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新型后圍板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白車身部件,具體涉及一種新型后圍板結構。
背景技術:
當今的汽車消費者越來越重視汽車的安全性能,而作為碰撞過程中發揮主要吸能保護作用的白車身結構就顯得特別重要,提高其安全性能,使其具有足夠的剛度強度也更加受到重視,后圍板總成作為白車身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的需要有足夠的剛度、強度來對白車身的性能目標有所貢獻,同時在評定新車安全性能等級的后部碰撞試驗中,后圍板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般的汽車白車身后圍板總成零件結構比較簡單,零件自身強度較差。當車身受到強烈沖擊時后圍板由于自身沒有足夠強度而容易變形,甚至開裂,影 響車的模態和抗扭強度,嚴重影響車的使用壽命。有的車身后圍板總成零件即使強度足夠也是以犧牲總成重量為代價的,不能夠很好地滿足輕量化指標。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車身后圍板強度性能的不足,提供一種新型的后圍板結構。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它包括后圍里板和后圍外板,其特征是所述的后圍里板與后圍外板相接形成一個橫向的空腔結構,所述的后圍外板前后分別有后圍外板內加強梁和后圍外板外加強梁,后圍外板內加強梁與后圍外板外加強梁形成一個豎直的空腔結構,兩個空腔結構形成T型骨架結構。該骨架結構具備良好的剛度、強度目標,且不用以犧牲總成重量為代價,同時設計中采用了合理的加強筋分布,完全能夠滿足后圍板總成的各項性能要求。本實用新型較好的技術方案是所述的后圍里板與后圍外板內加強梁焊接為后圍里板總成,后圍外板與后圍外板外加強梁焊接為后圍外板總成,兩個分總成與其他零件合焊為后圍總成后,焊接在下車體后地板上。該結構可提高后圍板的剛度強度,對附件起到安裝支承的作用。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具有良好的結構形式、可靠地性能以及實用性強的特點。
圖I為本實用新型后圍板總成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后圍板總成零件組成示意圖;圖中標記分述如下1_后圍里板、2-后圍外板內加強梁、3-后圍外板、4-后圍外板外加強梁;圖3為圖I的A-A向剖視圖;圖4為圖I的B-B向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后圍里板I和后圍外板3,所述的后圍里板I與后圍外板3相接形成一個橫向的空腔結構,所述的后圍外板3前后分別有后圍外板內加強梁2和后圍外板外加強梁4,后圍外板內加強梁2和后圍外板外加強梁4形成一個豎直的空腔結構,兩個空腔結構形成T型骨架結構。該骨架結構具備良好的剛度、強度目標,且不用以犧牲總成重量為代價,同時設計中采用了合理的加強筋分布,完全能夠滿足后圍板總成的各項性能要求。所述的后圍里板I與后圍外板內加強梁2焊接為后圍里板總成;后圍外板3與后圍外板外加強梁4焊接為后圍外板總成,兩個分總成與其他零件合焊為后圍總成后,
焊接在下車體后地板上。該結構可提高后圍板的剛度強度,對附件起到安裝支承的作用。
權利要求1.一種新型后圍板結構,它包括后圍里板(I)和后圍外板(3),其特征是所述的后圍里板(I)與后圍外板(3)相接形成一個橫向的空腔結構,所述的后圍外板(3)前后分別有后圍外板內加強梁(2)和后圍外板外加強梁(4),后圍外板內加強梁(2)和后圍外板外加強梁(4)形成一個豎直的空腔結構,兩個空腔結構形成T型骨架結構。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新型后圍板結構,其特征是所述的后圍里板(I)與后圍外板內加強梁(2)焊接為后圍里板總成,后圍外板(3)與后圍外板外加強梁(4)焊接為后圍外板總成,兩個分總成與其他零件合焊為后圍總成后,焊接在下車體后地板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白車身部件,具體涉及一種新型后圍板結構。它解決了現有車身后圍板結構剛度、強度性能以及輕量化指標的不足等問題。本實用新型包括后圍里板(1)和后圍外板(3),其特征是所述的后圍里板(1)與后圍外板(3)相接形成一個橫向的空腔結構,所述的后圍外板(3)前后分別有后圍外板內加強梁(2)和后圍外板外加強梁(4),后圍外板內加強梁(2)和后圍外板外加強梁(4)形成一個豎直的空腔結構,兩個空腔結構形成T型骨架結構。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具備良好的剛度、強度目標,且不用以犧牲總成重量為代價,同時設計中采用了合理的加強筋分布,完全能夠滿足后圍板總成的各項性能要求。
文檔編號B62D25/08GK202641872SQ20122030822
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28日
發明者胡國慶, 鄭天夫, 陳孟華, 李禮 申請人:東風汽車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