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伸縮套管的控制裝置,尤其是自行車伸縮套管的控制裝置。
背景技術:
折疊自行車由于使用方便,現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但是折疊自行車的折疊或展開都要手動來完成,尤其是對于折疊自行車上的伸縮套管,管件之間的運動以及鎖定裝置的鎖定或解鎖都需要手動操作,操作過程比較繁瑣。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伸縮套管的控制裝置,使騎車人通過簡單的操作就能完成伸縮套管的伸縮以及鎖定裝置的鎖定或解鎖。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一種伸縮套管的控制裝置,包括外管、內管和管夾,所述外管套在所述內管外面,所述外管設有沿軸向的外管開槽,所述管夾安裝在所述外管上,所述管夾設有管夾開槽并在該管夾開槽的兩側設有第一凸塊和第二凸塊,所述第一凸塊上設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凸塊上設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軸線和所述第二通孔的軸線位于同一直線上;該伸縮套管的控制裝置還包括差速器、驅動單元、鎖緊控制單元、伸縮控制單元和協調單元;所述差速器包括差速器主輪、第一半軸齒輪、第二半軸齒輪、行星齒輪、和行星齒輪軸;所述行星齒輪、通過所述行星齒輪軸安裝在所述差速器主輪上,所述行星齒輪、可以繞所述行星齒輪軸轉動,所述行星齒輪、的一側與所述第一半軸齒輪相嚙合,所述行星齒輪、的另一側與所述第二半軸齒輪相嚙合;所述差速器主輪的軸線、所述第一半軸齒輪的軸線和所述第二半軸齒輪的軸線位于同一直線上;所述外管上固定有第一基座,所述差速器安裝在所述第一基座上;所述驅動單元與所述差速器主輪相連,所述驅動單元驅動所述差速器主輪轉動;所述鎖緊控制單元包括第一繞線盤、鎖緊軸、第一拉線和第二拉線;所述第一繞線盤與所述第一半軸齒輪固定連接;所述鎖緊軸上設有螺紋,所述鎖緊軸與所述管夾相連;所述鎖緊軸上設有第二繞線盤,所述第二繞線盤與所述第一繞線盤通過所述第一拉線和所述第二拉線相連;所述伸縮控制單元包括第三繞線盤、第三拉線和第四拉線;所述第三繞線盤與所述第二半軸齒輪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拉線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三繞線盤上、另一端與所述內管相連,所述第四拉線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三繞線盤上、另一端與所述內管相連;所述協調單元是使所述鎖緊控制單元和所述伸縮控制單元協調運動的裝置。
作為本發明上述伸縮套管的控制裝置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差速器主輪為齒輪;所述驅動單元包括電機、齒輪減速器和控制電路單元;所述電機的輸出軸與所述齒輪減速器相連,所述齒輪減速器的輸出軸上設有輸出齒輪,所述輸出齒輪與所述差速器主輪相嚙合;所述電機和所述齒輪減速器通過第二基座固定在所述外管上;所述控制電路單元與所述電機電連接,所述控制電路單元控制所述電機的轉動。
作為本發明上述伸縮套管的控制裝置的更進一步改進,所述控制電路單元包括第一微動開關、第二微動開關、第一二極管、第二二極管、雙極雙投式開關和電池;所述雙極雙投式開關是非自動復位的開關;所述雙極雙投式開關有兩組端子,即第一極第一端子、第一極第二端子和第一極公共端子,第二極第一端子、第二極第二端子和第二極公共端子;所述第一微動開關固定在所述第一基座上,所述內管上固定有第一限位塊,所述第一限位塊可以觸碰所述第一微動開關的觸發機構,使所述第一微動開關產生切換動作;所述第二微動開關固定在所述第二基座上,所述協調單元可以觸碰所述第二微動開關的觸發機構,使所述第二微動開關產生切換動作;所述雙極雙投式開關的第一極第一端子、第二極第二端子與所述電池的正極電連接;所述雙極雙投式開關的第一極第二端子、第二極第一端子與所述電池的負極電連接;所述雙極雙投式開關的第一極公共端子與所述第一二極管的正極電連接;所述第一二極管的負極與所述第一微動開關的常閉端子電連接;所述第一微動開關的公共端子與所述電機的第一端子電連接;所述電機的第二端子與所述雙極雙投式開關的第二極公共端子電連接;所述第二二極管的負極與所述第一二極管的正極電連接;所述第二二極管的正極與所述第二微動開關的常閉端子電連接;所述第二微動開關的公共端子與所述第一微動開關的公共端子電連接。
作為本發明上述伸縮套管的控制裝置的更進一步改進,所述控制電路單元包括第一微動開關、第二微動開關、第一繼電器、第二繼電器、三極雙投式開關和電池;所述第一繼電器有一組端子,即第一繼電器公共端子和第一繼電器常開端子;所述第二繼電器有一組端子,即第二繼電器公共端子和第二繼電器常開端子;所述三極雙投式開關是非自動復位的開關;所述三極雙投式開關有三組端子,即第一極第一端子、第一極第二端子和第一極公共端子,第二極第一端子、第二極第二端子和第二極公共端子,第三極第一端子、第三極第二端子和第三極公共端子;所述第一微動開關固定在所述第一基座上,所述內管上固定有第一限位塊,所述第一限位塊可以觸碰所述第一微動開關的觸發機構,使所述第一微動開關產生切換動作;所述第二微動開關固定在所述第二基座上,所述協調單元可以觸碰所述第二微動開關的觸發機構,使所述第二微動開關產生切換動作;所述三極雙投式開關的第一極第一端子、第二極第二端子與所述電池的正極電連接;所述三極雙投式開關的第一極第二端子、第二極第一端子與所述電池的負極電連接;所述第一微動開關的常閉端子與所述三極雙投式開關的第一極公共端子電連接;所述第一微動開關的公共端子與所述第一繼電器的線圈的一個端子電連接;所述第一繼電器的線圈的另一個端子與所述三極雙投式開關的第三極第一端子電連接;所述第二微動開關的常閉端子與所述三極雙投式開關的第一極公共端子電連接;所述第二微動開關的公共端子與所述第二繼電器的線圈的一個端子電連接;所述第二繼電器的線圈的另一個端子與所述三極雙投式開關的第三極第二端子電連接;所述電機的第一端子與所述三極雙投式開關的第一極公共端子電連接;所述電機的第二端子與所述第一繼電器常開端子電連接;所述第一繼電器公共端子與所述三極雙投式開關的第三極公共端子電連接;所述三極雙投式開關的第三極公共端子與所述三極雙投式開關的第二極公共端子電連接;所述第二繼電器常開端子與所述第一繼電器常開端子電連接;所述第二繼電器公共端子與所述第一繼電器公共端子電連接。
作為本發明上述伸縮套管的控制裝置的更進一步改進,所述控制電路單元包括第一微動開關、第二微動開關、第三繼電器、第四繼電器、第一按鈕開關、第二按鈕開關和電池;所述第三繼電器有三組端子,即第三繼電器第一公共端子和第三繼電器第一常開端子,第三繼電器第二公共端子和第三繼電器第二常開端子,第三繼電器第三公共端子和第三繼電器第三常開端子;所述第四繼電器有三組端子,即第四繼電器第一公共端子和第四繼電器第一常開端子,第四繼電器第二公共端子和第四繼電器第二常開端子,第四繼電器第三公共端子和第四繼電器第三常開端子;所述第一按鈕開關和所述第二按鈕開關都是自動復位的常開按鈕開關;所述第一微動開關固定在所述第一基座上,所述內管上固定有第一限位塊,所述第一限位塊可以觸碰所述第一微動開關的觸發機構,使所述第一微動開關產生切換動作;所述第二微動開關固定在所述第二基座上,所述協調單元可以觸碰所述第二微動開關的觸發機構,使所述第二微動開關產生切換動作;所述第一按鈕開關的一個端子與所述第三繼電器第三常開端子電連接;所述第一按鈕開關的另一個端子與所述第三繼電器第三公共端子電連接;所述第三繼電器第三常開端子與所述電池的正極電連接;所述第三繼電器第三公共端子與所述第一微動開關的常閉端子電連接;所述第一微動開關的公共端子與所述第三繼電器的線圈的一個端子電連接;所述第三繼電器的線圈的另一個端子與所述電池的負極電連接;所述第二按鈕開關的一個端子與所述第四繼電器第三常開端子電連接;所述第二按鈕開關的另一個端子與所述第四繼電器第三公共端子電連接;所述第四繼電器第三常開端子與所述電池的正極電連接;所述第四繼電器第三公共端子與所述第二微動開關的常閉端子電連接;所述第二微動開關的公共端子與所述第四繼電器的線圈的一個端子電連接;所述第四繼電器的線圈的另一個端子與所述電池的負極電連接;所述第三繼電器第一常開端子與所述電池的正極電連接;所述第三繼電器第一公共端子與所述電機的第一端子電連接;所述電機的第二端子與所述第三繼電器第二公共端子電連接;所述第三繼電器第二常開端子與所述電池的負極電連接;所述第四繼電器第一常開端子與所述第三繼電器第一常開端子電連接;所述第四繼電器第一公共端子與所述第三繼電器第二公共端子電連接;所述第四繼電器第二公共端子與所述第三繼電器第一公共端子電連接;所述第四繼電器第二常開端子與所述第三繼電器第二常開端子電連接。
作為本發明上述伸縮套管的控制裝置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差速器主輪為繞線盤;所述驅動單元包括驅動繞線盤、手柄、第五拉線和第六拉線;所述驅動繞線盤安裝在所述外管上,所述驅動繞線盤與所述差速器主輪通過所述第五拉線和所述第六拉線相連,所述手柄與所述驅動繞線盤固定連接。
作為本發明上述伸縮套管的控制裝置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協調單元包括第一控制齒輪、第二控制齒輪、第三控制齒輪、第四控制齒輪、第一插銷、第一彈簧和第一控制臂;所述第一控制齒輪與所述第一繞線盤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控制齒輪安裝在所述第一基座上,所述第二控制齒輪與所述第一控制齒輪相嚙合,所述第二控制齒輪上固定有第一凸塊,所述第一基座上設有第一擋塊,所述第一凸塊可以觸碰所述第一擋塊;所述第三控制齒輪與所述第三繞線盤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控制齒輪安裝在所述第一基座上,所述第四控制齒輪與所述第三控制齒輪相嚙合,所述第四控制齒輪上固定有第二凸塊;所述第一插銷和所述第一彈簧安裝在所述第一基座上;所述第一插銷的一端設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凸塊可以觸碰所述第一插銷;所述第一彈簧的一端頂住所述第一插銷、另一端頂住所述第一基座;所述第一控制臂通過第一轉軸安裝在所述第一基座上,所述第一控制臂可以繞所述第一轉軸轉動,所述第一控制臂與所述第一插銷相連,所述第二凸塊可以觸碰所述第一控制臂。
作為本發明上述伸縮套管的控制裝置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協調單元包括第一控制齒輪、第二控制齒輪、第三控制齒輪、第四控制齒輪、第一插銷、第一彈簧、第一控制臂、第二插銷、第二彈簧和第二控制臂;所述第一控制齒輪與所述第一繞線盤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控制齒輪安裝在所述第一基座上,所述第二控制齒輪與所述第一控制齒輪相嚙合,所述第二控制齒輪上固定有第一凸塊;所述第三控制齒輪與所述第三繞線盤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控制齒輪安裝在所述第一基座上,所述第四控制齒輪與所述第三控制齒輪相嚙合,所述第四控制齒輪上固定有第二凸塊;所述第一插銷和所述第一彈簧安裝在所述第一基座上;所述第一插銷的一端設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凸塊可以觸碰所述第一插銷;所述第一彈簧的一端頂住所述第一插銷、另一端頂住所述第一基座;所述第一控制臂通過第一轉軸安裝在所述第一基座上,所述第一控制臂可以繞所述第一轉軸轉動,所述第一控制臂與所述第一插銷相連,所述第二凸塊可以觸碰所述第一控制臂;所述第二插銷和所述第二彈簧安裝在所述第一基座上;所述第二插銷的一端設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二凸塊可以觸碰所述第二插銷;所述第二彈簧的一端頂住所述第二插銷、另一端頂住所述第一基座;所述第二控制臂通過第二轉軸安裝在所述第一基座上,所述第一控制臂可以繞所述第二轉軸轉動,所述第二控制臂與所述第二插銷相連,所述第一凸塊可以觸碰所述第二控制臂。
作為本發明上述伸縮套管的控制裝置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外管和所述內管都為圓管,所述外管的內表面與所述內管的外表面相配合,所述內管設有沿軸向的凹陷結構;在所述外管和所述內管之間設有防轉銷和防轉管,所述防轉銷與所述內管相連,所述防轉管與所述外管相連;所述防轉管的兩側設有沿軸向的防轉管開槽,所述防轉銷穿插在所述防轉管開槽內。
作為本發明上述伸縮套管的控制裝置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外管和所述內管都為圓管,在所述外管的內表面與所述內管的外表面之間有空隙,在所述外管和所述內管之間設有第一襯套和第二襯套;所述第一襯套固定在所述外管上,所述第一襯套的外表面與所述外管的內表面相配合、所述第一襯套的內表面與所述內管的外表面相配合;所述第一襯套設有沿軸向貫穿的第一襯套開槽;所述第二襯套固定在所述內管上,所述第二襯套的外表面與所述外管的內表面相配合、所述第二襯套的內表面與所述內管的外表面相配合;所述第二襯套設有沿軸向貫穿的第二襯套開槽;在所述外管和所述內管之間設有防轉銷和防轉管,所述防轉銷與所述內管相連,所述防轉管與所述外管相連;所述防轉管的兩側設有沿軸向的防轉管開槽,所述防轉銷穿插在所述防轉管開槽內。
作為本發明上述伸縮套管的控制裝置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外管和所述內管都為圓管,所述外管的內表面與所述內管的外表面相配合;所述內管設有沿軸向的凹槽,所述外管設有沿軸向的凸緣,所述內管的凹槽與所述外管的凸緣相配合。
作為本發明上述伸縮套管的控制裝置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外管和所述內管都為非圓管,所述外管的內表面與所述內管的外表面相配合。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騎車人只要按動控制電路單元的開關或者轉動手柄,伸縮套管的控制裝置就能完成伸縮套管的伸縮以及鎖定裝置的鎖定或解鎖,操作過程簡單,使折疊自行車的折疊或展開變得更加方便快捷。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伸縮套管的控制裝置第一實施例的外觀立體示意圖;
圖2是圖1所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a向視圖;
圖3是圖2所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b向視圖;
圖4是圖2所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c向視圖;
圖5是圖2所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d-d剖視圖;
圖6是圖5所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f局部放大圖;
圖7是圖2所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h向視圖;
圖8是圖7所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p-p剖視圖;
圖9是圖7所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t-t剖視圖;
圖10是本發明伸縮套管的控制裝置第一實施例的驅動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圖11是本發明伸縮套管的控制裝置第一實施例的驅動單元的電路圖;
圖12是本發明伸縮套管的控制裝置第一實施例的管夾與鎖緊軸的連接方式示意圖;
圖13是本發明伸縮套管的控制裝置第一實施例的外管和內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14是本發明伸縮套管的控制裝置第一實施例的伸縮控制單元的拉線與內管的另一種連接方式的示意圖;
圖15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伸縮套管從展開狀態變為收縮狀態的動作說明圖;
圖16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伸縮套管從收縮狀態變為展開狀態的動作說明圖;
圖17是本發明伸縮套管的控制裝置第一實施例的驅動單元的電路圖的改進;
圖18是本發明伸縮套管的控制裝置第二實施例的驅動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圖19是本發明伸縮套管的控制裝置第二實施例的驅動單元的電路圖;
圖20是本發明伸縮套管的控制裝置第三實施例的驅動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圖21是本發明伸縮套管的控制裝置第三實施例的驅動單元的電路圖;
圖22是本發明伸縮套管的控制裝置第四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3是本發明伸縮套管的控制裝置第五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4是本發明伸縮套管的控制裝置第五實施例的管夾與鎖緊軸的連接方式示意圖;
圖25是本發明伸縮套管的控制裝置第六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6是圖25所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w向視圖;
圖27是本發明伸縮套管的控制裝置第七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8是圖27所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y局部放大圖;
圖29是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伸縮套管從展開狀態變為收縮狀態的動作說明圖;
圖30是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伸縮套管從收縮狀態變為展開狀態的動作說明圖;
圖31是本發明伸縮套管的控制裝置第八實施例的外管和內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32是本發明伸縮套管的控制裝置第九實施例的外管和內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33是本發明伸縮套管的控制裝置第十實施例的外管和內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34是本發明伸縮套管的控制裝置第十一實施例和第十二實施例的外管和內管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發明,但不用來限制本發明的范圍。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發明各個實施例中所涉及的技術特征只要彼此之間未構成沖突就可以相互組合。
第一實施例:如圖1、2、3、4、5、6、7、8、9、10、11、12所示,一種伸縮套管的控制裝置,包括外管1、內管2和管夾3,外管1套在內管2外面,外管1設有沿軸向的外管開槽11,管夾3通過螺釘38安裝在外管1上,管夾3設有管夾開槽31并在該管夾開槽31的兩側設有第一凸塊32和第二凸塊33,第一凸塊32上設有第一通孔34,第二凸塊33上設有第二通孔35,第一通孔34的軸線和第二通孔35的軸線位于同一直線上,第二通孔35設有螺紋。當管夾3夾緊外管1時,管夾3使外管1的直徑減小,從而使外管1夾緊內管2。
該伸縮套管的控制裝置還包括差速器100、驅動單元200、鎖緊控制單元300、伸縮控制單元400和協調單元500。
差速器100包括差速器主輪110、第一半軸齒輪120、第二半軸齒輪130、行星齒輪140、150和行星齒輪軸160;差速器主輪110為齒輪,差速器主輪110上設有凸耳111、112,行星齒輪軸160與凸耳111、112相連;行星齒輪140、150通過行星齒輪軸160安裝在差速器主輪110上,行星齒輪140、150可以繞行星齒輪軸160轉動,行星齒輪140、150的一側與第一半軸齒輪120相嚙合,行星齒輪140、150的另一側與第二半軸齒輪130相嚙合;差速器主輪110的軸線、第一半軸齒輪120的軸線和第二半軸齒輪130的軸線位于同一直線上。外管1上固定有第一基座4,差速器100安裝在第一基座4上。
根據差速器的原理,當差速器主輪110轉動時,差速器主輪110可以通過行星齒輪140、150帶動第一半軸齒輪120和第二半軸齒輪130轉動,如果第一半軸齒輪120和第二半軸齒輪130中的任意一個被外力阻擋而不能轉動,它們中的另一個仍可以在差速器主輪110的帶動下轉動。
驅動單元200與差速器主輪110相連,驅動單元200驅動差速器主輪110轉動。驅動單元200包括電機m、齒輪減速器210和控制電路單元220;電機m的輸出軸與齒輪減速器210相連,齒輪減速器210的輸出軸上設有輸出齒輪211,輸出齒輪211與差速器主輪110相嚙合,因此電機m可以通過齒輪減速器210驅動差速器主輪110轉動;電機m和齒輪減速器210通過第二基座5固定在外管1上;控制電路單元220與電機m電連接(電連接通過電線實現,說明書附圖中電線未示出),控制電路單元220控制電機m的轉動。
如圖10和圖11所示,控制電路單元220包括第一微動開關sq1、第二微動開關sq2、第一二極管v1、第二二極管v2、雙極雙投式開關sa1和電池g。微動開關有公共端子、常閉端子和常開端子,當微動開關的觸發機構沒有被觸發時,公共端子與常閉端子接通、與常開端子斷開,當微動開關的觸發機構被觸發時,微動開關產生切換動作,使其公共端子與常閉端子斷開、與常開端子接通;雙極雙投式開關sa1是非自動復位的開關,即按下開關的按鈕使開關切換狀態,當手松開按鈕之后開關保持在當前狀態而不會自動恢復到原來的狀態;雙極雙投式開關sa1有兩組端子,即第一極第一端子a1、第一極第二端子a2和第一極公共端子a0,第二極第一端子b1、第二極第二端子b2和第二極公共端子b0。
第一微動開關sq1固定在第一基座4上,內管2上固定有第一限位塊6,第一限位塊6可以觸碰第一微動開關sq1的觸發機構,使第一微動開關sq1產生切換動作;第二微動開關sq2固定在第二基座5上,協調單元500可以觸碰第二微動開關sq2的觸發機構,使第二微動開關sq2產生切換動作;在外管1上固定有控制盒17,第一二極管v1、第二二極管v2、雙極雙投式開關sa1和電池g安裝在控制盒17內。
雙極雙投式開關sa1的第一極第一端子a1、第二極第二端子b2與電池g的正極電連接;雙極雙投式開關sa1的第一極第二端子a2、第二極第一端子b1與電池g的負極電連接;雙極雙投式開關sa1的第一極公共端子a0與第一二極管v1的正極電連接;第一二極管v1的負極與第一微動開關sq1的常閉端子電連接;第一微動開關sq1的公共端子與電機m的第一端子m1電連接;電機m的第二端子m2與雙極雙投式開關sa1的第二極公共端子b0電連接;第二二極管v2的負極與第一二極管v1的正極電連接;第二二極管v2的正極與第二微動開關sq2的常閉端子電連接;第二微動開關sq2的公共端子與第一微動開關sq1的公共端子電連接。
鎖緊控制單元300包括第一繞線盤310、鎖緊軸320、第一拉線330和第二拉線340;第一繞線盤310與第一半軸齒輪120固定連接(固定連接可通過膠接、焊接、螺栓或銷釘連接、一體成型等方法實現);鎖緊軸320上設有螺紋,鎖緊軸320穿過管夾3的第一通孔34并與管夾3的第二通孔35通過螺紋連接;鎖緊軸320上設有第二繞線盤321,第二繞線盤321與第一繞線盤310通過第一拉線330和第二拉線340相連。當第一半軸齒輪120轉動時,第一半軸齒輪120帶動第一繞線盤310轉動,第一繞線盤310通過第一拉線330和第二拉線340帶動鎖緊軸320的第二繞線盤321轉動,從而帶動鎖緊軸320轉動,鎖緊軸320帶動管夾3的第一凸塊32和第二凸塊33相互靠近或相互遠離,從而使管夾3夾緊外管1或放松外管1。
如圖6和圖13所示,伸縮控制單元400包括第三繞線盤410、第三拉線420和第四拉線430;第三繞線盤410與第二半軸齒輪130固定連接;第三拉線420的一端固定在第三繞線盤410上,第三拉線420的另一端與內管2的下端相連;第四拉線430的一端固定在第三繞線盤410上,第四拉線430穿過固定在外管1下端的導環,第四拉線430的另一端與內管2的下端相連。當第二半軸齒輪130轉動時,第二半軸齒輪130帶動第三繞線盤410轉動,第三繞線盤410通過第三拉線420和第四拉線430帶動內管2相對外管1向上或者向下運動。另外,第四拉線430與內管2的連接也可以采用如圖14所示的方式,此時第四拉線430的一端固定在第三繞線盤410上、另一端與內管2的上端相連。
協調單元500是使鎖緊控制單元300和伸縮控制單元400協調運動的裝置。協調單元500包括第一控制齒輪510、第二控制齒輪520、第三控制齒輪530、第四控制齒輪540、第一插銷551、第一彈簧552和第一控制臂553;第一控制齒輪510與第一繞線盤310固定連接;第二控制齒輪520安裝在第一基座4上,第二控制齒輪520與第一控制齒輪510相嚙合,第二控制齒輪520上固定有第一凸塊521和第三凸塊522,第一基座4上設有第一擋塊41,第一凸塊521可以觸碰第一擋塊41,第三凸塊522可以觸碰第二微動開關sq2的觸發機構,使第二微動開關sq2產生切換動作;第三控制齒輪530與第三繞線盤410固定連接;第四控制齒輪540安裝在第一基座4上,第四控制齒輪540與第三控制齒輪530相嚙合,第四控制齒輪540上固定有第二凸塊541;第一插銷551和第一彈簧552安裝在第一基座4上;第一插銷551的一端設有第一斜面5511,第一凸塊521可以觸碰第一插銷551;第一彈簧552的一端頂住第一插銷551、另一端頂住第一基座4;第一控制臂553通過第一轉軸5531安裝在第一基座4上,第一控制臂553可以繞第一轉軸5531轉動,第一控制臂553與第一插銷551相連,第二凸塊541可以觸碰第一控制臂553。
如圖13所示,外管1和內管2都為圓管,外管1的內表面與內管2的外表面相配合,內管2設有沿軸向的凹陷結構21,伸縮控制單元400的第三拉線420和第四拉線430可以從外管1內表面和內管凹陷結構21之間的空隙穿過;由于外管1和內管2都為圓管,為了防止內管2相對于外管1轉動,在外管1和內管2之間設有防轉銷61和防轉管62,防轉銷61與內管2相連,防轉管62固定在防轉管基座63上,防轉管基座63通過螺釘固定在外管1上;防轉管62的兩側設有沿軸向的防轉管開槽621,防轉銷61穿插在防轉管開槽621內。當內管2相對外管1作軸向運動時,內管2帶動防轉銷61沿防轉管開槽621運動。
本實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一、伸縮套管從展開狀態變為收縮狀態的過程:
按動雙極雙投式開關sa1的按鈕,使雙極雙投式開關sa1的第一極公共端子a0與第一極第一端子a1接通、第二極公共端子b0與第二極第一端子b1接通;此時,電池g、雙極雙投式開關sa1的第一極第一端子a1、雙極雙投式開關sa1的第一極公共端子a0、第一二極管v1、第一微動開關sq1的常閉端子、第一微動開關sq1的公共端子、電機m、雙極雙投式開關sa1的第二極公共端子b0、雙極雙投式開關sa1的第二極第一端子b1構成了一個閉合回路,電流方向為從電機m的第一端子m1流向電機m的第二端子m2,電機m正向轉動;電機m通過齒輪減速器210帶動差速器主輪110正向轉動;如圖15(a)所示,剛開始時,管夾3夾緊外管1,從而使外管1夾緊內管2,內管2不能相對外管1運動,由于第二半軸齒輪130與第三繞線盤410固定連接,第三繞線盤410通過第三拉線420和第四拉線430與內管2相連,因此第二半軸齒輪130不能轉動,差速器主輪110只能帶動第一半軸齒輪120正向轉動;如圖15(b)所示,第一半軸齒輪120帶動第一繞線盤310和第一控制齒輪510正向轉動;第一繞線盤310帶動鎖緊軸320正向轉動,鎖緊軸320帶動管夾3的第一凸塊32和第二凸塊33相互遠離,從而使管夾3放松外管1,外管1放松內管2;第一控制齒輪510帶動第二控制齒輪520正向轉動,當第二控制齒輪520上的第一凸塊521觸碰第一插銷551時,由于第一凸塊521觸碰的是第一插銷551的第一斜面5511,第一插銷551在第一凸塊521的壓力作用下向遠離第一凸塊521的方向移動,所以此時第一插銷551不會阻擋第一凸塊521,第二控制齒輪520繼續正向轉動,當第一凸塊521觸碰第一基座4上的第一擋塊41時,第二控制齒輪520由于受到第一擋塊41的阻擋而停止正向轉動,從而使第一半軸齒輪120停止正向轉動;當外管1放松內管2之后,內管2可以相對外管1運動,此時第二半軸齒輪130可以在差速器主輪110的帶動下正向轉動,第二半軸齒輪130帶動第三繞線盤410正向轉動,如圖15(c)所示,第三繞線盤410帶動內管2相對外管1向下運動,伸縮套管縮短;當內管2上的第一限位塊6觸碰第一微動開關sq1的觸發機構時,第一微動開關sq1產生切換動作,使其公共端子與常閉端子斷開,此時電機m斷電停轉,伸縮套管處于收縮狀態,如圖15(d)所示。
需要說明的是,第一凸塊521在第二控制齒輪520上的固定位置應使當伸縮套管處于收縮狀態時,第一凸塊521位于第一插銷551和第一擋塊41之間,如圖15(d)所示。
二、伸縮套管從收縮狀態變為展開狀態的過程:
按動雙極雙投式開關sa1的按鈕,使雙極雙投式開關sa1的第一極公共端子a0與第一極第二端子a2接通、第二極公共端子b0與第二極第二端子b2接通;此時,電池g、雙極雙投式開關sa1的第二極第二端子b2、雙極雙投式開關sa1的第二極公共端子b0、電機m、第二微動開關sq2的公共端子、第二微動開關sq2的常閉端子、第二二極管v2、雙極雙投式開關sa1的第一極公共端子a0、雙極雙投式開關sa1的第一極第二端子a2構成了一個閉合回路,電流方向為從電機m的第二端子m2流向電機m的第一端子m1,電機m反向轉動;電機m通過齒輪減速器210帶動差速器主輪110反向轉動;差速器主輪110帶動第一半軸齒輪120和第二半軸齒輪130反向轉動;如圖16(a)和圖16(b)所示,第一半軸齒輪120帶動第一繞線盤310和第一控制齒輪510反向轉動,第一控制齒輪510帶動第二控制齒輪520反向轉動,當第二控制齒輪520上的第一凸塊521觸碰第一插銷551時,由于第一凸塊521觸碰的是第一插銷551的平面,第一插銷551不會在第一凸塊521的壓力作用下移動,所以此時第二控制齒輪520由于受到第一插銷551的阻擋而停止反向轉動,從而使第一半軸齒輪120停止反向轉動;第二半軸齒輪130帶動第三繞線盤410和第三控制齒輪530反向轉動,第三繞線盤410帶動內管2相對外管1向上運動,伸縮套管伸長,如圖16(c)所示,第三控制齒輪530帶動第四控制齒輪540反向轉動,當第四控制齒輪540上的第二凸塊541觸碰第一控制臂553時,第一控制臂553在第二凸塊541的壓力作用下繞第一轉軸5531轉動,同時第一控制臂553帶動第一插銷551向遠離第二控制齒輪520的方向移動,從而解除第一插銷551對第二控制齒輪520上的第一凸塊521的阻擋,直到第四控制齒輪540在第一彈簧552的作用下停止反向轉動,從而使第二半軸齒輪130停止反向轉動;由于沒有了第一插銷551對第二控制齒輪520上的第一凸塊521的阻擋,第一半軸齒輪120繼續帶動第一繞線盤310和第一控制齒輪510反向轉動;第一繞線盤310帶動鎖緊軸320反向轉動,鎖緊軸320帶動管夾3的第一凸塊32和第二凸塊33相互靠近,從而使管夾3夾緊外管1,外管1夾緊內管2;第一控制齒輪510帶動第二控制齒輪520反向轉動,當第二控制齒輪520上的第三凸塊522觸碰第二微動開關sq2的觸發機構時,第二微動開關sq2產生切換動作,使其公共端子與常閉端子斷開,此時電機m斷電停轉,伸縮套管處于展開狀態,如圖16(d)所示。
另外,如圖17所示,可以在電池g上串聯一總開關s,總開關s是非自動復位的開關,當按動總開關s的按鈕使總開關s閉合接通時,電路正常工作;當按動總開關s的按鈕使總開關s斷開時,電池g從電路中斷開,整個電路斷電。同樣地,對于第二實施例和第三實施例中的電路,也可以在電池g上串聯該總開關s。
第二實施例: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區別是驅動單元200的控制電路單元220不同。
如圖18和圖19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控制電路單元220包括第一微動開關sq1、第二微動開關sq2、第一繼電器k1、第二繼電器k2、三極雙投式開關sa2和電池g。第一繼電器k1有一組端子,即第一繼電器公共端子k11和第一繼電器常開端子k12;第二繼電器k2有一組端子,即第二繼電器公共端子k21和第二繼電器常開端子k22;當繼電器的線圈未通電時,繼電器公共端子與繼電器常開端子斷開;當繼電器的線圈通電時,繼電器公共端子與繼電器常開端子接通;三極雙投式開關sa2是非自動復位的開關,即按下開關的按鈕使開關切換狀態,當手松開按鈕之后開關保持在當前狀態而不會自動恢復到原來的狀態;三極雙投式開關sa2有三組端子,即第一極第一端子a1、第一極第二端子a2和第一極公共端子a0,第二極第一端子b1、第二極第二端子b2和第二極公共端子b0,第三極第一端子c1、第三極第二端子c2和第三極公共端子c0。
第一微動開關sq1固定在第一基座4上,內管2上固定有第一限位塊6,第一限位塊6可以觸碰第一微動開關sq1的觸發機構,使第一微動開關sq1產生切換動作;第二微動開關sq2固定在第二基座5上,第二控制齒輪520上的第三凸塊522可以觸碰第二微動開關sq2的觸發機構,使第二微動開關sq2產生切換動作;在外管1上固定有控制盒17,第一繼電器k1、第二繼電器k2、三極雙投式開關sa2和電池g安裝在控制盒17內。
三極雙投式開關sa2的第一極第一端子a1、第二極第二端子b2與電池g的正極電連接;三極雙投式開關sa2的第一極第二端子a2、第二極第一端子b1與電池g的負極電連接;第一微動開關sq1的常閉端子與三極雙投式開關sa2的第一極公共端子a0電連接;第一微動開關sq1的公共端子與第一繼電器k1的線圈的一個端子電連接;第一繼電器k1的線圈的另一個端子與三極雙投式開關sa2的第三極第一端子c1電連接;第二微動開關sq2的常閉端子與三極雙投式開關sa2的第一極公共端子a0電連接;第二微動開關sq2的公共端子與第二繼電器k2的線圈的一個端子電連接;第二繼電器k2的線圈的另一個端子與三極雙投式開關sa2的第三極第二端子c2電連接;電機m的第一端子m1與三極雙投式開關sa2的第一極公共端子a0電連接;電機m的第二端子m2與第一繼電器常開端子k12電連接;第一繼電器公共端子k11與三極雙投式開關sa2的第三極公共端子c0電連接;三極雙投式開關sa2的第三極公共端子c0與三極雙投式開關sa2的第二極公共端子b0電連接;第二繼電器常開端子k22與第一繼電器常開端子k12電連接;第二繼電器公共端子k21與第一繼電器公共端子k11電連接。
本實施例的其他結構均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故不再作重復說明。
本實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一、伸縮套管從展開狀態變為收縮狀態的過程:
按動三極雙投式開關sa2的按鈕,使三極雙投式開關sa2的第一極公共端子a0與第一極第一端子a1接通、第二極公共端子b0與第二極第一端子b1接通、第三極公共端子c0與第三極第一端子c1接通;此時,電池g、三極雙投式開關sa2的第一極第一端子a1、三極雙投式開關sa2的第一極公共端子a0、第一微動開關sq1的常閉端子、第一微動開關sq1的公共端子、第一繼電器k1的線圈、三極雙投式開關sa2的第三極第一端子c1、三極雙投式開關sa2的第三極公共端子c0、三極雙投式開關sa2的第二極公共端子b0、三極雙投式開關sa2的第二極第一端子b1構成了一個閉合回路,第一繼電器k1的線圈通電,第一繼電器公共端子k11與第一繼電器常開端子k12接通,使電機m通電,電流方向為從電機m的第一端子m1流向電機m的第二端子m2,電機m正向轉動;電機m通過齒輪減速器210帶動差速器主輪110正向轉動,從而使外管1放松內管2、內管2相對外管1向下運動,該部分的工作過程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故不再作重復說明;當內管2上的第一限位塊6觸碰第一微動開關sq1的觸發機構時,第一微動開關sq1產生切換動作,使其公共端子與常閉端子斷開,此時第一繼電器k1的線圈斷電,第一繼電器公共端子k11與第一繼電器常開端子k12斷開,電機m斷電停轉,伸縮套管處于收縮狀態。
二、伸縮套管從收縮狀態變為展開狀態的過程:
按動三極雙投式開關sa2的按鈕,使三極雙投式開關sa2的第一極公共端子a0與第一極第二端子a2接通、第二極公共端子b0與第二極第二端子b2接通、第三極公共端子c0與第三極第二端子c2接通;此時,電池g、三極雙投式開關sa2的第二極第二端子b2、三極雙投式開關sa2的第二極公共端子b0、三極雙投式開關sa2的第三極公共端子c0、三極雙投式開關sa2的第三極第二端子c2、第二繼電器k2的線圈、第二微動開關sq2的公共端子、第二微動開關sq2的常閉端子、三極雙投式開關sa2的第一極公共端子a0、三極雙投式開關sa2的第一極第二端子a2構成了一個閉合回路,第二繼電器k2的線圈通電,第二繼電器公共端子k21與第二繼電器常開端子k22接通,使電機m通電,電流方向為從電機m的第二端子m2流向電機m的第一端子m1,電機m反向轉動;電機m通過齒輪減速器210帶動差速器主輪110反向轉動,從而使內管2相對外管1向上運動、外管1夾緊內管2,該部分的工作過程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故不再作重復說明;當第二控制齒輪520上的第三凸塊522觸碰第二微動開關sq2的觸發機構時,第二微動開關sq2產生切換動作,使其公共端子與常閉端子斷開,此時第二繼電器k2的線圈斷電,第二繼電器公共端子k21與第二繼電器常開端子k22斷開,電機m斷電停轉,伸縮套管處于展開狀態。
第三實施例: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區別是驅動單元200的控制電路單元220不同。
如圖20和圖2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控制電路單元220包括第一微動開關sq1、第二微動開關sq2、第三繼電器k3、第四繼電器k4、第一按鈕開關sb1、第二按鈕開關sb2和電池g。第三繼電器k3有三組端子,即第三繼電器第一公共端子k31和第三繼電器第一常開端子k32,第三繼電器第二公共端子k33和第三繼電器第二常開端子k34,第三繼電器第三公共端子k35和第三繼電器第三常開端子k36;第四繼電器k4有三組端子,即第四繼電器第一公共端子k41和第四繼電器第一常開端子k42,第四繼電器第二公共端子k43和第四繼電器第二常開端子k44,第四繼電器第三公共端子k45和第四繼電器第三常開端子k46;第一按鈕開關sb1和第二按鈕開關sb2都是自動復位的常開按鈕開關,即當沒有按下開關的按鈕時開關處于斷開狀態,當按下開關的按鈕時開關接通,當松開開關的按鈕時開關自動恢復到原來的斷開狀態。
第一微動開關sq1固定在第一基座4上,內管2上固定有第一限位塊6,第一限位塊6可以觸碰第一微動開關sq1的觸發機構,使第一微動開關sq1產生切換動作;第二微動開關sq2固定在第二基座5上,第二控制齒輪520上的第三凸塊522可以觸碰第二微動開關sq2的觸發機構,使第二微動開關sq2產生切換動作;在外管1上固定有控制盒17,第三繼電器k3、第四繼電器k4、第一按鈕開關sb1、第二按鈕開關sb2和電池g安裝在控制盒17內。
第一按鈕開關sb1的一個端子與第三繼電器第三常開端子k36電連接;第一按鈕開關sb1的另一個端子與第三繼電器第三公共端子k35電連接;第三繼電器第三常開端子k36與電池g的正極電連接;第三繼電器第三公共端子k35與第一微動開關sq1的常閉端子電連接;第一微動開關sq1的公共端子與第三繼電器k3的線圈的一個端子電連接;第三繼電器k3的線圈的另一個端子與電池g的負極電連接;第二按鈕開關sb2的一個端子與第四繼電器第三常開端子k46電連接;第二按鈕開關sb2的另一個端子與第四繼電器第三公共端子k45電連接;第四繼電器第三常開端子k46與電池g的正極電連接;第四繼電器第三公共端子k45與第二微動開關sq2的常閉端子電連接;第二微動開關sq2的公共端子與第四繼電器k4的線圈的一個端子電連接;第四繼電器k4的線圈的另一個端子與電池g的負極電連接;第三繼電器第一常開端子k32與電池g的正極電連接;第三繼電器第一公共端子k31與電機m的第一端子m1電連接;電機m的第二端子m2與第三繼電器第二公共端子k33電連接;第三繼電器第二常開端子k34與電池g的負極電連接;第四繼電器第一常開端子k42與第三繼電器第一常開端子k32電連接;第四繼電器第一公共端子k41與第三繼電器第二公共端子k33電連接;第四繼電器第二公共端子k43與第三繼電器第一公共端子k31電連接;第四繼電器第二常開端子k44與第三繼電器第二常開端子k34電連接。
本實施例的其他結構均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故不再作重復說明。
本實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一、伸縮套管從展開狀態變為收縮狀態的過程:
按下第一按鈕開關sb1的按鈕,使第一按鈕開關sb1接通;此時,電池g、第一按鈕開關sb1、第一微動開關sq1的常閉端子、第一微動開關sq1的公共端子、第三繼電器k3的線圈構成了一個閉合回路,第三繼電器k3的線圈通電,第三繼電器第一公共端子k31與第三繼電器第一常開端子k32接通,第三繼電器第二公共端子k33與第三繼電器第二常開端子k34接通,第三繼電器第三公共端子k35與第三繼電器第三常開端子k36接通,從而使電池g、第三繼電器第一常開端子k32、第三繼電器第一公共端子k31、電機m、第三繼電器第二公共端子k33、第三繼電器第二常開端子k34構成一個閉合回路,電機m通電,電流方向為從電機m的第一端子m1流向電機m的第二端子m2,電機m正向轉動;電機m通電之后可以松開第一按鈕開關sb1的按鈕,由于此時第三繼電器第三公共端子k35與第三繼電器第三常開端子k36接通,因此即使第一按鈕開關sb1斷開,電池g、第三繼電器第三常開端子k36、第三繼電器第三公共端子k35、第一微動開關sq1的常閉端子、第一微動開關sq1的公共端子、第三繼電器k3的線圈仍構成一個閉合回路,第三繼電器k3的線圈仍然通電,電機m仍然正向轉動;電機m通過齒輪減速器210帶動差速器主輪110正向轉動,從而使外管1放松內管2、內管2相對外管1向下運動,該部分的工作過程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故不再作重復說明;當內管2上的第一限位塊6觸碰第一微動開關sq1的觸發機構時,第一微動開關sq1產生切換動作,使其公共端子與常閉端子斷開,此時第三繼電器k3的線圈斷電,第三繼電器第一公共端子k31與第三繼電器第一常開端子k32斷開,第三繼電器第二公共端子k33與第三繼電器第二常開端子k34斷開,第三繼電器第三公共端子k35與第三繼電器第三常開端子k36斷開,電機m斷電停轉,伸縮套管處于收縮狀態。
二、伸縮套管從收縮狀態變為展開狀態的過程:
按下第二按鈕開關sb2的按鈕,使第二按鈕開關sb2接通;此時,電池g、第二按鈕開關sb2、第二微動開關sq2的常閉端子、第二微動開關sq2的公共端子、第四繼電器k4的線圈構成了一個閉合回路,第四繼電器k4的線圈通電,第四繼電器第一公共端子k41與第四繼電器第一常開端子k42接通,第四繼電器第二公共端子k43與第四繼電器第二常開端子k44接通,第四繼電器第三公共端子k45與第四繼電器第三常開端子k46接通,從而使電池g、第四繼電器第一常開端子k42、第四繼電器第一公共端子k41、電機m、第四繼電器第二公共端子k43、第四繼電器第二常開端子k44構成一個閉合回路,電機m通電,電流方向為從電機m的第二端子m2流向電機m的第一端子m1,電機m反向轉動;電機m通電之后可以松開第二按鈕開關sb2的按鈕,由于此時第四繼電器第三公共端子k45與第四繼電器第三常開端子k46接通,因此即使第二按鈕開關sb2斷開,電池g、第四繼電器第三常開端子k46、第四繼電器第三公共端子k45、第二微動開關sq2的常閉端子、第二微動開關sq2的公共端子、第四繼電器k4的線圈仍構成一個閉合回路,第四繼電器k4的線圈仍然通電,電機m仍然反向轉動;電機m通過齒輪減速器210帶動差速器主輪110反向轉動,從而使內管2相對外管1向上運動、外管1夾緊內管2,該部分的工作過程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故不再作重復說明;當第二控制齒輪520上的第三凸塊522觸碰第二微動開關sq2的觸發機構時,第二微動開關sq2產生切換動作,使其公共端子與常閉端子斷開,此時第四繼電器k4的線圈斷電,第四繼電器第一公共端子k41與第四繼電器第一常開端子k42斷開,第四繼電器第二公共端子k43與第四繼電器第二常開端子k44斷開,第四繼電器第三公共端子k45與第四繼電器第三常開端子k46斷開,電機m斷電停轉,伸縮套管處于展開狀態。
第四實施例:如圖22所示,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區別是:內管2上無第一限位塊6;第二控制齒輪520上無第三凸塊522;差速器主輪110為繞線盤;驅動單元200與第一實施例的不同。
驅動單元200包括驅動繞線盤230、手柄240、第五拉線250和第六拉線260;驅動繞線盤230安裝在外管1上,驅動繞線盤230與差速器主輪110通過第五拉線250和第六拉線260相連,手柄240與驅動繞線盤230固定連接。當轉動手柄240時,手柄240帶動驅動繞線盤230轉動,驅動繞線盤230通過第五拉線250和第六拉線260帶動差速器主輪110轉動。本實施例的其他結構均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故不再作重復說明。
當要使伸縮套管從展開狀態變為收縮狀態時,騎車人正向轉動手柄240,使差速器主輪110正向轉動,從而使外管1放松內管2、內管2相對外管1向下運動,當內管2運動到最低位置時,停止轉動手柄240,此時伸縮套管處于收縮狀態;當要使伸縮套管從收縮狀態變為展開狀態時,騎車人反向轉動手柄240,使差速器主輪110反向轉動,從而使內管2相對外管1向上運動、外管1夾緊內管2,當外管1夾緊內管2之后,停止轉動手柄240,此時伸縮套管處于展開狀態。
需要說明的是,驅動單元200還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例如步進電機或者伺服電機等自動控制系統。
第五實施例:如圖23和圖24所示,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區別是:管夾3的第二通孔35無螺紋;本實施例增加了鎖緊螺母8,該鎖緊螺母8設有凸耳81,凸耳81可以卡合在管夾3的第二凸塊33上,從而防止鎖緊螺母8轉動;鎖緊控制單元300的鎖緊軸320穿過管夾3的第一通孔34和第二通孔35,與鎖緊螺母8通過螺紋連接。本實施例的其他結構均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故不再作重復說明。
當鎖緊軸320正向轉動時,鎖緊軸320帶動鎖緊螺母8向靠近管夾3的第二凸塊33的方向運動,使管夾3的第一凸塊32和第二凸塊33相互靠近,從而使管夾3夾緊外管1,外管1夾緊內管2;當鎖緊軸320反向轉動時,鎖緊軸320帶動鎖緊螺母8向遠離管夾3的第二凸塊33的方向運動,使管夾3的第一凸塊32和第二凸塊33相互遠離,從而使管夾3放松外管1,外管1放松內管2。
在本實施例中,伸縮套管從展開狀態變為收縮狀態的過程以及從收縮狀態變為展開狀態的過程均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故不再作重復說明。
第六實施例:如圖25和圖26所示,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區別是:協調單元500還包括第一調整螺釘523和第二調整螺釘542;第二控制齒輪520設有第一調整開槽524,第四控制齒輪540設有第二調整開槽543;第三凸塊522的一端與第二控制齒輪520鉸接,第一調整螺釘523穿過第一調整開槽524與第三凸塊522的另一端通過螺紋連接;第二凸塊541的一端與第四控制齒輪540鉸接,第二調整螺釘542穿過第二調整開槽543與第二凸塊541的另一端通過螺紋連接。
本實施例的其他結構均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故不再作重復說明。
當松開第一調整螺釘523時,可以沿第一調整開槽524對第三凸塊522的位置進行調整,從而調整當伸縮套管處于展開狀態時管夾3對外管1的夾緊力大小,調整完畢后擰緊第一調整螺釘523把第三凸塊522固定在第二控制齒輪520上;當松開第二調整螺釘542時,可以沿第二調整開槽543對第二凸塊541的位置進行調整,從而調整當伸縮套管處于展開狀態時伸縮套管的長度,調整完畢后擰緊第二調整螺釘542把第二凸塊541固定在第四控制齒輪540上。
在本實施例中,伸縮套管從展開狀態變為收縮狀態的過程以及從收縮狀態變為展開狀態的過程均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故不再作重復說明。
第七實施例: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區別是協調單元500不同。
如圖27和圖28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協調單元500包括第一控制齒輪510、第二控制齒輪520、第三控制齒輪530、第四控制齒輪540、第一插銷551、第一彈簧552、第一控制臂553、第二插銷561、第二彈簧562和第二控制臂563;第一控制齒輪510與第一繞線盤310固定連接;第二控制齒輪520安裝在第一基座4上,第二控制齒輪520與第一控制齒輪510相嚙合,第二控制齒輪520上固定有第一凸塊521和第三凸塊522,第三凸塊522可以觸碰第二微動開關sq2的觸發機構,使第二微動開關sq2產生切換動作;第三控制齒輪530與第三繞線盤410固定連接;第四控制齒輪540安裝在第一基座4上,第四控制齒輪540與第三控制齒輪530相嚙合,第四控制齒輪540上固定有第二凸塊541;第一插銷551和第一彈簧552安裝在第一基座4上;第一插銷551的一端設有第一斜面5511,第一凸塊521可以觸碰第一插銷551;第一彈簧552的一端頂住第一插銷551、另一端頂住第一基座4;第一控制臂553通過第一轉軸5531安裝在第一基座4上,第一控制臂553可以繞第一轉軸5531轉動,第一控制臂553與第一插銷551相連,第二凸塊541可以觸碰第一控制臂553;第二插銷561和第二彈簧562安裝在第一基座4上;第二插銷561的一端設有第二斜面5611,第二凸塊541可以觸碰第二插銷561;第二彈簧562的一端頂住第二插銷561、另一端頂住第一基座4;第二控制臂563通過第二轉軸5631安裝在第一基座4上,第一控制臂553可以繞第二轉軸5631轉動,第二控制臂563與第二插銷561相連,第一凸塊521可以觸碰第二控制臂563。
本實施例的其他結構均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故不再作重復說明。
本實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一、伸縮套管從展開狀態變為收縮狀態的過程:
按動雙極雙投式開關sa1的按鈕,使電機m正向轉動,電機m通過齒輪減速器210帶動差速器主輪110正向轉動;如圖29(a)所示,剛開始時,管夾3夾緊外管1,從而使外管1夾緊內管2,內管2不能相對外管1運動,第二半軸齒輪130不能轉動,差速器主輪110只能帶動第一半軸齒輪120正向轉動;第一半軸齒輪120帶動第一繞線盤310和第一控制齒輪510正向轉動;第一繞線盤310帶動鎖緊軸320正向轉動,鎖緊軸320帶動管夾3的第一凸塊32和第二凸塊33相互遠離,從而使管夾3放松外管1,外管1放松內管2;當外管1放松內管2之后,內管2可以相對外管1運動,此時第二半軸齒輪130可以在差速器主輪110的帶動下正向轉動,第二半軸齒輪130帶動第三繞線盤410和第三控制齒輪530正向轉動,第三繞線盤410帶動內管2相對外管1向下運動,伸縮套管縮短,第三控制齒輪530帶動第四控制齒輪540正向轉動,如圖29(b)所示,當第四控制齒輪540上的第二凸塊541觸碰第二插銷561時,由于第二凸塊541觸碰的是第二插銷561的平面,第二插銷561不會在第二凸塊541的壓力作用下移動,所以此時第四控制齒輪540由于受到第二插銷561的阻擋而停止正向轉動,從而使第二半軸齒輪130停止正向轉動;第一控制齒輪510在第一半軸齒輪120的帶動下正向轉動,第一控制齒輪510帶動第二控制齒輪520正向轉動,當第二控制齒輪520上的第一凸塊521觸碰第一插銷551時,由于第一凸塊521觸碰的是第一插銷551的第一斜面5511,第一插銷551在第一凸塊521的壓力作用下向遠離第一凸塊521的方向移動,所以此時第一插銷551不會阻擋第一凸塊521,第二控制齒輪520繼續正向轉動;如圖29(c)所示,當第二控制齒輪520上的第一凸塊521觸碰第二控制臂563時,第二控制臂563在第一凸塊521的壓力作用下繞第二轉軸5631轉動,同時第二控制臂563帶動第二插銷561向遠離第四控制齒輪540的方向移動,從而解除第二插銷561對第四控制齒輪540上的第二凸塊541的阻擋,直到第二控制齒輪520在第二彈簧562的作用下停止正向轉動,從而使第一半軸齒輪120停止正向轉動;由于沒有了第二插銷561對第四控制齒輪540上的第二凸塊541的阻擋,第二半軸齒輪130繼續帶動第三繞線盤410和第三控制齒輪530正向轉動,第三繞線盤410帶動內管2相對外管1向下運動,當內管2上的第一限位塊6觸碰第一微動開關sq1的觸發機構時,第一微動開關sq1產生切換動作,使其公共端子與常閉端子斷開,此時電機m斷電停轉,伸縮套管處于收縮狀態,如圖29(d)所示。
二、伸縮套管從收縮狀態變為展開狀態的過程:
按動雙極雙投式開關sa1的按鈕,使電機m反向轉動,電機m通過齒輪減速器210帶動差速器主輪110反向轉動;差速器主輪110帶動第一半軸齒輪120和第二半軸齒輪130反向轉動;如圖30(a)和圖30(b)所示,第一半軸齒輪120帶動第一繞線盤310和第一控制齒輪510反向轉動,第一控制齒輪510帶動第二控制齒輪520反向轉動,當第二控制齒輪520上的第一凸塊521觸碰第一插銷551時,由于第一凸塊521觸碰的是第一插銷551的平面,第一插銷551不會在第一凸塊521的壓力作用下移動,所以此時第二控制齒輪520由于受到第一插銷551的阻擋而停止反向轉動,從而使第一半軸齒輪120停止反向轉動;第二半軸齒輪130帶動第三繞線盤410和第三控制齒輪530反向轉動,第三繞線盤410帶動內管2相對外管1向上運動,伸縮套管伸長,第三控制齒輪530帶動第四控制齒輪540反向轉動,如圖30(c)所示,當第四控制齒輪540上的第二凸塊541觸碰第一控制臂553時,第一控制臂553在第二凸塊541的壓力作用下繞第一轉軸5531轉動,同時第一控制臂553帶動第一插銷551向遠離第二控制齒輪520的方向移動,從而解除第一插銷551對第二控制齒輪520上的第一凸塊521的阻擋,直到第四控制齒輪540在第一彈簧552的作用下停止反向轉動,從而使第二半軸齒輪130停止反向轉動;由于沒有了第一插銷551對第二控制齒輪520上的第一凸塊521的阻擋,第一半軸齒輪120繼續帶動第一繞線盤310和第一控制齒輪510反向轉動;第一繞線盤310帶動鎖緊軸320反向轉動,鎖緊軸320帶動管夾3的第一凸塊32和第二凸塊33相互靠近,從而使管夾3夾緊外管1,外管1夾緊內管2;第一控制齒輪510帶動第二控制齒輪520反向轉動,當第二控制齒輪520上的第三凸塊522觸碰第二微動開關sq2的觸發機構時,第二微動開關sq2產生切換動作,使其公共端子與常閉端子斷開,此時電機m斷電停轉,伸縮套管處于展開狀態,如圖30(d)所示。
第八實施例:如圖31所示,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區別是內管2無沿軸向的凹陷結構21,在外管1的內表面與內管2的外表面之間有空隙,在外管1和內管2之間設有第一襯套71和第二襯套72。
第一襯套71通過螺釘固定在外管1上,第一襯套71的外表面與外管1的內表面相配合、第一襯套71的內表面與內管2的外表面相配合;第一襯套71設有沿軸向貫穿的第一襯套開槽73;第二襯套72通過螺釘固定在內管2上,第二襯套72的外表面與外管1的內表面相配合、第二襯套72的內表面與內管2的外表面相配合;第二襯套72設有沿軸向貫穿的第二襯套開槽74;伸縮控制單元400的第三拉線420和第四拉線430可以從第一襯套開槽73和第二襯套開槽74中穿過。本實施例的其他結構均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故不再作重復說明。在本實施例中,伸縮套管從展開狀態變為收縮狀態的過程以及從收縮狀態變為展開狀態的過程均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故不再作重復說明。
第九實施例:如圖32所示,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區別是取消了防轉銷61和防轉管62,內管2設有沿軸向的凹槽81,外管設有沿軸向的凸緣82,內管的凹槽81與外管的凸緣82相配合,從而防止內管2相對于外管1轉動。本實施例的其他結構均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故不再作重復說明。在本實施例中,伸縮套管從展開狀態變為收縮狀態的過程以及從收縮狀態變為展開狀態的過程均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故不再作重復說明。
第十實施例:如圖33所示,本實施例與第九實施例的區別是內管2無沿軸向的凹陷結構21,伸縮控制單元400的第三拉線420和第四拉線430位于外管1外面,第四拉線430與內管2的上端相連。本實施例的其他結構均與第九實施例相同,故不再作重復說明。在本實施例中,伸縮套管從展開狀態變為收縮狀態的過程以及從收縮狀態變為展開狀態的過程均與第九實施例相同,故不再作重復說明。
第十一實施例:如圖34(a)所示,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區別是取消了防轉銷61和防轉管62,外管1和內管2都為橢圓管。由于外管1和內管2都為橢圓管,外管1的內表面與內管2的外表面相配合,因此內管2不能相對于外管1轉動。本實施例的其他結構均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故不再作重復說明。在本實施例中,伸縮套管從展開狀態變為收縮狀態的過程以及從收縮狀態變為展開狀態的過程均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故不再作重復說明。
第十二實施例:如圖34(b)所示,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區別是取消了防轉銷61和防轉管62,外管1和內管2都為矩形管。由于外管1和內管2都為矩形管,外管1的內表面與內管2的外表面相配合,因此內管2不能相對于外管1轉動。本實施例的其他結構均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故不再作重復說明。在本實施例中,伸縮套管從展開狀態變為收縮狀態的過程以及從收縮狀態變為展開狀態的過程均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故不再作重復說明。
需要說明的是,除了第十一實施例和第十二實施例中所述的形狀,外管1和內管2也可以為其他形狀的非圓管,同樣可以防止內管2相對于外管1轉動。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原理和精神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