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車手改良,主要應用于自行車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如圖1所示,為一種習知自行車車手結構,其包括有一把手11及二握套12所組成。其中,該把手11設有一位于中段處的安裝段111以及位于安裝段111兩外側的握持段112,且由橡膠材質制成的握套12套設于把手11的握持段112以供騎乘者握持。由于該握持段112及握套12的斷面一般為環形結構,容易使握套12相對于握持段112形成轉動;再者因為該握套12由橡膠材質制成,所以騎乘者于路面行走時,因氣溫變化而造成握套12的熱脹冷縮,使握套12從握持段112松脫或轉動,而無法穩固定位,故常造成騎乘者操控的不便;再者,該環形握套12其厚度均一,吸震效果無法提升。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車手改良,尤指一種可供組裝吸震效果較佳的握把套或吸震體,可達穩固定位的效果,克服了現有技術的不足。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車手改良,該車手設有一位于中段處的安裝段以及位于安裝段兩側的握持段,該二握持段可供握把套或吸震體穿設固定,該二握持段的部分其斷面為非正圓形的結構,該二握持段的至少一外表面設有一凹入的凹槽。
所述該車手的安裝段可配合一豎管組裝。
所述該凹槽由該握持段朝該安裝段延伸,且并未延伸至該安裝段。
所述該凹槽由該握持段的末端或靠近末端處朝該安裝段延伸。
所述該凹槽位于該握持段上方的外表面。
所述該握持段靠近末端處形成彎曲型。
所述該凹槽由該握持段的末端朝該安裝段延伸,且并未延伸至該安裝段,而該凹槽位于該握持段上方的外表面。
所述該凹槽位于該握持段上方的外表面。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透過上述技術手段的具體實現,本創作車手改良吸整效果明顯,且定位效果好等優點,實現了本創作的發明目的。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技術車手的結構立體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車手改良的結構立體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車手改良的截面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車手改良中車手與握把套的結構分解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車手改良中握把套組裝于車手的截面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車手改良的另一實施例結構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2和圖3所示,本創作的車手2設有一位于中段處的安裝段21以及位于安裝段21兩側的握持段22,該安裝段21可配合一豎管(圖未示)組裝,該二握持段22可供握把套或吸震體穿設固定。
本案之重點在于:該二握持段22的部分其截面為非正圓形的結構,該二握持段22的至少一外表面設有一凹入的凹槽221,如圖所示之實施例中,該凹槽221由該握持段22的末端朝該安裝段21延伸,且并未延伸至該安裝段21;或者,該凹槽可由該握持段的末端或靠近末端處延伸至該安裝段。再者,該凹槽221位于該握持段22上方的外表面。
整體使用時,如圖4和圖5所示,該二握持段可供握把套或吸震體穿設固定,其以握把套3為例,二握把套3分別由該握持段22的末端套入,并固定于該握持段22的凹槽221處,其中該握把套3可相對于該凹槽221處形成厚度較厚的凸部31,由該凸部31伸入固定于該凹槽221內,不僅構成握把套3與握持段22間的穩固定位而不易相對轉動,且因凹槽221相對位于該握持段22上方的外表面,可讓伸入于凹槽221內的凸部31相對位于騎乘者的手掌部,使厚度較厚的凸部31提供較佳的吸震效果,從而提升騎乘舒適性。
再如圖6所示,本創作車手以可以為競賽型車手;亦即,該握持段22靠近安裝段21處為平直型,該握持段22靠近末端處形成彎曲型,騎乘者可握持于平直型的握持段22,亦可握持于彎曲型的握持段22;其中,如圖所示之實施例中,該凹槽221由該握持段22的末端朝該安裝段21延伸,且并未延伸至該安裝段21,而該另一凹槽位于該握持段22上方的外表面,且上述兩個凹槽221并未重疊,其中該等凹槽亦可供具較佳吸震效果的握把套或吸震體組裝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