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嬰兒車骨架。
背景技術:
目前,嬰兒車已成為小孩在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市場上的嬰兒車一般都能進行折疊或展開,但是現有的嬰兒車骨架結構復雜,折疊后體積仍然較大。因此,人們非常渴望一種使用方便,結構簡單且折疊后體積小的嬰兒車出現。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目的是克服了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折疊后體積小的嬰兒車骨架。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嬰兒車骨架,能從展開位置移動至折疊位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車架1,其上連接有前輪1a;
后車架2其上連接有后輪2a,并且后車架2的上端與前車架1的上端轉動連接;
前連接桿3,其下端與后車架2上端轉動連接;
手推桿4,其中部與前連接桿3的上端轉動連接;
后連接桿5,其上端與手推桿4的下端轉動連接、其下端與后車架2的中部轉動連接;
第一連動桿6,其前端鉸接在前車架1中部、其后端鉸接有第二連動桿7,并且第二連動桿7的中部鉸接在后車架2的中部;
滑套8,所述的滑套8鉸接在前連接桿3的中部,并且所述的滑套8中設有能在其內滑行的座架桿9,所述的座架桿9與后連接桿5的中部鉸接;
第三連動桿10,其上端鉸接在前連接桿3上,其下端鉸接在第二連動桿7的上端。
如上所述的嬰兒車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連動桿7包括直桿段71和與直桿段71一體成型的彎桿段72,所述的彎桿段72的與第一連動桿6鉸接,所述的直桿段71的中部鉸接在后車架2上,并且直桿段71的上端鉸接在所述第三連動桿10的下端。
如上所述的嬰兒車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連動桿7、后連接桿5與后車架2三者同軸鉸接。
如上所述的嬰兒車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套8、第三連動桿10與前連接桿3三者同軸鉸接。
如上所述的嬰兒車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車架2包括后車桿21,所述的后車桿21上設有向其兩側凸出的第一鉸接部22和第二鉸接部23,所述的前車架1鉸接在第一鉸接部22上,所述的前連接桿3鉸接在第二連接部23上。
如上所述的嬰兒車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嬰兒車骨架還包括手推把11,所述的手推把11包括把手111和連接在把手111上并能在手推桿4內上下滑行的把手桿112。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有如下優點:本發明嬰兒車骨架在折疊時,向前推動手推桿并對手推桿施加向下作用力,因此,手推桿的下端向后下方運動,帶動前連接桿上端和后連接桿的上端向下運動而逐漸向后車架靠攏,后連接桿上端和前連接桿上端向下運動的過程中,座架桿就在滑套內向后滑動,而且滑套也相對前連接桿轉動,在前連接桿上端向下運動時,與其鉸接的第三連動桿被前連接桿推著運動,因此,第三連動桿就推動第二連動桿的上端,于是第二連動桿的另一端就向斜上方翹起而運動,在翹起的過程中拉動第一連動桿,從而通過第一連動桿牽引前車架向后車架靠攏,進而完成整個嬰兒車骨架的折疊,整個過程通過個連桿機構的配合,折疊順暢,而且折疊完成后體積小,便于攜帶。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立體圖之一;
圖2是本發明立體圖之二;
圖3是本發明的側視圖;
圖4是本發明在折疊過程中的示意圖之一;
圖5是本發明在折疊過程中的示意圖之二;
圖6是本發明折疊完成后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
如圖1至圖5所示,一種嬰兒車骨架,能從展開位置移動至折疊位置,包括:
前車架1,其上連接有前輪1a;
后車架2其上連接有后輪2a,并且后車架2的上端與前車架1的上端轉動連接;
前連接桿3,其下端與后車架2上端轉動連接;
手推桿4,其中部與前連接桿3的上端轉動連接;
后連接桿5,其上端與手推桿4的下端轉動連接、其下端與后車架2的中部轉動連接;
第一連動桿6,其前端鉸接在前車架1中部、其后端鉸接有第二連動桿7,并且第二連動桿7的中部鉸接在后車架2的中部;
滑套8,所述的滑套8鉸接在前連接桿3的中部,并且所述的滑套8中設有能在其內滑行的座架桿9,所述的座架桿9與后連接桿5的中部鉸接;
第三連動桿10,其上端鉸接在前連接桿3上,其下端鉸接在第二連動桿7的上端。
如圖3至圖6所示,在折疊時,向前推動手推桿4并對手推桿4施加向下作用力,因此,手推桿4的下端向后下方運動,帶動前連接桿3上端和后連接桿5的上端向下運動而逐漸向后車架2靠攏,后連接桿5上端和前連接桿3上端向下運動的過程中,座架桿9就在滑套8內向后滑動,而且滑套8也相對前連接桿3轉動,在前連接桿3上端向下運動時,與其鉸接的第三連動桿10被前連接桿3推著運動,因此,第三連動桿10就推動第二連動桿7的上端,于是第二連動桿7的另一端就向斜上方翹起而運動,在翹起的過程中拉動第一連動桿6,從而通過第一連動桿6牽引前車架1向后車架2靠攏,進而完成整個嬰兒車骨架的折疊,整個過程通過個連桿機構的配合,折疊順暢,而且折疊完成后體積小,便于攜帶。
如圖3至圖4所示,所述的第二連動桿7包括直桿段71和與直桿段71一體成型的彎桿段72,所述的彎桿段72的與第一連動桿6鉸接,所述的直桿段71的中部鉸接在后車架2上,并且直桿段71的上端鉸接在所述第三連動桿10的下端。第二連動桿7由直桿段71和彎桿段72組成,因此,在第三連動桿10推動直桿段71時,只需要很短的運動行程就能使彎桿段72向前翹起而通過第一連動桿6將前車架1拉動到折疊的位置。因此,如此設計可以使得整個嬰兒車骨架結構更緊湊。
如圖3至圖5所示,所述的第二連動桿7、后連接桿5與后車架2三者同軸鉸接,所述的滑套8、第三連動桿10與前連接桿3三者同軸鉸接。因此,能夠盡量減少在零部件上打孔和安裝鉸接軸的數量,使結構更簡單,制造也更方便,而且也能使嬰兒車骨架更美觀。
如圖3至圖5所示,所述的后車架2包括后車桿21,所述的后車桿21上設有向其兩側凸出的第一鉸接部22和第二鉸接部23,所述的前車架1鉸接在第一鉸接部22上,所述的前連接桿3鉸接在第二連接部23上。由于第一鉸接部22和第二鉸接部23分別向后車桿21的兩側凸出,所以嬰兒車骨架在時,前車架1向后車架2靠攏并與后車架2大致平行,與此同時,前連接桿3向后車架2靠攏并與后車架2大致平行。因此,盡可能地利用了空間,確保嬰兒車骨架折疊后占用空間小。
如圖1至圖3所示,所述的嬰兒車骨架還包括手推把11,所述的手推把11包括把手111和連接在把手111上并能在手推桿4內上下滑行的把手桿112。當嬰兒車骨架處于展開狀態時,把手桿112從手推桿4內伸出,便于用戶推動嬰兒車,當嬰兒車需要折疊時,將把手桿112縮進到手推桿4內,使得折疊后的體積緊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