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身后部構造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提供一種在具有后角窗玻璃的車輛中能夠良好地確保載荷的傳遞效率的車身后部構造。車身后部構造(10)具有左車頂側軌(12)和左后柱(16)。左車頂側軌(12)的后軌道加強件(82)在第2后軌道加強件凸緣(101)及后軌道加強件縱壁(97)交叉的部位形成有后軌道加強件第1棱線(102)。左后柱(16)的柱加強件(112)在第2柱加強件凸緣(127)及柱加強件縱壁(124)交叉的部位形成有柱加強件第1棱線(128)。柱加強件第1棱線(128)以與后軌道加強件第1棱線(102)連續的方式形成。
【專利說明】車身后部構造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車頂側軌沿車身前后方向延伸、且后柱從車頂側軌的后端朝向車身后方并向下方延伸的車身后部構造。
【背景技術】
[0002]在車身后部構造中,存在如下構造:后柱從車頂側軌的后端朝向車身后方以向下的坡度延伸,為了確保后柱的剛性而在內面板及外面板之間設有加強用的加強件。
[0003]后柱通過內面板、外面板及加強件的各凸緣的接合,以在兩面板之間夾持加強件的狀態,通過加強件及內面板而形成閉合截面(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0004]現有技術文獻
[0005]專利文獻
[0006]專利文獻1:日本實開平1-69080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07]在此,后柱根據車身形狀和設計上的觀點、與和后柱相鄰的其他部件(例如,后組合燈等)的布局上的觀點而確定截面形狀。由于受到這些觀點的影響,所以難以在后柱的長度方向上均等地形成后柱的截面形狀。即,認為后柱的截面形狀在后柱的長度方向上不均等。
[0008]而且,后柱與后柱的截面形狀相應地來確定加強件的截面形狀。該加強件被折曲成截面凸狀或凹狀從而形成有棱線。
[0009]認為由于后柱的截面形狀不均等,所以加強件的棱線在后柱的長度方向上形成為凹凸狀。在加強件的棱線形成為凹凸狀的情況下,難以通過加強件的棱線良好地傳遞載荷。
[0010]尤其是,在車輛中,后柱沿安裝后角窗玻璃(代虹^1^88)的后角窗(窗框)延伸,通過延伸的后柱來加強后角窗。為了與側門的車窗玻璃平齊地配置后角窗玻璃,后角窗的窗框向車寬方向外側鼓出。
[0011]因此,在具有后角窗玻璃的車輛的情況下,加強件的棱線在后柱的長度方向上明顯地形成為凹凸狀,更加難以通過棱線良好地傳遞載荷。
[0012]本發明的技術課題在于,提供一種在具有后角窗玻璃的車輛中能夠良好地確保載荷的傳遞效率的車身后部構造。
[0013]本發明的技術方案1為一種車身后部構造,具有:左右的車頂側軌,其在車身上部的左右側沿車身前后方向延伸;左右的后柱,其從所述車頂側軌的后端朝向車身后方并向下方延伸;后角窗,其通過所述車頂側軌而形成上邊,且通過所述后柱而形成后邊,該車身后部構造的特征在于,所述車頂側軌具有:沿車身前后方向延伸的軌道內部件;和從車外側與該軌道內部件接合并與所述軌道內部件一起形成閉合截面的軌道加強件,所述軌道內部件具有:形成車寬方向上相對的壁部的軌道內部件縱壁;從該軌道內部件縱壁的下端向車寬方向外側延伸的軌道內部件橫壁;從所述軌道內部件縱壁的上端向車寬方向內側延伸的第1軌道內部件凸緣;和從所述軌道內部件橫壁的車寬方向外側端向下方延伸且形成所述后角窗的所述上邊的第2軌道內部件凸緣,所述軌道加強件具有:與所述軌道內部件縱壁相對且隔開規定間隔地設置在車寬方向外側的軌道加強件縱壁;從該軌道加強件縱壁的上端向車寬方向內側延伸且與所述軌道內部件橫壁隔開規定間隔地相對的軌道加強件橫壁;從該軌道加強件橫壁的車寬方向內側端延伸且與所述第1軌道內部件凸緣接合的第1軌道加強件凸緣;從所述軌道加強件縱壁的下端向車寬方向外側延伸且與所述軌道內部件橫壁接合的第2軌道加強件凸緣;和形成在該第2軌道加強件凸緣及所述軌道加強件縱壁交叉的部位的軌道加強件第1棱線,所述后柱具有:從所述軌道內部件的后端朝向車身后方并向下方延伸的柱內部件;和從車外側與該柱內部件接合并與所述柱內部件一起形成閉合截面的柱加強件,所述柱內部件具有:形成車寬方向上相對的壁部的柱內部件縱壁;從該柱內部件縱壁的前端向車寬方向外側延伸的柱內部件橫壁;從所述柱內部件縱壁的后端向車身后方延伸的第1柱內部件凸緣;和從所述柱內部件橫壁的車寬方向外側端向車身前方延伸且形成所述后角窗的所述后邊的第2柱內部件凸緣,所述柱加強件具有:與所述柱內部件縱壁相對且隔開規定間隔地設置在車寬方向外側的柱加強件縱壁;從該柱加強件縱壁的后端向車寬方向內側延伸且與所述柱內部件橫壁隔開規定間隔地相對的柱加強件橫壁;從該柱加強件橫壁的車寬方向內側端延伸且與所述第1柱內部件凸緣接合的第1柱加強件凸緣;從所述柱加強件縱壁的前端向車寬方向外側延伸且與所述柱內部件橫壁接合的第2柱加強件凸緣;和形成在該第2柱加強件凸緣及所述柱加強件縱壁交叉的部位的柱加強件第1棱線,該柱加強件第1棱線與所述軌道加強件第1棱線連續。
[0014]技術方案2的特征在于,為了將所述左右的后柱的后端彼此連接起來而具有沿車寬方向延伸的后面板,所述后面板具有:在前后方向上相對的后面板一般面部;從該后面板一般面部向車身后方立起的后面板縱壁;從該后面板縱壁的后端向車寬中央側延伸的后面板橫壁;和形成在所述后面板縱壁及所述后面板一般面部交叉的部位的后面板第1棱線,該后面板第1棱線與所述柱加強件第1棱線連續。
[0015]技術方案3的特征在于,所述軌道內部件具有形成在所述軌道內部件橫壁及所述第2軌道內部件凸緣交叉的部位的軌道內部件第1棱線,所述柱內部件具有形成在所述柱內部件橫壁及所述第2柱內部件凸緣交叉的部位的柱內部件第1棱線,該柱內部件第1棱線與所述軌道內部件第1棱線連續。
[0016]技術方案4的特征在于,具有比所述后柱位于車身前方且從所述車頂側軌的長度方向中途向下方延伸的邊支柱,所述邊支柱具有設置在上端且向車寬方向內側突出而與所述軌道加強件縱壁接合的突出部。
[0017]技術方案5為一種車身后部構造,具有:左右的后柱,其從車身上部的左右側朝向車身后方并向下方延伸;后角窗,其通過所述后柱而形成后邊;和后面板,其為了將所述左右的后柱的后端彼此連接起來而沿車覽方向延伸,該車身后部構造的特征在于,所述后柱具有:從所述軌道內部件的后端朝向車身后方并向下方延伸的柱內部件;和從車外側與該柱內部件接合并與所述柱內部件一起形成閉合截面的柱加強件,所述柱內部件具有:形成車寬方向上相對的壁部的柱內部件縱壁;從該柱內部件縱壁的前端向車寬方向外側延伸的柱內部件橫壁;從所述柱內部件縱壁的后端向車身后方延伸的第1柱內部件凸緣;和從所述柱內部件橫壁的車寬方向外側端向車身前方延伸且形成所述后角窗的所述后邊的第2柱內部件凸緣,所述柱加強件具有:與所述柱內部件縱壁相對且隔開規定間隔地設置在車寬方向外側的柱加強件縱壁;從該柱加強件縱壁的后端向車寬方向內側延伸且與所述柱內部件橫壁隔開規定間隔地相對的柱加強件橫壁;從該柱加強件橫壁的車寬方向內側端延伸且與所述第1柱內部件凸緣接合的第1柱加強件凸緣;從所述柱加強件縱壁的前端向車寬方向外側延伸且與所述柱內部件橫壁接合的第2柱加強件凸緣;和形成在該第2柱加強件凸緣及所述柱加強件縱壁交叉的部位的柱加強件第1棱線,所述后面板具有:在前后方向上相對的后面板一般面部;從該后面板一般面部向車身后方立起的后面板縱壁;從該后面板縱壁的后端向車寬中央側延伸的后面板橫壁;和形成在所述后面板縱壁及所述后面板一般面部交叉的部位的后面板第1棱線,該后面板第1棱線與所述柱加強件第1棱線連續。
[0018]技術方案6的特征在于,所述后面板具有從所述后面板一般面部的車寬方向外側端向車身后方延伸的后面板凸緣,所述后面板縱壁及所述后面板凸緣之間的距離大于所述軌道加強件縱壁及所述第2軌道內部件凸緣之間的距離。
[0019]技術方案7的特征在于,所述軌道加強件縱壁及所述第2軌道內部件凸緣之間的距離、所述柱加強件縱壁及所述第2柱內部件凸緣之間的距離、所述后面板縱壁及所述后面板凸緣之間的距離隨著從所述車頂側軌趨向于所述后面板而逐漸增大。
[0020]發明效果
[0021]在技術方案1的發明中,在車身后部構造中具有后角窗。另外,使后角窗的上邊(上安裝凸緣)通過第2軌道內部件凸緣而形成,使后角窗的后邊(后安裝凸緣)通過第2柱內部件凸緣而形成。
[0022]而且,在第2軌道加強件凸緣及軌道加強件縱壁交叉的部位形成有軌道加強件第1棱線,在第2柱加強件凸緣及柱加強件縱壁交叉的部位形成有柱加強件第1棱線。
[0023]由此,能夠通過軌道加強件第1棱線及柱加強件第1棱線確保車身后部構造的剛性、強度。
[0024]而且,使柱加強件第1棱線與軌道加強件第1棱線連結。能夠使柱加強件第1棱線及軌道加強件第1棱線在沒有凹凸狀的狀態下連續。由此,在車頂側軌及后柱中輸入有載荷時,能夠減少因輸入的載荷而產生應力集中的部位,即,能夠減少因輸入的載荷而成為位移起點的部位。
[0025]由此,在具有后角窗玻璃的車輛中,能夠良好地保持輸入到車頂側軌及后柱中的載荷的傳遞效率,能夠確保車身后部構造的剛性、強度。
[0026]尤其是,車頂側軌及后柱的接合部位于車身后部的尾門開口部的上側的凹角部附近、且位于車頂面板的后側的凸角部附近。尾門開口部是通過尾門而開閉的開口部。
[0027]由此,認為應力容易集中于車頂側軌及后柱的接合部。因此,通過軌道加強件第1棱線及柱加強件第1棱線確保了車頂側軌及后柱的接合部的剛性、強度。
[0028]通過提高車頂側軌及后柱的接合部的剛性、強度,能夠提高車身性能(乘坐舒適性、操縱性等)。
[0029]另外,通過在軌道內部件橫壁上接合第2軌道加強件凸緣,能夠將軌道加強件縱壁比第2軌道內部件凸緣靠車寬方向內側配置。由此,能夠在軌道加強件縱壁及第2軌道內部件凸緣之間確保空間(鄧出^)。由此,在通過緊固部件緊固軌道加強件縱壁及軌道內部件縱壁的狀態下,能夠將從軌道加強件縱壁突出的緊固部件收納到空間中。
[0030]在技術方案2的發明中,在后面板縱壁及后面板一般面部交叉的部位形成有后面板第1棱線。由此,能夠通過后面板第1棱線確保車身后部構造的剛性、強度。
[0031]而且,使后面板第1棱線與柱加強件第1棱線連續。能夠使后面板第1棱線、柱加強件第1棱線及軌道加強件第1棱線在沒有凹凸狀的狀態下連續。由此,在后面板、后柱及車頂側軌中輸入有載荷時,能夠減少因輸入的載荷而產生應力集中的部位,即,能夠減少因輸入的載荷而成為位移起點的部位。
[0032]由此,在具有后角窗玻璃的車輛中,能夠良好地保持輸入到后面板、后柱及車頂側軌中的載荷的傳遞效率,能夠確保車身后部構造的剛性、強度。
[0033]尤其是,后柱及后面板的接合部位于車身后部的尾門開口部的下側的凹角部附近。由此,認為應力容易集中于后柱及后面板的接合部。因此,通過柱加強件第1棱線及后面板第1棱線確保了后柱及后面板的接合部的剛性、強度。
[0034]通過提高后柱及后面板的接合部的剛性、強度,能夠提高車身性能(乘坐舒適性、操縱性等)。
[0035]在技術方案3的發明中,能夠通過軌道內部件第1棱線加強形成后角窗的上邊(上安裝凸緣)的第2軌道內部件凸緣。另外,能夠通過柱內部件第1棱線加強形成后角窗的后邊(后安裝凸緣)的第2柱內部件凸緣。
[0036]由此,能夠確保后角窗的上邊及后邊的剛性、強度。
[0037]而且,使柱內部件第1棱線與軌道內部件第1棱線連續。能夠使柱內部件第1棱線及軌道內部件第1棱線在沒有凹凸狀的狀態下連續。由此,在車頂側軌及后柱中輸入有載荷時,能夠減少因輸入的載荷而產生應力集中的部位,即,能夠減少因輸入的載荷而成為位移起點的部位。
[0038]由此,在具有后角窗玻璃的車輛中,能夠良好地保持輸入到車頂側軌及后柱中的載荷的傳遞效率,能夠確保車身后部構造的剛性、強度。
[0039]在技術方案4的發明中,在邊支柱的上端設有突出部,使突出部向車寬方向內側突出而與軌道加強件縱壁接合。由此,能夠使邊支柱的上端與車頂側軌牢固地接合,能夠確保車身后部構造的剛性、強度。
[0040]在技術方案5的發明中,在車身后部構造中具有后角窗。另外,使后角窗的后邊(后安裝凸緣)通過后柱而形成。而且,在第2柱加強件凸緣及柱加強件縱壁交叉的部位形成有柱加強件第1棱線,在后面板縱壁及后面板一般面部交叉的部位形成有后面板第1棱線。
[0041]由此,能夠通過柱加強件第1棱線及后面板第1棱線確保車身后部構造的剛性、強度。
[0042]而且,使后面板第1棱線與柱加強件第1棱線連續。能夠使后面板第1棱線及柱加強件第1棱線在沒有凹凸狀的狀態下連續。由此,在后面板及后柱中輸入有載荷時,能夠減少因輸入的載荷而產生應力集中的部位,即,能夠減少因輸入的載荷而成為位移起點的部位。
[0043]由此,在具有后角窗玻璃的車輛中,能夠良好地保持輸入到后面板及后柱中的載荷的傳遞效率,能夠確保車身后部構造的剛性、強度。
[0044]尤其是,后柱及后面板的接合部位于車身后部的尾門開口部的下側的凹角部附近。由此,認為應力容易集中于后柱及后面板的接合部。因此,通過柱加強件第1棱線及后面板第1棱線確保了后柱及后面板的接合部的剛性、強度。
[0045]通過提高后柱及后面板的接合部的剛性、強度,能夠提高車身性能(乘坐舒適性、操縱性等)。
[0046]在技術方案6的發明中,增大了后面板縱壁及后面板凸緣之間的距離。由此,在通過點焊將外板面板(外面板)接合到后面板凸緣上時,能夠將點焊用的電極(所謂的焊槍)配置在后面板縱壁及后面板凸緣之間的空間中。
[0047]由此,能夠通過點焊容易地將外板面板(外面板)接合到后面板凸緣上。
[0048]在技術方案7的發明中,使軌道加強件縱壁及第2軌道內部件凸緣之間的距離、柱加強件縱壁及第2柱內部件凸緣之間的距離、后面板縱壁及后面板凸緣之間的距離隨著從車頂側軌趨向于后面板而逐漸增大。
[0049]在此,沿著軌道加強件縱壁、柱加強件縱壁及后面板縱壁分別設有軌道加強件第1棱線、柱加強件第1棱線及后面板第1棱線。通過軌道加強件第1棱線、柱加強件第1棱線及后面板第1棱線而形成配置在車寬方向內側的內側的第1棱線。
[0050]另外,沿著第2軌道內部件凸緣、第2柱內部件凸緣及后面板凸緣分別設有軌道內部件第1棱線、柱內部件第1棱線及后面板凸緣第1棱線。通過軌道內部件第1棱線、柱內部件第1棱線及后面板凸緣第1棱線而形成配置在車寬方向外側的外側的第1棱線。
[0051]內側的第1棱線及外側的第1棱線之間的距離隨著從車頂側軌趨向于后面板而逐漸增大。即,內側的第1棱線及外側的第1棱線形成為末端擴展狀。
[0052]由此,能夠使內側的第1棱線及外側的第1棱線在車頂側軌、后柱及后面板的范圍內以沒有凹凸狀的狀態連續。
[0053]通過使內側的第1棱線及外側的第1棱線在沒有凹凸狀的狀態下連續,在內側的第1棱線及外側的第1棱線中,能夠減少因輸入的載荷而產生應力集中的部位,即,能夠減少因輸入的載荷而成為位移起點的部位。
[0054]由此,在具有后角窗玻璃的車輛中,能夠良好地保持輸入到車頂側軌及后柱中的載荷的傳遞效率,能夠確保車身后部構造的剛性、強度。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55]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車身后部構造的立體圖。
[0056]圖2是表示圖1的車身后部構造的分解立體圖。
[0057]圖3是圖2的3部放大圖。
[0058]圖4是圖3的4部放大圖。
[0059]圖5是圖4的5-5線剖視圖。
[0060]圖6是圖3的6部放大圖。
[0061]圖7是表示圖6的車身后部構造的分解立體圖。
[0062]圖8是圖1的8-8線剖視圖。
[0063]圖9是圖6的9-9線剖視圖。
[0064]圖10是圖1的10-10線剖視圖。
[0065]圖11是圖1的11-11線剖視圖。
[0066]圖12是圖3的12-12線剖視圖。
[0067]圖13是圖3的13-13線剖視圖。
[0068]圖14是說明本發明的車身后部構造的第1棱線的圖。
[0069]圖15是圖6的15-15線剖視圖。
[0070]附圖標記說明
[0071]10…車身后部構造,11…車身上部,12…左右的車頂側軌,123…左右的車頂側軌的后端,13…邊支柱,133…柱加強件的上端(邊支柱的上端),16…左右的后柱,163…左右的后柱的后端,17…后面板,18…后角窗,19&…后角窗的上邊,19(3…后角窗的后邊,81…后軌道內部件(軌道內部件),8113…后軌道內部件的后端,82…后軌道加強件(軌道加強件),91…后軌道內部件縱壁(軌道內部件縱壁),913…后軌道內部件縱壁的下端,916…后軌道內部件縱壁的上端,92…后軌道內部件橫壁(軌道內部件橫壁),923…后軌道內部件橫壁的車寬方向外側端,93…第1后軌道內部件凸緣(第1軌道內部件凸緣),94…第2后軌道內部件凸緣(第2軌道內部件凸緣),95…后軌道內部件第1棱線(軌道內部件第1棱線),97…后軌道加強件縱壁(軌道加強件縱壁),973…后軌道加強件縱壁的上端,976…后軌道加強件縱壁的下端,98…后軌道加強件橫壁(軌道加強件橫壁),9?…后軌道加強件橫壁的車寬方向內側端,99…第1后軌道加強件凸緣(第1軌道加強件凸緣),101…第2后軌道加強件凸緣(第2軌道加強件凸緣),102…后軌道加強件第1棱線(軌道加強件第1棱線),111…柱內部件,112…柱加強件,116…柱內部件縱壁,1163…柱內部件縱壁的前端,116)3…柱內部件縱壁的后端,117…柱內部件橫壁,1173…柱內部件橫壁的車寬方向外側端,118…第1柱內部件凸緣,119…第2柱內部件凸緣,121…柱內部件第1棱線,124…柱加強件縱壁,12?…柱加強件縱壁的后端,1246…柱加強件縱壁的前端,125…柱加強件橫壁,1253…柱加強件橫壁的車寬方向內側端,126…第1柱加強件凸緣,127…第2柱加強件凸緣,128…柱加強件第1棱線,141…后面板一般面部,142…后面板縱壁,142&…后面板縱壁的后端,143…后面板橫壁,145…第2后面板凸緣(后面板凸緣),147…后面板內側第1棱線(后面板第1棱線),152…后突出部(突出部),12…后軌道加強件縱壁及第2后軌道內部件凸緣之間的距離,[3…柱加強件縱壁及第2柱內部件凸緣之間的距離,14…后面板縱壁及第2后面板凸緣之間的距離。
【具體實施方式】
[0072]以下,基于【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用于實施本發明的最佳方式。此外,“前㈣)”、“后(處)”、“左
(1)”、“右(? ”按照從駕駛員的角度觀察到的方向。
[0073]【實施例】
[0074]說明實施例的車身后部構造10。
[0075]如圖1、圖2所示,車身后部構造10具有:在車身上部11的左右側沿車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車頂側軌12 ;從左右的車頂側軌12的長度方向中途向下方延伸的左右的邊支柱1)111^)13 ;將左右的車頂側軌12的后端123彼此連接起來的后車頂梁14 ;和從上方覆蓋后車頂梁14及左右的車頂側軌12的車頂面板15。
[0076]另外,車身后部構造10具有:從左右的車頂側軌12的后端123朝向車身后方并向下方延伸的左右的后柱16 ;將左右的后柱16的后端(下端)16^1彼此連接起來的后面板17 ;和設置在左右的邊支柱13的車身后方的左右的后角窗18。
[0077]而且,車身后部構造10還具有:從車外側覆蓋左車頂側軌12、左邊支柱13及左后柱16的左外面板21 ;和從車外側覆蓋右車頂側軌12、右邊支柱13及右后柱16的右外面板(未圖示)。
[0078]該車身后部構造10通過后車頂梁14、左右的后柱16及后面板17而大致矩形地形成有尾門開口部23。在尾門開口部23上開閉自如地支承有尾門24。
[0079]另外,在車身后部構造10的左右的后側開口部25(右后側開口部未圖示)上開閉自如地支承有左右的后側車門26(右后側車門未圖示^左后側車門26具有側窗玻璃27。
[0080]而且,左右的后角窗18具有窗框19。在窗框19上具有后角窗玻璃28。
[0081]此外,車身后部構造10是大致左右對稱的部件,以下,說明左側部件并省略右側部件的說明。
[0082]如圖3所示,左車頂側軌12具有:比左邊支柱13的上端13&靠車身前方設置的前車頂側軌32 ;從前車頂側軌32的后端323向車身后方延伸的中央車頂側軌33 ;和從中央車頂側軌33的后端333向車身后方延伸的后車頂側軌(車頂側軌04。
[0083]如圖4所示,前車頂側軌32比左邊支柱13的上端13&靠車身前方設置,并沿車身前后方向延伸。在前車頂側軌32的后端323連結有中央車頂側軌33的前端33匕
[0084]中央車頂側軌33在中央部330與左邊支柱13的上端133連結的狀態下沿車身前后方向延伸。在中央車頂側軌33的后端333連結有后車頂側軌34的前端343。
[0085]后車頂側軌34從中央車頂側軌33的后端333向車身后方延伸。
[0086]通過中央車頂側軌33中的比左邊支柱13靠車身后方側的部位33(1和后車頂側軌34而形成左后角窗18的上邊(上安裝凸緣)1如。
[0087]關于前車頂側軌32、中央車頂側軌33及后車頂側軌34的結構,將在后面詳細說明。
[0088]左邊支柱13從中央車頂側軌33的中央部33。向下方延伸至左后車輪罩36。左邊支柱13比左后柱16靠車身前方設置,通過左邊支柱13的上半部而形成左后角窗18的前邊(前安裝凸緣)191^
[0089]關于左邊支柱13的結構,將在后面詳細說明。
[0090]左后柱16從后車頂側軌34的后端3仙朝向車身后方并向下方延伸。
[0091]左后柱16的前端(上端)16)3與后車頂側軌34的后端346連結,后端(下端)16&與后面板17(左部174的上端176連結。通過左后柱16的上半部而形成左后角窗18的后邊(后安裝凸緣)19(3。
[0092]而且,通過左后柱16而形成尾門開口部23的左側部23^1。
[0093]關于左后柱16的結構,將在后面詳細說明。
[0094]左后柱16的后端(下端)16&及右后柱16的后端(下端)16^(參照圖2)通過后面板17而連接。
[0095]如圖2所示,后面板17設置在左后柱16的后端163及右后柱16的后端16&的范圍內,由此沿車寬方向延伸。通過后面板17而形成尾門開口部23的下部23匕
[0096]關于后面板17的結構,將在后面詳細說明。
[0097]返回到圖4,在左邊支柱13的車身后方設有左后角窗18。左后角窗18通過上邊(上安裝凸緣)1如、前邊(前安裝凸緣)1%、后邊(后安裝凸緣)及下邊(下安裝凸緣)19(1而形成窗框19。
[0098]為了便于理解結構,在除去左外面板21的狀態下說明窗框19。
[0099]上邊1如通過中央車頂側軌33的部位33(1和后車頂側軌34而形成,前邊1%通過左邊支柱13的上半部而形成。后邊通過左后柱16的上半部而形成,下邊19(1通過左后側面板(外板面板)37而形成。左后側面板37設置在左后車輪罩36上。
[0100]如圖5所不,后角窗玻璃28相對于左后側車門26配置在同一面上(即,平齊)。因此,左后角窗18的窗框19比左后側開口部25的框部29以尺寸II靠車寬方向外側設置(同時參照圖4)。
[0101]接下來,基于圖6?圖11詳細說明前車頂側軌32、中央車頂側軌33及后車頂側軌34的結構。
[0102]如圖6、圖7所示,在前車頂側軌32的后端323連結有中央車頂側軌33的前端33匕而且,在中央車頂側軌33的后端333連結有后車頂側軌34的前端3如。
[0103]前車頂側軌32、中央車頂側軌33及后車頂側軌34具有各自的軌道共用的軌道外部件43(參照圖2、。
[0104]如圖8、圖9所示,前車頂側軌32具有:沿車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前軌道內部件41(包括中央軌道內部件45的前端454 ;從車外側與前軌道內部件41(包括中央軌道內部件45的前端454接合的前軌道加強件42 ;和從車外側與前軌道加強件42接合的軌道外部件43(同時參照圖2、。
[0105]在前車頂側軌32的后端321中央軌道內部件45的前端453從車寬方向內側與前軌道內部件41的后端4匕重合而接合。中央軌道內部件45通過左邊支柱13 (邊支柱內部件51)的上端5匕而形成。
[0106]另外,中央車頂側軌33的中央軌道加強件46 (具體而言,中央軌道加強件46的前端464從車寬方向內側與前軌道加強件42的后端423重合。
[0107]在中央軌道加強件46的前端463及中央軌道內部件45的前端453之間夾裝有筒狀的第1套環化011犯054。在第1套環54內從中央軌道內部件45的前端453側穿插有第1螺栓55,在從前軌道加強件42的后端423突出的第1螺紋部553上螺旋結合有第1螺母56。
[0108]由此,前軌道加強件42的后端423及中央軌道加強件46的前端463通過第1螺栓55、第1螺母56及第1套環54而連結。
[0109]而且,前車頂側軌32的后端323及中央車頂側軌33的前端336通過第1螺栓55、第1螺母56及第1套環54而被加強。
[0110]軌道外部件43從車寬方向外側與前軌道加強件42接合。
[0111]軌道外部件43具有:從車外側覆蓋前軌道加強件42的軌道罩部73 ;從軌道罩部73的車寬方向內側端733延伸的第1罩凸緣74 ;和從軌道罩部73的下端736延伸的第2罩凸緣75。
[0112]如圖10所示,中央車頂側軌33具有:中央軌道內部件45(包括后軌道內部件81的前端81幻;從車外側與中央軌道內部件45(包括后軌道內部件81的前端81幻接合的中央軌道加強件46 ;和從車外側與中央軌道加強件46接合的軌道外部件43(同時參照圖2)。
[0113]返回到圖6、圖7,中央軌道加強件46具有:左邊支柱13的車身前方的前加強件部47 ;與左邊支柱13 (邊支柱加強件52)的上端523對峙的中央加強件部48 ;和左邊支柱13的車身后方的后加強件部49。
[0114]前加強件部47以截面形狀與前軌道加強件42的截面形狀(參照圖8)大致相同的方式形成,在車寬方向外側具有前加強件縱壁473。
[0115]中央加強件部48在車寬方向外側具有中央加強件縱壁4?,在中央加強件縱壁48^上形成有向車外側鼓出的中央加強件鼓出部58(同時參照圖9)。
[0116]如圖10所示,后加強件部49從車身外側與中央軌道內部件45(包括后軌道內部件81的前端81幻接合。
[0117]中央軌道內部件45具有:形成在車寬方向上相對的壁部的中央軌道內部件縱壁61 ;從中央軌道內部件縱壁61的下端6匕向車寬方向外側延伸的中央軌道內部件橫壁62 ;從中央軌道內部件縱壁61的上端616向車寬方向內側延伸的第1中央軌道內部件凸緣63(參照圖7);和從中央軌道內部件橫壁62的車寬方向外側端623向下方延伸的第2中央軌道內部件凸緣64(參照圖7)。
[0118]如圖7、圖10所示,后加強件部49具有:后加強件縱壁66、第1后加強件橫壁67、第1后加強件凸緣69、第2后加強件橫壁68、第2后加強件凸緣71、后加強件外側棱線78、后加強件內側棱線79和后加強件棱線80。
[0119]后加強件縱壁66以相對的方式與中央軌道內部件縱壁61隔開規定間隔地設置。第1后加強件橫壁67從后加強件縱壁66的上端66^1向車寬方向內側延伸。
[0120]第1后加強件凸緣69從第1后加強件橫壁67的車寬方向內側端673向車寬方向內側延伸。第2后加強件橫壁68從后加強件縱壁66的下端666向車寬方向外側延伸。
[0121]第2后加強件凸緣71從第2后加強件橫壁68的車寬方向外側端6?向下方延伸。
[0122]后加強件外側棱線78形成在第2后加強件橫壁68及第2后加強件凸緣71交叉的部位。后加強件內側棱線79形成在后加強件縱壁66及第2后加強件橫壁68交叉的部位。
[0123]在后加強件部49上具有后加強件外側棱線78及后加強件內側棱線79,由此,能夠通過各棱線78、79確保后加強件部49的剛性、強度。
[0124]而且,第2后加強件凸緣71還通過后加強件外側棱線78而被加強。
[0125]另外,后加強件棱線80通過后加強件縱壁66及第1后加強件橫壁67交叉的部位而形成。
[0126]后加強件縱壁66比第2后加強件凸緣71靠車寬方向內側設置。即,將后加強件縱壁66及第2后加強件凸緣71之間的間隔設定為距離11。
[0127]軌道外部件43從車寬方向外側與后加強件部49接合。
[0128]具體而言,在第1中央軌道內部件凸緣63上,以從上方按順序重疊第1后加強件凸緣69、第1罩凸緣74的狀態通過點焊使各凸緣63、69、74接合。
[0129]另外,在第2中央軌道內部件凸緣64上,以從車寬方向外側按順序重疊第2后加強件凸緣71、第2罩凸緣75的狀態通過點焊使各凸緣64、71、75接合。
[0130]在該狀態下,在后加強件縱壁66及軌道外部件43之間形成有空間(鄧狀6)77。
[0131]如圖6所示,在中央車頂側軌33的后端333連結有后車頂側軌34的前端343。
[0132]后車頂側軌34具有:沿車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后軌道內部件(軌道內部件)81 ;從車外側與后軌道內部件81接合的后軌道加強件(軌道加強件)82 ;和從車外側與后軌道加強件82接合的軌道外部件43 (參照圖2)。
[0133]如圖9、圖10所示,在中央車頂側軌33的后端333,后軌道內部件81的前端8匕從車寬方向外側與中央軌道內部件45的后端456重合而接合。
[0134]另外,后軌道加強件82的前端823從車寬方向內側與中央軌道加強件46的后端4613重合。
[0135]在后軌道加強件82的前端823及后軌道內部件81的前端8匕之間夾裝有筒狀的第2套環84。在第2套環84內從后軌道內部件81的前端8匕側穿插有第2螺栓85,在從中央軌道加強件46的后端466突出的第2螺紋部853上螺旋結合有第2螺母86。
[0136]由此,中央軌道加強件46的后端466及后軌道加強件82的前端823通過第2螺栓85、第2螺母86及第2套環84而連結。
[0137]而且,中央車頂側軌33的后端333及后車頂側軌34的前端3?通過第2螺栓85、第2螺母86及第2套環84而被加強。
[0138]如圖11所示,后軌道內部件81具有:后軌道內部件縱壁(軌道內部件縱壁)91、后軌道內部件橫壁(軌道內部件橫壁〉92、第1后軌道內部件凸緣(第1軌道內部件凸緣〉93、第2后軌道內部件凸緣(第2軌道內部件凸緣)94和后軌道內部件第1棱線(軌道內部件第1棱線)95(同時參照圖6)。
[0139]后軌道內部件縱壁91是形成車寬方向上相對的壁部的部位。后軌道內部件橫壁92從后軌道內部件縱壁91的下端9匕向車寬方向外側延伸。
[0140]第1后軌道內部件凸緣93從后軌道內部件縱壁91的上端916向車寬方向內側延伸。第2后軌道內部件凸緣94從后軌道內部件橫壁92的車寬方向外側端923向下方延伸。
[0141]后軌道內部件第1棱線95形成在后軌道內部件橫壁92及第2后軌道內部件凸緣94交叉的部位。該后軌道內部件第1棱線95以與后加強件外側棱線78(參照圖7)連續的方式形成。
[0142]第2后軌道內部件凸緣94通過后軌道內部件第1棱線95而被加強。
[0143]后軌道加強件82具有:后軌道加強件縱壁(軌道加強件縱壁)97、后軌道加強件橫壁(軌道加強件橫壁)98、第1后軌道加強件凸緣(第1軌道加強件凸緣)99、第2后軌道加強件凸緣(第2軌道加強件凸緣)101、后軌道加強件第1棱線(軌道加強件第1棱線)102和后軌道加強件棱線103。
[0144]后軌道加強件縱壁97以與后軌道內部件縱壁91相對的方式隔開規定間隔地設置在車寬方向外側。后軌道加強件橫壁98從后軌道加強件縱壁97的上端973向車寬方向內側延伸、且以相對的方式與后軌道內部件橫壁92隔開規定間隔地設置。
[0145]第1后軌道加強件凸緣99從后軌道加強件橫壁98的車寬方向內側端9?向車寬方向內側延伸。第2后軌道加強件凸緣101從后軌道加強件縱壁97的下端976向車寬方向外側延伸。
[0146]后軌道加強件第1棱線102形成在第2后軌道加強件凸緣101及后軌道加強件縱壁97交叉的部位。該后軌道加強件第1棱線102以與后加強件內側棱線79 (參照圖7)連續的方式形成。
[0147]在第1后軌道內部件凸緣93上,以從上方按順序重疊第1后軌道加強件凸緣99、軌道外部件43的第1罩凸緣74的狀態通過點焊使各凸緣93、99、74接合。
[0148]另外,后軌道內部件橫壁92中,第2后軌道加強件凸緣101通過點焊而接合在從車寬方向外側端923向車寬方向內側分開規定距離的接合部926上。由此,通過后軌道內部件81及后軌道加強件82而形成閉合截面。
[0149]通過在接合部926上接合第2后軌道加強件凸緣101,將后軌道加強件縱壁97及第2后軌道內部件凸緣94之間的距離設定為[2(參照圖7)。
[0150]而且,在第2后軌道內部件凸緣94上,以從車寬方向外側重疊軌道外部件43的第2罩凸緣75的狀態通過點焊使各凸緣94、75接合。由此,后軌道內部件81、后軌道加強件82及軌道外部件43 —體地接合而形成后車頂側軌34。
[0151]在此,通過后軌道內部件81及后軌道加強件82而形成閉合截面,由此,能夠確保后車頂側軌34的剛性、強度。
[0152]而且,在后車頂側軌34上具有后軌道內部件第1棱線95及后軌道加強件第1棱線102,由此,能夠通過各第1棱線95、102確保后車頂側軌34的剛性、強度。
[0153]另外,后軌道加強件棱線103通過后軌道加強件縱壁97及后軌道加強件橫壁98交叉的部位而形成(同時參照圖7)。
[0154]另外,如圖10所示,通過第2后軌道內部件凸緣94及第2后加強件凸緣71的接合而形成軌道接合凸緣105。
[0155]如圖10、圖11所示,通過第2后軌道內部件凸緣94及軌道接合凸緣105而形成后角窗18(參照圖4)的上邊1如。
[0156]第2后軌道加強件凸緣101與后軌道內部件橫壁92的接合部926接合,后軌道加強件縱壁97沿后加強件縱壁66配置。
[0157]將后軌道加強件縱壁97及第2后軌道內部件凸緣94之間的距離12設定為與后加強件縱壁66及第2后加強件凸緣71之間的距離11大致相同的距離。
[0158]將后軌道加強件縱壁97比第2后軌道內部件凸緣94靠車寬方向內側配置,由此,能夠在后軌道加強件縱壁97及第2后軌道內部件凸緣94之間確保空間77。
[0159]由此,在通過第2螺栓85、第2螺母86及第2套環84 (即,緊固部件)緊固后軌道加強件縱壁97及后軌道內部件縱壁91的狀態下,能夠將從后加強件縱壁66突出的第2螺紋部853及第2螺母86 (緊固部件)收納到空間77中。
[0160]接下來,基于圖4、圖12詳細說明左后柱16的結構。
[0161]如圖4所不,在后車頂側軌34的后端34)3連結有左后柱16的如端(上端)161^左后柱16的前端(上端)166與后車頂側軌34的后端346連結,后端(下端)16&與后面板17(左部17幻的上端176連結。
[0162]該左后柱16具有:從后軌道內部件81的后端8化朝向車身后方并向下方延伸的柱內部件111 ;從車外側與柱內部件111接合且與柱內部件111 一起形成閉合截面的柱加強件112 ;和從車外側與柱加強件112接合的柱外部件113(參照圖2)。
[0163]如圖12所示,柱內部件111具有:柱內部件縱壁116、柱內部件橫壁117、第1柱內部件凸緣118、第2柱內部件凸緣119和柱內部件第1棱線121。
[0164]柱內部件縱壁116形成有在車寬方向上相對的壁部。柱內部件橫壁117從柱內部件縱壁116的前端1163向車寬方向外側延伸。
[0165]第1柱內部件凸緣118從柱內部件縱壁116的后端1166向車身后方延伸。第2柱內部件凸緣119從柱內部件橫壁117的車寬方向外側端1173向車身前方延伸。
[0166]柱內部件第1棱線121形成在柱內部件橫壁117及第2柱內部件凸緣119交叉的部位。該柱內部件第1棱線121以與后軌道內部件第1^^95(^^^4)連續的方式形成。
[0167]柱加強件112具有:柱加強件縱壁124、柱加強件橫壁125、第1柱加強件凸緣126、第2柱加強件凸緣127、柱加強件第1棱線128和柱加強件棱線129。
[0168]柱加強件縱壁124與柱內部件縱壁116相對,隔開規定間隔地設置在車寬方向外偵I柱加強件橫壁125從柱加強件縱壁124的后端12?向車寬方向內側延伸,且以相對的方式與柱內部件橫壁117隔開規定間隔地設置。
[0169]第1柱加強件凸緣126從柱加強件橫壁125的車寬方向內側端1253向車身后方延伸。第2柱加強件凸緣127從柱加強件縱壁124的前端12仙向車寬方向外側延伸。
[0170]柱加強件第1棱線128形成在第2柱加強件凸緣127及柱加強件縱壁124交叉的部位。該柱加強件第1棱線128以與后軌道加強件第1棱線102(參照圖4)連續的方式形成。
[0171]柱外部件113具有:從車外側覆蓋柱加強件112及柱內部件111的柱罩部131 ;從柱罩部131的車寬方向內側端13匕延伸的第1罩凸緣132 ;和從柱罩部131的車寬方向外側端13化延伸的第2罩凸緣133。
[0172]在第1柱內部件凸緣118上,以從車寬方向外側按順序重疊第1柱加強件凸緣126、第1罩凸緣132的狀態通過點焊使各凸緣118、126、132接合。
[0173]另外,柱內部件橫壁117中,第2柱加強件凸緣127通過點焊而接合在從車寬方向外側端1173向車寬方向內側分開規定距離的接合部1176上。
[0174]由此,左后柱16通過柱內部件111及柱加強件112而形成閉合截面。由于通過柱內部件111及柱加強件112而形成閉合截面,所以能夠確保左后柱16的剛性、強度。
[0175]而且,在左后柱16上具有柱內部件第1棱線121及柱加強件第1棱線128,由此,能夠通過各第1棱線121、128確保左后柱16的剛性、強度。
[0176]另外,柱加強件棱線129通過柱加強件縱壁124及柱加強件橫壁125交叉的部位而形成(同時參照圖4)。該柱加強件棱線129以與后軌道加強件棱線103(參照圖4)連續的方式形成。
[0177]通過在接合部1176上接合第2柱加強件凸緣127,柱加強件縱壁124比第2柱內部件凸緣119靠車寬方向內側設置。即,將柱加強件縱壁124及第2柱內部件凸緣119之間的間隔設定為距離13。
[0178]而且,在第2柱內部件凸緣119上,以從車寬方向外側重疊第2罩凸緣133的狀態通過點焊使各凸緣119、133接合。
[0179]由此,柱內部件111及柱外部件113 —體地接合而形成左后柱16。
[0180]通過第2柱內部件凸緣119的上半部而形成后角窗18的后邊(后安裝凸緣)19“同時參照圖4)。
[0181]第2柱內部件凸緣119通過柱內部件第1棱線121而被加強。
[0182]接下來,基于圖4、圖13詳細說明后面板17的結構。
[0183]如圖4、圖13所示,在左后柱16的后端(下端)163連結有后面板17(左部17幻的上端17匕
[0184]后面板17的左部17&具有:后面板一般面部141、后面板縱壁142、后面板橫壁143、第1后面板凸緣144、第2后面板凸緣(后面板凸緣)145、后面板外側第1棱線146、后面板內側第1棱線(后面板第1棱線)147和面板棱線148。
[0185]后面板一般面部141通過在前后方向上相對的壁部而形成。后面板縱壁142從后面板一般面部141的車寬方向內側端1413向車身后方立起。
[0186]后面板橫壁143從后面板縱壁142的后端142&向車寬中央側延伸。第1后面板凸緣144從后面板橫壁143的車寬方向內側端1433向車身后方延伸。
[0187]第2后面板凸緣145從后面板一般面部141的車寬方向外側端141)3向車身后方延伸。在第2后面板凸緣145上通過點焊而接合有左后側面板(外板面板)37^^^37^
[0188]后面板外側第1棱線146形成在后面板一般面部141及第2后面板凸緣145交叉的部位。該后面板外側第1棱線146以與柱內部件第1棱線121連續的方式形成。
[0189]后面板內側第1棱線147形成在后面板縱壁142及后面板一般面部141交叉的部位。該后面板內側第1棱線147以與柱加強件第1棱線128連續的方式形成。
[0190]在后面板17的左部173具有后面板外側第1棱線146及后面板內側第1棱線147,由此,能夠通過各第1棱線146、147確保后面板17的剛性、強度。
[0191]另外,面板棱線148通過后面板縱壁142及后面板橫壁143交叉的部位而形成。該面板棱線148以與柱加強件棱線129連續的方式形成。
[0192]將后面板縱壁142及第2后面板凸緣145之間的間隔設定為距離14。將后面板縱壁142及第2后面板凸緣145之間的間隔即距離14設定為比圖10所示的后加強件縱壁66及第2后加強件凸緣71之間的間隔即距離11大。
[0193]由此,在通過點焊將左后側面板37的后端373接合到第2后面板凸緣145上時,能夠將點焊用的電極161 (所謂的焊槍)配置在后面板縱壁142及第2后面板凸緣145之間的空間162中。
[0194]由此,能夠通過點焊容易地將左后側面板37的后端373接合到第2后面板凸緣145 上。
[0195]如圖14所示,將后加強件縱壁66及第2后加強件凸緣71之間的間隔設定為距離
11。將后軌道加強件縱壁97及第2后軌道內部件凸緣94之間的距離設定為12。
[0196]另外,將柱加強件縱壁124及第2柱內部件凸緣119之間的間隔設定為距離13。將后面板縱壁142及第2后面板凸緣145之間的間隔設定為距離14。
[0197]距離11、距離12、距離13、距離14設定成隨著從車頂側軌12趨向于后面板17而逐漸增大。
[0198]而且,后加強件外側棱線78、后軌道內部件第1棱線95、柱內部件第1棱線121及后面板外側第1棱線146的各棱線78、95、121、146以分別連續的方式形成。
[0199]另外,后加強件內側棱線79、后軌道加強件第1棱線102、柱加強件第1棱線128及后面板第1棱線147的各棱線79、102、128、147以分別連續的方式形成。
[0200]像這樣,通過將距離11?“設定成逐漸增大,在將左后角窗18的窗框19設于車寬方向外側的狀態下(同時參照圖5),能夠使各棱線78、95、121、146和各棱線79、102、128、147在沒有凹凸狀的狀態下連續。
[0201]通過在車身后部構造10中具有各棱線78、95、121、146和各棱線79、102、128、147,能夠通過各棱線78、95、121、146和各棱線79、102、128、147確保車身后部構造10的剛性、強度。
[0202]另外,在各棱線79、102、128、147的車身上方和車身后方形成有棱線150。通過在各棱線79、102、128、147的車身上方和車身后方具有棱線150,能夠進一步提高車身后部構造10的剛性、強度。
[0203]棱線150通過后加強件棱線80、后軌道加強件棱線103、柱加強件棱線129及面板棱線148而形成。
[0204]而且,通過將距離11?14設定成逐漸增大,各棱線78、95、121、146和各棱線79、102、128、147形成為末端擴展狀。由此,各棱線78、95、121、146在沒有凹凸狀的狀態下連續,各棱線79、102、128、147在沒有凹凸狀的狀態下連續。
[0205]而且,棱線150也與各棱線79、102、128、147同樣地,在沒有凹凸狀的狀態下連續。
[0206]由此,在左車頂側軌12、左后柱16或后面板17的左部173輸入有載荷?1時,能夠減少因輸入的載荷?1而產生應力集中的部位,即,能夠減少因輸入的載荷而成為位移起點的部位。
[0207]通過抑制由輸入的載荷?1導致的應力集中,在具有后角窗玻璃28的車身后部構造10中,能夠良好地保持輸入到左車頂側軌12、左后柱16或后面板17的左部17&的載荷?1的傳遞效率。
[0208]由于良好地傳遞載荷?1,所以能夠確保車身后部構造10的剛性、強度。
[0209]尤其是,左車頂側軌12及左后柱16的接合部155位于尾門開口部23的上側的凹角部23。附近、且位于車頂面板15(參照圖2)的左后側的凸角部153附近。上側的凹角部230通過后車頂梁14及左后柱16的交叉部而形成。
[0210]由此,認為應力容易集中于左車頂側軌12及左后柱16的接合部155。因此,通過后軌道加強件第1棱線102及柱加強件第1棱線128和后軌道內部件第1棱線95及柱內部件第1棱線121確保了接合部155的剛性、強度。
[0211〕 而且,通過具有棱線150 (具體而言,后軌道加強件棱線103及柱加強件棱線129),能夠進一步提高接合部155的剛性、強度。
[0212]另外,左后柱16及后面板17(左部17幻的接合部156位于尾門開口部23的下側的凹角部23(1附近。由此,認為應力各易集中于左后柱16及后面板17 (左部17?)的接合部156。因此,通過柱加強件第1棱線128及后面板內側第1棱線147和柱內部件第1棱線121及后面板外側第1棱線146確保了接合部156的剛性、強度。
[0213]而且,通過具有棱線150(具體而言,柱加強件棱線129及面板棱線148),能夠進一步提高接合部156的剛性、強度。
[0214]像這樣,通過提高接合部155的剛性、強度,并提高接合部156的剛性、強度,能夠提高車身性能(乘坐舒適性、操縱性等)。
[0215]在此,第2后加強件凸緣71通過后加強件外側棱線78而被加強(同時參照圖10)。另外,第2后軌道內部件凸緣94通過后軌道內部件第1棱線95而被加強(同時參照圖10)。第2后加強件凸緣71及第2后軌道內部件凸緣94是形成左后角窗18的上邊1如的部位。
[0216]由此,能夠確保左后角窗18的上邊193的剛性、強度。
[0217]另外,第2柱內部件凸緣119通過柱內部件第1棱線121而被加強(同時參照圖12)。第2柱內部件凸緣119是形成左后角窗18的后邊的部位。
[0218]由此,能夠確保左后角窗18的后邊19。的剛性、強度。
[0219]返回到圖6、圖7,左邊支柱13具有:從中央車頂側軌33向下方延伸的邊支柱內部件51 ;從車外側與邊支柱內部件51接合并與邊支柱內部件51 —起形成閉合截面的邊支柱加強件52 ;和從車外側與邊支柱加強件52接合的邊支柱外部件53 (參照圖2)。
[0220]邊支柱加強件52具有:設置在上端523中央的中央突出部151 ;和設置在中央突出部151的車身后方的后突出部(突出部)152。中央突出部151以能夠與中央加強件部48的中央加強件鼓出部58接合的方式向車寬方向內側突出。
[0221]后突出部152以能夠與后加強件部49的后加強件縱壁66接合的方式向車寬方向內側關出。
[0222]如圖6、圖9所示,邊支柱加強件52的上端523的前端526從車外側與前加強件部47的前加強件縱壁473接合,中央突出部151從車外側與中央加強件鼓出部58接合。而且,邊支柱加強件52的上端523的后突出部152從車外側與后加強件縱壁66接合。
[0223]另外,如圖6、圖15所示,邊支柱加強件52的前端526的下方部位520從車外側與前加強件部47的前加強件凸緣476接合。而且,后突出部152的下方部位52(1從車外側與第2后加強件凸緣71接合。
[0224]在此,后加強件縱壁66比第2后加強件凸緣71靠車寬方向內側設置。因此,在邊支柱加強件52的上端523形成后突出部152,能夠將后突出部152接合到后加強件縱壁66上。
[0225]在邊支柱加強件52的上端523,能夠將前端521中央突出部151及后突出部152這三個部位接合到中央軌道加強件46上。
[0226]由此,能夠使邊支柱加強件52的上端523(即,邊支柱13的上端134與中央軌道加強件46牢固地接合,能夠確保車身后部構造10的剛性、強度。
[0227]而且,如圖9所示,通過邊支柱內部件51的上端5匕而形成中央軌道內部件45。如圖7所示,邊支柱內部件51具有:從柱內部件主體516的前上部朝向上端513彎曲狀地形成的前彎曲部51。;和從柱內部件主體516的后上部朝向上端5匕彎曲狀地形成的后彎曲部51(1。
[0228]由此,能夠從柱內部件主體516及上端513的連結部除去凹角部,能夠抑制應力集中于連結部。由此,能夠進一步良好地確保車身后部構造10的剛性、強度。
[0229]此外,本發明的車身后部構造不限定于上述實施例,能夠進行適當變更、改良等。
[0230]例如,在上述實施例中示出的車身后部構造、左右的車頂側軌、邊支柱、左右的后柱、后面板、后角窗、后軌道內部件、后軌道加強件、后軌道內部件縱壁、后軌道內部件橫壁、第1后軌道內部件凸緣、第2后軌道內部件凸緣、后軌道內部件第1棱線、后軌道加強件縱壁、后軌道加強件橫壁、第2后軌道加強件凸緣、后軌道加強件第1棱線、柱內部件、柱加強件、柱內部件縱壁、柱內部件橫壁、第1柱內部件凸緣、第2柱內部件凸緣、柱內部件第1棱線、柱加強件縱壁、柱加強件橫壁、第1柱加強件凸緣、第2柱加強件凸緣、柱加強件第1棱線、后面板一般面部、后面板縱壁、后面板橫壁、第2后面板凸緣、后面板內側第1棱線及后突出部等的形狀和形成不限定于例示,能夠進行適當變更。
[0231]工業實用性
[0232]本發明適用于具有車頂側軌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后柱從車頂側軌的后端向后下方延伸的車身后部構造的汽車。
【權利要求】
1.一種車身后部構造,具有: 左右的車頂側軌,其在車身上部的左右側沿車身前后方向延伸; 左右的后柱,其從所述車頂側軌的后端朝向車身后方并向下方延伸; 后角窗,其通過所述車頂側軌而形成上邊,且通過所述后柱而形成后邊, 該車身后部構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車頂側軌具有: 沿車身前后方向延伸的軌道內部件;和 從車外側與該軌道內部件接合并與所述軌道內部件一起形成閉合截面的軌道加強件, 所述軌道內部件具有: 形成車寬方向上相對的壁部的軌道內部件縱壁; 從該軌道內部件縱壁的下端向車寬方向外側延伸的軌道內部件橫壁; 從所述軌道內部件縱壁的上端向車寬方向內側延伸的第I軌道內部件凸緣;和從所述軌道內部件橫壁的車寬方向外側端向下方延伸且形成所述后角窗的所述上邊的第2軌道內部件凸緣, 所述軌道加強件具有: 與所述軌道內部件縱壁相對且隔開規定間隔地設置在車寬方向外側的軌道加強件縱壁; 從該軌道加強件縱壁的上端向車寬方向內側延伸且與所述軌道內部件橫壁隔開規定間隔地相對的軌道加強件橫壁; 從該軌道加強件橫壁的車寬方向內側端延伸且與所述第I軌道內部件凸緣接合的第I軌道加強件凸緣; 從所述軌道加強件縱壁的下端向車寬方向外側延伸且與所述軌道內部件橫壁接合的第2軌道加強件凸緣;和 形成在該第2軌道加強件凸緣及所述軌道加強件縱壁交叉的部位的軌道加強件第I棱線, 所述后柱具有: 從所述軌道內部件的后端朝向車身后方并向下方延伸的柱內部件;和 從車外側與該柱內部件接合并與所述柱內部件一起形成閉合截面的柱加強件, 所述柱內部件具有: 形成車寬方向上相對的壁部的柱內部件縱壁; 從該柱內部件縱壁的前端向車寬方向外側延伸的柱內部件橫壁; 從所述柱內部件縱壁的后端向車身后方延伸的第I柱內部件凸緣;和從所述柱內部件橫壁的車寬方向外側端向車身前方延伸且形成所述后角窗的所述后邊的第2柱內部件凸緣, 所述柱加強件具有: 與所述柱內部件縱壁相對且隔開規定間隔地設置在車寬方向外側的柱加強件縱壁;從該柱加強件縱壁的后端向車寬方向內側延伸且與所述柱內部件橫壁隔開規定間隔地相對的柱加強件橫壁; 從該柱加強件橫壁的車寬方向內側端延伸且與所述第I柱內部件凸緣接合的第I柱加強件凸緣; 從所述柱加強件縱壁的前端向車寬方向外側延伸且與所述柱內部件橫壁接合的第2柱加強件凸緣;和 形成在該第2柱加強件凸緣及所述柱加強件縱壁交叉的部位的柱加強件第I棱線, 該柱加強件第I棱線與所述軌道加強件第I棱線連續。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身后部構造,其特征在于, 為了將所述左右的后柱的后端彼此連接起來而具有沿車寬方向延伸的后面板, 所述后面板具有: 在前后方向上相對的后面板一般面部; 從該后面板一般面部向車身后方立起的后面板縱壁; 從該后面板縱壁的后端向車寬中央側延伸的后面板橫壁;和 形成在所述后面板縱壁及所述后面板一般面部交叉的部位的后面板第I棱線, 該后面板第I棱線與所述柱加強件第I棱線連續。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車身后部構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軌道內部件具有形成在所述軌道內部件橫壁及所述第2軌道內部件凸緣交叉的部位的軌道內部件第I棱線, 所述柱內部件具有形成在所述柱內部件橫壁及所述第2柱內部件凸緣交叉的部位的柱內部件第I棱線, 該柱內部件第I棱線與所述軌道內部件第I棱線連續。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身后部構造,其特征在于, 具有比所述后柱位于車身前方且從所述車頂側軌的長度方向中途向下方延伸的邊支柱, 所述邊支柱具有設置在上端且向車寬方向內側突出而與所述軌道加強件縱壁接合的突出部。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身后部構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面板具有從所述后面板一般面部的車寬方向外側端向車身后方延伸的后面板凸緣, 所述后面板縱壁及所述后面板凸緣之間的距離大于所述軌道加強件縱壁及所述第2軌道內部件凸緣之間的距離。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車身后部構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軌道加強件縱壁及所述第2軌道內部件凸緣之間的距離、所述柱加強件縱壁及所述第2柱內部件凸緣之間的距離、所述后面板縱壁及所述后面板凸緣之間的距離隨著從所述車頂側軌趨向于所述后面板而逐漸增大。
7.一種車身后部構造,具有: 左右的后柱,其從車身上部的左右側朝向車身后方并向下方延伸; 后角窗,其通過所述后柱而形成后邊;和 后面板,其為了將所述左右的后柱的后端彼此連接起來而沿車寬方向延伸, 該車身后部構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后柱具有: 從所述軌道內部件的后端朝向車身后方并向下方延伸的柱內部件;和 從車外側與該柱內部件接合并與所述柱內部件一起形成閉合截面的柱加強件, 所述柱內部件具有: 形成車寬方向上相對的壁部的柱內部件縱壁; 從該柱內部件縱壁的前端向車寬方向外側延伸的柱內部件橫壁; 從所述柱內部件縱壁的后端向車身后方延伸的第I柱內部件凸緣;和從所述柱內部件橫壁的車寬方向外側端向車身前方延伸且形成所述后角窗的所述后邊的第2柱內部件凸緣, 所述柱加強件具有: 與所述柱內部件縱壁相對且隔開規定間隔地設置在車寬方向外側的柱加強件縱壁;從該柱加強件縱壁的后端向車寬方向內側延伸且與所述柱內部件橫壁隔開規定間隔地相對的柱加強件橫壁; 從該柱加強件橫壁的車寬方向內側端延伸且與所述第I柱內部件凸緣接合的第I柱加強件凸緣; 從所述柱加強件縱壁的前端向車寬方向外側延伸且與所述柱內部件橫壁接合的第2柱加強件凸緣;和 形成在該第2柱加強件凸緣及所述柱加強件縱壁交叉的部位的柱加強件第I棱線, 所述后面板具有: 在前后方向上相對的后面板一般面部; 從該后面板一般面部向車身后方立起的后面板縱壁; 從該后面板縱壁的后端向車寬中央側延伸的后面板橫壁;和 形成在所述后面板縱壁及所述后面板一般面部交叉的部位的后面板第I棱線, 該后面板第I棱線與所述柱加強件第I棱線連續。
【文檔編號】B62D25/04GK104290819SQ201410341437
【公開日】2015年1月21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17日 優先權日:2013年7月19日
【發明者】小林成高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