B分別呈在車身前側和車身后側具有焊接凸緣片a、b(參照圖3)的帽形截面形狀,通過焊接凸緣片a、b接合在后底板面板12的上表面,并與后底板面板12協作而構成閉合截面形狀(參照圖5)。兒重座椅安裝用的固定器24與后底板面板12 —起接合在側部件18A、18B的前側的焊接凸緣片a上。以包圍開口 12E的方式重合地設在后底板面板12的車寬方向中央部的板狀的一塊座椅安全帶固定器加強構件26夾持后底板面板12地接合在左右的部件18A、18B的焊接凸緣片a、b的雙方上。座椅安全帶固定器加強構件26是與后底板面板12 —起接合在第一后底板橫梁18的左右的部件18A、18B上來提高安裝固定器24的左右的部件18AU8B的強度的加強構件。在備用輪胎底座部分12B的下底面(車外表面)沿行李收納用凹部12C的外側設有第二后底板橫梁28。第二后底板橫梁28呈在車身前側和車身后側具有焊接凸緣片C、d(參照圖3)的帽形截面形狀,并成為與行李收納用凹部12C的凹部形狀仿形的形狀、且沿行李收納用凹部12C在車身寬度方向上延伸,通過焊接凸緣片c、d接合在后底板面板12的下底面,與后底板面板12協作而構成閉合截面形狀(參照圖5),且該第二后底板橫梁28的左右端部接合在左右的后側車架10上。在第二后底板橫梁28相對于后側車架10的接合部附近,設有接合在第二后底板橫梁28的左右端部附近和左右的后側車架10上的外伸托梁30。在包含外伸托梁30的第二后底板橫梁28和后側車架10的接合部與后側車架10的車身前側部分之間,設置有后懸掛機構的安裝部。圖4中,附圖標記P I表示設定在后側車架10的車身前側部分上的后懸掛斗桿的前部安裝點,附圖標記P2表示設定在外伸托梁30上的后懸掛斗桿的后部安裝點,附圖標記P3表示設定在第二后底板橫梁28和后側車架10的接合部上的后懸掛用彈簧的安裝點。在備用輪胎底座部分12B的車寬方向中央部沿行李收納用凹部12C的下底面(車外表面)設有后中間框架32。后中間框架32呈帽形截面形狀并接合在后底板面板12的下底面,與后底板面板12協作而構成閉合截面形狀(參照圖5)。后中間框架32的前端部接合在第二后底板橫梁28的背面(車身后方面)。由此,后中間框架32作為將后面碰撞荷載向第二后底板橫梁28傳遞的碰撞荷載傳遞構件發揮作用。在后中間框架32的后端部安裝有牽引用鉤34(參照圖2)。 在備用輪胎底座部分12B上,從行李收納用凹部12C的車身前方側傾斜面12F立設有輪胎承載部件40。輪胎承載部件40,如圖2、圖3所示,位于車寬方向的中央部,也就是說位于沿車身前后方向觀察與后中間框架32重疊的位置,由相對于后底板面板12的安裝部件即安裝基座部件42和備用輪胎100的安裝部件即支柱部件44構成。安裝基座部件42,如圖2、圖5、圖7、圖8所示,具有沿行李收納用凹部12C的車身前方側傾斜面12F傾斜的傾斜部分42A ;沿傾斜部分42A的左右側緣設置并與車身前方側傾斜面(車內表面)12F重合的側部凸緣片42B ;與傾斜部分42A的傾斜上位側連續且向車身前側延伸并與中間平坦部分12D的上表面重合的上位部分42C ;與傾斜部分42A的傾斜下位側連續且向車身后側延伸并與行李收納用凹部12C的底部上表面重合的下位部分42D。如圖7、圖8所示,在上位部分42C上的車身前側的左右二處貫穿形成有螺栓通孔46,在下位部分42D的車身前側的左右兩處和車身后側的左右兩處分別貫穿形成有螺栓通孔 48,50ο上位部分42C通過插入到螺栓通孔46中的螺栓52夾持后底板面板12地被固定在座椅安全帶固定器加強構件26上。下位部分42D通過插入到前側的螺栓通孔48中的螺栓54夾持后底板面板12地被固定在第二后底板橫梁28的前側的接合凸緣片c上,并且,通過插入到后側的螺栓通孔50中的螺栓56夾持后底板面板12地被固定在第二后底板橫梁28的后側的接合凸緣片d上。這樣,安裝基座部件42通過6點的螺栓緊固,并通過與本來就具有高強度的第一后底板橫梁18的側部件18A、18B存在接合關系的座椅安全帶固定器加強構件26和第二后底板橫梁28而被牢固地固定。由此,能夠有效利用已有的本來的后部車身構造來增強安裝基座部件42相對于車身的安裝強度。另外,固定在后底板面板12的車內表面上的安裝基座部件42,在傾斜部分42A中,與側部凸緣片42B、上位部分42C、下位部分42D —起并與車身前方側傾斜面12F協作而構成閉合箱狀,成為具有高剛性的結構。由于上述的安裝構造、以及安裝基座部件42位于與座椅安全帶固定器加強構件26在車身寬度方向的相同位置,也就是說沿車身前后方向觀察與后中間框架32重疊的位置,所以,安裝基座部件42還作為將輸入到中間框架32中的后面碰撞荷載經由座椅安全帶固定器加強構件26向第一后底板橫梁18的側部件18A、18B分散傳遞的碰撞荷載傳遞構件發揮作用。如圖7所示,若對基于位于車身最前側的左右2個螺栓52 (螺栓通孔46)的在安裝基座部件42的左右方向的緊固分離距離A、基于位于所述螺栓52的車身后側的左右2個螺栓54(螺栓通孔48)的在安裝基座部件42的左右方向的緊固分離距離(前側固定部的車寬方向的分離距離)B、基于位于所述螺栓54的車身更后側的螺栓56 (螺栓通孔50)的在安裝基座部件42的左右方向的緊固分離距離(后側固定部的車寬方向的分離距離)C進行比較,則有A > B > C的關系。也就是說,基于左右2個螺栓56的在下位部分42D的后側固定部的車寬方向的分離距離C比基于左右2個螺栓54的在前側固定部的車寬方向的分離距離B短。這樣,安裝基座部件42相對于車身在左右方向的緊固分離距離隨著趨向車身前側而變大,這點有助于提高使傳遞到安裝基座部件42上的后面碰撞荷載向車身寬度方向外方并向左右分散傳遞至第二后底板橫梁28和第一后底板橫梁18的側部件18A、18B上的 效率。在安裝基座部件42上,在基于螺栓56的下位部分42D的左右2個后側固定部的上方位置,且在車寬方向外側的左右兩處,彎曲地形成有具有用于載置備用輪胎100的大致水平的上表面的輪胎支承凸緣部42E。這樣,在輪胎承載部件40的下部附近設有輪胎支承凸緣部42E。輪胎支承凸緣部42E位于比下位部分42D高出高度H的量的位置,由此能夠確保載置在輪胎支承凸緣部42E上的備用輪胎100和行李收納用凹部12C的底部的間隙從而避免備用輪胎100和螺栓56的頭部的干涉。左右的輪胎支承凸緣部42E的左右方向(車寬方向)的分離距離比基于螺栓56 (螺栓通孔50)的在安裝基座部件42的左右緊固間距分離距離C大,但比基于螺栓54 (螺栓通孔48)的在安裝基座部件42的左右緊固間距分離距離B小,成為能夠以左右兩點穩定地支承備用輪胎100的底部的適當的分離距離。支柱部件44通過左右側片44A和后表面部44B而形成為槽形橫截面形狀,下端成為與安裝基座部件42的傾斜部分42A相配合的傾斜的形狀。在支柱部件44的下端部的左右兩側,也就是說在左右側片44A的下端設有與傾斜部分42A剛好匹配并接合在傾斜部分42A上的接合凸緣片e、和接合在上位部分42C上的接合凸緣片f。在支柱部件44的后表面部44B的下端設有與下位部分42D接合的接合凸緣片g。這樣,支柱部件44牢固地接合在安裝基座部件42上,而成為從傾斜部分42A向上方垂直(鉛直)地延伸的支柱。左右側片44A,在下端側中,具有使傾斜部分42A投影在水平面上的車身前后方向的全長和在上位部分42C以及下位部分42D的車身前后方向的一部分的范圍內的車身前后方向長,但從下端到中間高度位置具有向車身后方傾斜的前緣、且隨著從下端趨向上方其車身前后方向長度縮短,從中間高度位置到上端的車身前后方向長度與下端側相比充分短。在支柱部件44的后表面部44B的中間高度位置部分,且在輪胎支承凸緣部42E的上方,接合有從該后表面部44B向車身后方突出的呈梯形(圓錐形狀)的輪胎固定托架(輪胎固定部件)58。載置在輪胎支承凸緣部42E上且處于垂直姿勢的備用輪胎100的輪轂中心部通過輪胎安裝螺栓59能夠裝拆地固定在輪胎固定托架58上。
在支柱部件44的后表面部44B的上端,也就是說,在輪胎固定托架58的上方位置形成有向車身后方突出的輪胎前部接觸面部44C。在后表面部44B的下端附近,也就是說,在輪胎固定托架58的下方位置,接合有沿車寬方向延伸的輪胎前部接觸部件60。輪胎前部接觸部件60具有比基于螺栓56的在安裝基座部件42的左右緊固間距分離距離(后側固定部的車寬方向的分離距離)C長、且與基于左右2個螺栓54的在安裝基座部件42的左右方向的緊固分離距離(前側固定部的車寬方向的分離距離)B大致同等的車寬方向長度,與上部輪胎接觸面部44C同等地從后表面部44B向車身后方突出。載置在輪胎支承凸緣部42E上且通過輪胎安裝螺栓59將輪轂中心部固定在輪胎固定托架58上的備用輪胎100,以分別使輪胎上部與輪胎前部接觸面部44C接觸、且輪胎下部與輪胎前部接觸部件60接觸的垂直姿勢,能夠裝拆地安裝在輪胎承載部件40上。這樣,使載置在輪胎支承凸緣部42E上的備用輪胎100被上方中央的輪胎前部接觸面部44C和在下方左右范圍內的輪胎前部接觸部件60推壓,而成為所謂的3點支承構造,備用輪胎100以垂直姿勢穩定地被輪胎承載部件40支承。
如圖7、圖8所示,千斤頂支承部件62通過焊接部62A固定在支柱部件44的左右側片44A的一側。千斤頂支承部件62是由對鋼鐵制線材進行彎折而成的部件構成的,一體地具有能夠使折疊的千斤頂110沿上下方向出入地對其進行包圍的千斤頂包圍部分62B、和與千斤頂110的基臺部IlOA的下緣卡合從而阻止千斤頂110向下方拔出的下部卡定部62C。千斤頂110相對于千斤頂支承部件62的安裝,是在將千斤頂螺紋軸IlOB向千斤頂縮小方向旋轉從而將千斤頂110最大限度地折疊的狀態下,從上方向千斤頂包圍部分62B內插入直到基臺部IlOA的下緣與下部卡定部62C抵接,然后,將千斤頂螺紋軸IlOB向千斤頂擴張方向旋轉從而使千斤頂110稍微擴張,而由千斤頂包圍部分62B頂住即可,能夠在沒有晃動的狀態下,將千斤頂110安裝在千斤頂支承部件62上。此外,千斤頂110的拆下能夠通過與上述的安裝程序相反的操作進行。如上所述,輪胎承載部件40通過安裝基座部件42從后底板面板12的行李收納用凹部12C的車身前方側傾斜面12F垂直地立設,所以,與輪胎承載部件垂直地立設在中間平坦部分12D等水平的平坦面上的結構相比,即使為相同大小的橫截面面積,也能夠使輪胎承載部件40與后底板面板12的接合面擴大了傾斜的量,也就是說,能夠使接合凸緣片e的長度加長。由此,不會導致輪胎承載部件40大型化、重量化,能夠充分得到輪胎承載部件40相對于車身的安裝強度,不會減少車室空間,能夠在后部座席17的后方將備用輪胎100以垂直姿勢適當地支承。輪胎承載部件40由于不是安裝在第一后底板橫梁18等橫梁的車身后方面上的部件,所以,無需增高橫梁的高度。由此,不會導致橫梁大型化、也不會因橫梁向車室內的突出量增加而減少車室空間。由此,如圖I、圖5所示,在后部座席17的靠背部17B和輪胎承載部件40之間,能夠確保整個車寬方向上的沿車身前后方向的較大的空間,能夠將該空間有效地利用在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的充電電池單元120的配置部等上,在除了電動汽車以及混合動力汽車以外的現有的汽車中,無需較大地變更車身構成就能夠確保充電電池單元120的配置場所。
另外,為了收容備用輪胎100而形成的行李收納用凹部12C能夠作為其他的行李的收納部加以利用,后部行李室的行李收納容積變大。另外,通過將支柱部件44的側面部作為千斤頂HO的支承部加以有效利用,也能夠增大后部行李室的行李收納容積。本實施方式中,由于輪胎承載部件40由安裝基座部件42和支柱部件44兩個零件構成,所以,安裝基座部件42以及支柱部件44的形狀的自由度提高,沖壓成形性變好。此外,圖I中,附圖標記64表示在充電電池單元120的配置部的上方配置在后部座席17的靠背部17B和輪胎承載部分之間的后置物板。以上,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進行了說明,但只要本 領域技術人員能夠容易理解,本發明不限定于這樣的實施方式,能夠在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的范圍內進行適當變更。例如,輪胎承載部件40可以由安裝基座部件42和支柱部件44 一體構成。另外,上述實施方式中所示的構成要素并非全部必須,只要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能夠適當選擇取舍。
權利要求
1.一種后部車身構造,是包含在后部座席的后方將備用輪胎以垂直姿勢進行支承的備用輪胎支承構造的汽車的后部車身構造,其特征在于,具有在車身后部側形成有行李收納用凹部的底板面板;從所述行李收納用凹部的車身前方側傾斜面立設的輪胎承載部件,所述輪胎承載部件具有設在下部附近且具有用于載置備用輪胎的上表面的輪胎支承凸緣部;設在所述輪胎支承凸緣部的上方且能夠裝拆地對載置在所述輪胎支承凸緣部上的垂直姿勢的備用輪胎進行固定的輪胎固定部。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后部車身構造,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后底板橫梁,位于所述行李收納用凹部的車身前方,使兩端接合在沿車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后側車架上,且該第一后底板橫梁沿車身寬度方向延伸;第二后底板橫梁,沿所述行李收納用凹部設置,使兩端接合在所述左右的后側車架上,且該第二后底板橫梁沿車身寬度方向延伸;座椅安全帶固定器加強構件,重合地設在所述底板面板上且接合在所述第一后底板橫梁上,所述輪胎承載部件由安裝基座部件和支柱部件構成,安裝基座部件具有沿所述行李收納用凹部的車身前方側傾斜面傾斜的傾斜部分及所述輪胎支承凸緣部,使位于車身前側的傾斜上位側夾持所述底板面板地固定在所述座椅安全帶固定器加強構件上、且使位于車身后側的傾斜下位側夾持所述底板面板地固定在所述第二后底板橫梁上,所述支柱部件使下端接合在所述安裝基座部件的所述傾斜部分上并從該安裝基座部件向上方垂直地延伸,該支柱部件具有所述輪胎固定部。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后部車身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后底板橫梁具有帽形橫截面形狀,該帽形橫截面形狀在車身前側和車身后側具有與所述底板面板進行接合的接合用凸緣,所述安裝基座部件相對于所述第二后底板橫梁的固定部具有將所述安裝基座部件固定在所述第二后底板橫梁的車身前側的所述接合用凸緣上的左右兩個前側固定部;將所述安裝基座部件固定在所述第二后底板橫梁的車身后側的所述接合用凸緣上的左右兩個后側固定部,所述左右兩個后側固定部的車寬方向的分離距離比所述左右兩個前側固定部的車寬方向的分離距離短,在所述左右兩個后側固定部的上方位置且在車寬方向外側的左右兩處形成有所述輪胎支承凸緣部。
4.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后部車身構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輪胎固定部的下方位置且在所述輪胎支承凸緣部的上方位置,沿車寬方向延伸的輪胎前部接觸部件安裝在所述支柱部件上。
5.如權利要求2 4的任一項所述的后部車身構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柱部件的側面部具有能夠裝拆地支承千斤頂的千斤頂支承部。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后部車身構造,能夠有效地利用現有的后部車身構造,不會導致備用輪胎支承構造大型化、重量化,不會減少車室空間,能夠在后部座席的后方將備用輪胎以垂直姿勢適當地支承。從形成在底板面板(12)上的行李收納用凹部(12C)的車身前方側傾斜(12F)面立設輪胎承載部件(40),在輪胎承載部件(40)的下部附近設置具有載置備用輪胎(100)的上表面的輪胎支承凸緣部(42E),在輪胎支承凸緣部(42E)的上方設置能夠裝拆地固定垂直姿勢的備用輪胎(100)的輪胎固定部(58)。
文檔編號B62D43/08GK102951216SQ201210245458
公開日2013年3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1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24日
發明者浦野親人, 棚井敦司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