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動力轉向器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小缸徑動力轉向器自動卸荷閥。
背景技術:
目前電動汽車處于高速發展期,電動汽車對轉向油泵電機的壓力要求很高,所以在動力轉向器上安裝自動卸荷閥,是一種有效減少電動車轉向油泵電機故障的手段。但目前動力轉向器的自動卸荷閥失效,是動力轉向器試驗中不合格的最常見模式;并且目前市場上尚沒有小缸徑動力轉向器卸荷閥產品。針對上述所述,本申請人研制出一種結構緊湊、密封性好、可自動調整安裝對中性,適用于缸徑80以下小缸徑動力轉向器的自動卸荷閥,滿足高質量動力轉向器需求。
根據檢索,國內尚未有與本實用新型相同的專利申請。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結構緊湊、密封性好、可自動調整安裝對中性,適用于缸徑80以下的小缸徑、高質量動力轉向器需求的小缸徑動力轉向器自動卸荷閥。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小缸徑動力轉向器自動卸荷閥包括行程閥桿、行程閥座、行程閥滑桿,所述的行程閥桿的外圓與行程閥座的內孔為Φ8H7/u7過盈配合,使行程閥桿外圓直徑為Φ8u7、圓柱度為0.008mm、粗糙度為0.8,其內孔為二階梯孔,小內孔軸心線相對于軸心線A不同軸度為Φ0.15mm、粗糙度為1.6,其大內孔軸心線相對于軸心線A不同軸度為Φ0.10mm、粗糙度為1.6,在大內孔端作錐度65°正負偏差1°、深度1.2mm的喇叭口,使該喇叭口不圓度為0.006mm、粗糙度為1.6;所述的行程閥座其內孔為二階梯孔,其小孔與行程閥桿的外圓過盈配合,使其小孔內徑為Φ8H7、圓柱度為0.008mm、粗糙度為0.8,其大孔軸心線相對于小孔軸心線B不同軸度為Φ0.15mm,該行程閥座的外圓軸心線相對于小孔軸心線B不同軸度為Φ0.15mm、粗糙度為1.6,在其外圓作M12×1.25螺紋;所述的行程閥滑桿為三階梯軸,其最小端軸與行程閥桿的小端內孔間隙配合,粗糙度為0.8,其小端軸與最小端軸軸心線C的不同軸度為Φ0.15mm,其中間的大軸直徑為Φ7.5mm正偏差0.3mm,在大軸外圓與最小端軸之間作半徑R為3.75mm的球面,使該球面不圓度為0.008mm、與軸心線C的不同軸度為Φ0.02mm、并與行程閥桿喇叭口處錐面配合;將行程閥桿與行程閥座過盈配合為一體后、再裝入行程閥滑桿,將其安裝在小缸徑動力轉向器的齒條活塞上。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①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小缸徑動力轉向器自動卸荷閥,滿足缸徑80以下的小缸徑、高質量動力轉向器的需求,也擴大了自動卸荷閥的適用范圍。
②本實用新型采用行程閥桿錐面和行程閥滑桿球面配合的密封結構,大大地提高了卸荷閥行程閥桿和行程閥滑桿不在一條直線時的密封效果,避免了隨機性的失效。
③本實用新型解決了電動車的電動轉向油泵電機因動力轉向器自動卸荷閥的質量問題而出現的故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行程閥桿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行程閥座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行程閥滑桿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利用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小缸徑動力轉向器自動卸荷閥包括行程閥桿1、行程閥座2、行程閥滑桿3,所述的行程閥桿1的外圓與行程閥座2的內孔為Φ8H7/u7過盈配合,使行程閥桿1外圓直徑為Φ8u7、圓柱度為0.008mm、粗糙度為0.8,其內孔為二階梯孔,小內孔軸心線相對于軸心線A不同軸度為Φ0.15mm、粗糙度為1.6,其大內孔軸心線相對于軸心線A不同軸度為Φ0.10mm、粗糙度為1.6,在大內孔端作錐度65°正負偏差1°、深度1.2mm的喇叭口,使該喇叭口不圓度為0.006mm、粗糙度為1.6;所述的行程閥座2其內孔為二階梯孔,其小孔與行程閥桿1的外圓過盈配合,使其小孔內徑為Φ8H7、圓柱度為0.008mm、粗糙度為0.8,其大孔軸心線相對于小孔軸心線B不同軸度為Φ0.15mm,該行程閥座2的外圓軸心線相對于小孔軸心線B不同軸度為Φ0.15mm,在其外圓作M12×1.25螺紋;所述的行程閥滑桿3為三階梯軸,其最小端軸與行程閥桿1的小端內孔間隙配合,粗糙度為0.8,其小端軸與最小端軸軸心線C的不同軸度為Φ0.15mm,其中間的大軸直徑為Φ7.5mm正偏差0.3mm,在大軸外圓與最小端軸之間作半徑R為3.75mm的球面,使該球面不圓度為0.008mm、與軸心線C的不同軸度為Φ0.02mm、并與行程閥桿1喇叭口處錐面配合;將行程閥桿1與行程閥座2過盈配合為一體后、再裝入行程閥滑桿3,將其安裝在小缸徑動力轉向器的齒條活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