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灘涂用具機械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泥涂舟,特別是一種兩棲泥涂舟。
背景技術:
我國的灘涂資源豐富,近年來我國較大規模地利用海涂地區進行海水養殖,海涂養殖業得到迅速的發展,已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海涂上的運輸工作比較原始,每一次收獲海涂養殖的水產品,都需要人進入泥土中去捕獲,臟亂不堪,遇到冬天,捕捉人員更是飽嘗嚴寒的痛苦。
中國發明專利(CN 101659317 B)公開了一種泥涂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鏈輪與所述的第二鏈輪之間連接有鏈條,所述的支架上設置有驅動裝置,所述的驅動裝置設置有第三鏈輪,所述的第三鏈輪與所述的第四鏈輪之間連接有鏈條,所述的杠桿軸接有推桿,所述的推桿另一端軸接有推板,所述的支架上設置有剎車杠桿,所述的剎車杠桿通過所述的橫銷與所述的支架軸接,所述的剎車杠桿一端設置有剎車板,所述的剎車杠桿另一端連接有剎車線,所述的剎車線連接有剎車踏板,所述的剎車踏板與所述的車架軸接。
但是,上述提供的泥涂船通過人力踩踏實現導向筋和推板在灘涂上前行,費時費力,而且增加了泥涂船與灘涂之間的摩擦力,降低了勞動生產率。
綜上所述,為解決現有泥涂船結構上的不足,需要設計一種省時省力,且可在灘涂上滑行的兩棲泥涂舟。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技術存在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省時省力,且可在灘涂上滑行、浮行或者陸地行駛的兩棲泥涂舟。
本發明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兩棲泥涂舟,包括:
舟體,一側設置有一凹腔;
導向機構,安裝于所述舟體的一端,其中,所述導向機構包括:導向把手,且與所述凹腔同側;U形支架,與所述導向把手相連;
推進器,安裝于所述舟體上;
行進機構,與所述導向機構相連;
電源,安裝于所述舟體內;
控制器,安裝于所述舟體上,其中,所述控制器分別與所述推進器和所述行進機構電連接。
在上述所述的兩棲泥涂舟中,所述行進機構包括:
導向輪,安裝于所述U形支架上;
至少一對行走輪,嵌裝于所述舟體內,或安裝于所述舟體的兩側;
行走電機,安裝于所述導向輪內或者所述行走輪內,并與所述控制器電連接。
在上述所述的兩棲泥涂舟中,所述行進機構還包括:
導向舵,安裝于所述U形支架上。
在上述所述的兩棲泥涂舟中,所述推進器包括:
推進軸;
兩個推進支架,對稱連接于所述推進軸的兩側,其中,所述推進支架包括:圓盤,沿所述圓盤的厚度方向開設有U形槽孔;若干個支撐桿,繞所述圓盤的軸線方向呈環形陣列設置;
外部動力源,與所述推進軸相連,其中,所述外部動力源設置于所述推進軸的中部,或者所述外部動力源設置于所述推進軸一端的端部,或者所述外部動力源通過軟軸與所述推進軸一端的端部相連。
在上述所述的兩棲泥涂舟中,當所述外部動力源設置于所述推進軸中部時,所述推進器還包括:
定位套,環套于所述推進軸上;
螺旋葉片,設置于所述定位套上。
在上述所述的兩棲泥涂舟中,當所述外部動力源設置于所述推進軸一端的端部相連,或者所述外部動力源通過軟軸與所述推進軸一端的端部相連時,所述推進器還包括:
螺旋葉片,且所述螺旋葉片設置于所述推進軸上。
在上述所述的兩棲泥涂舟中,所述螺旋葉片呈條狀,沿所述定位套的長度方向螺旋式上升,或者所述螺旋葉片呈片狀,沿所述定位套的長度方向呈一字陣列設置。
在上述所述的兩棲泥涂舟中,所述舟體背部設置有至少一條條形凹槽;
其中,所述條形凹槽的兩端貫穿舟體的兩端,且所述條形凹槽的形狀呈圓形狀設置,或者呈開式U形設置。
在上述所述的兩棲泥涂舟中,所述導向把手和所述U形支架相連的連接部上環套有導向軸套。
在上述所述的兩棲泥涂舟中,所述舟體呈船型,且所述舟體的兩側對稱設置有平衡桿,所述舟體的兩端對稱設置有平衡體,且各設置有一抗沉艙。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有如下功能:
(1)、本發明提供的兩棲泥涂舟,通過在泥涂舟的底部設置推進器和行進機構,并通過動力電池或者發電機驅動泥涂舟在灘涂上滑行或浮行,還可以在陸上行駛,并且推進器的數量和行進機構中行走輪的數量可根據用戶所需任意修改,擴大了泥涂舟的實用范圍和用途,并在水田作業,漁業生產,交通運輸,搶先抗災以及游玩娛樂等應用,另外,泥涂舟的動能采用電能,體現了泥涂舟的環保性。
(2)、本發明采用電能,電控操縱,使結構簡單化,自重減輕,降低能耗,提高速度和效率,省時省力,并提升舒適性和安全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一種兩棲泥涂舟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所示泥涂舟另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中推進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另一較佳實施例中泥涂舟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4所示泥涂舟另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00、舟體;110、凹腔;120、條形凹槽;130、輪槽;140、輪軸支架;150、錐形斜面;160、坐墊;200、導向機構;210、導向把手;220、U形支架;221、連接軸;230、導向軸套;300、推進器;310、推進軸;320、推進支架;321、圓盤;322、U形槽孔;323、支撐桿;330、定位套;340、螺旋葉片;400、行進機構;410、導向輪;420、行走輪;430、導向舵;500、電源;600、控制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是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發明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實施例一
如圖1和圖2所示,本發明提供的一種兩棲泥涂舟,包括:舟體100,一側設置有一凹腔110,作為用戶乘坐空間,舟體100的另一側至少設置有一條形凹槽120,且條形凹槽120的兩側至少設置一對輪槽130,其中,每一個輪槽130內設置有一對輪軸支架140;導向機構200,安裝于舟體100的一端,其中,導向機構200包括:導向把手210,位于舟體100的一側,且與凹腔110同側;U形支架220,與導向把手210相連,并位于舟體100的另一側,且與條形凹槽120同側;推進器300,安裝于條形凹槽120內,優選地,推進器300的數量與條形凹槽120數量一一對應;行進機構400,包括一導向輪410,安裝于U形支架220上;至少一對行走輪420,通過輪軸支架140嵌裝于輪槽130內,其中,行走輪420的數量、輪軸支架140的數量以及輪槽130的數量一一對應;電源500,安裝于舟體100內,為泥涂舟提供電能;控制器600,安裝于舟體100上,作為控制泥涂舟的開/關/前進/后退等功能。
本發明中的推進器可用于農業水田機械,具有減少接地壓強,提升抗陷能力,提高水稻收割機在深泥腳水田的通過性,也可用于電動兩棲履帶灘涂車,增加行進推力,破解灘涂車或灘涂舟被淤泥吸固的難題。
優選地,如圖3所示,推進器300包括:推進軸310;兩個推進支架320,對稱連接于推進軸310的兩側,其中,推進支架320包括:圓盤321,沿圓盤321的厚度方向開設有U形槽孔322,作為推進支架320安裝于推進軸310上的連接部位;若干個支撐桿323,繞圓盤321的軸線方向呈環形陣列設置,優選地,支撐桿323的數量為三個,構成不在同一平面上的三點定位。
當推進器300選用的外部動力源為推進電機驅動,且設置于推進軸310的中部時,推進器300還包括:定位套330,嵌套于推進軸310上;螺旋葉片340,纏繞于定位套330上,其中,螺旋葉片340可呈條狀或者呈片狀;當螺旋葉片340呈條狀時,沿定位套330的長度方向螺旋式上升,優選地,可與定位套330一體成型;當螺旋葉片340呈片狀時,沿定位套330的長度方向呈一字陣列設置,優選地,片狀螺旋葉片340分離式環套于定位套330上,或者與定位套330一體成型。
條狀式螺旋葉片340或片狀式螺旋葉片340其表面光滑,不易沾染泥水,提高泥涂舟的行進速度,并降低其電能消耗,具有一定的環保性。
內置推進電機的推進器300工作時,其推進軸310處于靜止狀態,推進電機帶動定位套330轉動,從而實現螺旋葉片340的轉動。
當推進器300選用的外部動力源為推進電機驅動,且推進電機外接推進軸310端部時,推進器300還包括:螺旋葉片340,纏繞于推進軸310上,且螺旋葉片340的形狀與內置推進電機推進器300中的螺旋葉片340的形狀相同。
外置推進電機的推進器300工作時,通過推進電機輸出軸與推進軸310相連,通過推進電機直接驅動推進軸310轉動,從而實現螺旋葉片340的轉動。
當推進器300選用的外部動力源為發動機或者人力進行驅動時,推進器300還包括:軟軸,一端與推進軸310相連,另一端與外部動力源相連;螺旋葉片340,纏繞于推進軸310上,且螺旋葉片340的形狀與內置推進電機的推進器300中的螺旋葉片340的形狀相同。
通過軟軸可任意改變外部動力源的安裝位置,降低了外部動力源安裝位置的局限性,提高了推進器300的使用范圍。
當具有該推進器300的泥涂舟工作時,通過控制器600開啟泥涂舟,然后通過外部動力源,如電機、發動機或者人力驅動,使得推進器300中的螺旋葉片340轉動,從而使得泥涂舟在灘涂上前行,而泥涂舟在行進過程中帶起的泥沙通過推進器300兩端推進支架320上相鄰兩支撐桿323之間的空隙流出。
優選地,如圖1和圖2所示,靠近灘涂一側的舟體100的一端設置有錐形斜面150,降低舟體100與灘涂之間的摩擦力。
優選地,如圖1和圖2所示,條形凹槽120的數量為一個或者若干個,當條形凹槽120的數量為一個時,位于凹腔110背側的中部;當條形凹槽120的數量為若干個時,條形凹槽120沿凹腔110背側的寬度方向呈陣列設置。
優選地,如圖1和圖2所示,條形凹槽120的兩端貫穿舟體的兩端,其中,條形凹槽120呈圓形狀設置,或者呈開式U形設置。
優選地,如圖1和圖2所示,凹腔110內設置有坐墊160,且坐墊160位于條形凹槽120槽底的背側,作為用戶安坐位置。
優選地,如圖1和圖2所示,輪軸支架140的兩端分別連接于輪槽130的兩側內壁,且遠離U形支架220的一端,其中,輪軸支架140的數量為一對或者若干對,當輪軸支架140的數量為若干對時,輪軸支架140沿條形凹槽120的長度方向呈一字陣列設置,由于輪軸支架140的數量與輪槽130的數量相匹配,即輪槽130也沿條形凹槽120的長度方向呈一字陣列設置。
優選地,如圖1和圖2所示,輪軸支架140上設置有減震器,降低泥涂舟在行進時,振動的頻率,提高用戶的使用時的舒適度。
優選地,如圖1和圖2所示,導向把手210和U形支架220相連的連接部上環套有一導向軸套230,使得導向把手210的轉動更加的順暢,方向改變更加的靈敏。
優選地,如圖1和圖2所示,U形支架220的開口斜向下,其中,U形支架220的封閉端與導向把手210相連,U形支架220的開口端設置有一連接軸221,用于連接導向輪410。
優選地,如圖1和圖2所示,行進機構400還包括行走電機,安裝于導向輪410內或者行走輪420內,并與控制器600電連接,用以驅動泥涂舟動作。
優選地,如圖1和圖2所示,電源500可采用動力電池或者發電機。
優選地,如圖1和圖2所示,舟體100的兩側對稱設置有平衡桿,舟體100的兩端對稱設置有平衡體,提高舟體100的平衡性和穩定性。
優選地,如圖1和圖2所示,舟體100的兩端各設置有一抗沉艙,提高泥涂舟的浮力,提高泥涂舟在灘涂中的工作安全性。
優選地,如圖1和圖2所示,位于導向機構200一端的舟體100上設置有太陽能光伏充電裝置,利用太陽光給電源500充電,提高了泥涂舟的環保性。
實施例二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和圖2所示,行走輪420可設置于舟體外部100的兩側,當泥涂舟在灘涂上行進時,可將行走輪420翻轉,即行走輪420的最低點高于舟體100的最低點,進而降低泥涂舟在灘涂上行進時的摩擦力,降低能量的輸出,當泥涂舟在正常路面上行進時,可將行走輪420再次旋轉,便于行駛。
實施例三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4和圖5所示,將行進機構中的導向輪410改為導向舵430,當泥涂舟在灘涂上行進時,將車架兩側的行走輪420向上翻轉,使得泥涂舟的底部表面與灘涂之間光滑接觸,降低泥涂舟在灘涂上行進時的摩擦力,另外將導向輪410改為導向舵430,提高了泥涂舟在灘涂上行進的速度。
本發明提供的兩棲泥涂舟,通過在泥涂舟的底部設置推進器300和行進機構400,并通過動力電池或者發電機驅動泥涂舟在灘涂上行駛,并且推進器300的數量和行進機構400中行走輪420的數量可根據用戶所需任意修改,擴大了泥涂舟的實用范圍,另外,泥涂舟的動能采用電能,體現了泥涂舟的環保性。
實施例四
在本實施例中,當舟體100底部不設置有條形凹槽時,可把推進器300設置與舟體100的尾部,相對于實施例三中所描述的推進器300,僅在于尺寸的變化,其結構相同。其中,位于舟體100尾部的推進器300的安裝可采用兩種方式,其一,采用掛機式安裝,即可采用手動的方式改變舟體100的運行方向,而且當推進器300采用掛機式安裝時,舟體100前端的導向舵430可不安裝;其二,采用固定式安裝,即推進器300與舟體100之間采用固連,此時,推進器300只起到舟體100前進時的動力來源,舟體100前段需要安裝導向舵430。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明精神作舉例說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發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