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車輛前部構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減小了車輛行駛時車身的空氣阻力的車輛前部構造。
背景技術:
車輛在行駛時車身前部受到空氣阻力。作為降低車身前部的空氣阻力的技術,公知各種在前部的車寬方向兩側的側角部設置曲面的技術(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 (圖1、圖3)。)。該專利文獻I所公開的車輛前部構造,在車輛的前保險杠的側角部上,形成有曲面狀的碗型突起面。使來自車輛前方的氣流繞過碗型突起面,并對朝向車身側面的氣流進行整流,從而抑制氣流的剝離。該技術是適用于如下設計的車輛的技術,即前輪前方的側部附近具有朝向后方側并向外側傾斜的前保險杠。即使不在前保險桿的側角部設置碗型突起面,如專利文獻I的圖8的虛線所示,通過使前保險桿處的側角部的向后方側的傾斜角平緩,通常也能夠降低空氣阻力。另外,在某種類型的汽車中,公知如下情況假設在側角部上不設置曲面而具有棱角的情況下,來自車輛前方的氣流,繞過側角部時剝離,空氣阻力變大。因而,期望在來自車輛前方的氣流不剝離的程度下,在側角部上確保小的曲面。一般情況下,廂式貨車或廂式(van type)車輛,為了在規定的總長和總寬的范圍內確保車室內的容量,有時會采用車輛前表面的側角部為棱角形狀的設計,因此能夠將包括前保險桿在內的車輛前表面的側角部的向后方的傾斜平緩地形成,從而能夠容易地進行空氣阻力的降低。然而,近年來,因為謀求在規定的總長和總寬的范圍內盡量增大車室內的容量,所以考慮相對于用于形成車輛前表面的車輛前表面部,使前輪盡可能接近地配置。在這樣的結構中,可能會導致用于形成車輛左右的側表面的車輛側表面部和車輛前表面部之間成為過度的棱角形狀,無法形成使來自車輛前方的氣流不剝離程度的平緩的傾斜(小曲面),因此在車輛側表面部發生氣流的剝離,空氣阻力降低變得困難。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3624609號公報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課題在于提供一種車輛前部構造,能夠謀求降低前輪與車輛前表面部接近的車輛的空氣阻力。技術方案I的發明,是一種車輛前部構造,其包括形成車輛的前表面、從車寬方向中央部向車寬外側大致平面狀地延伸的車輛前表面部;形成所述車輛的左右的側表面、向車輛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分別具有前輪用輪拱的左右的車輛側表面部;以使所述車輛前表面部和所述左右的車輛側表面部之間連續地相連的方式形成的左右的側角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的側角部具有向車輛前方鼓出的左右的鼓出部,所述左右的鼓出部的前端,在所述左右的輪拱所處位置的高度方向的范圍內與所述車輛前表面部的前端相比位于車輛前方,所述左右的鼓出部,形成為從該左右的鼓出部的前端向所述左右的車輛側表面部平緩后退的彎曲狀。技術方案2的發明,其特征在于,左右的輪拱,在與所述車輛前表面部最為接近的部位上具有前端部,左右的鼓出部的前端,位于與左右的輪拱的前端部相同的高度。技術方案3的發明,其特征在于,在車輛前表面部和左右的鼓出部的邊界處形成有左右的槽部,該左右的槽部,隨著從左右的輪拱的前端部趨向于上方而向車寬方向外側傾斜。技術方案4的發明,其特征在于,左右的槽部以沿著左右的輪拱的方式,相對于該左右的輪拱大致同心圓狀地形成,并且延伸至該左右的輪拱的上端部。技術方案5的發明,其特征在于,在左右的側角部,設有與左右的輪拱相比位于上方的左右的頭燈單元,該左右的頭燈單元,具有與左右的車輛側表面部相比向車寬外側突出的左右的突出部,左右的槽部延伸至左右的突出部的下表面附近。技術方案6的發明,其特征在于,車輛前表面部具有用于將氣流導入至空冷裝置的導入口,該導入口相對于左右的鼓出部的前端位于大致相同的高度。技術方案7的發明,其特征在于,具有連接在左右的鼓出部之間的前方延伸部,該前方延伸部位于導入口的下方并且與導入口相比位于車輛前方。發明的效果在技術方案I的發明中,左右的側角部具有左右的鼓出部,左右的鼓出部的前端,在左右的輪拱所處位置的高度方向的范圍內,與車輛前表面部的前端相比位于車輛前方,左右的鼓出部,形成為從該左右的鼓出部的前端向左右的車輛側表面部平緩后退的彎曲狀。假設,從車輛前表面部立即向車輛側表面部彎曲,則曲面的長度變短,車輛行駛時容易發生氣流的剝離。關于這方面,在本發明中,由于鼓出部在與車輛前表面部相比一度向車輛前方突出后向車輛側表面部彎曲,所以,作為角部整體,曲率減小并使前輪接近車輛前表面部,同時能夠增加曲面的長度。其結果為,能夠抑制氣流在車輛側表面部的剝離,對輪拱附近處的氣流進行整流,從而能夠實現空氣阻力的降低。在技術方案2的發明中,左右的輪拱在與車輛前表面部最為接近的部位具有前端部,左右的鼓出部的前端,位于與左右的輪拱的前端部相同的高度。由于在輪拱與車輛前表面部最為接近的位置處,鼓出部與車輛前表面部相比向車輛前方突出,所以能夠更進一步抑制氣流的剝離,并且能夠整流在輪拱部分處的氣流。在技術方案3的發明中,在車輛前表面部和左右的鼓出部的邊界處形成有左右的槽部,該左右的槽部,隨著從左右的輪拱的前端部趨向于上方而向車寬方向外側傾斜。在與該前端部相同高度的位置上,雖然有必要使鼓出部的曲面長度最長,但是通過設置槽部能夠使鼓出部的曲面長度足夠長。
此外,能夠使撞到車輛前表面部的氣流沿著槽部引導至車輛側表面部。再進一步,由于槽部隨著趨向于上方而向車寬方向外側傾斜,所以,能夠使從車輛前表面部朝向車輛側表面部的氣流沿著槽部,引導至輪拱的上方,從而能夠減少流向輪拱部分的空氣量。在技術方案4的發明中,左右的槽部,以沿著左右的輪拱的方式,延伸至左右的輪拱的上端部。由于槽部延伸至輪拱的上端部,所以能夠更進一步降低流向輪拱部分的空氣量。此外,因流動到從輪拱前方向上方延伸的槽部的空氣,槽部上作用有向下的力,所以能夠使前輪擠壓地面,從而能夠提高車輛的行駛性能。在技術方案5的發明中,左右的側角部的頭燈單元,具有與左右的車輛側表面部相比向車寬外側突出的左右的突出部,左右的槽部延伸至左右的突出部的下表面附近。由于槽部以越是趨向于后方越是接近頭燈單元的方式傾斜,所以頭燈單元的下側和槽部之間的氣流流路變窄。其結果為,沿著槽部流動的空氣的流速在頭燈單元的下方加快,能夠使氣流難以剝離,從而能夠降低從槽部剝離并流向輪拱部分的空氣量。在技術方案6的發明中,車輛前表面部,具有用于將氣流導入至空冷裝置的導入口,該導入口相對于左右的鼓出部的前端位于大致相同的高度。由于鼓出部起到防止氣流從車輛前表面部迂回流向車輛側表面部的壁的作用,從而能夠減少從車輛前表面部直接流向車輛側表面部的空氣量,并且使該減少的量的空氣高效地流向導入口,并導入到冷卻裝置。此外,通過將車輛前表面部的空氣導入至導入口,能夠降低越過鼓出部流向輪拱側的空氣量。在技術方案7的發明中,具有連接在左右的鼓出部之間的前方延伸部,該前方延伸部位于導入口的下方并且與導入口相比位于車輛前方。前方延伸部,起到防止氣流從車輛前表面部迂回流向車輛的下方的壁的作用,從而能夠抑制空氣從導入口的位置流入車輛下方。此外,由于前方延伸部與鼓出部相連,所以通過鼓出部遮擋沿著前方延伸部的上端流向車寬方向的空氣,能夠更進一步把空氣導入至導入口。
圖1是本發明的車輛的主視圖。圖2是圖1所示的車輛前部的側視圖。圖3是圖2所示的車輛前部的俯視圖。圖4是圖1的4-4線剖視圖。圖5是圖1的5-5線剖視圖。圖6是圖1的6-6線剖視圖。圖7是圖1所示的頭燈單元的主視圖。圖8是說明車輛前部的作用的俯視圖。圖9是說明車輛前部的作用的主視圖。圖10是說明車輛前部的作用的側視圖。附圖標號的說明10車輛前部構造11車輛(車身)20車輛前表面部
25 導入口27車輛前表面部的前端30左右的側角部31左右的鼓出部32鼓出部的前端35左右的頭燈單元39左右的突出部40左右的車輛側表面部41左右的側表面43左右的輪拱45輪拱的前端部46輪拱的上端部51 槽部61前方延伸部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基于
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首先,基于圖1 圖7說明本發明的車輛的前部結構。圖1 圖3是具有本發明的車輛前部構造的車輛10的前部說明圖。圖1 圖3所示的車輛10的車身11具有形成車輛10的前表面并且以沿著鉛垂線的方式大致平面地延伸的車輛前表面部20 ;分別與該車輛前表面部20的左右相連的左右的側角部30 ;分別與這些左右的側角部30相連并形成車輛10的左右的側表面41的左右的車輛側表面部40 ;覆蓋車身11的前側上表面的發動機罩12。車輛前表面部20由以下部分構成在向車寬外側以大致平面狀延伸的車輛11的前表面上部所設置的前格柵22 ;設置在前表面中央部并在車寬方向上橫長地形成且將氣流(車輛10行駛時的行駛風)導入發動機室的中央部導風口 23 ;設置在前表面下部并經由導管24 (參照圖3)將氣流導入冷卻裝置26的導入口 25。左右的側角部30以使得車輛前表面部20和左右的車輛側表面部40之間連續地相連的方式形成。另外,左右的側角部30具有向車輛前方鼓出的左右的鼓出部31 ;設置在前格柵22的車寬方向側方的左右的頭燈單元35。左右的車輛側表面部40具有在車身1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側表面41 ;收納前輪42的左右的輪拱43 ;從左右的側角部30連續地形成并沿著左右的輪拱43形成同心圓狀的左右的鼓出部31。另外,如圖2所示,在輪拱43所處位置的高度方向的范圍H內,鼓出部31的前端32與車輛前表面部20的前端27相比位于車輛前方。在與輪拱43的中心44相同的高度,輪拱43具有最為接近車輛前表面部20的前端部45。鼓出部31的前端32與該前端部45位于相同高度。輪拱43,在中心44的上側大致呈半圓形狀,在中心的下側從半圓的端部以直線向下方延伸。再有,如圖1所示,導入口 25與左右的鼓出部31的前端32位于大致相同高度。車身11,除車輛前表面部20外,還具有連接在左右的鼓出部31之間的前方延伸部61。前方延伸部61與導入口 25相比位于下方,并且與導入口 25相比位于車輛前方(參照圖3)。前方延伸部61,在正面觀察車輛時,使車身11的下端部以大致一定的寬度在車寬方向上橫長地延伸,并與左右的鼓出部31連續地連接。另外,前方延伸部61的上下的寬度比導入口 25的上下的寬度窄,由于寬度比較窄,所以不太需要上下方向上的空間。其結果為,能夠將導入口 25的上下方向的寬度取得較大,從而能夠擴大導入口 25的面積,進而能夠高效率地把氣流導入至冷卻裝置26。中央部導風口 23配置在從車輛前表面部稍微下凹的位置上。因為下凹,氣流容易被導向中央部導風口 23,進而能夠高效率地把氣流導入至發動機室內。另外,在車輛前表面部20和左右的鼓出部31的邊界處形成有左右的槽部51。這些左右的槽部51具有從輪拱43的前端部45的高度朝向上方并向車寬方向外側傾斜的傾斜部52。并且,如圖2所示,槽部51以沿著輪拱43的方式形成,并延伸至輪拱43的上端部46。輪拱43的上端部46設置在通過輪拱43的中心44并在上下延伸的中心線47上。 另外,如圖3所示,由于在左右的側角部30上設置左右的鼓出部31,因此能夠延長從前輪41的前端到車身11的前端(左右的鼓出部31的前端32)的距離R1,從而能夠增大左右的側角部30的曲面長度。下面基于圖4 圖6說明鼓出部31在車身高度方向上的各剖面中的位置。如圖4所示,在槽部51附近,鼓出部31在車輛前表面部20的法線方向上比車輛前表面部20突出。鼓出部31的前端33在車輛前后方向上與車輛前表面部20的前端28相比位于車輛后方側。此外,鼓出部31的前端33以及車輛前表面部20的前端28,在圖4的高度的剖面中,分別是位于車輛最前方的端部。如圖5所示,在槽部51附近,鼓出部31在車輛前表面部20的法線方向上比車輛前表面部20突出。鼓出部31的前端34在車輛的前后方向上與車輛前表面部20的前端29相比位于車輛后方側,但與圖4相比,鼓出部31的前端34更接近車輛前表面部20的前端29。此外,鼓出部31的前端34以及車輛前表面部20的前端29,在圖5的高度的剖面中,分別是位于車輛最前方的端部。如圖6所示,在槽部51附近,鼓出部31在車輛前表面部20的法線方向上比車輛前表面部20突出。鼓出部31的前端32,在車輛前后方向上與車輛前表面部20的前端27相比位于車輛前方側。此外,鼓出部31的前端32以及車輛前表面部20的前端27,在圖6的高度的剖面中,分別是位于車輛最前方的端部。另外,鼓出部31 —度從左右的槽部51向車輛前方側突出,并形成為從前端32向左右的車輛側表面部40平緩后退的彎曲狀。其結果為,側角部30的曲面的距離,與沒有鼓出部的情況相比,能夠增加鼓出部31的曲面的距離S。在圖2所示的與輪拱43的前端部45相同高度的位置處,雖然有必要使鼓出部31的曲面的長度S成為最長,但通過設置槽部51能夠使鼓出部31的曲面的長度S足夠長。接下來關于頭燈單元35進行說明。如圖7所示,頭燈單元35以上下方向的寬度大致相同的寬度在車寬方向上延伸并與輪拱43相比位于上方,具有前照燈36和示廓燈37。另外,示廓燈37的透鏡38的車寬方向中心側呈圓弧狀,其車寬方向外側呈沿車輛側表面部40上下延伸的大致直線狀。
透鏡38具有比車輛側表面部40向車寬外側突出的突出部39。突出部39的車寬方向外側,呈沿著車輛側表面部40上下延伸的大致直線狀。由于槽部51延伸到突出部39的下表面附近,所以在從前面觀察車輛時,在由突出部39、車輛側表面部40、槽部51以及鼓出部31所圍成的部分形成大致-字狀的凹部53。頭燈單元35的下端從車身中心側朝向車寬外側,與水平相比稍微向上方傾斜。頭燈單元35的下端的傾斜角,比槽部51的傾斜部52的傾斜角小。因而在從前面觀察車輛時,頭燈單元35的下端和槽部51的間隔從車輛中心側向車寬外側逐漸變小。另外,在正面觀察車輛時,鼓出部31,在其上部具有從槽部51向車寬方向外側以畫圓弧的方式延伸的圓弧部31a,還具有從圓弧部31的中途向下方大致直線地延伸的直線部 31b?;氐綀D2,突出部39的車輛后方側的端部54延伸至通過輪拱43的中心44并在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線47的附近。凹部53在上下方向的寬度在車輛10的前方側大,隨著趨向于車輛10的后方側,上下方向的寬度逐漸變窄。也就是說,行駛時作為來自車輛10前方的氣流的通道的凹部53呈逐漸變窄的形狀。接下來說明上述車輛前部構造的作用。如圖8所示,俯視觀察車輛時,來自車身11的前方的氣流如箭頭a那樣流動,并自車輛前表面部20向車寬外側如箭頭b那樣流動。再有,氣流如箭頭c那樣繞過鼓出部31,沿著車輛側表面部40如箭頭d那樣流動。如圖9所示,在從前面觀察車輛時,從車輛前方撞到車輛前表面部20的氣流的一部分,被前方延伸部61阻擋,沒有繞到車身11的下側,而如箭頭e那樣被導入到導入口 25。沒有進入導入口 25的氣流,沿著槽部51如箭頭f那樣流動,從凹部53流向車輛側表面部40(參照圖8)。此時,因如箭頭f那樣流動的氣流,槽部51受到向下的力。另外,撞到車輛前表面部20的中央部附近的氣流,沿著車輛前表面部20如箭頭h那樣流動,并被引導至車輛側表面部40。如圖10所示,在側面觀察車輛時,流到側角部30的氣流如箭頭i那樣流動并從凹部53沿著車輛側表面部40如箭頭j那樣流向車輛后方。由于氣流沿著槽部51流動,所以繞到輪拱43側的氣流減少。另外,回到圖8,來自車身11的前方的氣流的一部分,越過左右的鼓出部31而如箭頭k那樣流動。由于側角部30的曲面長度因鼓出部31而足夠長,所以能夠使氣流不剝離地流動。在正面觀察車輛時,該箭頭k的氣流如圖9所示。并且,如圖10所示,雖然氣流的一部分如箭頭k那樣流到輪拱43側,但由于槽部51,流到輪拱43側的空氣量減少。對本發明的車輛前部構造的說明進行總結如下。如圖1 圖3所示,左右的側角部30具有左右的鼓出部31,左右的鼓出部31的前端32,處于左右的輪拱43所處位置的高度方向的范圍H內,并且與車輛前表面部20的前端27相比位于車輛前方,左右的鼓出部31,形成為從該左右的鼓出部31的前端32向左右的車輛側表面部40平緩后退的彎曲狀。假設,從車輛前表面部20立即朝向車輛側表面部40彎曲,則曲面長度變短,車輛行駛時容易發生氣流的剝離。關于這方面,在本發明中,由于鼓出部31在與車輛前表面部20相比一度向車輛前方突出后向車輛側表面40彎曲,所以,作為側角部30整體,曲率減小,使前輪42接近車輛前表面部40,并且能夠增加曲面S的長度。其結果為,能夠抑制氣流在車輛側表面部40處的剝離,對輪拱43附近的氣流進行整流,從而能夠實現空氣阻力的減小。如圖2以及圖3所示,左右的輪拱43,在與車輛前表面部20最為接近的部位具有前端部45,左右的鼓出部31的前端32,與左右的輪拱43的前端部45位于相同高度。在通過輪拱43的中心44的高度位置,即在輪拱43與車輛前表面部20最為接近的位置,鼓出部31與車輛前表面部20相比向車輛前方突出,從而能夠更進一步抑制氣流的剝離,能夠整流輪拱43部分處的氣流。如圖1以及圖2所示,在車輛前表面部20和左右的鼓出部31的邊界處形成有左右的槽部51,該左右的槽部51,隨著從左右的輪拱43的前端部45趨向于上方,向車寬方向外側傾斜。在與該前端部45相同高度的位置處,雖然有必要使鼓出部31的曲面的長度S(參照圖6)最長,但通過設置槽部51能夠使鼓出部31的曲面長度S足夠長。此外,能夠將撞到車輛前表面部20的氣流沿著槽部引導至車輛側表面部40。再有,由于槽部51隨著趨向于上方而向車寬方向外側傾斜,能夠將從車輛前表面部20向著車輛側表面部40的氣流沿著槽部51引導至輪拱43的上方,從而能夠降低流向輪拱43部分的空氣量。如圖1以及圖2所示,左右的槽部51,以沿著左右的輪拱43的方式,延伸至左右的輪拱43的上端部46。由于槽部51延伸至輪拱43的上端部46,所以能夠更進一步減少流向輪拱43部分的空氣量。此外,通過流到從輪拱43前方向上方延伸的槽部51的空氣,槽部51上作用有向下的力,所以能夠使前輪擠壓地面,從而能夠提高車輛的行駛性。如圖1、圖2、圖7所示,左右的側角部30的頭燈單元35,具有比左右的車輛側表面部40向車寬外側突出的左右的突出部39,左右的槽部51,延伸至左右的突出部39的下表面附近。由于槽部51以越是趨向于后方越與頭燈單元35接近的方式傾斜,所以,頭燈單元35的下側和槽部51之間的氣流流路變窄。其結果是,沿著槽部流動的空氣的流速在頭燈單元35的下方變快,能夠使氣流難以剝離,從而能夠減少從槽部51剝離并流向輪拱43部分的空氣量。如圖1以及圖2所示,車輛前表面部20具有用于把氣流導入至空冷裝置的導入口 25,該導入口 25,相對于左右的鼓出部31的前端32位于大致相同的高度。由于鼓出部31發揮壁的作用而防止氣流從車輛前表面部20迂回流至車輛側表面部40,所以能夠減少從車輛前表面部20直接流向車輛側表面部40的空氣量,并且使該減少的量的空氣高效地流向導入口 25并導入到冷卻裝置26。此外,通過將車輛前表面部20的空氣導入至導入口25,能夠降低越過鼓出部31流向輪拱43側的空氣量。如圖1 圖3所示,具有連接在左右的鼓出部31之間的前方延伸部61,該前方延伸部61位于導入口 25的下方且與導入口 25相比位于車輛前方。前方延伸部61,起到防止氣流從車輛前表面部20迂回流至車輛下方的壁的作用,從而能夠抑制空氣從導入口 25的位置流入車輛下方。此外,由于前方延伸部61與鼓出部31相連,所以通過鼓出部31遮擋沿著前方延伸部61的上端流向車寬方向的空氣,能夠更進一步把空氣導入至導入口 25。另外,實施例中,適用于氣流的導入口 25配置于車輛前表面部20的下部的車輛,但不限于此,氣流的導入口也可以配置在車輛前表面部的中央部等其他位置。另外,適用于前輪42與車輛前表面部20接近的車輛,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適用于前輪42從車輛前表面部20向車輛后方側遠離的車輛。工業實用性本發明的車輛前部構造,適用于前輪接近車輛前表面部的汽車。
權利要求
1.一種車輛前部構造,包括形成車輛的前表面、從車寬方向中央部向車寬外側大致平面狀地延伸的車輛前表面部;形成所述車輛的側表面、在車輛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分別具有前輪用輪拱的車輛側表面部;以使所述車輛前表面部和所述車輛側表面部之間連續地相連的方式形成的側角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側角部具有向車輛前方鼓出的鼓出部,所述鼓出部的前端,在所述輪拱所處位置的高度方向的范圍內與所述車輛前表面部的前端相比位于車輛前方,所述鼓出部,形成為從該鼓出部的前端向所述車輛側表面部平緩后退的彎曲狀。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前部構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輪拱,在與所述車輛前表面部最為接近的部位具有前端部,所述鼓出部的前端,位于與所述輪拱的所述前端部相同的高度。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輛前部構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車輛前表面部和所述鼓出部的邊界處形成有槽部,該槽部隨著從所述輪拱的所述前端部趨向于上方而向車寬方向外側傾斜。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輛前部構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以沿著所述輪拱的方式相對于該輪拱大致同心圓狀地形成,并且延伸至該所述輪拱的上端部。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車輛前部構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側角部,設有與所述輪拱相比位于上方的頭燈單元,該頭燈單元,具有與所述車輛側表面部相比向車寬外側突出的突出部,所述槽部延伸至所述突出部的下表面附近。
6.如權利要求1至權利要求5的任一項所述的車輛前部構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車輛前表面部具有用于將氣流導入空冷裝置的導入口,該導入口相對于所述鼓出部的前端位于大致相同的高度。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車輛前部構造,其特征在于, 具有連接在所述鼓出部之間的前方延伸部,該前方延伸部位于所述導入口的下方并且與所述導入口相比位于車輛前方。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車輛前部構造,謀求降低前輪與車輛前表面部接近的車輛的空氣阻力。車輛(11)具有形成車輛(11)的前表面的車輛前表面部(20);形成車輛(11)的左右的側表面(41)的左右的車輛側表面部(40);左右的側角部(30)。左右的車輛側表面部(40)分別具有前輪用輪拱(43)。左右的側角部(30)具有向車輛前方鼓出的左右的鼓出部(31)。左右的鼓出部(31)的前端(32),在左右的輪拱(43)所處位置的高度方向的范圍內,與車輛前表面部(20)的前端(27)相比位于車輛前方。左右的鼓出部(31),形成為從該左右的鼓出部(31)的前端(32)向左右的車輛側表面部(40)平緩后退的彎曲狀。
文檔編號B62D25/08GK103057597SQ20121034120
公開日2013年4月24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1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20日
發明者高橋浩二, 長谷川勝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