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小型車輛用護衣部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自動二輪車等小型車輛所用的護衣部件。
背景技術:
以往,自動二輪車等小型車輛上,有時安裝對乘員的身體和衣服進行保護用的護衣部件。例如,在日本專利特開平9 - 132187號公報(專利文獻I)公開了一種在管材的外周面焊接寬幅的托架而形成的護衣部件(罩蓋部件及上部托架)。另外,作為以往例子的護衣部件,已知有這樣一種結構:如本申請圖10所示那樣,在管材71的外周面端部從上側焊接2字形的托架72。但是,在上述專利文獻I所揭示的結構中,為了確保管材與托架的安裝寬度而將托架的向上的面擴大,在該向上的面上容易積存沙粒和泥土,使外觀惡化。另外,由于將托架焊接成從上側架在管材上,故托架與管材的焊接部位所產生的焊道、毛刺和濺射物容易暴露在車輛的外觀部位(肉眼容易看到的部位),這一點也使外觀惡化。另外,暴露在車輛外觀部位的毛刺和濺射物有可能會鉤住乘員的身體或衣服。另外,在本申請圖10所示的結構中,在管材71與托架72的焊接部位形成向上的凹部73,雨水和泥土容易積存在該凹部73內。因此,必須在管材71上另外加工放水孔74以排出積存在凹部73內的雨水和泥土,導致制造工序的復雜化和生產率下降。
實用新型內容因此,本實用新型是考慮上述問題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防銹性、外觀和乘車舒適性優異的小型車輛用護衣部件。為實現上述目的而提供的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小型車輛用護衣部件,用于具有車體框架、以及與該車體框架的后部連接并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對座位導軌的小型車輛,且裝拆自如地安裝在所述車體框架或所述座位導軌的至少某一方上,該小型車輛用護衣部件的特征是,具有:沿所述小型車輛的車體側面配置的保護件主體;以及接合在該保護件主體的上端部并裝拆自如地連接在所述車體框架或所述座位導軌上的托架,所述保護件主體的上端部向車體寬度方向內側彎曲,所述保護件主體的上端面朝向車體寬度方向內側。根據上述實施例的小型車輛用護衣部件,通過保護件主體的上端面朝向車體寬度方向內側,則例如在用管材形成保護件主體的情況,雨水和泥土就難以從保護件主體的上端面進入保護件主體內,能提高保護件主體的防銹性和外觀。另外,通過使保護件主體的上端部向車體寬度防銹內側彎曲,則與使保護件主體的上端部向上方即乘員的方向延伸的情況相比,乘員的身體和衣服難以鉤掛在保護件主體的上端部上,乘車舒適性提高。即,能提供一種防銹性、外觀和乘車舒適性優異的小型車輛用護衣部件。在上述實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托架具有:固定在所述車體框架或所述座位導軌上、并沿所述小型車輛的車體側面配置的固定部;以及從該固定部的兩側向車體寬度方向外側彎曲的接合部,當所述保護件主體的上端面與所述固定部的朝向車體寬度方向外側的面在夾有間隙并處于對面的狀態下,所述保護件主體的上端部接合在所述接合部的內表面。另外,也可以是,所述接合部,在較該接合部內表面與所述保護件主體上端部的接點的下方,焊接在所述保護件主體上端部。還有,也可以是,所述接合部,在較該接合部內表面與所述保護件主體上端部的接點的上方,焊接在所述保護件主體上端部。通過采用上述形態,除了上述的效果外,保護件主體的上端面成為由托架圍起的配置,在例如用管材形成保護件主體的情況,因車輪等所濺起的雨水和泥土難以從保護件主體的上端面進入保護件主體內,能進一步提高保護件主體的防銹性和外觀。另外,滴在保護件主體的上端部上的雨水和結露等的水滴,可通過形成于保護件主體上端面與固定部之間的間隙而排出。因此,即使在保護件主體的上端部上不另外加工放水孔也能提高排水性,能抑制制造工序的復雜化,提聞生廣率。另外,保護件主體與托架的焊接,從托架的內側且保護件主體的下方進行。因此,保護件主體和托架的焊接部位從外部看就不醒目,外觀得以提高。另外,乘員的身體和衣服難以鉤掛在保護件主體與托架的焊接部位所產生的毛刺和濺射物上,乘車舒適性進一步提聞。還有,托架與保護件主體的焊接部位,離開托架接合部與保護件主體上端部的接點的上側和下側而形成,可提高托架與保護件主體的固定強度。其它的本實用新型的特點及其效果根據下面參照附圖進行說明的實施例的記載就可更明白。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形態的具有護衣部件的自動二輪車的左視圖。圖2是表示上述自動二輪車的車輛后部的放大左視圖。圖3是表示上述自動二輪車的車輛后上部的放大立體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形態的上述自動二輪車的護衣部件的左視圖。圖5是表示上述護衣部件的右視圖。圖6是表示上述護衣部件的后視圖。圖7是表示上述護衣部件中的保護件主體的第二框架和后側的托架的固定部分的后視圖。圖8是沿圖7中VIII — VIII線的剖視圖。圖9是沿圖7中IX — IX線的剖視圖。圖10是現有技術的護衣部件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根據附圖來說明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形態。在本實施形態中,對本實用新型的小型車輛用護衣部件(以下簡稱為“護衣部件”)應用于小型車輛的自動二輪車的情況進行說明。另外,在下面,表示上下、左右、前后的方向的記載,表示圖示的狀態或從自動二輪車的乘員所看到的方向。另外,對于左右一對部件,僅圖示左側的部件。另外,各圖適當所示的箭頭Fr、Rr、L、R分別表示車輛的前方、后方、左方和右方。首先,說明自動二輪車I整體的結構。圖1所示的自動二輪車是所謂的重型摩托車,具有構成車體骨架的搖籃型的車體框架2。在車體框架2的前部上端配置有頭管3。在頭管3上支承有左右一對前叉4。在前叉4的下端支承有可旋轉的前輪5,在前輪5的上方設有前擋泥板6。在前叉4的上端的左右方向設有操縱桿7。在車體框架2的上部搭載有燃料箱8。在燃料箱8的后方設有用于乘員就坐的座位9,在燃料箱8的下方搭載有發動機10。在車體框架2的車體寬度方向外側設有將車體側面中央部覆蓋的樹脂制的側蓋11。在車體框架2的下部設有用于前席乘員(駕駛員)放腳的左右一對駕駛員用踏桿12,同時支承有擺動自如的擺臂13的前端部。在擺臂13的后端附近通過車軸14而支承有可旋轉的后輪15。后輪15利用收納在鏈條罩16內的鏈條(未圖不)而與發動機10的輸出軸(未圖示)連接。在后輪15的上方,設有將后輪15大致上半部覆蓋的樹脂制的后擋泥板17。在車體框架2的下部,連接有左右一對踏架18。如圖2最佳所示那樣,踏架18具有:向后上方傾斜的下側框架19 ;以及向大致前后方向延伸并在下側框架19的后部連接后端部的上側框架20。在上側框架20的后部,支承有用于后席乘員(同乘者)放腳的左右一對后席用踏桿21。如圖1所示,在車體框架2的后部連接有左右一對座位導軌22。座位導軌22向后方延伸并對座位9從下方進行支承。在座位導軌22的車體寬度方向外側,固定有覆蓋車體后部的樹脂制的尾蓋23。另外,在圖3中尾蓋23的記載被省略。如圖3所示,在各座位導軌22上安裝有連接板24,在左側的連接板24上固定有前后一對安裝托架25、26。在各安裝托架25、26上沿車體寬度方向穿設有安裝孔(未圖示)。在各連接板24上,支承有擺動自如的左右一對后懸架27的上端,后懸架27的下端擺動自如地支承在擺臂13的后端部上(參照圖2)。下面,詳細說明本實施形態的護衣部件40。如圖2等所示,護衣部件40裝拆自如地安裝于車輛的后部左側并位于后輪15的車體寬度方向外側,對后席乘員的身體和衣服進行保護。如圖4及圖5所示,護衣部件40具有:沿車體左側面配置的保護件主體41 ;以及安裝在保護件主體41上端部上的前后一對托架42、43。首先,說明保護件主體41。保護件主體41利用具有圓形截面的管材形成格子狀,并形成有護衣部件40的外廓。如圖4及圖5所示,保護件主體41具有:第一框架44 ;從第一框架44的后方至下方配置的第二框架45 ;以及架設在第一框架44與第二框架45之間的輔助框架46a 46d(從上側按順序作成46a、46b、46c、46d)。第一框架44向下方并向后方傾斜。如圖6等所示,第一框架44的上端部47 (也是保護件主體41的上端部)向車體寬度方向內側彎曲,第一框架44的上端面48(也是保護件主體41的上端面)朝向車體寬度方向內側。另一方面,第二框架45如圖4及圖5所示,具有配置在第一框架44后方的上側部分50、以及從該上側部分50下端向前方彎曲成銳角的下側部分51,且第二框架45從側面
看呈大致V字狀。第二框架45的上側部分50向下方并向后方傾斜。第二框架45的上側部分50的相對于鉛垂方向的傾斜角度比第一框架44大,隨此,第一框架44與第二框架45上側部分50的間隔向下方變大。另外,如圖6至圖7等所示,第二框架45的上側部分50的上端部52 (也是保護件主體41的上端部。以下稱為第二框架45的上端部52)向車體寬度方向內側彎曲,第二框架45的上側部分50的上端面(也是保護件主體41的上端面。以下稱為第二框架45的上端面53)朝向車體寬度方向內側。如圖4及圖5所示,第二框架45的下側部分51向前方并向下方傾斜。在第二框架45的下側部分51的前后方向中央連接有第一框架44的下端部。在第二框架45的下側部分51的前端部接合有連接托架65,在連接托架65上向車體寬度方向穿設有連接孔66。并且,將螺栓49(參照圖2)貫通插入在設于踏架18下側框架19后端部的插通孔(未圖示)和連接托架65的連接孔66內,由此保護件主體41通過踏架18而裝拆自如地與車體框架2連接。四個輔助框架46a 46d在上下夾著間隔而架設在第一框架44與第二框架45上側部分50之間,向后方并向上方傾斜。各輔助框架46a 46d相對于水平方向的傾斜角度是,最上端的輔助框架46a最大,隨著向下方而變小,最下端的輔助框架46d最小。最上端的輔助框架46a相比于其它的輔助框架46b 46d為大直徑。從上開始第二個輔助框架46b和最下端的輔助框架46d向第二框架45上側部分50的后方延伸并互相連接。下面,說明前后一對托架42、43。如圖4及圖5所示,前后一對托架42、43,除了前側托架42的上下寬度比后側托架43長外,其余是同樣的結構。因此,主要對后側托架43進行說明,對于前側托架42,在圖紙上標上與后側托架43各部分相同的編號,省略詳細的說明。后側托架43是板狀部件,具有沿車體左側面配置的固定部54、以及從固定部54前后兩側向車體寬度方向外側彎曲成大致直角的一對接合部55,并具有-字狀的截面(圖6)。如圖8所示,固定部54其前后寬度向下方變小。在固定部54的上緣部設有向上方鼓出成圓弧狀的鼓出部56,在該鼓出部56的下方向車體寬度方向穿設有大致橢圓狀的固定孔57。并且,將螺母(未圖示)緊固在螺栓64(參照圖3)的頂端上,而螺栓64貫通插入在后側托架43的固定孔57和后側安裝托架26的安裝孔(未圖示)內,由此,后側托架43通過后側安裝托架26而裝拆自如地與座位導軌22連接。另外,對于前側托架42也是相同的,將螺母(未圖示)緊固在螺栓64(參照圖3)的頂端上,而螺栓64貫通插入在前側托架42的固定孔57和前側安裝托架25的安裝孔(未圖示)內,由此,前側托架42通過前側安裝托架25而裝拆自如地與座位導軌22連接。如圖7最佳所示那樣,在后側托架43的接合部55的下端,設有向車體寬度方向外側突出的突起部58。如圖8所示,各接合部55的相對間隔向下方變窄。接合部55內表面的下部與第二框架45上端部52的外周面抵接,接合部55的下端部向接合部55內表面與第二框架45上端部52外周面的接點60的下方延伸。[0050]如圖8箭頭X所示那樣,接合部55內表面,在上述接點60的下方和上方的兩側焊接在第二框架45的上端部52上。由此,保護件主體41與后側托架43接合。另外,對于前側托架42也是相同的,在第一框架44上端部47外周面與前側托架42接合部55內表面的接點(未圖示)的下方和上方的兩側,焊接第一框架44的上端部47和前側托架42的接合部55的內表面,由此,保護件主體41與前側托架42接合。另外,如圖9所示,后側托架43的固定部54與各接合部55之間形成有彎曲部61。因此,當在使接合部55內表面與第二框架45上端部52外周面接觸的狀態下進行定位時,在固定部54的外側面59 (面向車體寬度方向外側的面)與第二框架45的上端面53之間就產生彎曲部61的R量的間隙62。通過該間隙62,固定部54的外側面59與第二框架45的上端面53相對(面對面)。另外,對于前側托架42也是相同的,前側托架42的固定部54的外側面59與第一框架44的上端面48夾著間隙而相對(面對面)。如上所述,在本實施形態中,由于各框架44、45的上端面48、53朝向車體寬度方向內側,因此,雨水和泥土難以從各框架44、45的上端面48、53進入各框架44、45內,能提高保護件主體41的防銹性和外觀。另外,通過使各框架44、45的上端部47、52向車體寬度方向內側彎曲,由此,與使各框架44、45的上端部47、52向上方即向乘員方向延伸的情況相t匕,乘員的身體和衣服難以鉤掛在各框架44、45的上端部47、52上,乘車舒適性將提高。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由于各框架44、45的上端面48、53由各托架42、43的固定部54及接合部55圍起,因此,因車輪等濺起的雨水和泥土難以從各框架44、45的上端面48、53進入各框架44、45內,能進一步提高保護件主體41的防銹性和外觀。還有,在本實施形態中,滴在各框架44、45的上端部47、52上的雨水和結露等的水滴可通過各托架42、43的固定部54外側面59與各框架44、45的上端面48、53之間的間隙62而排出。因此,即使在各框架44、45的上端部47、52上不另外加工放水孔也可提高排水性,可抑制制造工序的復雜化,提高生產率。尤其,在本實施形態中,由于利用彎曲部61的存在而將構造上必然產生的間隙62用作為放水孔,因此,不必為了設定間隙62而進行特別的定位等,可進一步將制造工序簡單化。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除了接點60的下方,在接點60的上方各托架42、43的接合部55的內表面也與各框架44、45的上端部47、52外周面焊接。因此,保護件主體41和各托架42、43的焊接部位離開接點60的上側和下側而形成,可提高保護件主體41和各托架42、43的固定強度。如上所述,在本實施形態中,通過用3字狀托架42、43將各框架44、45的上端部47,52廣泛圍住,可提供一種使排水性提高、且外觀和乘車舒適性優異的護衣部件40。另外,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實施形態,只要不脫離技術方案所述的內容,可包含各種變更和修正形態。例如,在本實施形態中,對各托架42、43安裝在座位軌道22上的情況作了說明,但在其他不同的實施形態中,各托架42、43也可安裝在主體框架2上。在本實施形態中,對護衣部件40僅安裝在車體左側面上的情況作了說明,但在其他不同的實施形態中,也可以只在車體右側面安裝護衣部件40,或在車體的左右兩側面分別安裝護衣部件40。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對由圓形截面的管材形成護衣部件40的保護件主體41的情況作了說明,但在其他不同的實施形態中,也可以使用方管或棒材(實心部件)等的其他不同的截面形狀的部件來形成護衣部件40的保護件主體41。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在各托架42、43的接合部55的內表面與各框架44、45的上端部47、52的外周面的接點60的上下兩方,設有各托架42、43與各框架44、45的焊接部位,但在其他不同的實施形態中,也可以只在接點60的上方或下方的某一方設置焊接部位。例如,若只在接點60的下方設置焊接部位,則隨之各框架44、45與各托架42、43的焊接,就從各托架42、43的內側且各框架44、45的上端部47、52的下方進行。因此,保護件主體41與各托架42、43的焊接部位從外部看難以醒目,外觀得以提高。另外,乘員的身體和衣服難以鉤掛在保護件主體41與各托架42、43的焊接部位所產生的毛刺或濺射物上,乘車舒適性將進一步提高。以上,在上述的本實施形態中,對本實用新型的護衣部件應用于重型的具有車體框架2的自動二輪車I的情況作了說明,但在其他不同的實施形態中,也可以例如將本實用新型的護衣部件應用于單殼式車身型等其他不同型式的具有車體框架的自動二輪車。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對本實用新型的護衣部件應用于重型自動二輪車I的情況作了說明,但在其他不同的實施形態中,也可以將本實用新型的護衣部件應用于無載荷型、輕便型的其他不同類型的自動二輪車。另外,在其他不同的實施形態中,也可以將本實用新型的護衣部件應用于自動二輪車以外的小型車輛(例如自行車或電動輪椅車)。
權利要求1.一種小型車輛用護衣部件,用于具有車體框架、以及與該車體框架的后部連接并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對座位導軌的小型車輛,且裝拆自如地安裝在所述車體框架或所述座位導軌的至少某一方上,該小型車輛用護衣部件的特征在于,具有: 沿所述小型車輛的車體側面配置的保護件主體;以及 接合在該保護件主體的上端部并裝拆自如地連接在所述車體框架或所述座位導軌上的托架, 所述保護件主體的上端部向車體寬度方向內側彎曲,所述保護件主體的上端面朝向車體寬度方向內側。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車輛用護衣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具有:固定在所述車體框架或所述座位導軌上、并沿所述小型車輛的車體側面配置的固定部;以及從該固定部的兩側向車體寬度方向外側彎曲的接合部,當所述保護件主體的上端面與所述固定部的朝向車體寬度方向外側的面在夾有間隙并處于對面的狀態下,所述保護件主體的上端部接合在所述接合部的內表面。
3.按權利要求2所述的小型車輛用護衣部件,其特征在于,在該接合部的內表面與所述保護件主體的上端部的接點的下方,所述接合部焊接在所述保護件主體的上端部。
4.按權利要求3所述的小型車輛用護衣部件,其特征在于,在該接合部的內表面與所述保護件主體的上端部的接點的上方,所述接合部焊接在所述保護件主體的上端部。
5.按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小型車輛用護衣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型車輛是自動二輪車。
專利摘要一種自動二輪車等小型車輛用護衣部件,用于具有車體框架、以及與車體框架的后部連接并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對座位導軌的小型車輛,且小型車輛用護衣部件裝拆自如地安裝在車體框架或座位導軌的至少某一方上。該小型車輛用護衣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沿小型車輛的車體側面配置的保護件主體;以及接合在保護件主體的上端部并裝拆自如地連接在車體框架或座位導軌的托架,保護件主體的上端部向車體寬度方向內側彎曲,保護件主體的上端面朝向車體寬度方向內側。
文檔編號B62J21/00GK202923772SQ20122057648
公開日2013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2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2日
發明者佐藤翔太 申請人:鈴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