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配件測試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新能源汽車配件測試車。
背景技術: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由于新能源汽車的大部分配件都是電子產品配件,而電子產品配件在出廠前需要對配件進行通電的功能性檢測,以發現電子產品配件的好壞以及配件在使用一段時間后的缺陷,以此來確定電子產品配件性能的穩定性,從而來保證電子產品配件出廠的合格率。現有技術中,在汽車電子產品配件的功能性檢測過程中,通常是將電子產品配件先運輸至檢測裝置旁,再將電子產品配件一一放入到檢測裝置上的放置架上,這樣的方式取放電子產品配件不易,取放時費時費力,且現有的放置架通常是一平面的板狀結構,這樣的結構容易導致放置架上的待測電子產品配件被碰掉,從而摔壞產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新能源汽車配件測試車,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汽車配件的功能檢測不能移動的同時檢測多個被測件,檢測效率低的技術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新能源汽車配件測試車,其特征在于,包括車架、以及包裹在所述車架上的外殼,所述車架沿高度方向間隔的設置有多層測試治具,且于每一層測試治具的下方對應設置有放置架,所述放置架沿所處測試治具的長度方向形成有多個上端敞開、用于放置待測產品的容納腔,所述車架的底部設置有多個萬向輪。
優選地,所述測試治具的內端與所述車架鉸接,所述車架的兩端對應設 置有用于支撐所述測試治具外端的支撐件。
優選地,所述放置架固定在相鄰下一層的所述測試治具上,最下一層的放置架固定在所述車架的底部。
優選地,所述測試治具與所述車架之間還設置有用于當所述測試治具上翻時起支撐作用的液壓支撐桿。
優選地,所述放置架包括一固定在所述測試治具上的外框、以及多個沿所述測試治具長度方向并排放置在所述外框內的放置盒,所述放置盒的上端敞開形成所述容納腔。
優選地,每一層上的所述測試治具數量為兩個,對稱的設置在所述車架的前后兩端。
優選地,所述車架的一側上設置有一安裝板,所述安裝板上設置有與各測試治具電連接的接線端口。
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通過采用可移動式的檢測車架,推動車架邊移動邊放置汽車電子產品配件進行集中在線檢測,提高檢測效率;其在放置架上設置多個上端敞開的容納腔,待測產品放置在容納腔內,在車架移動時不易從放置架上滑落。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示出的結構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車架的結構示意圖一;
圖3為本實用新型車架的結構示意圖二;
圖4為本實用新型車架的結構示意圖三;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測試治具和放置架的連接示意圖;
圖6為圖5的爆炸結構示意圖。
本實用新型目的的實現、功能特點及優點將結合實施例,參照附圖做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需要說明,若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諸如上、下、左、右、前、后……),則該方向性指示僅用于解釋在某一特定姿態(如附圖所示)下各部件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運動情況等,如果該特定姿態發生改變時,則該方向性指示也相應地隨之改變。
另外,若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則該“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其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至少一個該特征。另外,各個實施例之間的技術方案可以相互結合,但是必須是以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能夠實現為基礎,當技術方案的結合出現相互矛盾或無法實現時應當認為這種技術方案的結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實用新型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
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新能源汽車配件測試車。如圖1和圖2所示,該新能源汽車配件測試車包括車架100、以及包裹在車架100上的外殼200,車架100沿高度方向間隔的設置有多層測試治具10,且于每一層測試治具10的下方對應設置有放置架20,所述放置架20沿所處測試治具10的長度方向形成有多個上端敞開、用于放置待測配件的容納腔,相鄰兩容納腔之間的間距相等。
在本實施例中,車架10的底部設置有多個萬向輪30,分別設置在車架100底部的四個角處,外殼200的前側具有兩個對開的門體201,門體201的外表面分別設置有拉把202,可利用拉把202打開兩個門體202,將待測的新能源汽車配件置入放置架20的容納腔內,通過放置架20上方的測試治具10對配件進行 功能檢測。
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如圖3所示,測試治具10的內端與所述車架100鉸接,所述車架100的兩端對應設置有用于支撐測試治具10外端的支撐件601,使得測試治具10的外端可向上翻開,以便待測配件的放入,在車架10相同高度的情況下,可增加測試治具10與放置架20的層數,提高了空間利用率。
為了進一步的提高空間利用率,放置架20固定在相鄰下一層的測試治具10上,固定在測試治具10上的放置架20可隨著放置架20的翻轉而移動,節省了測試治具10與放置架20之間的空間;最下一層的放置架20固定在車架的底部。
具體的,繼續參照圖4,車架100包括底框40、頂框50以及連接底框40和頂框50的兩個前支撐邊框60和兩個后支撐邊框70,兩前支撐邊框60的上端分別固定連接在頂框50前端的左右兩端上,下端分別固定連接在底框40前端的左右兩端上;兩后支撐邊框70的上端分別固定連接在頂框50后端的左右兩端上,下端分別固定連接在底框40后端的左右兩端上,測試治具10的后端左右兩側分別通過連接件101鉸接在兩后支撐邊框70的相對內側,多個用于支撐測試治具外端的支撐件601設置在兩前支撐邊框60的相對內側,并分別對應每一測試治具10,每一測試治具10的下表面對應支撐件601的位置處設置有塑料墊塊102。
進一步地,測試治具10與車架100之間還設置有用于當所述測試治具10上翻時起支撐作用的液壓支撐桿80,具體的,每一測試治具10下表面左右兩端的中部分別設置有第一鉸接件103,前支撐邊框60相對后支撐邊框70的一側上對應每一測試治具10的下方分別設置有第二鉸接件602,液壓支撐桿80的兩端分別對應鉸接在第一鉸接件103和第二鉸接件602上,當需要將待測配件放入放置架20上進行檢測時,可托起測試治具10的前端使其向上翻起一定角度,此時由液壓支撐桿80固定支撐其翻起狀態,放入待測配件完畢后,只需下壓測試治具10的前端至支撐件601上,成水平狀態即可。
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如圖5和圖6所示,放置架20包括一固定在測試治具10上的外框201、以及多個沿所述測試治具10長度方向并排放置 在外框內的放置盒202,所述放置盒202的上端敞開形成所述容納腔2021。具體的,外框201由四個側板依次相互連接形成,四個側板的下端分別向內垂直凸出有一凸條2011,一底板203放置在四側板的凸條2011上,多個放置盒202并排放置在底板203上,并由外框201包圍限制進行固定,這樣的結構使得放置盒202可單獨的從外框201內取出,可將放置盒202取出并放入待測產品后再放入至外框201內進行檢測工作。測試治具10包括與車架100的后支撐邊框70鉸接的固定架104、安裝在固定架104上的測試板105,測試板105位于固定架104及放置架20的外框201之間,測試板105上具有多個用于測試待測配件的測試端子106,對應于每一個測試端子106旁還設置有用于標示待測配件是否正常連通的指示燈,連接件101、塑料墊塊102以及第一鉸接件103均固定在固定架104上。
優選地,如圖4所示,每一層的測試治具10數量及放置架20均為兩個,分別對稱的設置在車架100的前后兩端上,對應的,外殼200的后端也設置成對開門結構,使得本實用新型的測試車可在前后兩側打開,更加方便汽車配件的放入檢測。
具體的,車架100的一側上設置有一安裝板90,所述安裝板90上設置有與各測試治具10上的檢測端子106電連接的接線端口901,測試治具10通過該接線端口901與主控計算機連接,從而能夠根據被測汽車配件的不同性能調節測試的參數,該主控計算機可設置在外殼或車架上,也可采用外置獨立式計算機方式。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在本實用新型的發明構思下,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變換,或直接/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