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的碰撞安全技術,具體是一種汽車轉向下軸的吸能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汽車的碰撞安全要求越來越高,各主機廠在汽車設計時對被動安全技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國家在相關方面也制定了明確的規定,如國標GB11557-89中明確規定,最大碰撞力11.123KN,轉向盤向后的最大位移量不得超過127mm。
吸能轉向管柱的吸能裝置常采用多級潰縮結構,一般在轉向上軸設置吸能裝置,并起主要作用;轉向下軸一般不設置吸能裝置,如果設置,主要采用注塑式潰縮結構(參見圖1,心軸1與柱筒2之間存在注塑剪切結構)或實齒滑移式吸能結構。
基于上述情況,現有的吸能管柱主要依靠轉向上軸吸收碰撞能量,對轉向下軸的利用較少或不充分;其次現有的普通吸能管柱吸收碰撞能量主要依靠摩擦力消耗,消耗的能量有限,大部分的能量還是被人體所吸收,不能對人體形成很好的保護。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汽車轉向下軸的吸能結構,其結構簡單,能夠解決現有技術中汽車轉向下軸吸收碰撞能量效果差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汽車轉向下軸的吸能結構,其包括心軸和一端開口的柱筒,所述心軸套設在柱筒的開口端部內且兩者氣密配合,所述柱筒封閉端部的筒壁上開設有貫通的阻尼孔,柱筒外套設有封閉阻尼孔外端口的橡膠套管。
進一步的,所述心軸與柱筒之間通過花鍵氣密配合。
本方案的柱筒一端封閉,一端套住心軸,且兩者氣密配合,在柱筒內形成一個密封腔。當心軸與柱筒之間相向滑動時,一方面兩者之間通過摩擦消耗能量,另一方面壓縮密封腔內的空氣,吸收能量,且空氣溢出需要克服阻尼孔與橡膠套管之間的阻尼力,需要耗散能量,以此來吸收碰撞時的沖擊能量。同時由于阻尼孔和裝橡膠套管形成的單向閥結構,在心軸與柱筒相向滑動至行程極限產生回彈時,密封腔中產生負壓,使兩者之間無法回彈或者回彈非常緩慢,起到單向阻尼控制,以免回彈力對人員造成傷害。
本實用新型克服了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使轉向下軸能夠吸收更多的碰撞能量,延長碰撞力作用于人體的作用時間,以減少駕駛者所受的碰撞力,更好的保護駕駛者免受傷害。本方案吸能效果較好,無需其他附屬的吸能結構,因此使得具有該結構的轉向下軸具有結構簡單、體積小、重量輕、成本低的優點。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技術中轉向下軸的注塑式潰縮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所示結構的局部細節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出的汽車轉向下軸的吸能結構包括心軸1和一端開口的柱筒2,如圖2和圖3所示,所述心軸1套設在柱筒2的開口端部內且兩者氣密配合,兩者相向滑動時壓縮空氣吸收能量并通過摩擦消耗能量。此基礎上,所述柱筒2封閉端部的筒壁上開設有貫通的阻尼孔4,柱筒2外套設有封閉阻尼孔4外端口的橡膠套管3,形成單向閥結構,壓縮空氣時,空氣需要克服橡膠套管3與阻尼孔4之間的阻尼力,耗散能量。
當發生碰撞時,轉向上軸吸能機構起主要吸能作用,吸收大部分能量,此時,碰撞力通過上下軸連接件傳遞到轉向下軸,當力值達到轉向下軸的潰縮力閾值值時,心軸1和柱筒2產生相向運動,心軸、柱筒圍成的密封腔5內的氣體會被壓縮,以此來吸收碰撞時的沖擊能量。在壓縮過程中通過阻尼孔排出氣體耗散能量,同時調節心軸1同柱筒2相對移動速度,當兩者移到行程極限時,產生回彈,這時心軸1反向移動造成柱筒2中的密封腔5產生負壓,由于橡膠套管3的作用使柱筒2中的負壓無法得到減少,使心軸1相對柱筒2無法或非常緩慢地回彈,起到單向阻尼控制作用。這樣,作用于人體的碰撞能量就減少了,單向阻尼結構保證心軸壓縮后不回彈或緩慢回彈,以免回彈力對人員造成傷害。
所述心軸1與柱筒2之間通過花鍵氣密配合,在保持兩者之間的密封時,保證能夠相對滑動。