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嬰兒車,尤其涉及一種背靠可伸縮的嬰兒車。
背景技術:
嬰兒車包括車架,車架包括左右兩側車架以及設置于所述兩側支架之間的座椅。座椅一般包括一座部以及背靠,傳統技術中,背靠為一整體板,不能伸縮,從而當背靠設置過矮時,稍微高一點的小孩頭部靠著不舒服;而背靠設置過高時,車架收合后,過高的背靠會增加收合材積。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點,提供一種背靠可伸縮的嬰兒車。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背靠可伸縮的嬰兒車,包括一車架,所述車架包括左右兩側支架以及設置于所述兩側支架之間的座椅,所述座椅包括背靠,所述背靠包括一背靠板、可上下滑動地連接于所述背靠板前側的頭靠板、設置于所述背靠板與頭靠板之間的用于調整所述頭靠板相對背靠板高度的調整機構;所述背靠板前端間隔設置有左右兩豎向第一側板,所述調整機構包括設置于所述第一側板上的不同高度位置的多個插孔、連接于所述頭靠板的釋鎖機構與左右兩鎖定機構、連接所述釋鎖機構與左右兩鎖定機構的左右兩鋼線;所述頭靠板上端往內凹陷形成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左右兩側壁設置有上下方向的長槽孔,所述釋鎖機構包括一可相對上下移動地連接于所述容置槽內的按鈕、設置于所述按鈕與所述容置槽頂壁之間的第一彈簧、一橫向穿過所述按鈕的連桿,所述連桿左右兩端分別穿出于所述長槽孔外,且連桿的左右兩端分別連接有固定件,左右所述固定件分別連接于所述左右兩鋼線的上端;每一所述鎖定機構均包括可上下移動地連接于所述頭靠板后側的滑動件、設置于所述滑動件與頭靠板之間且可相對左右移動的鎖定件,所述鎖定件朝向背靠板第一側板的一側設置有可插入所述插孔內的插銷,另一側與頭靠板之間設置有第二彈簧,且所述鎖定件朝向滑動件的一側設置有上下方向上的凹槽,所述凹槽遠離插銷的一側的側壁下側設置為斜面,所述滑動件包括一可在所述凹槽內上下滑動的配合部,所述配合部朝向所述凹槽斜面的一側下方也設置為對應的斜面,所述鋼線下端連接于所述滑動件上端。
所述頭靠板后端左右兩側均設置有上下延伸的導向槽,所述釋鎖機構的左右兩固定件分別置于左右兩側的所述導向槽內,所述左右兩鎖定機構也分別設置于左右兩側的所述導向槽內。
所述背靠板后方左右兩側每一側均設置有兩上下延伸的第二側板,每一側的所述兩第二側板之間的空間形成為所述導向槽;所述左右每一側的兩第二側板中,其中一第二側板設置有供插銷穿出的通孔,另一第二側板與所述鎖定件之間設置所述第二彈簧。
所述鎖定件遠離插銷的一側設置于有凹孔,所述第二彈簧一端置于所述凹孔內,另一端抵靠于所述另一第二側板。
所述左右兩側每一側的兩第二側板之間設置有上下兩橫向隔板,所述鎖定件置于所述兩橫向隔板之間。
所述滑動件還包括上下兩擋塊、設置于所述上下兩擋塊之間的中間板,所述配合部設置于所述中間板上,所述上擋塊位于所述上橫向隔板的上側,下擋塊位于所述下橫向隔板的下方。
所述左右兩側每一側的兩第二側板后側之間固定設置有背板,所述固定件與鎖定機構置于兩第二側板與背板之間。
所述背靠板上的左右兩第一側板自上端相對延伸設置有插板,所述頭靠板左右兩側每一側的兩第二側板中,朝向第一側板的第二側板設置有對應的插槽,所述左右兩第一側板上的插板分別插入對應的插槽內。
所述背靠板下端往前延伸設置有底板。
所述背靠板左右兩側上方均往前延伸有橫向擋板,所述頭靠板左右兩側下方均設置有往后勾的彈性卡鉤。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嬰兒車的背靠包括背靠板以及可相對背靠板上下移動的頭靠板,且背靠板與頭靠板之間設置有用于調整所述頭靠板相對背靠板高度的調整機構,從而在嬰兒車使用時,操作所述調整機構,使得頭靠板相對背靠板移動到較高位置,從而可以適應于不同身高的小孩;當收合嬰兒車時,將頭靠板往下移動到最低位置,從而以減少車架的收合材積。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背靠可伸縮的嬰兒車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嬰兒車的背靠的放大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嬰兒車的背靠的爆炸放大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嬰兒車的頭靠板與調整機構組裝后的后側放大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嬰兒車的背靠板與調整機構一起的放大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嬰兒車的鎖定機構的放大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嬰兒車的鎖定機構的爆炸放大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嬰兒車的鎖定件另一角度的放大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嬰兒車的背靠板的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2、3、4、5、6、7、8所示,本實用新型背靠可伸縮的嬰兒車包括一車架100,所述車架100包括左右兩側支架101以及設置于所述兩側支架101之間的座椅102,所述座椅102包括背靠103,所述背靠103包括一背靠板1、可上下滑動地連接于所述背靠板1前側的頭靠板2、設置于所述背靠板1與頭靠板2之間的用于調整所述頭靠板2相對背靠板1高度的調整機構;所述背靠板1前端間隔設置有左右兩豎向第一側板11,所述調整機構包括設置于所述第一側板11上的不同高度位置的多個插孔111、連接于所述頭靠板2的釋鎖機構3與左右兩鎖定機構4、連接所述釋鎖機構3與左右兩鎖定機構4的左右兩鋼線5;所述頭靠板2上端往內凹陷形成有容置槽21,所述容置槽21的左右兩側壁設置有上下方向的長槽孔211,所述釋鎖機構3包括一可相對上下移動地連接于所述容置槽21內的按鈕31、設置于所述按鈕31與所述容置槽21頂壁之間的第一彈簧32、一橫向穿過所述按鈕31的連桿33,所述連桿33左右兩端分別穿出于所述長槽孔211外,且連桿33的左右兩端分別連接有固定件34,左右所述固定件34分別連接于所述左右兩鋼線5的上端;每一所述鎖定機構4均包括可上下移動地連接于所述頭靠板2后側的滑動件41、設置于所述滑動件41與頭靠板2之間且可相對左右移動的鎖定件42,所述鎖定件42朝向背靠板第一側板11的一側設置有可插入所述插孔111內的插銷43,另一側與頭靠板2之間設置有第二彈簧44,且所述鎖定件42朝向滑動件41的一側設置有上下方向上的凹槽45,所述凹槽45遠離插銷43的一側的側壁下側設置為斜面46,所述滑動件41包括一可在所述凹槽45內上下滑動的配合部47,所述配合部47朝向所述凹槽斜面46的一側下方也設置為對應的斜面48,所述鋼線5下端連接于所述滑動件41上端。
當所述插銷43插入背靠板第一側板11上的插孔111內時,所述頭靠板2與背靠板1不能相對上下移動,當要調整所述頭靠板2相對背靠板1的高度時,往上按壓所述按鈕31,帶動左右兩鋼線5往上拉,從而往上拉動滑動件41,在滑動件41往上移動的時候,其斜面48會推動鎖定件斜面46,從而使得鎖定件42朝遠離背靠板第一側板11的方向移動,從而鎖定件42上的插銷43脫離第一側板11上的插孔111,此時,可上下移動所述頭靠板2,從而調整所述頭靠板2的相對高度;當調整到需要的高度時,松開按鈕31,在第二彈簧44的作用下,所述鎖定件42朝向第一側板11的方向移動,插銷43插入第一側板11該高度位置的插孔111內,將頭靠板2定位于與該高度。
當嬰兒車使用時,可將頭靠板2往上拉,以適應不同高度的小孩;當收合車架100時,往下推頭靠板2,使其降到最低位置,從而以減少整個車架100的收合材積。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頭靠板2后端左右兩側均設置有上下延伸的導向槽20,所述釋鎖機構3的左右兩固定件34分別置于左右兩側的所述導向槽20內,所述左右兩鎖定機構4也分別設置于左右兩側的所述導向槽20內。
所述背靠板1后方左右兩側每一側均設置有兩上下延伸的第二側板21,每一側的所述兩第二側板21之間的空間形成為所述導向槽20;所述左右每一側的兩第二側板21中,其中一第二側板21設置有供插銷43穿出的通孔(圖未示),另一第二側板21與所述鎖定件42之間設置所述第二彈簧44,從而所述插銷43穿出所述通孔后能插入所述背靠板1的第一側板插孔111內。較佳的,鎖定件42遠離插銷43的一側設置于有凹孔420,所述第二彈簧44一端置于所述凹孔420內,另一端抵靠于所述另一第二側板21。
所述左右兩側每一側的兩第二側板21之間設置有上下兩橫向隔板(圖未示),所述鎖定件42置于所述兩橫向隔板之間,從而所述鎖定件42只能左右移動而不能上下移動。
所述滑動件41還包括上下兩擋塊410、設置于所述上下兩擋塊410之間的中間板411,所述配合部47設置于所述中間板411上,所述上擋塊位于所述上橫向隔板的上側,下擋塊位于所述下橫向隔板的下方。從而在滑動件41上下移動一段距離時,所述上下擋板410會碰到所述上下兩橫向隔板22,從而使得所述滑動件41只能在一定距離內移動,如此,能防止滑動件41被無意拉動太遠距離。
在本實施例中,較佳的,所述左右兩側每一側的兩第二側板21后側之間固定設置有背板23,所述固定件34與鎖定機構4置于兩第二側板21與背板23之間,從而不會掉出去。所述背板23可以與所述頭靠板2固定連接,也可以與兩第二側板21固定連接。所述背板23可以是分段式樣也可以是整體式,所謂分段式是指在固定件34以及鎖定機構4所在位置分別設置短背板,所謂整體式是指兩第二側板之間設置一整體的長背板。
如圖4、5、9所示,所述背靠板1上的左右兩第一側板11自上端相對延伸設置有插板12,對應的,所述頭靠板2左右兩側每一側的兩第二側板21中,朝向第一側板11的第二側板21設置有對應的插槽210,所述左右兩第一側板11上的插板12分別插入對應的插槽210內,從而所述頭靠板2可相對所述背靠板1上下移動。
較佳的,所述背靠板1下端往前延伸設置有底板13,所述底板13可阻止所述頭靠板2無限往下移動,從而起到頭靠板2最低位置的限位作用。
所述背靠板1左右兩側上方均往前延伸有橫向擋板14,所述頭靠板2左右兩側下方均設置有往后勾的彈性卡鉤24,當彈性卡鉤24隨著頭靠板2的上移而勾住所述橫向擋板14時,頭靠板2就不能再往上移動,從而起到頭靠板2最高位置的限位作用。
在上所方位描述中,以頭靠板所在為前,背靠板所在為后,兩導向槽20所在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