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多功能橫梁的設置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橫梁的設置結構,尤其涉及一種多功能橫梁的設置結構。
背景技術:
有些重型卡車的駕駛室高度較高,需要為這類車輛增加駕駛室下腳踏板,便于駕乘人員上下車;而車架的縱梁前端與駕駛室位置對應處的安裝孔位比較緊張,該處本來就設置有多個部件,如果再在縱梁上單獨為駕駛室下腳踏板設置支撐結構,勢必使得該處的結構更為復雜。以前,重型卡車的發動機通過發動機橫梁吊裝在車架上,發動機橫梁除了為發動機的安裝提供支撐作用外還要為兩側的縱梁提供抗扭強度。隨著技術的進步,現有的發動 機不再需要掛接在發動機橫梁上,而是直接通過多個支架與車架兩側的縱梁相連,這就使得發動機橫梁不再需要負擔發動機的重量以及為發動機提供支撐點。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背景技術中的問題,以及得益于發動機不再需要掛接在發動機橫梁上,使得發動機橫梁的強度有較多冗余,為此,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多功能橫梁的設置結構包括橫梁、車體兩側的縱梁、設置于縱梁上的前簧吊耳支座和駕駛室下腳踏板支架,其改進在于橫梁設置于縱梁下方,橫梁兩端通過兩個連接支架分別與兩個前簧吊耳支座連接;駕駛室下腳踏板支架置于橫梁下方,橫梁和駕駛室下腳踏板支架之間通過連接板固定連接。駕駛室下腳踏板支架兩端延伸至駕駛室兩側入口的下方,兩個駕駛室下腳踏板分別連接在駕駛室下腳踏板支架兩端,方便駕乘人員上下車時蹬踏。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技術效果是在發動機橫梁不再承擔發動機重量的基礎上,將發動機橫梁用于連接駕駛室下腳踏板支架,有效地利用了橫梁,使車輛結構更加緊湊、簡潔。
圖I、本實用新型的示意圖;圖中橫梁I、縱梁2、前簧吊耳支座3、駕駛室下腳踏板支架4、連接支架5、連接板6。
具體實施方式
采用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為包括橫梁I、車體兩側的縱梁2、設置于縱梁2上的前簧吊耳支座3和駕駛室下腳踏板支架4,其改進在于橫梁I設置于縱梁2下方,橫梁I兩端通過兩個連接支架5分別與兩個前簧吊耳支座3連接;駕駛室下腳踏板支架4置于橫梁I下方,橫梁I和駕駛室下腳踏板支架4之間通過連接板6固定連接。
背景技術:
中述及了,現有的發動機橫梁不再需要承擔發動機的重量,故橫梁I的結構強度還有相當大的冗余,因此本實用新型將其作為駕駛室下腳踏板支架4的連接結構,使橫梁I的利用率得到了上升,同時還簡化了該處的車輛結構,避免了需要為駕駛室下腳踏板支架4單獨設置支架的問題。之所以采用將橫梁I兩端連接在兩個前簧吊耳支座3上的連接方式,是因為駕駛室下腳踏板支架4的高度需要配合駕駛室下腳踏板,而駕駛室下腳踏板又要位于駕駛室入口以下,因此,如果橫梁I設置得太高,勢必使橫梁I和駕駛室下腳踏板支架4之間的連接件的垂向長度過長,這樣不利于結構穩定,故本實用新型將橫梁I兩端設置于兩個前簧吊耳支座3上,使得橫梁I的水平高度得到降低,以縮短橫梁I和駕駛室下腳踏板支架4之間的連接件的垂向長度,提高結構穩定性。為了提高橫梁I和駕駛室下腳踏板支架4之間的結構穩定性,連接板6可以采用 截面呈U型的板狀結構。
權利要求1.一種多功能橫梁的設置結構,包括橫梁(I)、車體兩側的縱梁(2)、設置于縱梁(2)上的前簧吊耳支座(3)和駕駛室下腳踏板支架(4),其特征在于橫梁(I)設置于縱梁(2)下方,橫梁(I)兩端通過兩個連接支架(5 )分別與兩個前簧吊耳支座(3 )連接; 駕駛室下腳踏板支架(4)置于橫梁(I)下方,橫梁(I)和駕駛室下腳踏板支架(4)之間通過連接板(6)固定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多功能橫梁的設置結構,本實用新型包括橫梁、車體兩側的縱梁、設置于縱梁上的前簧吊耳支座和駕駛室下腳踏板支架,橫梁設置于縱梁下方,橫梁兩端通過兩個連接支架分別與兩個前簧吊耳支座連接,駕駛室下腳踏板支架置于橫梁下方,橫梁和駕駛室下腳踏板支架之間通過連接板固定連接。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技術效果為在發動機橫梁不再承擔發動機重量的基礎上,將發動機橫梁用于連接駕駛室下腳踏板支架,有效地利用了橫梁,使車輛結構更加緊湊、簡潔。
文檔編號B62D21/02GK202481150SQ201220121719
公開日2012年10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28日
發明者古萬軍, 謝劍波 申請人:上汽依維柯紅巖商用車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