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具有前副車架的車身前部構造的改進技術。
背景技術:
在乘用車等的車輛之中,存在在車身的前部具有前副車架的車型。在這種車輛中,在位于車身的前部且沿車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前側車架的下部設置有左右的托架,在該左右的托架的下部,通過左右的螺栓安裝有前副車架。例如從專利文獻1得知這樣的結構的車身前部構造。
在專利文獻1中得知的車身前部構造中,左右的托架從左右的前側車架的前部的下表面垂下。在該左右的托架上,通過左右的螺栓安裝有前副車架的前端部。左右的托架為焊接于左右的前側車架的前部的下表面的結構。
近幾年,正在進行關于在車身的前部發生碰撞時的碰撞能量的吸收的技術的開發。優選在通過車身更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中,由碰撞載荷導致前副車架從左右的前側車架脫落。另一方面,謀求在車輛的通常的行駛時,前副車架相對于左右的前側車架被適當地緊固,從而能夠確保車輛的行駛性能和乘坐舒適性這兩個相反的效果。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2006-205811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課題在于,提供一種技術,在車輛的通常的行駛時,能夠確保車輛的行駛性能和乘坐舒適性,并且在車身的前部發生碰撞時,能夠通過車身更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
根據本發明,車身前部構造在位于車身的前部且沿車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前側車架的下部設置有左右的托架,在該左右的托架的下部,通過左右的螺栓而安裝有前副車架。
上述左右的托架包含:有底中空狀的左右的托架主體,其從上述左右的前側車架的下表面垂下;左右的隔板,其與該左右的托架主體的底板相比位于上位,且上下地分隔該左右的托架主體的內部;以及中空狀的左右的套管,其從該左右的隔板延伸至上述左右的托架主體的底板或者該底板的附近。
上述左右的隔板的板厚設定得比上述左右的托架主體的板厚小。上述左右的隔板為與上述左右的托架主體接合的結構,且具有焊接在上述左右的前側車架上結構的至少各一個的隔板側凸緣。上述左右的套管的上端部為支承于左右的隔板的結構。在上述左右的套管的上端部,安裝有將該左右的套管的內部貫穿插入而構成的上述左右的螺栓的上端部。
這樣,左右的隔板的板厚比左右的托架主體的板厚小。因此,設置于左右的隔板的、至少左右各一個的隔板側凸緣的板厚也小。該左右的隔板側凸緣是焊接于左右的前側車架的結構。
一般地,隔板側凸緣的板厚越小,隔板側凸緣相對于左右的前側車架的焊接部分的強度越小。因此,能夠由在車身的前部發生碰撞時的碰撞載荷導致左右的托架之中的隔板側凸緣的焊接部分首先斷裂。該焊接部分的斷裂位置為左右的托架相對于左右的前側車架的接合部分發生斷裂的起點。由碰撞載荷導致前副車架從左右的前側車架脫落,從而能夠通過車身更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
另一方面,在車輛的通常的行駛時,碰撞載荷那樣的過大的載荷不會對隔板側凸緣相對于左右的前側車架的焊接部分發生作用。因此,隔板側凸緣相對于左右的前側車架的焊接部分的強度是充分的。因此,前副車架相對于左右的前側車架被適當地緊固。因此,能夠確保車輛的行駛性能和乘坐舒適性。
優選的是,上述左右的前側車架的下表面與上述左右的托架主體組合為閉截面狀。因此,能夠提高左右的托架的剛性。因此,能夠提高車輛的行駛性能和乘坐舒適性。
更優選的是,上述左右的隔板側凸緣從上述左右的隔板沿上述左右的前側車架的下表面向車身前方延伸。即,左右的隔板側凸緣朝向碰撞載荷從車身前方經由左右的前側車架發生作用的方向(前方)延伸。因此,左右的托架之中的、隔板側凸緣的焊接部分能夠通過碰撞載荷更加可靠地首先斷裂。通過碰撞載荷,前副車架能夠相對于左右的前側車架更容易地脫落。
更優選的是,上述左右的隔板側凸緣具有向下方鼓出的左右的凸部。雖然由這些凸部導致左右的隔板側凸緣厚度小,但能夠提高剛性。因此,能夠提高車輛的行駛性能和乘坐舒適性。
更優選的是,上述左右的托架主體具有焊接于上述左右的前側車架的結構的左右的主體側凸緣。該左右的主體側凸緣具有向下方鼓出的左右的凸部。能夠通過這些凸部提高左右的主體側凸緣的剛性。因此,不需要為了提高車輛的行駛性能和乘坐舒適性而增大左右的主體側凸緣的厚度。
更詳細的是,上述左右的托架主體的底板具有左右的排水孔。因此,能夠將進入到左右的托架之中的雨水從左右的排水孔容易地排出。
更詳細的是,上述左右的托架主體分別具有位于車寬方向內側的縱板狀的左右的內側的側板、和位于車寬方向外側的縱板狀的左右的外側的側板。上述左右的內側的側板與上述左右的外側的側板板面彼此相對。上述左右的內側的側板與上述左右的外側的側板的各自的某一方具有朝向另一方的板面的上端部貫通的左右的開口。
像這樣,托架主體之中的,內側的側板和外側的側板的一方具有朝向另一方的板面的上端部貫通的左右的開口。該左右的開口能夠作為能夠供點焊機的一方的電極插入的電極插入用開口。
例如,內側的側板能夠通過點焊而與前側車架的車寬方向的內側面接合。另一方面,外側的側板能夠通過點焊而與前側車架的車寬方向的外側面接合。在該焊接工序中,能夠將點焊機的一方的電極從外部通過開口而插入到托架主體的內部。因此,能夠通過點焊機之中的、從開口插入的一方的電極和另一方的電極夾入托架主體的側板和前側車架的側板而進行點焊。因此,通過僅在托架主體的側板上設置開口的簡單的結構,能夠容易地實施點焊。
發明效果
在本發明中,在通常的行駛時,能夠確保車輛的行駛性能和乘坐舒適性,并且在車身的前部發生碰撞時,能夠通過車身更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車身的前部的左側視圖。
圖2是圖1所示的托架的放大圖。
圖3是從圖2所示的托架拆下螺栓的剖視圖。
圖4是沿圖2的4-4線的剖視圖。
圖5是僅圖3所示的隔板的結構和托架整體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6是圖5所示的托架主體的立體圖。
圖7是從車寬中央側觀察的圖2所示的托架的側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車輛;11:車身;12:前側車架;12a:下表面;21:托架;22:螺栓;30:托架主體;31:底板;31b:排水孔;34:內側的側板;35:外側的側板;36:主體側凸緣;37:凸部(主體側凸部);38:開口;40:隔板;44:隔板側凸緣;45:凸部(頭側凸部);50:套管;51:凸緣(上端部);t1:托架主體的板厚(主體側凸緣的板厚);t2:隔板的板厚(隔板側凸緣的板厚)
具體實施方式
基于附圖以下說明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
關于實施例的車身前部構造,基于附圖進行說明。此外,車身的“前”、“后”、“左”、“右”、“上”、“下”遵循從駕駛員觀察到的方向,Fr表示前側,Rr表示后側,Le表示左側。
如圖1所示那樣,乘用車等的車輛10具有單體式主體的車身11。該車身11相對于從車輛10的車寬方向的中心通過而向車輛前后方向延伸的車寬中心線CL實際上形成為左右對稱形。在本實施例中,僅圖示了車身11的前部的左半部分。由于車身11的前部的右半部分相對于所述左半部分為左右對稱形,其他為相同的結構,所以未圖示,也省略詳細的說明。
車身11的前部包含左右的前側車架12、前隔板13和左右的前上構件14。左右的前側車架12位于車身前部的車寬方向兩側,且沿車身前后方向延伸。前隔板13設置于左右的前側車架12的前端部之間。左右的前上構件14位于左右的前側車架12的車寬方向的外側,從左右的前柱15向前下方彎曲且延伸。左右的前上構件14的前下端部與左右的前側車架12的兩側接合。
在左右的前側車架12上,從下方安裝有前副車架16。更具體地說,該前副車架16的前部安裝于左右的前側車架12之中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前副車架16的后部安裝于左右的前側車架12的后端部。前副車架16的前端部與前隔板13的下端部之間通過左右的下負載路徑(under loadpath)17連結。在前副車架16上安裝有未圖示的動力單元、左右的前輪懸架裝置、轉向裝置的齒輪箱。
以下,關于將前副車架16的左右的前部安裝于左右的前側車架12的前部安裝構造詳細地說明。如圖1以及圖2所示那樣,在左右的前側車架12的下部設置有左右的托架21。
如圖2~圖4所示那樣,在左右的托架21的下部,通過左右的螺栓22(參照圖4)安裝有前副車架16的前端部。該前副車架16經由例如橡膠等的彈性部件23懸掛于左右的托架21的下部,通過所謂浮動式安裝構造安裝。此外,也可以不限定于浮動式安裝構造而為剛式安裝構造。
左右的托架21包含左右的托架主體30、左右的隔板40和左右的套管50。
首先,關于左右的托架主體30進行說明。如圖3~圖6所示那樣,左右的托架主體30是從左右的前側車架12的下表面12a垂下的有底中空狀(杯狀)的部件。即,左右的托架主體30是鋼板等的金屬板的彎曲成型品,形成為將上端開放的俯視大致矩形的箱狀。左右的托架主體30的上端的輪郭形成為沿左右的前側車架12的下表面12a的形狀。
左右的托架21的上端與左右的前側車架12的下表面12a接合。其結果,左右的前側車架12的下表面12a與左右的托架主體30組合成閉截面狀。因此,能夠提高左右的托架21的剛性。因此,能夠提高車輛10的行駛性能和乘坐舒適性。
如果詳細地敘述,從車身側方觀察,左右的托架主體30為從上端朝向下方變細的錐狀。該左右的托架主體30分別由如下部件構成:大致水平的橫板狀的底板31;從該底板31的前緣立起的縱板狀的前板32;從底板31的后緣立起的縱板狀的后板33;從底板31的車寬方向內緣立起的縱板狀的內側的側板34;和從底板31的車寬方向外緣立起的縱板狀的外側的側板35。
在底板31的中央形成有上下貫通的螺栓孔31a。前板32從底板31延伸至前側車架12的下表面12a的附近。后板33從底板31延伸至前側車架12的下表面12a。
而且,左右的托架主體30的底板31具有左右的排水孔31b。這些排水孔31b是形成于俯視大致矩形狀的底板31的四角的貫通孔。能夠容易地將進入左右的托架21之中的雨水從左右的排水孔31b排出。
在后板33的上端一體地形成有至少一個主體側凸緣36。該主體側凸緣36為從后板33的上端向車身后方延伸的橫板,是通過點焊或角焊等的焊接接合于前側車架12的下表面12a的結構。像這樣,左右的托架主體30具有焊接在左右的前側車架12上的結構的左右的主體側凸緣36。
左右的主體側凸緣36具有向下方鼓出的至少各一個的左右的凸部37(主體側凸部37)。這些主體側凸部37為左右的主體側凸緣36的上表面凹陷從而形成為向下方凸出的結構。優選的是,這些主體側凸部37位于左右的后板33的上端與左右的主體側凸緣36的拐角。能夠通過這些主體側凸部37提高左右的主體側凸緣36的剛性。因此,不需要為了提高車輛10(參照圖1)的行駛性能和乘坐舒適性而增大左右的主體側凸緣36的厚度。
如上述那樣,左右的托架主體30分別具有位于車寬方向內側的縱板狀的左右的內側的側板34和位于車寬方向外側的縱板狀的左右的外側的側板35。左右的內側的側板34與左右的外側的側板35的板面彼此相對。左右的內側的側板34、左右的外側的側板35的各自的某一方具有朝向另一方的板面的上端部貫通的左右的開口38。例如,左右的開口38形成于左右的內側的側板34。
圖2、圖4以及圖7示出左托架主體30與左前側車架12接合的結構。該左前側車架12為通過位于車寬方向內側的側內板61和位于車寬方向外側的側外板62形成為大致矩形狀的閉截面的結構。
側內板61具有上側凸緣61a和下側凸緣61b。側外板62也具有上側凸緣62a和下側凸緣62b。各上側凸緣61a、62a為位于車寬方向外側或者內側并且彼此通過點焊接合的結構。各下側凸緣61b、62b為位于車寬方向外側并且彼此通過點焊接合的結構。
左托架主體30的內側的側板34為從車寬方向的內側與左前側車架12的車寬方向的內側面、即側內板61的車寬方向的內側面重合且通過點焊接合的結構。
另一方面,左托架主體30的外側的側板35為,從車寬方向的內側與在左前側車架12的車寬方向的外側面,即側外板62的下側凸緣62b的車寬方向內表面重合且通過點焊接合的結構。
在內側的側板34上形成有朝向外側的側板35的板面的上端部貫通的開口38。該開口38能夠形成為能夠供點焊機(未圖示)的一方的電極71插入的電極插入用開口。即,在焊接工序中,能夠將點焊機的一方的電極71插入從車寬中央側通過開口38而插入托架主體30的內部。因此,能夠通過點焊機之中的、從開口38插入的一方的電極71和另一方的電極72以將托架主體30的外側的側板35和前側車架12的各下側凸緣61b、62b夾入的方式進行點焊。通過僅在托架主體30的側板34(內側的側板34)上設置開口38的簡單的結構,能夠將左托架主體30容易地點焊在左前側車架12上。
接下來,關于左右的隔板40進行說明。如圖3~圖5所示那樣,左右的隔板40為,與左右的托架主體30的底板31相比位于上位,且將該左右的托架主體30的內部分隔為上下的部件。
圖5的(a)將左右的隔板40與左右的套管50分解而示出。圖5的(b)示出將左右的隔板40和左右的套管50組合在左右的托架主體30上的結構。
左右的隔板40為與左右的托架主體30接合的結構。若更具體地敘述,左右的隔板40為鋼板等的金屬板的彎曲成型品,從車寬方向觀察形成為大致U字狀。左右的隔板40的材質更優選與左右的托架主體30的材質相同的材質。
該左右的隔板40分別由大致水平的橫板狀的底板41、從該底板41的前緣立起的縱板狀的前板42、和從底板41的后緣立起的縱板狀的后板43構成。左右的隔板40的底板41具有距離左右的托架主體30的底板31預先設定的恒定的間隔,且位于上方。在左右的隔板40的底板41的中央形成有上下貫通的貫通孔41a。
左右的隔板40的前板42從底板41沿左右的托架主體30的前板32的內表面延伸至左右的前側車架12的下表面12a。左右的隔板40的后板43從底板41沿左右的托架主體30的后板33的內表面延伸至該后板43的上端附近。
在左右的隔板40的前板42的上端一體地形成有至少一個隔板側凸緣44。該隔板側凸緣44為從前板42的上端向車身前方延伸的橫板,為通過點焊或角焊等的焊接與前側車架12的下表面12a接合的結構。像這樣,左右的隔板40具有焊接于左右的前側車架12的結構的至少各一個隔板側凸緣44。
如圖3以及圖5所示那樣,由于左右的托架主體30為彎曲成型品,所以主體側凸緣36的板厚t1與左右的托架主體30的板厚t1是相同的。另一方面,由于左右的隔板40為彎曲成型品,所以隔板側凸緣44的板厚t2與左右的隔板40的板厚t2是相同的。左右的隔板40的板厚t2與左右的托架主體30的板厚t1相比設定得小。因此,設置于左右的隔板40的隔板側凸緣44的板厚t2比設置于左右的托架主體30的主體側凸緣36的板厚t1小。左右的隔板側凸緣44為焊接于左右的前側車架12的結構。
一般來說,隔板側凸緣44的板厚t2越小,隔板側凸緣44相對于左右的前側車架12的焊接部分的強度越小。因此,由在車身11的前部發生碰撞時的碰撞載荷能夠導致的左右的托架21之中的隔板側凸緣44的焊接部分首先斷裂。該焊接部分的斷裂位置為左右的托架21相對于左右的前側車架12的接合部分發生斷裂的起點。由碰撞載荷導致前副車架16從左右的前側車架12脫落,從而能夠通過車身更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
另一方面,在車輛10(參照圖1)的通常的行駛時,碰撞載荷那樣的過大的載荷不會作用于隔板側凸緣44相對于左右的前側車架12的焊接部分。因此,隔板側凸緣44相對于左右的前側車架12的焊接部分的強度是充分的。因此,前副車架16相對于左右的前側車架12被適當地緊固。因此,能夠確保車輛10的行駛性能和乘坐舒適性。
從以上的說明得以明確,左右的隔板側凸緣44從左右的隔板40沿左右的前側車架12的下表面12a向車身前方延伸。即,左右的隔板側凸緣44朝向碰撞載荷從車身前方經由左右的前側車架12發生作用的方向(前方)延伸。因此,左右的托架21之中的隔板側凸緣44的焊接部分能夠通過碰撞載荷更加可靠地首先斷裂。通過碰撞載荷,前副車架16能夠相對于左右的前側車架12更容易地脫落。
左右的隔板側凸緣44具有向下方鼓出的至少各一個的左右的凸部45(頭側凸部45)。這些頭側凸部45為左右的隔板側凸緣44的上表面凹陷從而向下方凸出的結構。優選的是,這些頭側凸部45位于左右的前板42的上端與左右的隔板側凸緣44之間的拐角。雖然由于這些頭側凸部45,左右的隔板側凸緣44厚度小,但能夠提高剛性。因此,能夠提高車輛10(參照圖1)的行駛性能和乘坐舒適性。
接下來,關于左右的套管50進行說明。如圖3~圖5所示那樣,左右的套管50是從左右的隔板40延伸至左右的托架主體30的底板31或者該底板的附近的中空狀的部件。在左右的套管50的上端一體地形成有左右的凸緣51。左右的套管50的上端部,即左右的凸緣51為支承于左右的隔板40的結構。在左右的凸緣51的上表面接合有左右的螺母52(參照圖4)。
在左右的套管50的上端部,即左右的螺母52上,安裝有將該左右的套管50的內部貫穿插入而構成的左右的螺栓22的上端部22a(螺紋部22a)。若更詳細地敘述,如圖1以及圖4所示那樣,在前副車架16的前端部上設置有向上延伸的左右的懸架80。該左右的懸架80的上端部經由彈性部件23或者直接與托架主體30的底面重疊,并且左右的螺栓22從下方向左右的套管50內插入。左右的螺栓22的螺紋部22a螺入左右的螺母52。其結果,前副車架16的前端部懸掛于左右的托架21的下部。
工業實用性
本發明的車身前部構造適合在乘用車等的車輛10的車身11中具有安裝了動力單元的前副車架16的結構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