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前橋客梯車全液壓轉向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客梯車領域,具體地說,尤其涉及ー種雙前橋客梯車的全液壓轉向系統。
背景技術:
現有的客梯車都為單前橋客梯車,它的轉向系統為單前橋轉向系統,即在前橋エ字梁上加裝雙活塞雙作用油缸,并通過該油缸控制左右轉向節臂實現轉向。在使用過程中,我們發現現有單前橋轉向系統的負載太大,為此急需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雙前橋客梯車的全液壓轉向系統,以克服現有單前橋轉向系統負載大大的缺陷,并解決兩個前橋同步轉向的問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ー種雙前橋客梯車全液壓轉向系統,包括車架(1),在該車架(I)的前部設有第一轉向橋(2),其改進點在于所述車架(I)的前部還設有第二轉向橋(3),且該第二轉向橋(3)并排在所述第一轉向橋(2)的后方;所述第一轉向橋(2)與第二轉向橋(3)之間設有全液壓轉向隨動器(4)和中間擺臂(5),其中全液壓轉向隨動器(4)安裝在所述車架(I)縱梁的外側面上,所述中間擺臂的上端部固套在該全液壓轉向隨動器(4)的輸出軸上;在所述第一轉向橋(2)與中間擺臂(5)之間設置第一拉桿(6),該第一拉桿(6)的前端與第一轉向橋⑵的轉向節臂(2a)球鉸接,且第一拉桿(6)的后端與所述中間擺臂
(5)的下部鉸接;在所述中間擺臂(5)與第二轉向橋(3)之間設置第二拉桿(7),該第二拉桿(7)的前端與中間擺臂(5)的下部鉸接,且第二拉桿(7)的后端與所述第二轉向橋(3)的轉向節臂(3a)球鉸接。本發明在現有結構的基礎上,在所述車架(I)的前部增設了ー個第二轉向橋(3),且該第二轉向橋(3)并排在所述第一轉向橋(2)的后方。所述第一轉向橋(2)與第二轉向橋(3)之間設有全液壓轉向隨動器(4)和中間擺臂(5),其中全液壓轉向隨動器(4)安裝在所述車架(I)縱梁的外側面上,所述中間擺臂
(5)的上端部固套在該全液壓轉向隨動器(4)的輸出軸上;在所述第一轉向橋(2)與中間擺臂(5)之間設置第一拉桿出),該第一拉桿(6)的前端與第一轉向橋(2)的轉向節臂(2a)球鉸接,且第一拉桿(6)的后端與所述中間擺臂(5)的下部鉸接;在所述中間擺臂(5)與第ニ轉向橋(3)之間設置第二拉桿(7),該第二拉桿(7)的前端與中間擺臂(5)的下部鉸接,且第二拉桿(7)的后端與所述第二轉向橋(3)的轉向節臂(3a)球鉸接。上述全液壓轉向隨動器(4)為擺動泵,它工作時輸出軸會轉動,進而帶動輸出軸上的中間擺臂(5)擺動。如圖I所示,當中間擺臂(5)的下端往前擺動時,同時帶動上述第ー拉桿(6)和第二拉桿(7)向前移動,進而使第一轉向橋(2)和第二轉向橋(3)的轉向節臂同步轉動,實現車輛左轉向;當中間擺臂(5)的下端往后擺動時,同時帶動上述第一拉桿
(6)和第二拉桿(7)向后移動,進而使第一轉向橋(2)和第二轉向橋(3)的轉向節臂同步轉動,實現車輛右轉向。至于轉向節臂轉動時帶動車輛轉向的工作原理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所公知的技術,在此不做贅述。綜上所述,本發明在原有結構基礎上增設了ー個轉向橋,即將原有的單前橋轉向系統調整為現在的雙前橋轉向系統,這樣就能很好地克服原有單前橋轉向系統負載大的缺陷。并且,本發明采用同一個中間擺臂同時帶動第一拉桿(6)和第二拉桿(7)移動,進而驅動第一轉向橋(2)和第二轉向橋(3)的轉向節臂同步轉向,結構簡單,易于實施,具有很好的技術及經濟價值,它的結構特征特別適于客梯車底盤低矮的特點,適于大規模推廣運用。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拉桿(6)與中間擺臂(5)的鉸接點位于第二拉桿(7)與中間擺臂(5)鉸接點的下方。做為驅動本轉向系統工作的ー種液壓系統,所述全液壓轉向隨動器(4)的進油ロ和回油ロ分別與全液壓轉向器(8)的兩個工作油ロ相連,該全液壓轉向器(8)的輸入軸上套裝有方向盤(F),且全液壓轉向器⑶的進油ロ與穩流閥(9)的出油ロ相連;所述穩流閥(9)的進油ロ通過進油管(10)與油泵(11)相連,該進油管(10)上串聯有單向閥(12),且油泵(11)與油箱(13)相連;所述全液壓轉向器⑶的回油ロ通過回油管(14)與油箱(13)相連,且所述穩流閥(9)的兩個回油接頭與該回油管(14)相連。上述液壓系統可以最大程度地借用原有單前橋轉向系統的液壓部件,從而較好地簡化結構,進而降低成本。當然,驅動本轉向系統工作的液壓系統可有很多種,并不局限于上述結構。有益效果本發明在原有結構基礎上增設了ー個轉向橋,即將原有的單前橋轉向系統調整為現在的雙前橋轉向系統,這樣就能很好地克服原有單前橋轉向系統負載大的缺陷。并且,本發明采用同一個中間擺臂同時帶動第一拉桿(6)和第二拉桿(7)移動,進而驅動第一轉向橋(2)和第二轉向橋(3)的轉向節臂同步轉向,結構簡單,易于實施,具有很好的技術及經濟價值,它的結構特征特別適于客梯車底盤低矮的特點,適于大規模推廣運用。
圖I為本發明的主視圖;
圖2為圖I的俯視圖;圖3為本發明的液壓原理圖。在以上附圖中,各標號的名稱如下I-車架、2-第一轉向橋、3-第二轉向橋、4-全液壓轉向隨動器、5-中間擺臂、6-第一拉桿、7-第二拉桿、8-全液壓轉向器、9-穩流閥、10-講油管、11-油泵、12-單向閥、13-油箱、14-回油管、F-方向盤。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ー步說明如圖1、2及3所示,本發明主要由車架I、第一轉向橋2、第二轉向橋3、全液壓轉向隨動器4、中間擺臂5、第一拉桿6、第二拉桿7、全液壓轉向器8、穩流閥9、進油管10、油泵11、單向閥12、油箱13、回油管14和方向盤F構成,其中車架I基本采用現有客梯車的結構,在此不做贅述。在上述車架I的前部設有第一轉向橋2,該第一轉向橋2由左往右設置,而第一轉向橋2的結構采用現有技術,且第一轉向橋2與車架I的連接結構也采用現有技術,在此均不做贅述。作為本發明的發明點,在上述車架I的前 部還設有第二轉向橋3,該第二轉向橋3并排在所述第一轉向橋2的后方,即第二轉向橋3也由左往右設置。上述第二轉向橋3的結構與第一轉向橋2完全相同,且第二轉向橋3與車架I的連接結構和第一轉向橋2與車架I的連接結構完全一致,在此也不做贅述。如圖1、2所示,所述第一轉向橋2與第二轉向橋3之間設有全液壓轉向隨動器4和中間擺臂5,其中全液壓轉向隨動器4為外購件,它實質上是ー個擺動油缸,該全液壓轉向隨動器4安裝在所述車架I縱梁的外側面上,所述中間擺臂5的上端部固套在該全液壓轉向隨動器4的輸出軸上。當上述全液壓轉向隨動器4工作時,全液壓轉向隨動器4的輸出軸會轉動,進而帶動中間擺臂5前后擺動。從圖1、2可進ー步看出,在所述第一轉向橋2與中間擺臂5之間設置第一拉桿6,該第一拉桿6的前端與第一轉向橋2的轉向節臂2a球鉸接,且第一拉桿6的后端與所述中間擺臂5的下部鉸接。在所述中間擺臂5與第二轉向橋3之間設置第二拉桿7,該第二拉桿I的前端與中間擺臂5的下部鉸接,且第二拉桿7的后端與所述第二轉向橋3的轉向節臂3a球鉸接。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拉桿6與中間擺臂5的鉸接點位于第二拉桿7與中間擺臂5鉸接點的下方。參照圖I、2,并結合圖3可看出,所述全液壓轉向隨動器4的進油ロ通過管道與全液壓轉向器8的ー個工作油ロ相連,該全液壓轉向隨動器4的出油ロ通過對應的管道與全液壓轉向器8的另ー個工作油ロ相連,且全液壓轉向隨動器4的進油ロ使用時可充當出油ロ,而出油ロ使用時也可充當進油ロ。參照圖1、2,并結合圖3可進ー步看出,上述全液壓轉向器8為外購件,該全液壓轉向器8的輸入軸上套裝有方向盤F,而方向盤F供客梯車的駕駛者操縱。上述全液壓轉向器8的進油ロ與穩流閥9的出油ロ相連,該穩流閥9為外購件,其作用是穩定流量。所述穩流閥9的進油ロ通過進油管10與油泵11相連,該進油管10上串聯有單向閥12,該單向閥12的進油端朝向油泵11。并且,上述油泵11與油箱13相連,以便通過油泵11將油箱13內的油泵入進油管10內。上述全液壓轉向器8的回油ロ通過回油管14與油箱13相連,且所述穩流閥9的兩個回油接頭與該回油管14相連,從而使液壓油回到油箱13內。本發明的工作原理如下工作時,所述油泵11從油箱13內吸油,生成的高壓油通過進油管10、單向閥12和穩流閥9,到達上述全液壓轉向器8。全液壓轉向器8的輸入軸轉動(通過客梯車駕駛者操縱方向盤F實現)時,全液壓轉向器8向全液壓轉向隨動器4內注入高壓油。當向全液壓轉向隨動器4的進油ロ注入高壓油時,其回油ロー側的腔室為低壓腔,該低壓腔內的壓カ油回油到所述全液壓轉向器8,這樣就驅動中間搖臂9的下端向前擺動(如圖I所示),從而帶動第一拉桿6與第二拉桿7同時向前運動,進而驅動第一轉向橋2的轉向節臂2a和第二轉向橋3的轉向節臂3a同步轉動,實現車輛左轉向;當上述全液壓轉向器8的輸入軸轉動到一定程度(通過客梯車駕駛者操縱方向盤F實現)時,全液壓轉向器8內的閥組換向,且液壓轉向器8向全液壓轉向隨動器4的回油口內注入高壓油,此時全液壓轉向隨動器4進油ロー側的腔室為低壓腔,該低壓腔內的壓力油回油到全液壓轉向器8內,這樣就驅動中間搖臂9的下端向后擺動(參照圖I),從而帶動第一拉桿6與第二拉桿7同時向后運動,進而驅 動第一轉向橋2的轉向節臂2a和第二轉向橋3的轉向節臂3a同步轉動,實現車輛右轉向。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以本發明為限制,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雙前橋客梯車全液壓轉向系統,包括車架(I),在該車架(I)的前部設有第一轉向橋(2),其特征在于所述車架⑴的前部還設有第二轉向橋(3),且該第二轉向橋(3)并排在所述第一轉向橋(2)的后方; 所述第一轉向橋(2)與第二轉向橋(3)之間設有全液壓轉向隨動器(4)和中間擺臂(5),其中全液壓轉向隨動器(4)安裝在所述車架(I)縱梁的外側面上,所述中間擺臂(5)的上端部固套在該全液壓轉向隨動器(4)的輸出軸上; 在所述第一轉向橋(2)與中間擺臂(5)之間設置第一拉桿¢),該第一拉桿¢)的前端與第一轉向橋(2)的轉向節臂(2a)球鉸接,且第一拉桿(6)的后端與所述中間擺臂(5)的下部鉸接; 在所述中間擺臂(5)與第二轉向橋(3)之間設置第二拉桿(7),該第二拉桿(7)的前端與中間擺臂(5)的下部鉸接,且第二拉桿(7)的后端與所述第二轉向橋(3)的轉向節臂(3a)球鉸接。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雙前橋客梯車全液壓轉向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桿(6)與中間擺臂(5)的鉸接點位于第二拉桿(7)與中間擺臂(5)鉸接點的下方。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雙前橋客梯車全液壓轉向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液壓轉向隨動器(4)的進油口和回油口分別與全液壓轉向器(8)的兩個工作油口相連,該全液壓轉向器⑶的輸入軸上套裝有方向盤(F),且全液壓轉向器⑶的進油口與穩流閥(9)的出油口相連; 所述穩流閥(9)的進油口通過進油管(10)與油泵(11)相連,該進油管(10)上串聯有單向閥(12),且油泵(11)與油箱(13)相連; 所述全液壓轉向器⑶的回油口通過回油管(14)與油箱(13)相連,且所述穩流閥(9)的兩個回油接頭與該回油管(14)相連。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一種雙前橋客梯車全液壓轉向系統,在車架的前部設有第一轉向橋和第二轉向橋,第一轉向橋與第二轉向橋之間設有全液壓轉向隨動器和中間擺臂,其中全液壓轉向隨動器安裝在車架縱梁的外側面上;第一拉桿的前端與第一轉向橋的轉向節臂球鉸接,且第一拉桿的后端與中間擺臂的下部鉸接;第二拉桿的前端與中間擺臂的下部鉸接,且第二拉桿的后端與所述第二轉向橋的轉向節臂球鉸接。本發明將原有的單前橋轉向系統調整為現在的雙前橋轉向系統,這樣就能很好地克服原有單前橋轉向系統負載大的缺陷,且本發明采用同一個中間擺臂驅動第一轉向橋2和第二轉向橋3的轉向節臂同步轉向,結構簡單,易于實施。
文檔編號B62D3/14GK102862604SQ20121034678
公開日2013年1月9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8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18日
發明者夏浩文, 鐘怡軍, 石遷, 劉桂賢, 宋曉敏, 李永倫 申請人:重慶迪馬工業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