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健身自行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節能、低碳、環保、健身的自行車,尤其是喜歡戶外健身運動的自行車愛好者使用的一種全新理念健身自行車。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現代都市人對戶外出行工具的要求不僅僅只是運輸、代步,他們更注重低碳、環保、舒適、方便、健身的生活理念。自行車已經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青睞,一切源于它的低碳環保、綠色代步、健身等特性。普通自行車的行駛阻力偏大,操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爆胎,需要經常給內胎打氣,坐墊不可調,行駛會產生顛簸,初學者或者老年人容易摔倒,缺乏安全性,造型結構單一,不夠拉風,通常不能集代步與健身于一體,無法滿足現代人的優越感。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以上缺陷,提供一種健身自行車。基于人機工程學的,提高了戶外行駛安全性與穩定性的,增強了戶外復雜地形適應能力的,可適用于不同人群,通用性極強的三級變速可調式健身自行車,代步與健身于一體,并給戶外健身運動的自行車愛好者們帶來全新的體驗。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一種健身自行車,包括車輪車架系統、車身與座椅機構、轉向機構、變速機構和減震機構,所述的車輪車架系統包括兩只前輪和一只后輪,兩只前輪分別安裝在前輪軸外端,前輪軸通過軸承安裝在轉彎關節上,兩前輪軸里端分別通過萬向聯軸器連接到前輪驅動軸的兩端;前支桿左右兩端分別與轉彎關節轉動副連接,前支桿中部與平衡桿的前端固定在一起,平衡桿的后端與后輪軸上軸承座固定,后輪軸上配有后輪。所述的車身與座椅機構布置在車輪車架系統上方,包括車身、座椅,座椅下連接一滾輪,滾輪可在車身中央的滑槽中移動,由卡緊螺母鎖緊滾輪。所述的轉向機構布置在車輪車架系統前上方,包括把手,把手與轉向桿上端固定,轉向桿可伸縮,轉向桿下端依次連接轉向桿定位器、把手聯軸器、轉彎拉桿,把手聯軸器安裝到前支桿中部,轉彎拉桿連接到一端的轉彎關節上,兩端的轉彎關節通過轉彎桿連接在一起。所述的變速機構布置在車輪車架系統前上方,包括固定在車身前部的機架,三級鏈輪與腳踏板安裝在機架上,三級鏈輪旁的機架上固定有前撥鏈器,棘輪上配有飛輪,棘輪通過花鍵與前輪驅動軸配合在一起,飛輪旁的機架上固定有后撥鏈器,后撥鏈器上安裝有后調速小鏈輪,鏈條將三級鏈輪、飛輪、后調速小鏈輪連接起來,并穿過前后撥鏈器,前后撥鏈器分別通過鋼繩連接到把手兩側的調速控制器上。所述的減震機構包括車身后下部與后輪軸連接的減震器和輻條與輪轂為整體橡膠的前后輪。車身為鋁合金太陽能板,在車身后部設置有蓄電池,后輪軸上安裝電動機,鋁合金太陽能板向蓄電池充電,蓄電池為后輪軸上電動機供電。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I、健身自行車,操控靈活,行駛阻力小,行使安全,集代步健身于一體。2、符合人機工程學的車身造型結構設計。速度快仰臥騎行,有肩背部做支撐點,便于腳部發力,重心低,迎風面小,風阻系數低,大大地提高了自行車的行駛速度。舒適性好騎行僅腿部做功,腰、背、肩、手臂、手掌完全處于放松狀態,長時間騎行也不易疲勞,又鍛煉了腿部肌肉、臂部肌肉。安全性好采用三 輪,躺車臨時停車,兩腳自然落地躺車仍可站立,車身重心低,轉彎靈活,在行進途中的方向控制采用手握拉線控制。適用面廣可自由調整車身座椅及操縱扶手,滿足不同人的使用,老少皆宜。3、采用新型輪轂一體化輪胎,利用橡膠狀輻條來連接花轂與地面,通過輻條的變形與復原來吸收路面的凹凸與沖擊,改變了以往慣用的壓縮空氣輪胎,將爆胎拒之千里之外。
圖I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圖2為車輪車架系統示意圖。圖3為轉向機構示意圖。圖4為變速機構示意圖。圖中I后備箱,2車身,3靠背,4坐墊,5把手,6轉向桿,7后輪軸,8三級鏈輪,9卡緊螺母,10前支桿,11萬向聯軸器,12轉彎關節,13前輪,14后輪,15平衡桿,16滾輪,17減震器,18把手聯軸器,19前輪驅動軸,20轉彎桿,21腳踏板,22轉彎拉桿,23轉向桿定位器,24棘輪,25機架,26鏈條,27撥叉,28前撥鏈器,29鏈殼,30飛輪,31后調速小鏈輪,32后撥鏈器,33前輪軸。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包括車輪車架系統、車身與座椅機構、轉向機構、變速機構和減震機構。車輪車架系統主要由前支桿10、轉彎關節12、前輪軸33、前輪驅動軸19、萬向聯軸器11、平衡桿15、后輪軸7、前輪13與后輪14組成。平衡桿15前端與前支桿10焊接,后端焊接在后輪軸7的軸承座上,后輪14安裝在后輪軸7上,如支桿10左右兩端各通過銷連接一轉彎關節12,轉彎關節12靠近輪胎一側開一軸承孔,用于安裝前輪軸承以支撐前輪軸33,前輪13套在前輪軸33上,兩前輪的前輪軸33通過萬向聯軸器11分別連接到前輪驅動軸19的兩端,當前輪驅動軸轉動時,通過萬向聯軸器11驅動左右前輪軸以帶動前輪轉動。車身與座椅機構主要由車身2、靠背3、坐墊4、滾輪16、卡緊螺母9等組成。車身2是太陽能板鋁合金,具有高吸收率和轉化率,將太陽能轉換為電能儲存到車尾的蓄電池中,向安裝在后輪軸7上的電動機供電,以驅動后輪軸帶動后輪滾動,在爬坡時提供輔助動力,此時后輪軸也作為驅動軸。坐墊4與靠背3 (統稱座椅)安裝在滾輪16上,滾輪16套在車身板塊中間,可前后移動,實現座椅位置的前后調節,調好位置后用卡緊螺母9固定。轉向機構主要由把手5、轉向桿6、轉向桿定位器23、把手聯軸器18、轉彎拉桿22、轉彎桿20、轉彎關節12和萬向聯軸器11等組成。把手5焊接在轉向桿6的上端,轉向桿6下端通過把手聯軸器18和轉彎拉桿22連接到轉彎關節12上,而左右兩個轉彎關節12的底部分別連接到轉彎桿20兩端,轉向桿可伸縮。當把手5轉動一定角度時,把手聯軸器18跟隨轉動一定角度,并且通過轉彎拉桿22,使轉彎關節12也跟隨轉動一定角度,并通過轉彎桿20帶動另一端的轉彎關節轉動一定角度,兩個前輪實現同步轉動。轉向桿定位器23安裝在轉向桿6底端,當把手與轉向桿上下移動后,起固定作用。變速機構包括機架25、前撥鏈器28、后撥鏈器32、撥叉27、三級鏈輪8、飛輪30、棘輪24、鏈條26、腳踏板21、調速控制器等組成。機架25焊接在車身2前部,三級鏈輪8與腳踏板21安裝在機架25上,可自由旋轉,棘輪24與前輪驅動軸19通過花鍵配合,再將飛輪30套在棘輪上,前撥鏈器28焊接在機架25上端靠近三級鏈輪8處,后撥鏈器32焊接在機架下端靠近飛輪30處,鏈條26將三級鏈輪8、飛輪30、后調速小鏈輪31連接起來,并穿過前后撥鏈器,調速控制器分別安裝在把手兩側,鋼繩將左右調速控制器與前后撥鏈器分別連接起來,當撥動左右調速控制器時,通過鋼繩帶動撥鏈器驅動鏈條在三級鏈輪(每個鏈輪直徑不相同)上變換,實現自行車速度的調節。減震機構主要由減震器17和輪轂一體化輪胎(輻條與輪轂為整體橡膠,通過輻條的變形與復原來吸收路面的凹凸與沖擊)組成。減震器17下端固定在后輪軸7的軸承上,上端緊頂在車身2后部,當車行駛產生顛簸時,后車輪凸起,減震器彈簧受到一定的壓縮,彈簧恢復彈性形變,從而實現減震效果。前輪13與后輪14都采用輪轂一體化輪胎,通過其輻條的變形與復原有效吸收了路面凹凸產生的沖擊,從而也實現了減震效果。本說明書中未作詳細描述之內容為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公知現有技術。
權利要求1.一種健身自行車,包括車輪車架系統、車身與座椅機構、轉向機構、變速機構和減震機構,其特征是所述的車輪車架系統包括兩只前輪和一只后輪,兩只前輪分別安裝在前輪軸外端,前輪軸通過軸承安裝在轉彎關節上,兩前輪軸里端分別通過萬向聯軸器連接到前輪驅動軸的兩端;前支桿左右兩端分別與轉彎關節轉動副連接,前支桿中部與平衡桿的前端固定在一起,平衡桿的后端與后輪軸上軸承座固定,后輪軸上配有后輪。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健身自行車,其特征是所述的車身與座椅機構布置在車輪車架系統上方,包括車身、座椅,座椅下連接一滾輪,滾輪可在車身中央的滑槽中移動,由卡緊螺母鎖緊滾輪。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健身自行車,其特征是所述的轉向機構布置在車輪車架系統前上方,包括把手,把手與轉向桿上端固定,轉向桿可伸縮,轉向桿下端依次連接轉向桿定位器、把手聯軸器、轉彎拉桿,把手聯軸器安裝到前支桿中部,轉彎拉桿連接到一端的轉彎關節上,兩端的轉彎關節通過轉彎桿連接在一起。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健身自行車,其特征是所述的變速機構布置在車輪車架系統前上方,包括固定在車身前部的機架,三級鏈輪與腳踏板安裝在機架上,三級鏈輪旁的機架上固定有前撥鏈器,棘輪上配有飛輪,棘輪通過花鍵與前輪驅動軸配合在一起,飛輪旁的機架上固定有后撥鏈器,后撥鏈器上安裝有后調速小鏈輪,鏈條將三級鏈輪、飛輪、后調速小鏈輪連接起來,并穿過前后撥鏈器,前后撥鏈器分別通過鋼繩連接到把手兩側的調速控制器上。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健身自行車,其特征是所述的減震機構包括車身后下部與后輪軸連接的減震器和輻條與輪轂為整體橡膠的前后輪。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健身自行車,其特征是車身為鋁合金太陽能板,在車身后部設置有蓄電池,后輪軸上安裝電動機,鋁合金太陽能板向蓄電池充電,蓄電池為后輪軸上電動機供電。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節能、低碳、環保、健身的自行車,尤其是喜歡戶外健身運動的自行車愛好者使用的一種全新理念健身自行車。包括車輪車架系統、車身與座椅機構、轉向機構、變速機構和減震機構,所述的車輪車架系統包括兩只前輪和一只后輪,兩只前輪分別安裝在前輪軸外端,前輪軸通過軸承安裝在轉彎關節上,兩前輪軸里端分別通過萬向聯軸器連接到前輪驅動軸的兩端;前支桿左右兩端分別與轉彎關節轉動副連接,前支桿中部與平衡桿的前端固定在一起,平衡桿的后端與后輪軸上軸承座固定,后輪軸上配有后輪。
文檔編號B62M6/60GK202541715SQ20122018356
公開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26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26日
發明者劉寶生, 劉輝, 林玲, 過志松, 鄭新旭, 陳 峰 申請人:江西理工大學, 陳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