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自行車配件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自行車鞍座的調控裝置。
背景技術:
現今,由于環保以及交通問題,自行車成為人們健身和出行越來越喜愛的工具。這其中,自行車鞍座是安裝在自行車座管上,用來提供坐姿支撐的一種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件。而鞍座的結構和舒適性等不僅影響著人們的騎行速度,還關系到長時間騎行過程中人體的健康,現有的自行車鞍座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存在如下問題:
1、一般的自行車鞍座是通過停車來調松坐墊下的螺釘,以達到高度調整的目的,調節方式費時費力,操作困難,另外,由于無法切身感受鞍座高度調整是否合適,故而常出現多次調整仍不能滿足騎行者的實際要求。
2、通常自行車鞍座都設計為水平或者微傾固定的,在慢行或者快速騎行狀態時不能任意調整,騎行者只能選擇其一購買,導致通用性不強,長期騎行也會帶來健康問題。
3、自行車鞍座在外面經常會面臨日曬雨淋的情況,長時間曝曬于太陽下或經受雨水沖淋,不僅使得鞍座表面很熱或者不易擦干影響騎行者的騎行,而且會導致鞍座過早損壞,降低其使用壽命,造成成本的增加和浪費等。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能夠實現自行車鞍座高度和傾斜角度的平穩調節,提高行車的舒適性,且結構簡單,并具有良好的減震和防雨防曬功能的自行車鞍座的調控裝置。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自行車鞍座的調控裝置,其中所述自行車鞍座的調控裝置包括鞍座主體、支柱和調控部分,所述鞍座主體的后部設置為鉸接于所述支柱的頂端,所述調控部分設置為由一高度調節機構和一斜度調節機構組成,所述高度調節機構的一端設置為共軸線連接所述支柱的末端,所述斜度調節機構設置為一端鉸接于所述支柱上,另一端鉸接于所述鞍座主體的前部的下表面;所述高度調節機構設置為包括調節桿、閥門、氣缸、活塞和活塞連桿,所述調節桿鉸接于所述支柱上,該調節桿的一端連接所述閥門,以開啟或關閉所述閥門,從而實現所述鞍座主體的高度調節,所述閥門設置于所述氣缸上,所述氣缸的一端設置為連接所述支柱的末端,所述氣缸的內腔設置所述活塞,所述活塞的下表面固定設置所述活塞連桿,且所述活塞連桿設置于所述活塞的中軸線上;所述斜度調節機構設置為包括支撐管、彈簧和彈簧鎖,所述支撐管的外表面均勻設置若干齒口,所述彈簧共軸線設置于所述支撐管的外表面,所述彈簧鎖設置于所述支撐管靠近所述鞍座主體的一端,用于鎖住所述齒口,實現所述鞍座主體的斜度調節,使得騎行者能夠在行車過程中任意調整所述鞍座主體的位置,保證騎行的舒適性,同時節省體力。
進一步地,所述鞍座主體設置為還包括減震機構、收納筒和若干透氣孔,所述減震機構設置于所述鞍座主體的后部的下表面,所述收納筒設置于所述鞍座主體的后部的下側,所述若干透氣孔均勻設置于所述鞍座主體的上表面。
進一步地,所述減震機構設置為由兩減震球體組成,所述減震球體內填充設置緩沖件,且所述兩減震球體之間設置一連接桿,所述連接桿鉸接設置于所述支柱的頂端。
進一步地,所述收納筒設置為包括發條圈和防水帆布,所述發條圈和所述防水帆布均設置于所述收納筒的內腔。
進一步地,所述發條圈的前端設置為緊固于所述收納筒的內腔的中心,所述防水帆布的一端設置為連接所述發條圈的末端,所述防水帆布的另一端設置一卡勾,所述卡勾設置為卡設于所述收納筒的外表面,所述防水帆布可從所述收納筒內拉出覆蓋于所述鞍座主體的上表面,此時所述卡勾卡緊于所述鞍座主體的前壁的內表面,從而保證所述鞍座主體的防雨防曬,延長其使用壽命。
進一步地,所述高度調節機構設置為還包括一彈簧,所述彈簧共軸線設置于所述活塞連桿的外表面,以實現所述鞍座主體高度的平穩調節。
進一步地,所述調節桿和所述彈簧鎖設置為均通過鋼絲連接于自行車的手閘上,從而使得所述鞍座主體的位置調節操作簡便。
本實用新型具有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行車鞍座的調控裝置,通過氣壓式高度調節機構的設置,騎行者能夠根據切身感受快速調整好鞍座高度,實現了行車過程中鞍座主體高度的方便調節,省時省力,保證了舒適騎行;通過斜度調節機構,使得騎行者可以在慢行或者快速騎行狀態時任意調整鞍座的傾斜角度,以更好地適應騎行過程中的速度,從而避免長期不正確騎行姿勢帶來的身體健康問題;通過鞍座主體的減震球體,省去了現有技術中彈性支撐整個鞍座底板的螺旋彈簧,減震效果良好,同時組裝方便;通過設置的收納筒結構,實現了鞍座主體的防雨防曬,簡單實用,且能夠保證鞍座的使用壽命;通過若干透氣孔,進一步保證了騎行者行車過程中的舒適性,完善自行車鞍座的結構設計。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鞍座主體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中收納筒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0-鞍座主體,101-減震機構,102-收納筒,103-透氣孔,104-減震球體,20-支柱,30-調控部分,301-高度調節機構,302-斜度調節機構,303-調節桿,304-閥門,305-氣缸,306-活塞,307-活塞連桿,308-支撐管,309-彈簧,310-彈簧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好的理解本實用新型,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的描述。
如圖1-圖3所示,一種自行車鞍座的調控裝置,包括鞍座主體10、支柱20和調控部分30,鞍座主體10的后部設置為鉸接于支柱20的頂端,調控部分30設置為由一高度調節機構301和一斜度調節機構302組成,高度調節機構301的一端設置為共軸線連接支柱20的末端,斜度調節機構302設置為一端鉸接于支柱20上,另一端鉸接于鞍座主體10的前部的下表面;高度調節機構301設置為包括調節桿303、閥門304、氣缸305、活塞306和活塞連桿307,調節桿303鉸接于支柱20上,該調節桿303的一端連接閥門304,以開啟或關閉閥門304,從而實現鞍座主體10的高度調節,閥門304設置于氣缸305上,氣缸305的一端設置為連接支柱20的末端,氣缸305的內腔設置活塞306,活塞306的下表面固定設置活塞連桿307,且活塞連桿307設置于活塞306的中軸線上;斜度調節機構302設置為包括支撐管308、彈簧309和彈簧鎖310,支撐管308的外表面均勻設置若干齒口,彈簧309共軸線設置于支撐管308的外表面,彈簧鎖310設置于支撐管308靠近鞍座主體10的一端,用于鎖住齒口,實現鞍座主體10的斜度調節,使得騎行者能夠在行車過程中任意調整鞍座主體10的位置,保證騎行的舒適性,同時節省體力。
鞍座主體10設置為還包括減震機構101、收納筒102和若干透氣孔103,減震機構101設置于鞍座主體10的后部的下表面,收納筒102設置于鞍座主體10的后部的下側,若干透氣孔103均勻設置于鞍座主體10的上表面。
減震機構101設置為由兩減震球體104組成,減震球體104內填充設置緩沖件,且兩減震球體104之間設置一連接桿,連接桿鉸接設置于支柱20的頂端。
收納筒102設置為包括發條圈和防水帆布,發條圈和防水帆布均設置于收納筒102的內腔。
發條圈的前端設置為緊固于收納筒102的內腔的中心,防水帆布的一端設置為連接發條圈的末端,防水帆布的另一端設置一卡勾,卡勾設置為卡設于收納筒102的外表面,防水帆布可從收納筒102內拉出覆蓋于鞍座主體10的上表面,此時卡勾卡緊于鞍座主體10的前壁的內表面,從而保證鞍座主體10的防雨防曬,延長其使用壽命。
高度調節機構301設置為還包括一彈簧,彈簧共軸線設置于活塞連桿307的外表面,以實現鞍座主體10高度的平穩調節。
調節桿303和彈簧鎖310設置為均通過鋼絲連接于自行車的手閘上,從而使得鞍座主體10的位置調節操作簡便。
使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行車鞍座的調控裝置,能夠實現自行車鞍座高度和傾斜角度的平穩調節,提高行車的舒適性,并具有良好的減震和防雨防曬功能。當使用具有該裝置的自行車時,騎行者可通過控制手閘上由鋼絲連接的調節桿303和彈簧鎖310,根據需要調節鞍座主體10的位置,需要鞍座主體10傾斜或下降時,打開彈簧鎖310或上拉調節桿303,依靠自身重力將彈簧309壓縮使支撐管308變短或使氣缸305下降,直至達到適宜位置,閉合彈簧鎖310或下壓調節桿303,從而使得鞍座主體10的位置固定;需要鞍座主體10水平或上升時,打開彈簧鎖310或上拉調節桿303,使得彈簧309 自然伸長或使氣缸305上升,直至達到適宜位置,閉合彈簧鎖310或下壓調節桿303,從而使得鞍座主體10的位置固定;需要避免鞍座主體10直接曝曬于太陽下或經受雨水沖淋時,由收納筒102中拉出防水帆布,使得卡勾卡緊于鞍座主體10的前壁的內表面,從而保證鞍座主體10的防雨防曬,延長其使用壽命。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所述內容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不能被認為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范圍。凡依本實用新型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改進等,均應仍歸屬于本專利涵蓋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