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鞍座有利健康的自行車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104303閱讀:207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鞍座有利健康的自行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自行車,具體是指一種可折疊的自行車。
背景技術
目前自行車的鞍座不利于健康已經是眾所周知,主要是中間部分與人體接觸并施壓造成的。折疊自行車一般結構都較為緊湊,而且折疊后體積較小,非常適合于人們外出攜帶。但現有的大部分折疊自行車基本上都是沿車架的中垂線進行左右折疊,展開騎行時還需鎖緊,使用仍顯麻煩。

發明內容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現狀,提供一種左右分離中間空的鞍座,這種鞍座更有利于騎行者的健康。本發明所要解決的又一個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折疊方便并能對車把和鞍座進行同步折疊的折疊自行車。本發明所要解決的又一個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較為牢固的折疊自行車。本發明所要解決的又一個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折疊后外部結構較為簡潔的折疊自行車。為了使騎行更為舒適,本發明提供一種左右分離中間空的鞍座,這種鞍座更有利于騎行者的健康。所述的鞍座后立桿向上延伸并形成有鞍座靠背。這樣,騎車時將后背靠在鞍座靠背,可緩解運動疲勞,增加舒適度。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折疊自行車,包括車架、設于車架前上方的車把及設于車架后上方的鞍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鞍座包括左右分離的第一鞍座和第二鞍座,所述的鞍座前立桿、后立桿均為兩根,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橫桿和第二橫桿之間,所述的鞍座后立桿向上延伸并形成有鞍座靠背。這樣,騎車時將后背靠在鞍座靠背,可緩解運動疲勞,增加舒適度。還包括有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所述車架的前端設有用于支撐車把并能相對該車架作前后轉動的車把立管,所述車架的后端設有上端高出于車架頂部并能相對該車架作前后轉動的鞍座前立桿和鞍座后立桿,所述鞍座前后兩端分別鉸接于上述鞍座前立桿、后立桿的上端,所述第一連桿的前端與所述車把立管的上端相鉸接,所述第二連桿的后端與所述的鞍座后立桿下端相連接并與鞍座后立桿保持同步轉動,同時,所述的第一連桿自前端向后下方延伸,所述的第二連桿自后端向前下方延伸,且第一連桿的后端與所述第二連桿前端相互鉸接。為了使前輪能與車把及鞍座進行同步折疊,所述車架前端還設有一能相對車架作前后轉動的并位于所述車把立管下方的前叉立管,該前叉立管的下端與一第三連桿的前端相鉸接,該第三連桿的后端同時與所述第二立桿的前端及所述第一連桿的后端相鉸接。前輪通過前叉安裝在前叉立管上,這樣,在車把和鞍座進行折疊的同時,在第三連桿的帶動下,前輪被轉動收納至車架下方,從而使折疊后的自行車體積更小,攜帶更為方便;另外,自行車在未折疊狀態下時,前叉立管與車把立管處于同一直線上并相互卡合在一起。為了進一步減小折疊后的自行車的體積,所述車架的后下端部設有能相對車架作前后轉動的后叉,在車架的后下端部還設有將向前轉動后的后叉固定在車架下方的限位擋塊。在限位擋塊作用下,后叉和后輪被限位在車架下方。為了使折疊自行車的結構較為牢固,所述的車架包括分別位于車體左右兩側的第一車架和第二車架,在第一車架和第二車架的頂部分別具有前后向分布的第一橫桿和第二橫桿,在第一橫桿底部與第二橫桿底部之間自前向后依次通過第一轉軸、第二轉軸和第三轉軸相連接,且上述各轉軸均垂直于所述的第一橫桿和第二橫桿,所述車把立管的下端固定在第一轉軸上,所述的鞍座前立桿的下端固定在第二轉軸上,所述的鞍座后立桿的下端固定在第三轉軸上。通過位于車體兩側的第一車架和第二車架,以及連接在第一、第二橫桿之間的各個轉軸,使車體的結構強度更好。當然,除了采用上述的雙側車架外,也可以采用現有的單側車架,但單側車架的結構強度較低,折疊后自行車的外部結構也不夠簡潔。 作為上述方案的優選,所述車把立管的上端安裝有車把立桿,所述車把安裝在該車把立桿上,在自行車折疊狀態下,所述的兩鞍座后立桿嵌入在上述第一鞍座和第二鞍座之間,所述的車把立桿嵌入在所述的兩鞍座后立桿之間。這樣,在車把立桿、鞍座前、后立桿及鞍座在同步折疊過程中便不會相互阻擋,折疊可順利進行,而且折疊后上述部件還位于第一車架和第二車架之間,從而使折疊后的自行車外部結構較為簡潔。作為上述方案的進一步優選,在自行車折疊狀態下,所述的第一鞍座和第二鞍座及所述車把的左把手和右把手均分別受所述第一橫桿和第二橫桿的阻擋而限位。這樣,當第一、第二鞍座轉動至與第一、第二橫桿相抵靠后便不再轉動,同樣地,當左、右把手轉動至與第一、第二橫桿相抵靠后便不再轉動。進一步優選,所述的第一轉軸下方設有第四轉軸,該第四轉軸連接所述的第一車架和第二車架并與該第一轉軸相平行,所述前叉立管的上端固定在該第四轉軸上。通過第四轉軸的設置,一方面進一步提高了車架的結構強度,另一方面還便于前叉立管作順利轉動。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優點在于由于該折疊自行車的鞍座、鞍座前、后立桿及位于鞍座前、后立桿間的車架構成四桿機構,并且位于車架后端與鞍座后立桿同步轉動的第二連桿能通過第一連桿帶動車把立管進行同步轉動,使得在鞍座向前轉動至靠近車架的過程中,車把立管帶動車把同步向后轉動直至靠近車架,從而實現了車把與鞍座的同步折疊,折疊非常方便。此外,由于本發明還采用了由第一車架和第二車架構成的車架結構,不僅使得車體的整體結構較為牢固,而且折疊后各部件位于第一車架和第二車架之間,使自行車的外部結構顯得較為簡潔。左右分離中間空的鞍座更有利于騎行者的健康。

圖I為本發明實施例的立體結構圖;圖2為圖I所示折疊自行車的另一個角度的立體結構圖;圖3為圖I所示折疊自行車的左視圖;圖4為圖I所示折疊自行車部分折疊時的左視圖;[0021 ] 圖5為圖I所示折疊自行車完全折疊后的立體結構圖;圖6為圖5所示折疊自行車的左視圖。為使圖形簡潔,動力部件未在圖中表達。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如圖I至圖6所示,本實施例中的折疊自行車的車架由第一車架11和第二車架12構成,第一車架和第二車架分別設于車體的左右兩側,這種雙側車架的自行車結構更為牢固,而且自行車的各組件經折疊后均位于第一車架11和第二車架12之間的內部空間中,使折疊后的自行車外部結構更為簡潔。當然,本發明也可以采用單側車架結構。在第一車架11和第二車架12的頂部分別具有前后向水平分布的第一橫桿13和第二橫桿14,在第一橫 桿13的底部自前向后依次設有第一軸孔51、第二軸孔52和第三軸孔53共三個軸孔,在第二橫桿14的底部自前向后也依次設有相對應的第一軸孔51、第二軸孔52和第三軸孔53共三個軸孔,在上述兩個第一軸孔51之間安裝有第一轉軸41,在上述兩個第二軸孔52之間安裝有第二轉軸42,在上述兩個第三軸孔53之間安裝有第三轉軸43,并且上述各轉軸均垂直于第一橫桿13和第二橫桿14。此外,在第一車架11的前端位于第一軸孔51的下方處設有第四軸孔54,在第二車架12的前端位于第一軸孔51的下方處設有第四軸孔54,第四轉軸44安裝在上述兩個第四軸孔54之間并與第一轉軸41相平行。鞍座前立桿22為兩根,位于第一橫桿13和第二橫桿14之間,并且兩鞍座前立桿22的下端分別固定在第二轉軸42的兩端,這樣,隨著第二轉軸42的轉動,鞍座前立桿22便能相對第一橫桿和第二橫桿作前后轉動,兩鞍座前立桿22的上端高出第一橫桿和第二橫桿并分別與第一鞍座91和第二鞍92的前端相鉸接。對應地,鞍座后立桿23為兩根,位于第一橫桿13和第二橫桿14之間,并且兩鞍座后立桿23的下端分別固定在第三轉軸43的兩端,這樣,隨著第三轉軸43的轉動,鞍座前立桿22能相對第一橫桿和第二橫桿作前后轉動,兩鞍座后立桿23的上端高出第一橫桿和第二橫桿并分別與第一鞍座91和第二鞍座92的后端相鉸接,且兩鞍座后立桿23向上延伸形成鞍座靠背26。此外,第二連桿32的后端固定在第三轉軸43上從而與兩鞍座后立桿23保持同步轉動,且該第二連桿32從其后端向前下方延伸設置。這樣,鞍座、鞍座前、后立桿及位于第二、三轉軸之間的橫桿共同構成四桿機構,該四桿機構工作時,鞍座向前下方轉動并直至第一鞍座91和第二鞍座92分別受在第一橫桿13和第二橫桿14的阻擋而限位,并且該四桿機構工作的同時可帶動第二連桿32向后作同步轉動。車把立管21的下端固定在第一轉軸41上并斜向后上方設置,這樣,隨著第一轉軸的轉動,車把立管21便能相對第一橫桿13和第二橫桿14作前后轉動。在車把立管21的上端安裝車把立桿24,車把的左車把61和右車把62安裝在車把立桿24的頂端。前叉立管25的上端固定在第四轉軸44上并斜向前下方設置,在車把立管21和前叉立管25的相對端面上設有相互卡合的卡合結構27,自行車在未折疊狀態下,車把立管21與前叉立管25處于同一直線上并相互卡合成一體,這樣,在行車過程中,便無法對車把立管21及車把立桿24等部件進行折疊,保證行車安全,在折疊狀態時則相互分開。前叉72及前輪82固定在前叉立管25的下方,前叉立管25的下端通過連接片34與第三連桿33的前端相鉸接,第三連桿33的后端與上述第二連桿32的前端相鉸接,同時,第三連桿33的后端還與第一連桿31的后端相鉸接,第一連桿31從其后端斜向前上方設置并且其前端鉸接于車把立管21的上端。這樣,當上述四桿機構工作帶動第二連桿32向后同步轉動的同時,第二連桿32可帶動第三連桿33及第一連桿31向后移動。第三連桿33向后移動可帶動前叉立管25及固定在前叉立管25上的前叉72、前輪82等部件向后轉動,并直至收納在第一車架11和第二車架12的前端內部;第一連桿31向后移動可帶動車把立管21、車把立桿24及車把向后轉動,并直至左、右車把分別受第一、第二橫桿的阻擋而限位,以實現鞍座、車把立桿及前輪的同步折疊。反之,向后轉動車把立管21、車把立桿24及車把,其通過第一連桿31來最終帶動前叉立管25及上述四桿機構進行動作,也能實現車把立桿、前輪及鞍座的同步折疊,具體可參考上述動作過程,在此不再贅述。本實施例中,還設置有后輪折疊機構,具體地,在第一車架11和第二車架12的后下端部之間設有能相對車架作前后轉動的后叉71,后輪81安裝在后叉71上,在第一車架和第二車架的后下端部分別設有一個限位擋塊9。折疊后輪81時,轉動后輪81使其收納在第一車架11和第二車架12的后端內部,此時,限位擋塊9可阻擋后叉71作反向轉動,從而使 折疊后的自行車體積更小,攜帶更為方便。為增強車體的結構牢固度,并同時也便于各部件進行順利折疊,鞍座前立桿22、后立桿23均為兩根,且均分別位于第一橫桿13和第二橫桿14之間,鞍座則包括左右分離的第一鞍座91和第二鞍座92,在自行車折疊狀態下,兩鞍座后立桿23嵌入在上述第一鞍座91和第二鞍座92之間,而車把立桿24嵌入在兩鞍座后立桿23之間。這樣,在車把立桿24、鞍座前立桿22、后立桿23及鞍座在同步折疊過程中便不會相互阻擋,折疊可順利進行。此夕卜,本實施例中的第一連桿31、第二連桿32及第三連桿33也均采用兩根,在第一車架11和第二車架12的底部還通過加固桿10相連,以此來進一步增強該折疊自行車的整體結構牢固度。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原理前提下,可以對本發明作出多種改型或改進,比如,本發明中的第一連桿、第二連桿和第三連桿均可以分別用第一連接片、第二連接片和第三連接片等類似的連接件來替代,這些均被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鞍座有利健康的自行車,包括車架、設于車架前上方的車把及設于車架后上方的鞍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鞍座包括左右分離的第一鞍座(91)和第二鞍座(92)。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鞍座有利健康的自行車,其特征在于所述車架的后端設有上端高出于車架頂部并能相對該車架作前后轉動的鞍座前立桿(22)和后立桿(23),鞍座前立桿(22)、后立桿(23)均為兩根,所述鞍座前后兩端分別鉸接于上述鞍座前立桿、后立桿的上端。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鞍座有利健康的自行車,其特征在于在自行車折疊狀態下,所述的兩鞍座后立桿(23)嵌入在上述第一鞍座(91)和第二鞍座(92)之間。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鞍座有利健康的自行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鞍座前立桿(22)的下端固定在第二轉軸上,所述的鞍座后立桿(23)的下端固定在第三轉軸上。
專利摘要一種鞍座有利健康的自行車,包括車架、設于車架前上方的車把及設于車架后上方的鞍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鞍座包括左右分離的第一鞍座(91)和第二鞍座(92),這種鞍座更有利于騎行者的健康。所述的鞍座后立桿向上延伸并形成有鞍座靠背。車把立管的上端與第一連桿的前端相鉸接,第二連桿的后端與鞍座后立桿下端相連接并與其保持同步轉動,同時,第一連桿的后端與第二連桿的前端相互鉸接。本實用新型能實現車把與鞍座的同步折疊,折疊非常方便,此外,通過采用由第一車架和第二車架構成的車架結構,不僅使車體的整體結構較為牢固,而且折疊后各部件位于第一車架和第二車架之間,使自行車外部結構顯得較為簡潔。
文檔編號B62K15/00GK202716990SQ201220257800
公開日2013年2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4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4日
發明者孫銀花 申請人:孫銀花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山特区| 咸丰县| 津南区| 旅游| 西安市| 招远市| 青岛市| 全南县| 手游| 上林县| 鄂托克前旗| 桂东县| 大连市| 江津市| 邢台市| 遂平县| 广平县| 通化县| 长宁县| 高清| 阿拉善盟| 高州市| 科技| 沽源县| 和顺县| 方城县| 绥江县| 仪陇县| 沧州市| 交口县| 高碑店市| 桃源县| 略阳县| 保定市| 高邑县| 康定县| 安岳县| 大荔县| 阿克陶县| 东乡县| 泌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