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折疊式頂蓬骨架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074596閱讀:301來源:國知局
折疊式頂蓬骨架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折疊式頂蓬骨架,包括第一底座、主支撐桿以及第二底座,第一底座設置在車前端,第二底座設置在車后端,主支撐桿的前端設置在第一底座上,主支撐桿的后端設置在第二底座上;主支撐桿包括左右并列設置的支撐桿,支撐桿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彎折單元、中間單元以及第二彎折單元,第一彎折單元的前端設置在第一底座上,第二彎折單元的后端設置在第二底座上,通過第一彎折單元以及第二彎折單元均可以左右彎折的設計,方便安裝,不需要使用時,可以將主支撐桿收藏在車的側面,既美觀又方便攜帶,因此,本實用新型技術具有防雨遮陽效果好、折疊效果好以及方便攜帶的技術效果,實用性廣。
【專利說明】折疊式頂蓬骨架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遮雨防曬裝置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摩托車、助力車用的折疊式頂蓬骨架。
【背景技術】
[0002]遮雨防曬裝置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比較多,隨著科技地不斷進步,遮雨防曬裝置在電動車領域的應用也不斷增多。
[0003]CN101905719A (申請日為2009.06.08)公開了一種電動車折疊式防雨遮陽蓬,包
括折疊式骨架、蓬頂和左右門簾,折疊式骨架由若干個折疊桿單元連接而成,軟質蓬頂和左右門簾均固定在折疊式骨架上,既可以縱向折疊,又可橫向折疊;蓬頂的前弧面上對應車燈位置及駕駛員視線位置均設有透視窗。
[0004]CN201553243U (申請日為2009.06.16)公開了一種活動折疊式多方位電動車和摩托車遮陽擋雨蓬,設有前蓬、中蓬、后蓬、側簾和連接件,在電動車前后的左右部分分別設置有連接件,前蓬的前端通過連接件插入車身前的連接件中,中蓬的前端通過連接件插入中逢后端的連接件中,后逢的后端通過連接件插入車身后的連接件中,從而使如逢、中逢和后蓬依次連接成一個弧形長蓬,在弧形長蓬的左右兩側,分別通過拉鏈或魔術貼連接有側簾,從而形成一個弧形長蓬罩。
[0005]CN201427630Y (申請日為2009.06.29)公開了一種折疊式遮雨防曬蓬,包括裝在后車架上的后車蓬、裝在前車架上的前車蓬,后車蓬的頂端通過鉸鏈連接有后定蓬,后頂蓬的前端通過鉸鏈連接有前頂蓬,前車篷的頂端通過鉸鏈連接有過渡蓬,過渡蓬與前頂蓬之間通過活動連接組件連接。
[0006]CN202728430U (申請日為2012.03.05)公開了一種電動車、助動車用便攜式可折疊的遮陽擋雨傘,包括傘支架和傘身,傘支架由固定桿、伸縮桿以及推拉桿組成,固定桿的一端固定在前車身儲物箱內,另一端通過桿內的彈簧凸塊結構同伸縮管套接,伸縮桿的另一端與推拉桿固接,伸縮桿上套裝套管,伸縮管端部分別固定擋片,推拉桿底端固接固定支座,固定支座側壁設有對稱梯形鍵,推拉桿外上側裝有彈簧舌頂出機構,傘身包括傘布和傘骨、傘柄,傘布和傘骨為折疊結構,傘柄由可伸縮的四截傘桿組成,傘柄底端內管壁上設有對應的梯形鍵槽,傘柄插入推拉桿后與固定支座側壁設置的對稱梯形鍵配合。
[0007]現有技術中的遮雨防曬蓬存在不便于拆卸或折疊效果不好或不便于攜帶等缺點,因此,發明一種防雨遮陽效果好、折疊效果好以及方便攜帶的遮雨防曬蓬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實用新型內容
[0008]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防雨遮陽效果好、折疊效果好以及方便攜帶的折疊式頂蓬骨架,為了達到以上技術效果,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9]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折疊式頂蓬骨架,包括第一底座、主支撐桿以及第二底座;
[0010]所述主支撐桿的前端和后端分別設置在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上;
[0011]所述主支撐桿包括左右并列設置的支撐桿,所述支撐桿包括從前到后依次連接的第一彎折單元、中間單元以及第二彎折單元;
[0012]所述第一彎折單元與所述第二彎折單元的結構相同;
[0013]所述第一彎折單元包括至少兩個前后依次串聯的連接單元,前一連接單元的尾端設有沿其長度方向的凸塊,后一連接單元的前端端面上設有第一插入口 ;所述凸塊從所述第一插入口處插入所述后一連接單元內,所述凸塊以固定件為轉動軸設置在所述后一連接單元的內壁上;
[0014]所述后一連接單元的內部設有端面帶有第二插入口的內管,所述凸塊能從所述第二插入口處插入所述內管內,所述內管的外壁上設有凸臺,所述后一連接單元的外壁上設有卡槽,所述卡槽與所述凸臺的寬度相適配,所述凸臺垂直于所述內管的外壁向外延伸的長度大于所述內管的外壁與所述后一連接單元的內壁之間的垂直距離;
[0015]所述固定件的軸心到所述凸塊的頂端的垂直距離大于所述固定件的軸心到所述內管的最下端的最低位置的距離;
[0016]所述后一連接單元的側面上設有一個或者兩個對稱的側開口,所述側開口的寬度大于所述凸塊的最大厚度,所述側開口與所述第一插入口相通;
[0017]所述中間單元上設有折疊組合架,所述折疊組合架包括弧形支撐桿以及活動桿,所述弧形支撐桿的兩端分別通過所述活動桿活動設置在所述中間單元上。
[0018]以上技術方案中優選的,所述側開口數量為一個時,所述固定件的軸心到所述凸塊的頂端的垂直距離小于所述固定件的軸心到所述后一連接單元的內壁的垂直距離。
[0019]以上技術方案中優選的,所述側開口數量為兩個時,所述固定件的軸心到所述凸塊的頂端的垂直距離小于所述固定件的軸心到所述側開口的最上端的垂直距離。
[0020]以上技術方案中優選的,所述第一彎折單元的前端之間的距離為所述第一底座的長度的0.8-1.2倍,所述第一彎折單元的后端之間的距離為所述第一底座的長度的
0.5-0.8倍,所述中間單元之間的距離以及所述第二彎折單元之間的距離均為所述第二底座的長度的0.8-1.2倍。
[0021]以上技術方案中優選的,所述第一彎折單元的前端之間的距離為所述第一底座的長度的1.0倍,所述第一彎折單元的后端之間的距離為所述第一底座的長度的0.8倍,所述中間單元之間的距離以及所述第二彎折單元之間的距離均為所述第二底座的長度的1.0倍。
[0022]為了達到更好的技術效果,還包括調控組合架,所述調控組合架設置在所述第一彎折單元與所述中間單元之間;所述調控組合架包括橫梁、第一弧形桿以及第二弧形桿;所述橫梁的兩端設置在所述支撐桿上,所述第一弧形桿的兩端分別設置在所述橫梁的兩端;所述第二弧形桿的上端設置在所述第一弧形桿的兩個三分點之間,下端連接到設置在所述橫梁上的調節裝置,所述調節裝置的側面中部的凹槽卡在所述橫梁上。
[0023]以上技術方案中優選的,所述調節裝置包括轉動手柄,所述轉動手柄呈三級階梯形,中間階梯以所述橫梁的內部中空處的定點為軸心固定,所述橫梁的內部中空處的寬度至少為中間階梯的兩倍;上級階梯與第二弧形桿的下端連接。[0024]以上技術方案中優選的,所述支撐桿上設有用于固定擋風玻璃的固定組件,所述固定組件包括固定環、連接桿以及固定裝置,所述固定環套裝在所述支撐桿上,所述連接桿的一端設置在所述固定環上,另一端通過固定軸設置在所述固定裝置上。
[0025]以上技術方案中優選的,所述活動桿通過固定套環套裝在所述中間單元上,所述弧形支撐桿的兩端對稱設有第一弧形支撐桿,所述第一弧形支撐桿與所述固定套環之間通過彈性裝置連接;所述彈性裝置為彈簧。
[0026]以上技術方案中優選的,所述第一底座設置在車的前保險桿上,所述第二底座設置在車的行李架上;所述第一底座與車之間設有加固件,所述加固件通過螺絲或螺釘固定在車上。
[0027]采用以上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8](I)結構簡單,方便安裝以及攜帶:主支撐桿中采用可相互分離的第一彎折單元、中間單元以及第二彎折單元的設計,方便安裝,不需要使用時,可以將主支撐桿折疊在車的兩側,方便攜帶。
[0029](2)方便使用,安全性能高:第一彎折單元和/或第二彎折單元采用內鎖接頭形式連接,方便安裝、拆卸以及攜帶;采用調控組合架的設計,在使用過程中通過對調控組合架的調節,可以改變駕駛員正面前上方的頂蓬的角度,從而改變太陽光或者對面燈光的光線折射方向等等,提高駕駛員駕駛時的安全性能;調控組合架采用拉環或者轉動手柄的設計,方便使用。
[0030](3)便于收藏、攜帶,還具有美觀效果:第一彎折單元、中間單元以及第二彎折單元的距離的設計,便于收藏、攜帶,還具有相應的美觀效果。
[0031](4)視野開闊,安全性能高:設有用于固定擋風玻璃的固定組件,固定組件結構簡單,便于生產和使用;固定組件控制擋風玻璃可以左右擺動度,擴大駕駛員的視野,提高駕駛員駕駛過程中的安全性。
[0032](5)遮雨防曬效果好:可折疊式頂蓬骨架中弧形支撐桿的兩端對稱設有第一弧形支撐桿,支撐桿與第一弧形支撐桿之間均通過彈簧連接,既增強防曬遮雨效果,也方便折疊和展開。
[0033](6)穩固性好,耐用性強:第一底座設置在車的前保險桿上,第二底座設置在車的行李架上,第一底座與車之間設有加固件,加固件通過螺絲固定在車上,大大提高其穩固性和耐用性。
[0034]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優點之外,本實用新型還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優點。下面將參照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5]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0036]圖1為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1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37]圖2為圖1中第一單元、第二單元以及第三單元的連接關系圖;
[0038]圖3為圖2的C向結構示意圖;[0039]圖4為圖1中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以及第三部分的連接關系圖;
[0040]圖5為圖4的D向結構示意圖;
[0041]圖6為圖1中折疊組合架的B-B剖面視圖;
[0042]圖7為圖6中折疊組合架折疊后的結構示意圖;
[0043]圖8為圖1中調控組合架的A-A剖面結構示意圖;
[0044]圖9為擋風玻璃、固定組件以及支撐桿的連接關系側視圖;
[0045]圖10為擋風玻璃、固定組件以及支撐桿的連接關系后視圖;
[0046]圖11為圖9中固定組件的結構放大示意圖;
[0047]圖12為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2中第一單元、第二單元以及第三單元的連接關系圖;
[0048]圖13為圖12的E向結構示意圖;
[0049]01-第一底座,02-主支撐桿,021-支撐桿,0211-第一彎折單元,21-第一單元,211-第一凸塊,22-第二單元,221-第一卡槽,222-第一側開口,223-第一內管,2231-第一凸起,224-第二凸塊,23-第三單元,231-第二卡槽,232-第二側開口,233-第二內管,2331-第二凸起,0212-中間單元,0213-第二彎折單元,24-第一部分,241-第三凸塊,25-第二部分,251-第三卡槽,252-第三側開口,253-第三內管,2531-第三凸起,254-第四凸塊,26-第三部分,261-第四卡槽,262-第四側開口,263-第四內管,2631-第四凸起,03-第二底座,04-折疊組合架,041-弧形支撐桿,042-活動桿,043-第一弧形支撐桿,044-固定圓環,05-調控組合架,051-橫梁,052-第一弧形桿,053-第二弧形桿,054-調節裝置,0541-轉動手柄,06-固定組件,061-固定環,062-連接桿,063-固定裝置,07-彈簧,08-車,09-固定件,10-擋風玻璃。
【具體實施方式】
[0050]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但是本實用新型可以根據權利要求限定和覆蓋的多種不同方式實施。
[0051]實施例1:
[0052]本實施例公開一種折疊式頂蓬骨架,如圖1所示,具體包括第一底座01、主支撐桿
02以及第二底座03,所述第一底座01設置在車08的前端,所述第二底座03設置在車08的后端,所述主支撐桿02的前端設置在所述第一底座01上,所述主支撐桿02的后端設置在所述第二底座03上。
[0053]所述主支撐桿02包括左右并列設置的支撐桿021,所述支撐桿021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彎折單元0211、中間單元0212以及第二彎折單元0213,所述第一彎折單元0211的前端設置在所述第一底座01上,所述第二彎折單元0213的后端設置在所述第二底座03上。
[0054]所述第一彎折單元0211的前端之間的距離為所述第一底座01的長度的1.0倍,所述第一彎折單元0211的后端之間的距離為所述第一底座01的長度的0.8倍,所述中間單元0212之間的距離以及所述第二彎折單元0213之間的距離均為所述第二底座03的長度的1.0倍。
[0055]所述第一彎折單元0211包括兩個依次串聯的連接單元,詳見圖2和圖3,具體包括第一單元21、第二單元22以及第三單元23,所述第一單元21前端設置在所述第一底座Ol上,所述第一單元21與所述第二單元22之間的連接構成第一個連接單元,所述第二單元22與所述第三單元23之間的連接構成第二個連接單元,詳情如下:
[0056]所述第一單元21的后端設有沿其長度方向的第一凸塊211 ;所述第二單元22的前端端面上設有第一插入口,所述第一凸塊211從所述第一插入口插入所述第二單元22內,所述第一凸塊211以固定件09為轉動軸設置在所述第二單元22的內壁上,所述固定件09優選螺栓。
[0057]所述第二單元22的內部設有帶有第二插入口的第一內管223,所述第一凸塊211能從所述第二插入口處插入所述第一內管223內;所述第一內管223的外壁上設有第一凸起2231,所述第二單元的外壁上設有第一卡槽221,所述第一卡槽221與所述第一凸起2231的寬度相適配,所述第一凸起2231垂直于所述第一內管223的外壁向外延伸的長度大于所述第一內管223的外壁與所述第二單元22的內壁之間的垂直距離,所述第一凸起2231卡在所述第一卡槽221內可以帶動所述第一內管223上下滑動。
[0058]所述固定件09的軸心到所述第一凸塊211的頂端的垂直距離大于所述固定件09的軸心到所述第一內管223的最下端的最低位置的距離,即當所述第一內管223在所述第一凸起2231的帶動下滑動到最下端時,可以將所述第一凸塊211套在其內部,從而達到固定所述第一凸塊211的目的。
[0059]所述第二單元22的側面上設有一個第一側開口 222,所述第一側開口 222的寬度大于所述第一凸塊211的最大厚度al,所述第一側開口 222與所述第一插入口相通,所述固定件09的軸心到所述第一凸塊211的頂端的垂直距離小于所述固定件09的軸心到所述第二單元22的內壁的垂直距離,從而能實現第一凸塊211以固定件09為轉動軸在第一側開口 222逆時針或順時針轉動。
[0060]所述第二單元22的后端設有沿其長度方向的第二凸塊224 ;所述第三單元23的前端端面上設有第三插入口,所述第二凸塊224從所述第三插入口插入所述第三單元23內,所述第二凸塊224以固定件09為轉動軸設置在所述第三單元23的內壁上,所述固定件09優選螺栓。
[0061]所述第三單元23的內部設有帶有第四插入口的第二內管233,所述第二凸塊224能從所述第四插入口處插入所述第二內管233內;所述第二內管233的外壁上設有第二凸起2331,所述第三單元的外壁上設有第二卡槽231,所述第二卡槽231與所述第二凸起2331的寬度相適配,所述第二凸起2331垂直于所述第二內管233的外壁向外延伸的長度大于所述第二內管233的外壁與所述第三單元23的內壁之間的垂直距離,所述第二凸起2331卡在所述第二卡槽231內可以帶動所述第二內管233上下滑動。
[0062]所述固定件09的軸心到所述第二凸塊224的頂端的垂直距離大于所述固定件09的軸心到所述第二內管233的最下端的最低位置的距離,即當所述第二內管233滑動達到最下端時,可以將所述第二凸塊224套在其內部,從而達到固定所述第二凸塊224的目的。
[0063]所述第三單元23的側面上設有一個與所述第一側開口 222位置完全相同的第二側開口 232,所述第二側開口 232的寬度大于所述第二凸塊224的最大厚度al’,所述第二側開口 232與所述第三插入口相通,所述固定件09的軸心到所述第二凸塊224的頂端的垂直距離小于所述固定件09的軸心到所述第三單元23的內壁的垂直距離,從而能實現第二凸塊224以固定件09為轉動軸在第二側開口 232逆時針或順時針轉動。
[0064]所述第二彎折單元0213也包括兩個依次串聯的連接單元,詳見圖4和圖5,具體包括第一部分24、第二部分25以及第三部分26,所述第一部分24前端設置在所述第二底座
03上,所述第一部分24與所述第二部分25的連接構成第一個連接單元,所述第二部分25與所述第三部分26的連接構成第二個連接單元,具體連接關系如下:
[0065]所述第一部分24的后端設有沿其長度方向的第三凸塊241 ;所述第二部分25的前端端面上設有第五插入口,所述第三凸塊241從所述第五插入口插入所述第二部分25內,所述第三凸塊241以固定件09為轉動軸設置在所述第二部分25的內壁上,所述固定件09優選螺栓。
[0066]所述第二部分25的內部設有帶有第六插入口的第三內管253,所述第三凸塊241能從所述第六插入口處插入所述第三內管253內;所述第三內管253的外壁上設有第三凸起2531,所述第二部分25的外壁上設有第三卡槽251,所述第三卡槽251與所述第三凸起2531的寬度相適配,所述第三凸起2531垂直于所述第三內管253的外壁向外延伸的長度大于所述第三內管253的外壁與所述第二部分25的內壁之間的垂直距離,所述第三凸起2531卡在所述第三卡槽251內可以帶動所述第三內管253上下滑動。
[0067]所述固定件09的軸心到所述第三凸塊241的頂端的垂直距離大于所述固定件09的軸心到所述第三內管253的最下端的最低位置的距離,即當所述第三內管253滑動達到最下端時,可以將所述第三凸塊241套在其內部,從而達到固定所述第三凸塊241的目的。
[0068]所述第二部分25的側面上設有一個第三側開口 252,所述第三側開口 252的寬度大于所述第三凸塊241的最大厚度bl,所述第三側開口 252與所述第五插入口相通,所述固定件09的軸心到所述第三凸塊241的頂端的垂直距離小于所述固定件09的軸心到所述第二部分25的內壁的垂直距離,從而能實現第三凸塊241以固定件09為轉動軸在第三側開口 252逆時針或順時針轉動。
[0069]所述第二部分25的后端設有沿其長度方向的第四凸塊254 ;所述第三部分26的前端端面上設有第七插入口,所述第四凸塊254從所述第七插入口插入所述第三部分26內,所述第四凸塊254以固定件09為轉動軸設置在所述第三部分26的內壁上,所述固定件09優選螺栓。
[0070]所述第三部分26的內部設有帶有第八插入口的第四內管263,所述第四凸塊254能從所述第四插入口處插入所述第四內管263內;所述第四內管263的外壁上設有第四凸起2631,所述第三部分26的外壁上設有第四卡槽261,所述第四卡槽261與所述第四凸起2631的寬度相適配,所述第四凸起2631垂直于所述第四內管263的外壁向外延伸的長度大于所述第四內管263的外壁與所述第三部分26的內壁之間的垂直距離,所述第四凸起2631卡在所述第四卡槽261內可以帶動所述第四內管263上下滑動。
[0071]所述固定件09的軸心到所述第四凸塊254的頂端的垂直距離大于所述固定件09的軸心到所述第四內管263的最下端的最低位置的距離,即當所述第四內管263滑動達到最下端時,可以將所述第四凸塊254套在其內部,從而達到固定所述第四凸塊254的目的。
[0072]所述第三部分26的側面上設有一個與所述第三側開口 252位置完全相同的第四側開口 262,所述第四側開口 262的寬度大于所述第四凸塊254的最大厚度bl’,所述第四側開口 262與所述第七插入口相通,所述固定件09的軸心到所述第四凸塊254的頂端的垂直距離小于所述固定件09的軸心到所述第三部分26的內壁的垂直距離,從而能實現第四凸塊254以固定件09為轉動軸在第四側開口 262逆時針或順時針轉動。
[0073]所述中間單元0212上設有折疊組合架04,所述折疊組合架04包括弧形支撐桿041以及活動桿042,所述弧形支撐桿041的兩端分別通過所述活動桿042活動設置在所述中間單元0212上,所述活動桿042與所述中間單元0212通過固定套環044活動連接,所述弧形支撐桿041的兩端對稱設有一組第一弧形支撐桿043,所述第一弧形支撐桿043與所述固定套環044之間均通過彈性裝置連接,所述彈性裝置優選彈簧07,見圖6和圖7。當所述折疊組合架04處于打開狀態時(見圖6),左右兩邊的固定套環044之間的距離與所述第二底座03同寬,當所述折疊組合架04處于收攏狀態時(見圖7),左右兩邊的固定套環044之間的距離與所述第一底座01的寬度一致,這樣設計的目的是:(1)第一弧形支撐桿、弧形支撐桿以及彈簧的設計,方便打開和折疊,同時增強防曬遮雨效果;(2)折疊組合架從前向后打開時,距離越窄,左右固定圓環之間的距離越近,弧形支撐桿的撐開效果越好;(3)折疊組合架從后向前收攏時,可以完全隱藏在擋風玻璃的后面,折疊效果最好,整體美觀。
[0074]本實用新型還包括調控組合架05,所述調控組合架05設置在所述第一彎折單元0211與所述中間單元0212之間;所述調控組合架05包括橫梁051、第一弧形桿052以及左右各一條且對稱設置的第二弧形桿053 ;所述橫梁051的兩端設置在所述支撐桿021上,所述第一弧形桿052的兩端分別設置的所述橫梁051的兩端;所述第二弧形桿053的上端設置在所述第一弧形桿052的兩個三分點之間,下端連接到設置在所述橫梁051上的調節裝置054,所述調節裝置054的側面中部的凹槽卡在所述橫梁051上;所述調節裝置054包括轉動手柄0541,所述轉動手柄0541呈三級階梯形,中間階梯以所述橫梁051的內部中空處的定點為軸心固定,所述橫梁051的內部中空處的寬度至少為中間階梯的兩倍;上級階梯與所述第二弧形桿053的下端連接,在使用過程中,通過轉動所述轉動手柄,從而調節所述第二弧形桿053的弧度,,達到改變駕駛員前上方的頂蓬的角度的目的,從而改變從車前方照射在車的頂蓬上的光線的折射方向,提高駕駛員駕駛時的安全性能,采用轉動手柄的設計,便于操作,詳見圖8。
[0075]本實用新型所述支撐桿021上設有用于固定擋風玻璃10且可以左右擺動的固定組件06,所述固定組件06包括固定環061、連接桿062以及固定裝置063,所述固定環061套裝在所述支撐桿021上,所述固定環061上可以設有能實現從所述支撐桿021上取下的開口,所述連接桿062的一端設置在所述固定環061上,另一端通過固定軸設置在所述固定裝置063上;所述支撐桿021中的第一彎折單元0211的左右兩邊下端之間的距離d2大于等于上端之間的距離dl,當需要打開擋風玻璃10時,將所述固定環061向上移動,越向上移所述固定環061之間拉得越緊,從而起到固定擋風玻璃的作用;當不需要使用時,將位于上方的左右兩個固定環從其開口處從所述支撐桿021上取下,下方左右的固定環向下移動,擋風玻璃以及固定組件進行折疊起來的同時可以折疊組合架04以及調控組合架05等部分均隱藏折疊在擋風玻璃的后面,便于收藏,整體結構簡單,便于生產和使用;固定組件控制擋風玻璃可以左右擺動90度,擴大駕駛員的視野,提高駕駛員駕駛過程中的安全性,詳見圖9、圖10和圖11。
[0076]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第一底座01設置在車08的前保險桿上,所述第二底座03設置在車08的行李架上;所述第一底座01與車08之間設有加固件,所述加固件通過螺絲固定在車上,大大提高其穩固性和耐用性。
[0077]本實用新型的折疊式頂蓬骨架不使用時,左邊的支撐桿中的第二單元以及第二部分均向右彎折90度與水平平行,再將第三單元以及第三部分向右彎折90度,從而帶動整體左邊的支撐架折疊在車的右側面,同理,將整體右邊的支撐架折疊在車的左側面,收藏效果好,整體美觀。
[0078]實施例2:
[0079]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區別僅在于:
[0080]所述第二單元22的側面上設有對稱的第一側開口 222,所述固定件09的軸心到所述第一凸塊211的頂端的垂直距離小于所述固定件09的軸心到所述第一側開口 222的最上端的垂直距離;所述第三單元23的側面上設有對稱的第二側開口 232,所述固定件09的軸心到所述第二凸塊224的頂端的垂直距離小于所述固定件09的軸心到所述第二側開口232的最上端的垂直距離,詳見圖12和圖13。
[0081]所述第二部分25的側面上設有與所述對稱的第三側開口 252,所述固定件09的軸心到所述第三凸塊241的頂端的垂直距離小于所述固定件09的軸心到所述第三側開口 252的最上端的垂直距離;所述第三部分26的側面上設有與所述第三側開口 252完全相同的第四側開口 262,所述固定件09的軸心到所述第四凸塊254的頂端的垂直距離小于所述固定件09的軸心到所述第四側開口 262的最上端的垂直距離,圖類似于圖12和圖13。
[0082]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折疊式頂蓬骨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底座、主支撐桿以及第二底座; 所述主支撐桿的前端和后端分別設置在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上; 所述主支撐桿包括左右并列設置的支撐桿,所述支撐桿包括從前到后依次連接的第一彎折單元、中間單元以及第二彎折單元; 所述第一彎折單元與所述第二彎折單元的結構相同; 所述第一彎折單元包括至少兩個前后依次串聯的連接單元,前一連接單元的尾端設有沿其長度方向的凸塊,后一連接單元的前端端面上設有第一插入口 ;所述凸塊從所述第一插入口處插入所述后一連接單元內,所述凸塊以固定件為轉動軸設置在所述后一連接單元的內壁上; 所述后一連接單元的內部設有端面帶有第二插入口的內管,所述凸塊能從所述第二插入口處插入所述內管內,所述內管的外壁上設有凸臺,所述后一連接單元的外壁上設有卡槽,所述卡槽與所述凸臺的寬度相適配,所述凸臺垂直于所述內管的外壁向外延伸的長度大于所述內管的外壁與所述后一連接單元的內壁之間的垂直距離; 所述固定件的軸心到所述凸塊的頂端的垂直距離大于所述固定件的軸心到所述內管的最下端的最低位置的距離; 所述后一連接單元的側面上設有一個或者兩個對稱的側開口,所述側開口的寬度大于所述凸塊的最大厚度,所述側開口與所述第一插入口相通; 所述中間單元上設有折疊組合架,所述折疊組合架包括弧形支撐桿以及活動桿,所述弧形支撐桿的兩端分別通過所述活動桿活動設置在所述中間單元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折疊式頂蓬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側開口數量為一個時,所述固定件的軸心到所述凸塊的頂端的垂直距離小于所述固定件的軸心到所述后一連接單元的內壁的垂直距離。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折疊式頂蓬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側開口數量為兩個時,所述固定件的軸心到所述凸塊的頂端的垂直距離小于所述固定件的軸心到所述側開口的最上端的垂直距離。
4.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折疊式頂蓬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彎折單元的前端之間的距離為所述第一底座的長度的0.8-1.2倍,所述第一彎折單元的后端之間的距離為所述第一底座的長度的0.5-0.8倍,所述中間單元之間的距離以及所述第二彎折單元之間的距離均為所述第二底座的長度的0.8-1.2倍。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折疊式頂蓬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彎折單元的前端之間的距離為所述第一底座的長度的1.0倍,所述第一彎折單元的后端之間的距離為所述第一底座的長度的0.8倍,所述中間單元之間的距離以及所述第二彎折單元之間的距離均為所述第二底座的長度的1.0倍。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折疊式頂蓬骨架,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調控組合架,所述調控組合架設置在所述第一彎折單元與所述中間單元之間;所述調控組合架包括橫梁、第一弧形桿以及第二弧形桿;所述橫梁的兩端設置在所述支撐桿上,所述第一弧形桿的兩端分別設置在所述橫梁的兩端;所述第二弧形桿的上端設置在所述第一弧形桿的兩個三分點之間,下端連接到設置在所述橫梁上的調節裝置,所述調節裝置的側面中部的凹槽卡在所述橫梁上。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折疊式頂蓬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調節裝置包括轉動手柄,所述轉動手柄呈三級階梯形,中間階梯以所述橫梁的內部中空處的定點為軸心固定,所述橫梁的內部中空處的寬度至少為中間階梯的兩倍;上級階梯與第二弧形桿的下端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折疊式頂蓬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桿上設有用于固定擋風玻璃的固定組件,所述固定組件包括固定環、連接桿以及固定裝置,所述固定環套裝在所述支撐桿上,所述連接桿的一端設置在所述固定環上,另一端通過固定軸設置在所述固定裝置上。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折疊式頂蓬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動桿通過固定套環套裝在所述中間單元上,所述弧形支撐桿的兩端對稱設有第一弧形支撐桿,所述第一弧形支撐桿與所述固定套環之間通過彈性裝置連接;所述彈性裝置為彈簧。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折疊式頂蓬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座設置在車的前保險桿上,所述第二底座設置在車的行李架上;所述第一底座與車之間設有加固件,所述加固件通過螺絲或螺釘固定 在車上。
【文檔編號】B62J17/08GK203427950SQ201320459291
【公開日】2014年2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7月30日 優先權日:2013年7月30日
【發明者】唐國軍 申請人:唐國軍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汪清县| 林西县| 吴江市| 景德镇市| 黄平县| 石楼县| 宜春市| 临海市| 肥东县| 邢台市| 凤阳县| 芷江| 镇远县| 尚志市| 定陶县| 屯留县| 安岳县| 沙田区| 湘阴县| 白朗县| 长宁区| 内江市| 恭城| 金溪县| 扎囊县| 庐江县| 东台市| 舞钢市| 绥阳县| 车致| 青州市| 大新县| 秦皇岛市| 云和县| 吉安市| 桂林市| 通江县| 余庆县| 大渡口区| 金乡县| 祁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