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新型的電動助力轉向管柱潰縮吸能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動助力轉向管柱,尤其是一種新型的電動助力轉向管柱潰縮吸能結構。
背景技術:
原電動助力轉向管柱的潰縮吸能結構是由上管柱和下管柱組成,裝配前下管柱在模具里沖壓出四條或者六條凸起的筋,凸起的筋和上管柱的內(nèi)徑過盈配合,如圖3、4。當受到撞擊時,上下管柱潰縮吸收撞擊力,進而減小對駕駛員的撞擊力。但是加工下管柱筋時,很難控制其外圓的同軸度,則裝配出的電動助力轉向管柱總成的空載波動會比較大,潰縮吸能力的大小很難控制,固定夾和下支架安裝面的平面度也很難控制,進而影響了電動助力轉向管柱總成的性能和整車的安裝。
發(fā)明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一種潰縮吸能作用良好的新型的電動助力轉向管柱潰縮吸能結構。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這種新型的電動助力轉向管柱潰縮吸能結構,包括下支架,下支架連有下管柱,下管柱通過固定夾和上管柱配合,上管柱和下管柱之間設有墊圈。作為優(yōu)選,所述墊圈采用具有自潤滑作用的塑料材料。實用新型有益的效果是首先,簡化了下管柱的加工工藝,零部件的要求降低了,節(jié)省了制造成本和周期;第二,電動助力轉向管柱的潰縮吸能力的大小比較容易控制,提高了電動助力轉向管柱潰縮時的安全性;第三,減小了電動助力轉向管柱的空載扭矩波動,提高了產(chǎn)品使用的舒適度要求;第四,電動助力轉向管柱的固定夾和下支架安裝面的平面度更容易保證,提高一次裝配通過率。
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中A-A向剖視圖;圖3是現(xiàn)有結構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3中A-A向剖視圖;附圖標記說明上管柱1,固定夾2,下管柱3,下支架4,墊圈5。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實施例如圖1、2所示,這種新型的電動助力轉向管柱潰縮吸能結構,包括下支架4,下支架4上連有下管柱3,下管柱3通過固定夾2和上管柱I配合,取消了下管柱的凸筋結構,在下管柱3和上管柱I配合部分之間增加一個塑料的墊圈5,靠上下管柱1、2和墊圈5的摩擦力來實現(xiàn)電動助力轉向管柱的潰縮吸能作用。墊圈5可采用具有自潤滑作用的工程材料,以過盈量的大小保證潰縮吸能力。除上述實施例外,本實用新型還可以有其他實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換或等效變換形成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實用新型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新型的電動助力轉向管柱潰縮吸能結構,其特征是包括下支架(4),下支架(4)連有下管柱(3),下管柱(3)通過固定夾(2)和上管柱(I)配合,上管柱(I)和下管柱(3)之間設有墊圈(5)。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的電動助力轉向管柱潰縮吸能結構,其特征是所述墊圈(5)采用具有自潤滑作用的塑料材料。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的電動助力轉向管柱潰縮吸能結構,包括下支架,下支架上連有下管柱,下管柱通過固定夾和上管柱配合,上管柱和下管柱之間設有墊圈。本實用新型有益的效果是首先,簡化了下管柱的加工工藝,零部件的要求降低了,節(jié)省了制造成本和周期;第二,電動助力轉向管柱的潰縮吸能力的大小比較容易控制,提高了電動助力轉向管柱潰縮時的安全性;第三,減小了電動助力轉向管柱的空載扭矩波動,提高了產(chǎn)品使用的舒適度要求;第四,電動助力轉向管柱的固定夾和下支架安裝面的平面度更容易保證,提高一次裝配通過率。
文檔編號B62D1/19GK202703677SQ20122028555
公開日2013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14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6月14日
發(fā)明者胡永林, 李宏, 高佳萍 申請人:萬向錢潮傳動軸有限公司, 萬向集團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